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昭通地区属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1990年该区建立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开展灾害预警预报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大大减少了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危害。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预警系统,是搞好滑坡、泥石流预警预报的关键;做好灾害点普查、详查,是搞好预警预报的前提;广泛开展滑坡、泥石流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强化全民的防灾意识,是搞好群测群防的有效途径;坚持汛前检查制度是预警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灾害现状与预警系统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上游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的山地灾害监控网络,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成十几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文章在分析现阶段长江上游各省(市)滑坡泥石流灾害和预警系统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预警系统除存在站点布设普遍偏少的问题外,就系统内部横向比较,部分灾情严重省份预警点数量明显不足,今后预警系统建设应进一步加强站点布设与规划.  相似文献   

3.
2008年1月,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编纂的《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技术手册》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针对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特点和治理难度大等现实,国家将滑坡、泥石流预警纳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体系中,组建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以下简称“预警系统”),并将其作为实施中国10年国际防灾减灾计划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共预报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86处,其中站点成功预报灾害险情6处,群测群防预报灾害险情和防治处理灾害险情80处,共撤离、转移保护群众5200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取得了巨大的防灾减灾效益。  相似文献   

5.
永善县以宛家湾滑坡监测点和3个群测群防点为基础,带动了全县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紧紧围绕预警预报这一中心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政府负责,站点预警,以点带面,群测群防"的工作方针,积累了一系列的滑坡、泥石流观测资料,在搞好监测点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群测群防,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介绍了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主要做法,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100万km2的范围内即有大小滑坡15万多处、泥石流沟道1万余条,近十几年来区内每年都要发生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数十起,每年造成数百乃至数千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1亿元,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已成为影响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组建以来,坚持预防为主,实行分区分级管理和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共预报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244处,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成效。介绍了预警工作的思路、技术路线和预警系统的减灾成效及主要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7.
甘肃康县地处嘉陵江上游,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众多。2002年该县被列入了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开展泥石流监测预警。最近,该县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一是研究成立了康县滑坡泥石流预警群测群防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办事机构设在水土保持局,全面统筹和领导全县滑坡泥石流的群测群防工作;  相似文献   

8.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陇南,陕南片滑坡,泥石流区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是中国4大滑坡,不得不充集中暴发区之一。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陇南一级站自1991年起,开展了专业监测预警与群测群防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以预警站点为依托,以群测群防为基础,防治山地灾害的减灾避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9.
长江上游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集中,发生频繁,危害面广,对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治理滑坡、泥石流灾害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实行以防避为主,充分发挥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站点的辐射效应,普及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基础知识,动员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开展群测群防,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不失为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简讯     
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成功预报文县关家沟泥石流灾害2008年5月17日,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成功预报甘肃文县关家沟泥石流灾害,挽救了700多人的生命,取得了“5·12”汶川地震后预警系统抗震救灾的新成绩。据甘肃省文县水土保持局报告:2008年5月17日17时20分,  相似文献   

11.
北京泥石流灾害及其降水触发条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北京山区的泥石流灾害易发区的地质地貌特征、降水气候、泥石流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点。重点分析1950年以来,北京山区发生的11次严重泥石流灾害的降水特征,包括灾害发生前10d的降水过程、日降水量达200mm的地区与泥石流发生区、降水强度及泥石流爆发时间的关系等。并指出迎风坡或喇叭口地形,常是降水明显增幅、泥石流最易突发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东部山区是我国北方地区泥石流多发区,1900~1989年的90年间,有35年发生了泥石流,共发生67次,发生频率为74.4%,平均2.6年一遇。泥石流不仅带来一时一地的重大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而且还严重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带来土地沙化或石漠化等环境问题。泥石流主要集中在盛夏的7~8月,丹东地区的北部山区为多发区。介绍了泥石流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预防与植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吊嘎河滑坡、泥石流的成因特征分析,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方案对其进行了整治并稳定了滑坡、控制了泥石流危害,达到了防治目的。借吊嘎河的防治对滑坡泥石流治理进行探讨,可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辽东山区泥石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山区是我国泥石流分布的重点地区之一。文章概述了该区泥石流的基本条件,提出该区特大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触发条件;物理风化和断裂构造是形成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的重要过程;岩性、植被条件对泥石流的影响比较突出。最后指出该区泥石流治理应以近期工程措施,远期森林植被等生物措施为主的治理原则。  相似文献   

15.
在野外调查神府矿区一、二期工程中所出现人为泥石流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泥石流的分布、类型、形成条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今后该地区泥石流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雅砻江支流上某拟建水电站,库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库尾右岸某大型泥石流沟,其于200年曾爆发百年一遇泥石流,堵塞江水5min左右,在阐述该泥石流沟发育历史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其汇水-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特征,最后通过计算估测该泥石流沟动力学特征,并对其工程效应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7.
格拦坝在治理泥石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含有大量粒径范围很广的泥沙石块,普通的实体重力坝易被泥石流淤满而失去调洪能力,而格拦坝是近年来推广应用的一种拦然结合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措施,本文介绍了格拦坝的工作特点,并根据近年来东)11地区建造的不同类型的格拦坝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8.
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并且严重破坏社会财产和生态环境。通过对彭州市龙门山区域选取地震崩塌地(地震创面裸地)、泥石流裸地(大型泥石流冲积扇)、滑坡体(整体滑坡)、居住地(灾后居民安置点)4类具有代表性区域进行样地调查和采样,分析了不同地震灾毁情况下植物群落恢复状况。结果表明:各类样地多样性指数大小为泥石流冲积扇>滑坡体>地震崩塌地>居民安置点;居民安置点与其他3类恢复地的多样性指数有明显差异,相似度也较低。说明这类群落恢复到原生群落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为泥石流冲积扇>滑坡体>地震崩塌迹地,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为滑坡体>泥石流裸地>地震崩塌地,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为地震崩塌地>泥石流裸地>滑坡体,表明在不同迹地上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的恢复进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海螺沟050811特大泥石流灾害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省泸定县海螺沟2005年8月11日发生了超过100 a一遇的特大泥石流灾害。这次灾害点多、面广,几乎同时暴发。通过对这次灾害的实地考察,分析了灾害发生的地质、气象、地貌等方面原因。灾害主要原因是特大暴雨激发所致。结合该流域历史的泥石流活动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发展趋势分析。针对当地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具体分为应急处理措施和后期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以面蚀、沟蚀为主要形式,还有局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力侵蚀。为保中线调水水质,应坚持生态经济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按不同类型区施予不同水保措施,建立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封禁区群众生产生活补贴机制,加强水源区水土保持科研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