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陕西省渭北旱塬新选育的11个小麦新品种(含对照)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渭北旱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影响重要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生育期、容重、单位穗数、成穗率、每穗粒数、株高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2.
周超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9):243-244
春季是小麦生长中重要的时期,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等决定穗数、粒数等产量要素的生育时期都在春季进行,因此,小麦春季管理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科学施肥、早春锄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预防自然灾害等方面介绍了安徽省淮北地区春季冬小麦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产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温度、光照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其中,以降水尤为明显。冬小麦全生育期对降水量的需求不尽相同,拔节—抽穗期和抽穗—乳熟期是冬小麦需水最大的时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也最大。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1985—2008年冬小麦产量和降水的对比分析发现:4月份(拔节—抽穗)降水量的多少对冬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呈正相关,在适宜的范围内,降水量偏多的年份为增产年,降水量偏少的年份为减产年;在冬小麦全生育期,临汾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在春季降水异常的年份中,降水量偏少比降水量偏多对冬小麦减产影响明显;在冬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因素(降水量与降水日数)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济南市唯一的国家农气基本站2012--2013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的气象资料,探讨了冬小麦主要发育期的有利气象条件,评价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指出冬前气象条件适宜,墒情良好,冬小麦平均分蘖和次生根较上年较多,安全越冬。返青后至抽穗气温偏低,延长小麦分化时间,易成大穗,增加穗粒数;乳熟至收获期间天气条件利大于弊,有利于小麦灌浆和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是黄土旱塬区重要口粮作物,产量受降水等因素影响较大,为研究降水对冬小麦耗水规律和产量的影响,收集、统计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镇原试验站近40年冬小麦长期观测数据,分析冬小麦产量、耗水量等指标随降水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黄土旱塬区近40年冬小麦产量以每年51.2 kg·hm-2速度增加,但持续系数仅为0.43;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3月中上旬、5月上旬和下旬降水量增加,产量随之显著增加;全生育期降水满足率为64.4%,干旱年型仅为52.7%,不同生育时期中拔节-灌浆期满足率最低。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近40年呈降低趋势,平均为361.3 mm,播种-返青期耗水占全生育期的34.3%,为全生育期耗水最大的时期;干旱年和平水年分别在出苗-拔节期和拔节-灌浆期降水满足率最低,分别为36.9%和42.2%,此阶段降水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显著。冬小麦产量相关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耗水量>穗数>穗粒数>播前底墒>生育期降水量>全年降水量。近40年来黄土旱塬区冬小麦稳产性差,原因为播种-返青期耗水占全生育期比重较大,降水满足率低,影响了冬小麦分蘖成穗和水分高效利用。以上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6.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95-2007年观测的冬小麦资料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表明:冬小麦产量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每穗籽粒数、每穗籽粒重、单株成穗数和不孕小穗率.每穗籽粒数主要由拔节至孕穗期的积温决定(r=0.5125);每穗籽粒重的高低主要由灌浆速度(r=0.6486)、乳熟期叶面积指数(r=o.4587)及乳熟至成熟期平均气温(r-O.6685)决定;单株成穗数与越冬至返青期的降水量(r-0.5031)、越冬开始期的分蘖数(r=0.6315)、大蘖数(r=O.5856)呈较高的正相关,而与三叶期的总株数呈负相关(r=-O.6421);不孕小穗率只与开花至乳熟期的日照时数呈较高的负相关(r-=-0.8638).  相似文献   

7.
六枝特区气象因子与水稻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六枝特区1988-2008年逐日的日照时数、降水、气温与水稻产量资料,采用对比、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六枝特区的水稻产量在1988-1999年这一阶段与灌浆成熟期的日照时数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79;2000-2008年水稻产量则是与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的积温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72.结果表明,六枝水稻产量在第一阶段主要取决于灌浆成熟期的日照时数,而第二阶段主要取决于拔节孕穗期与抽穗开花期积温.应根据气候的变化适时种植,确保拔节孕穗、抽穗开花处在气候高积温期.  相似文献   

8.
小麦高产中后期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期管理 从起身开始经过拔节、孕穗、抽穗到开花,是冬小麦生育的中期阶段.中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供足肥水,保蘖增穗,保穗增粒,争取壮秆不倒,穗大粒多.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淮北地区冬小麦发育期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江苏省淮北地区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主要发育期观测资料和11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冬小麦生育期内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冬小麦主要发育期的基本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各主要发育期的多年平均情况看,各站之间差别以越冬期最小,拔节期最大.拔节期及之前的各生育期变幅较拔节后各生育期的大.(2)播种至起身期遵循纬度越高越早,拔节及拔节后的各发育期则遵循纬度越高越晚的变化规律.(3)从各发育期的变化趋势上看,冬小麦播种和越冬期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拔节、孕穗、抽穗和开花期逐年提前,尤其是孕穗、抽穗和开花期的提前趋势显著.(4)播种期内降水量年际间波动大是导致冬小麦播种期变化趋势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各站≥0℃终日的出现日期年际间波动大,且变化趋势不明显,可能是冬小麦越冬期变化趋势不明显且变幅最大的原因.(5)拔节、孕穗、抽穗和开花期逐年提前主要是由于冬季和春季平均气温逐年升高,而与冬前、冬季和春季的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豫西旱地冬小麦生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苗稳  张国莉  尚晓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776-15778
以豫西伊川县为例,分析丘陵区旱地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变化规律。观测资料表明,冬小麦生育期气温呈上升而降水呈减少趋势,以春季气温增幅和降水减幅最大。气候变暖,使冬小麦发育进程加快,除分蘖期、越冬开始期和抽穗期推迟外,其余发育期均有所提前,以成熟期表现最为明显,每10年提前4.90d,其次为返青期,每10年提前3.30d。生育前期,播种至起身期发育间隔日数明显缩短,越冬期推迟,开花至乳熟期间隔日数稍有缩短。起身至开花期发育期间隔日数延长,全生育期每10年缩短了9.05d。产量结构因素表现为:有效穗数每10年减少44.65茎/m2,穗粒数每10年减少3.70粒,千粒重每10年增加2.24g。针对气候变化对豫西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因素的影响,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拔节孕穗期是小麦从起身拔节开始至抽穗开花前这一段生育时期,亦称生育中期,一般处于2月~3月上、中旬,历时一个多月。这一时期,生长速度最快,生长量最大,需肥、需水最多,茎、叶迅速生长,叶面积系数达最大值;拔节孕穗期是决定穗大粒多、壮秆和最后确定每亩穗数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田间管理技术措施如下:1施好拔节孕穗肥促壮秆大穗小麦拔节、孕穗肥是指从拔节到剑叶露尖期间施用的肥料。拔节时如底肥、腊肥施用较少,应酌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在营养生长阶段(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的施肥,主攻目标是促分蘖和增穗,而在生殖生长阶段(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则以增粒增重为主.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起身拔节阶段,是小麦生长速度最快、生长量最大的时期。这个时期田间管理的好坏对产量高低有重大关系。依据笔者多年的小麦管理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小麦起身拔节阶段的田间管理工作。一、查看麦情,科学施肥浇水,确保小麦产量小麦起身拔节阶段,施肥浇水是影响小麦的亩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的一  相似文献   

14.
荣云鹏  田茂超  王锡玖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22-15823,15852
选择了降水、日照、气温及产量等资料,采用农业气象统计学和气象统计学原理,对2011~2012年度桓台县小麦播种以来的各发育期气象条件以及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2年度桓台县冬前气象条件适宜,小麦分蘖充分,群体较大;返青至拔节前气温持续偏低,利于小麦充分分化,利于形成大穗,增加穗粒数;乳熟至收获期间天气条件复杂,不利小麦充分灌浆和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5.
2017年青稞播种至出苗期温度适宜,降水偏少,但前期土壤墒情较好,青稞出苗率较高;出苗至拔节期,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不利于幼穗分化;拔节至开花期,气温偏高,降水量明显偏少,尤其是孕穗至开花期,贵南县以晴热天气为主,不利的水分条件,加之温度持续升高,出现中度干旱,开花授粉较差;开花至乳熟期温度适宜,降水偏多;乳熟至成熟期温度持续偏高,降水偏少,导致灌浆时间相应缩短,千粒重较2016年少1.9 g。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稻草还田条件下减少基蘖肥对小麦产量、农艺性状及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苗为300万株/hm2时,基肥不施氮、分蘖肥减半,小麦产量增加;基肥、拔节孕穗肥不减,分蘖肥减氮50%提高了小麦有效穗数与成穗率;基肥、蘖肥减量施用提高了小麦千粒重并增加了每穗粒数;基、蘖肥减量施用提高了小麦氮肥农学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稻草还田条件下减少基蘖肥对小麦产量、农艺性状及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苗为300万株/hm2时,基肥不施氮、分蘖肥减半,小麦产量增加;基肥、拔节孕穗肥不减,分蘖肥减氮50%提高了小麦有效穗数与成穗率;基肥、蘖肥减量施用提高了小麦千粒重并增加了每穗粒数;基、蘖肥减量施用提高了小麦氮肥农学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中国和四川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气候变化已对其产量及构成要素产生显著影响,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间气候因子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能为水稻灾损判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在水稻分区及分生育期的基础上,选取了四川省2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和2个农业气象试验站33年的水稻生育期及产量构成要素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从较微观的层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省大部区域水稻空壳率与孕穗到抽穗期温度、降水量成负相关;穗粒数与孕穗到抽穗期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成正相关;千粒重与抽穗到成熟期温度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关中冬小麦发育期降水量突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陕西关中宝鸡、咸阳、西安、渭南、铜川5个地市小麦发育期的降水量资料,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1961-2007年期间关中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播种期降水变化都是从2001年开始上升,降水减少的幅度变小,1986年和2003年是关中地区播种期的降水变化的突变年份。分蘖期趋势呈减少趋势。越冬期各地市降水变化呈增加趋势,对于冬小麦根系发育非常有利。拔节-孕穗期降水减少趋势明显,对产量形成影响较大,抽穗-灌浆-成熟期降水整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建议加强冬小麦孕穗期-成熟期的灌溉设施管理,或尽量把冬小麦种植在水地,在旱地和塬区要减少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以确保小麦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冬小麦产量因素及主要农艺性状与单产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冬小麦品种选育、栽培措施改进等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94 ~2013年对宿州市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要素的长期定位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方法,探讨了宿州市冬小麦各产量要素及主要农艺性状与单产之间的关系特征.[结果]不孕小穗率、子粒茎秆比、成穗率、三叶期基本苗数和单株成穗数5个要素的变异系数在20%以上.其中,以三叶期基本苗数变异系数最大,为25.52%.乳熟期有效穗数、单位面积穗粒数和三叶期基本苗数与单产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1 1、0.633 1和0.576 4,均通过P<0.05的显著性检验.但不孕小穗率与单产之间为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59 0(P<0.05).通径系数分析表明,穗粒重对单产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为6.245 7,成穗率最小为0.261 4.各要素与单产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均在0.6000以上,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三叶期基本苗数、单位面积穗粒数、乳熟期有效穗数、穗粒重、乳熟期株高、千粒重、子粒数、小穗数、子粒茎秆比、单株成穗数、成穗率、生育期日数、不孕小穗率.[结论]该结果可作为宿州市冬小麦品种选育和栽培措施改良等工作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