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方鲇幼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与组织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然患病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的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命名为SCL1.用该菌株人工感染健康南方鲇幼鱼,发现菌株SCL1的感染致死率高,且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从人工感染的患病鱼肝脏中分离病原菌,再次感染健康南方鲇幼鱼,其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确认分离菌株为南方鲇"败血症"的致病菌.该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显示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土霉素、链霉素、氧氟沙星、氟哌酸、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高度敏感,而对青霉素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甲氧苄啶、乙酞螺旋霉素不敏感.组织病理研究显示患病南方贴肝组织严重坏死,肝细胞排列紊乱,部分肝细胞核肿胀、崩解;脾脏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核膨大,核内染色质疏松;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肾小囊腔间隙增大,可见该菌主要损伤南方鲇幼鱼肝、肾和脾.本研究旨在为南方站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调查福建某养殖场鲢大面积死亡原因,对发病死亡的鲢肠道内容物、肛门出血分泌物及养殖塘池水中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鉴定X1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X2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且这2株菌对鲢具有致病性。在药敏试验中,X1菌株对15种抗生素耐药;X2菌株对新霉素、氯霉素、青霉素G等11种抗生素敏感,对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表现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异育银鲫气单胞菌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患病的异育银鲫中分离到2株致病菌,经人工回归感染,证实这2株细菌对异育银鲫均具有致病性。API系统(细菌自动鉴定系统)鉴定表明,这2菌株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W1-L)和温和气单胞菌(S2-S)。药敏实验表明,菌株W1-L对新霉素、头孢拉啶高度敏感,菌株S2-S对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呋肟、先锋必等高度敏感。新霉素、土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对菌株W1-L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2,256,32,32μg/mL,对菌株S2-S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6,16,32,32μg/mL。  相似文献   

4.
鲈细菌性类结节病的病原及血液病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金珊 《水产学报》2004,28(6):703-708
2002年5月从患细菌性类结节病的濒死鲈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02517-1,经人工感染试验及API 20E系统鉴定,认为该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显示,与健康鱼相比,患病鱼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糖、蛋白质、尿素、胆固醇等显著下降,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血清酶类活性增强,说明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鲈在营养物质代谢、抗病力、消化、呼吸、排泄等方面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等4种化学疗剂及地榆、乌梅、木瓜、五味子等4种中草药对该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于江苏大丰金鹿合作社采集三种状态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样本,试验1组(H)来自未发生过鲤疱疹病毒(Cy HV-2)病的2个池塘(面积200×667m2),即为无Cy HV-2病症状的病毒携带者;试验2组(IH)和试验3组(I)为正在发病的2个池塘(面积200×667m2),IH组有轻微的Cy HV-2病症状,而I组为典型的Cy HV-2病症状,测定其血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并观察肠道和肝胰脏的组织病理学,以探讨异育银鲫感染鲤疱疹病毒Ⅱ型(Cy HV-2)的发病机制。结果表明:IH组和I组鲫除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外(P0.05),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百分比、红细胞和血栓细胞数、血红蛋白、血栓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H组(P0.05);I组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IH组(P0.05),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却显著低于IH组(P0.05),其他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IH组和I组除天门冬氨酸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白球比例比H组显著升高外(P0.05),胆碱酯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总胆汁酸、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均显著下降(P0.05)。I组与IH组结果比较,天门冬氨酸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白球比例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而胆碱酯酶、碱性磷酸酶出现显著下降(P0.05),总胆汁酸含量下降了38倍,下降明显,其他均无显著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发现,H组红细胞表面光滑完整,IH和I组均有一定的损伤;相比H组,IH组、I组的肝胰脏和肠道的组织结构损伤,且随着患病严重性的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6.
肖琳琳  张庆华 《海洋渔业》2004,26(4):295-299
本文就蜂胶佐剂对鱼类细菌性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进行了首次评价。试验以异育银鲫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为对象,比较了蜂胶佐剂、铝胶佐剂和无佐剂三种疫苗对银鲫的免疫效果。经抗体监测表明,免疫接种后第2周,蜂胶佐剂组银鲫已检测到血清抗体,随后抗体效价迅速上升,第4周达到峰值2^5:铝胶佐剂组和无佐剂组第3周检测到抗体.铝胶佐剂组第5周达到峰值2^5,无佐剂组第4周达到峰值2^4。银鲫免疫后第5周进行攻毒保护试验,发现蜂胶佐剂组、铝胶佐剂组和无佐剂组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7.3%.65.0%和56.3%。试验结果表明,蜂胶佐剂能有效增强异育银鲫细菌性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7.
鲤鱼竖鳞病病原和病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嗜水气单胞菌为该病的条件致病菌。在适宜的条件下,该菌可通过体表伤口进入鱼体引起疾病。该病以体表炎性水肿、竖鳞和出血性败血症为主要病理学表现,以各器官功能衰竭为致死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厚朴酚治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的效果,本研究在构建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感染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厚朴酚对感染结果、血液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因子、组织病理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感染组、2 mg/kg、8 mg/...  相似文献   

9.
异育银鲫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盐城某养殖场患出血病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从病死及濒死异育银鲫的肝脏、脾、肾中分离病原菌,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序列分析,最终进行细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分离的2株细菌(编号为WJ11-3和WJ11-4)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均能导致异育银鲫死亡,并出现与自然条件下基本一致的症状.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WJ11-3对苯唑西林、林克霉素、万古霉素显示耐药性,对恩诺沙星等28种药物高度敏感;WJ11-4对苯唑西林、林克霉素、新生霉素显示耐药性,对氟苯尼考等28种药物高度敏感.本次异育银鲫的出血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可选用恩诺沙星、阿洛西林、氧氟沙星、苯唑西林、林克霉素、新生霉素等多种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异育银鲫咽碘泡虫病组织病理与病理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碘泡虫(Myxobolus pharynae)病是近几年发生在江苏省盐城地区的大丰、射阳和滨海以及周边地区,引起养殖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大批死亡的一种黏孢子虫病,咽碘泡虫只特异地寄生在异育银鲫的咽部组织内,为了阐明该病对鱼体的损伤作用,我们对不同患病时期的异育银鲫的组织病理和疾病中期的病理生理进行研究。组织病理结果表明:疾病初期病鱼咽部略有轻度充血,咽碘泡虫以营养体阶段寄生在咽部黏膜下层的组织中,并开始形成由成纤维细胞包裹的小孢囊,其他组织器官无病理损伤现象;疾病中期由于小孢囊数量增加和囊内营养体分裂增殖并逐步发育为成熟孢子后体积增大,构成的大孢囊使咽部显著膨大,包裹小孢囊的结缔组织囊壁充血,逐步萎缩而变薄,成纤维细胞核固缩坏死,咽部黏膜层中的上皮细胞淡染、核固缩坏死,味蕾失去应有的结构,鳃组织细胞在鳃小片间严重增生,肾部分区域出现细胞坏死,肾小球肿胀,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滴状玻璃样变性,肝、脾、肠和前肾无病理变化现象;疾病后期小孢囊囊壁、黏膜下层和黏膜层组织细胞进一步坏死崩解,出现孔洞,成熟孢子、坏死组织和血液一并流出孔洞,病鱼肠腔中有许多来自坏死的咽部组织细胞和成熟孢子,其他组织器官病理变化与疾病中期相似。疾病中期病鱼的病理生理分析结果表明:病鱼红细胞数量和大小、血红蛋白浓度、血栓细胞数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都分别极显著低于健康鱼(P0.01),出现贫血;病鱼红细胞脆性、白细胞数、嗜中性粒细胞数、单核细胞数、总胆红素、肌酐、尿素和乳酸脱氢酶分别都极显著高于健康鱼(P0.01);淋巴细胞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数与健康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由于咽碘泡虫的寄生部位鱼咽部严重膨大堵塞口咽腔并引发鳃组织增生、肾的损伤和贫血等变化,进一步发展为咽部组织坏死破裂出现孔洞流血,导致病鱼无法摄食和呼吸困难等功能障碍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杨坤  翟凯旋  习丙文  陈凯  谢骏 《水产学报》2022,46(6):1085-1093
为探究洪湖碘泡虫在被感染异育银鲫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不同感染阶段的差异,实验采用显微镜镜检、PCR检测及组织病理切片相结合手段,对发病及隐性感染异育银鲫的肌肉、伪鳃、鳃、头肾等11个组织器官进行了广泛检测分析。显微镜镜检发现,在发病鱼的咽、伪鳃和鳃能观察到孢囊或成熟孢子;在隐性感染异育银鲫的咽上壁与副蝶骨间结缔组织、伪鳃及其血管周边观察到大量棕黄色结节,并含有洪湖碘泡虫的成熟孢子。不同组织器官DNA样品PCR检测发现,在发病鱼除肌肉外的其他10个组织器官中均检测到洪湖碘泡虫存在,其中伪鳃检出率最高(100%);隐性感染异育银鲫在咽上壁组织、伪鳃、头肾、体肾、脾脏及卵巢中检出洪湖碘泡虫,伪鳃检出率也为最高(26.7%)。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发病鱼咽上壁内分布着大量蜂巢状孢囊及成熟孢子,伪鳃被严重侵占和破坏;残存伪鳃鳃丝周边能观察到增殖和发育阶段的孢子生成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洪湖碘泡虫在发病和隐性感染异育银鲫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差异,发现伪鳃可能是洪湖碘泡虫寄生和发育成熟的重要器官。结果为洪湖碘泡虫病的准确检验检疫和进一步开展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武汉单极虫病疾病过程和病理变化等特点,根据患病异育银鲫体表孢囊内有无成熟孢子和成熟孢子的崩溶解程度,将该病划分为发生、发展、消退和消失4个疾病时期,并分别进行病理变化观察和巢式PCR分析。结果发现,发生期的病鱼体表刚形成的孢囊使鳞片和皮肤微微隆起,孢囊乳白色,孢囊内分布着正在繁育逐渐增多的营养体,尚未出现成熟孢子;发展期的病鱼孢囊内已出现成熟孢子,孢囊逐渐增多增大,其表面黑色素细胞增加而呈灰黑色,感染强度高的病鱼出现死亡或畸形;消退期的成熟孢子通过破裂孢囊流入水体或不同步地崩溶解而减少直至全部溶解,孢囊随之逐渐缩小,使得黑色素细胞更为密集,此时期病鱼病情减轻不再出现死亡现象;消失期的病鱼孢囊平坦,内已无成熟孢子,只残留逐渐减少的成熟孢子崩溶解物质,黑色素细胞逐渐减少,最后原孢囊部位被结缔组织取代。巢式PCR分析结果表明,巢式第一轮和第二轮PCR在4个疾病时期都分别能扩增出1 584和853 bp的武汉单极虫目的条带,但在消失期的后期只有巢式第二轮PCR扩增出853 bp目的条带,说明残留的核酸物质含量逐渐减少,10月下旬后原孢囊部位巢式PCR扩增已无条带出现。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武汉单极虫寄生部位在4个疾病时期的病理变化特点,而且明确了疾病消退和消失的2种方式,孢囊内成熟孢子通过破裂孢囊进入水体的方式和首次发现的孢囊内成熟孢子通过崩溶解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用含不同浓度维生素C(0,50,100,200,400和800 μmol/L)的培养液培养异育银鲫原代肝脏细胞,待细胞融合后,测定细胞活性、细胞内维生素C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再将用维生素C培养的肝脏细胞经敌百虫胁迫24 h,测定细胞内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丁酰胆碱酯酶(B-ChE)活性以及细胞内细胞色素P450( CYP450)含量.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维生素C组相比,在100 μmol/L的维生素C剂量组,肝脏细胞活性显著高于较其它剂量组(P<0.05);细胞内维生素C的含量随着培养液中维生素C的增加而增加,且差异显著(P<0.05);在800 μmol/L维生素C剂量组,细胞LDH活性显著增加(P<0.05),但是其它剂量组均无显著变化.肝脏细胞经敌百虫胁迫后,在50、100和200μmol/L维生素C剂量组,细胞T-AOC能力,GST活性,B-ChE活性和CYP450含量显著升高(P<0.05),细胞解毒和抗氧化能力增强;但是当维生素C的剂量为400和800 μmol/L时,细胞T-AOC能力和GST活性降低.综上所述,在体外细胞培养液中添加在50 ~ 200μmol/L剂量范围的维生素C可以促进原代肝脏细胞生长,增强细胞解毒能力,提高细胞的抗氧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以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日粮中添加5.4%鱼油、5.4%豆油、5.4%菜籽油、5.4%亚麻油为脂肪源,选择健康、规格、体质量基本一致的异育银鲫336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在可控温循环流水圆形蓄养槽内进行为期64 d的投喂试验,探讨不同脂肪源对异育银鲫生长、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豆油组及菜籽油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鱼油组,豆油组肥满度显著低于鱼油组及亚麻油组,各试验组末均体质量、饲料系数、肝体比及脏体比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肌肉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及粗灰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饲料脂肪源对鱼体肌肉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并且鱼体脂肪酸的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的组成有很大相关性,其中鱼油组与菜籽油组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豆油组显著相关(P<0.05);鱼油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各试验组间胰岛素、皮质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血糖、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肉碱软脂酰基转移酶-Ⅰ(CPT-Ⅰ)、肉碱软脂酰基转移酶-Ⅱ(CPT-Ⅱ)、脂肪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及脂蛋白脂酶(LPL)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豆油、菜籽油或亚麻油同样能取得良好的生长效果,为以后生产中以菜籽油或亚麻油替代豆油或鱼油提供了理论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5.
根据5种硬骨鱼已知CYP3A序列保守区设计兼并引物,以异育银鲫cDNA为模板扩增得到CYP3A基因片段,根据得到片段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全长cDNA。得到异育银鲫CYP3A基因全长为1 769 bp,开放阅读框为1 545个核苷酸,编码514个氨基酸。其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58.624 ku,理论等电点为6.30。将异育银鲫CYP3A序列理论编码氨基酸序列提交细胞色素P450命名委员会(Cytochrome P450 Nomenclature Committee)并由其命名为CYP3A136。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其与稀有鮈鲫、草鱼、鲦同源性较高,并且具有高度保守的血红素结合区域FXXGXXXCXG。异育银鲫CYP3A基因的半定量RT-PCR显示,在肝和肠组织中转录水平最高,在肾和鳃中次之,其余组织较低。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不同菜粕和棉粕的水平组合对异育银鲫生长、饲料利用、血浆指标和棉酚残留的影响,配制了菜粕∶棉粕(菜粕与棉粕之和为60%)分别为5∶0、4∶1、3∶2、2∶3、1∶4和0∶5的6组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5.6 g的异育银鲫8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升高和菜粕含量减少,异育银鲫的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菜粕∶棉粕为3∶2组的鱼生长最佳,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505.6%和1.33,具有最高的肥满度和最低肝体比;菜粕∶棉粕为5∶0组的鱼生长最差,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430.1%和1.52,具有最低的肥满度和最高的肝体比。各组成活率,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菜粕∶棉粕为5∶0组鱼的血浆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力相对于菜粕∶棉粕分别为3∶2和2∶3组显著增加(P<0.05);菜粕∶棉粕为3∶2组鱼的血浆碱性磷酸酶活力在各组中最高(P<0.05);血浆中总蛋白在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对异育银鲫肌肉和肝脏分析发现,游离棉酚含量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的升高而升高(P<0.05)。本研究表明,在配方中菜粕和棉粕总量为60%的情况下,菜粕∶棉粕为3∶2时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最佳,具有最高的增重率和最低的饲料系数,过高的菜粕或棉粕均会降低鱼体的生长性能,使鱼体血浆ALT和AST活力升高。  相似文献   

17.
实验采用国标(GB)的检测方法,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评价标准,对不同营养类型的金沙河水库和桃园河水库的鲢、鳙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金沙河水库鲢、鳙的粗蛋白(P<0.05)含量显著高于桃园河水库,金沙河水库鳙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桃园河水库(P<0.05)。两座水库鲢、鳙的氨基酸种类组成相同,但金沙河水库鲢的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桃园河水库(P<0.05),而其余氨基酸含量的差异不显著。金沙河水库鲢、鳙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大于桃园河水库。综合这些指标,认为金沙河水库鲢、鳙鱼肌肉品质高于桃园河水库。  相似文献   

18.
鲢鳙混养对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水质影响的围隔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8年4月23日—9月21日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鲢鳙混养比例对三角帆蚌生长及水化学指标的影响。实验中鲢鳙混养比例设置了6个水平,分别为0/0(对照组),100/0,70/30,50/50,30/70和0/100。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三角帆蚌湿重,壳长和壳宽。每个月上下旬测量围隔水化学指标包括NO3N、NO2N、NH3N、TN、TP、PO4P和COD。实验结果表明,鲢鳙混养比例100/0的围隔蚌壳长相对生长率显著低于混养比例0/0,50/50和0/100的围隔(P<0.05),而不同混养比例下蚌的成活率、蚌壳宽及蚌重增长均无显著差异(P>0.05)。从水质来看,混养比例30/70围隔TP显著低于100/0(P<0.05),COD显著低于100/0及70/30(P<0.05),NH3N显著低于100/0(P<0.05)以及PO4P显著低于70/30(P<0.05)。因此,综合蚌生长及水质指标,混养比例30/70围隔对三角帆蚌养殖最有利。  相似文献   

19.
李晓晖  冯翠  王巧欣  邹桂伟  梁宏伟 《水产学报》2023,47(1):019610-019610
为了探究miR-17a-5p在鲢低氧胁迫下的功能,在前期鲢small RNA测序的基础上对鲢miR-17a-5p进行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富集分析,通过双荧光素酶活性验证其与HIF-1α的靶向关系,并检测低氧胁迫下miR-17a-5p和其靶基因在鲢肝脏、脑、心脏和鳃四个组织中的动态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鲢miR-17a-5p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预测出381个miR-17a-5p的潜在靶基因显著富集在硫代谢、mTOR信号通路以及萜类骨架的生物合成3个KEGG信号通路上。miR-17a-5p可与HIF-1α mRNA的3′UTR结合,并降低HIF-1α mRNA水平,低氧胁迫下miR-17a-5p的表达呈下降趋势,而HIF-1α表达则呈上升趋势;3个显著富集KEGG通路中的11个miR-17a-5p潜在靶基因在低氧胁迫过程中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尤其是肝脏中的表达,除SGK1外,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低氧胁迫下鲢各组织中miR-17a-5p的表达下调减弱了其对靶基因的抑制作用,进而导致HIF-1α、ddit4和Lrp5等响应低氧胁迫的基因表达上调。本研究为低氧胁迫下鲢miRNA的表达与调控机...  相似文献   

20.
鲢、鳙对三角帆蚌池塘藻类影响的围隔实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浙江金华汤溪威旺养殖基地的三角帆蚌养殖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围隔实验比较研究了单养鲢、鳙和三角帆蚌的池塘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属)组成等的差异,以及养蚌池混养鲢鳙对水体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以及优势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养蚌(10#)围隔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和低密度鳙(13#)围隔(P<0.05),绿藻数量则显著低于低密度鲢单养(11#)围隔(P<0.05)。在鱼蚌混养的情况下,单养蚌(10#)围隔浮游植物平均数量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和鳙-蚌混养(17#,18#)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或鳙-蚌(17#,18#)围隔(P<0.01),其绿藻数量显著低于混养高密度鲢(16#)或低密度鳙(17#)的混养围隔(P<0.05)。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鲢、鳙和三角帆蚌三者对水体藻类组成的影响有别,三角帆蚌养殖池中适当混养鲢或鳙可以有效控制蓝藻(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促进绿藻(四尾栅藻)的生长,并最终有利于三角帆蚌的养殖,混养鲢密度的增加有利于控制藻类生长,而鳙密度的增加促进了裸藻等中大型藻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