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红麻虽属自花授粉作物,但在繁种生产中常出现自然杂交株,难以保持品种的特性和纯度。丘荣熙(1986)观察到红麻萼片背腹两面均存在蜜腺,开花时分泌蜜汁招引昆虫。鉴于红麻植株一般高达数米,要想通过设置屏障来达到安全隔离是非常困难的。笔者曾于1986~1987年作了红麻自然杂交率的测定试验,结果如表1。  相似文献   

2.
比较主要麻类作物和测序植物间的ITS序列,可明确它们间系统位置和进化关系。本研究采用PCR扩增和搜索Gen Bank数据库,获得32份麻类作物和11份测序作物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序列,利用MEGE软件分析ITS长度、G+C含量与同源性百分比差异。结果表明,黄麻属、红麻属、苎麻属和亚麻属的ITS基本序列全长分别为963、939、658和686 bp;G+C含量分别为57.87%、58.03%、59.05%和53.75%。黄麻属变异区域集中在220~386 bp间,红麻属变异区域集中在2个区段(206~347 bp,599~713 bp),苎麻属ITS变异区域分布在4个区段(158~163 bp、193~199 bp、288~333 bp和681~688 bp),亚麻属ITS变异区域分布在5个区段(219~229bp、235~240 bp、427~432 bp、468~484 bp和588~594 bp)。系统位置分析表明,红麻属与棉花亲缘关系最近,黄麻与棉花亲缘关系较近;亚麻与苎麻各为一小支。系统位置分析与传统的植物分类结果较一致。研究主要麻类作物比较基因组学时,红麻、黄麻可参考棉花,苎麻可参考杨树或蓖麻。推测红麻属的进化时间约为33.7百万年前(million years ago,MYA),黄麻属约为65.3MYA,苎麻属约为67.5MYA,亚麻属约为90.5MYA。主要麻类作物进化时间越久,同属不同种之间ITS变异区段越多。  相似文献   

3.
红麻对炭疽病近似免疫高抗材料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芳  刘伟杰 《作物学报》1995,21(1):122-123
我国红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之首。红麻主要用于纺织和造纸。红麻炭疽病(Colletotrichum hibisci Pol)是我国红麻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50年代初该病在全国麻区大流行,使我国华北、东北红麻因该病为害而被迫停种,致使当时全国红麻从20万公顷减少到不足340公顷。直到1975年前后,由于对红麻炭疽病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才使红麻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下来。尽管目前我国生产上种植的红麻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与过去的品种比较有较大提高,但在人工接菌条件下,病情指数一般在50—70%之间,烂头率在13%左右,只属于中抗水平。在红麻生长季节雨水较多的年份,该病的发生仍较严重,这对我国红麻生产的稳产性仍是一个制约因素。国外因种植红麻的面积很小,对红麻只有一些零星的研究,虽然对红麻炭疽病的抗源及抗性有过一些报道,但未见有对红麻炭疽病  相似文献   

4.
红麻是锦葵科木槿属一年生草本纤维植物,又名洋麻、槿麻等。红麻适应性强,在盐碱地、低洼涝地、城市周边地均可种植。红麻主要作为纺织麻袋、绳缆、捆扎的原料,还可以作为纺织帆布、窗帘、地毯、土工布、贴墙布、造纸等原料。红麻的副产品麻秆可制成麻屑板、活性炭等。红麻再生能力强,其生产能力是桉树林的3倍,麻制品天然可降解,具有很高的环保性,红麻造纸还可大大减低对森林的砍伐。  相似文献   

5.
红麻是锦葵科木槿属一年生草本纤维植物,又名洋麻、槿麻等。红麻适应性强,在盐碱地、低洼涝地、城市周边地均可种植。红麻主要作为纺织麻袋、绳缆、捆扎的原料,还可以作为纺织帆布、窗帘、地毯、土工布、贴墙布、造纸等原料。  相似文献   

6.
创立名牌,走杂交红麻种子产业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安国  李德芳 《种子》1999,(5):52-54
农作物杂交种子产业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红麻纤维市场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新的生机和机遇,红麻种子市场主体不规范,种子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品牌意识薄弱,严重妨碍了红麻生产发展。本文从红麻生产实际情况出发,在面临跨世纪新农业的要求下,提出了走红麻杂交种子产业化道路,以点带面,推动红麻生产朝着协调,稳定,健康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锦葵科植物通过花药培养获得花粉植株,国内外尚少报道。红麻属锦葵科植物,为探索红麻育种新途径,加快育种步伐,从1979年开始进行红麻花药培养的研究。 取花粉为单核靠边期,大小为0.8~1.0厘米的花蕾,按常规方法消毒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培养基上。试验结果表明:红麻花药的培养须经过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分化、再诱导、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大面积推广了黄麻粤园5号和红麻青皮3号后,为什么能够增产?目前一般看法是由于黄红麻属短日照作物,因此从低纬向高纬度地区引种,会延长生育期缘故。但是,据  相似文献   

9.
红麻是我国主要的纺织纤维原料之一。我区是红麻的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6.67万hm^2左右。随着种子经营的放开,每年红麻种子多渠道经营,缺乏计划性,往往造成大量积压。红麻种子带有炭疸病、枯萎病等7种病虫害,特别是隔年陈种,播种后种子发芽时受害,引起幼芽腐烂,幼苗出土后,基部萎缩软化,终至倒伏枯死,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给红麻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减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红麻种子包衣新技术,通过试验示范,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0.
何凡 《种子》1991,(1):56-57
目前我国红麻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主要来源于青皮1号、马达拉斯红、青皮3号和非洲裂叶。遗传基础的贫乏限制了新品种在生产上使用价值。迅速整理、鉴定、利用新引进的红麻种质资源和加强育种基础理论及新技术、新理论的研究是我国红麻育种工作获得较大突破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谭石林 《种子》1999,(3):68-70
我国80年代初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熟红麻种子繁育生产地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湖南、四川、江西。留种面积从无到有,已发展到年繁种面积053~067万公顷,年种子总产250~30O万kg,约占全国红麻种子产量的1/4。近年来,经济发达的福建、广东等省红麻留种面积逐年缩减,长江流域繁种面积和种子产量却逐年增加,正在朝成为我国新兴红麻种子生产主产区发展。鉴于基地在全国麻类生产中的地位,笔者分别于1982~1997年在江西、湖南等基地县(市)就种子低产、质差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红麻种子基地建设、种子高产、优质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12.
红麻是最重要的自然纤维作物之一,然而SSR标记的匮乏限制了其遗传改良。本研究从红麻90 175个EST序列中挑出含有转录因子的EST,开发了94对SSR引物。以24份不同红麻种质资源的DNA为模板,利用9%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多态性。结果表明,85对引物(占90.4%)至少在2个材料之间存在多态性,表明开发的EST-SSR具有很好的多态性。其中,三核苷酸重复所占比例最多,重复基元AAT和ATG的多态性较高。聚类分析表明,24份红麻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在0.62~0.92之间,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基础。这些结果不仅丰富了红麻的分子标记数量,而且为红麻的遗传分析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麻类作物种类最多的国家,栽培有苧麻,黄麻、红麻、亚麻、大麻、青麻、龙舌兰麻等,年总产量曾达到4000多万担。麻纤维吸水、散热快,拉力较强。不同种类麻的纤维因细度和拉力不同,分别可织成绳索、包装袋(布)、高挡织物衣料等各种麻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苧麻织物供不应求;亚麻织品销路很好;黄、红麻产品竞争能力也很大。因此,加强我国麻类作物生产、纺织加工和科学研究工作,对发展经济,促进内销外贸,改善人民衣着都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红麻在本世纪初引入我国,在我国栽培历史较短,品种资源不多,类型也较少,特别是缺乏抗红麻炭疽病力强的品种资源。为了增加新的品种类型和抗源,扩大品种基因库,提供亲本选配及生产上利用,我所先后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红麻种质种籽油脂开发利用价值,采取索氏提取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其种籽含油量和脂肪酸成分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做了相关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红麻种质种籽含油率较高,最高达25.87%,均值达23.36%;其脂肪酸主要由5种脂肪酸组成,平均含量顺序为亚油酸(43.92%)油酸(28.40%)棕榈酸(19.40%)亚麻酸(3.40%)硬脂酸(2.58%),不饱和脂肪酸达70.61%~89.09%,其中油酸含量大于27.08%的品种达19个,亚油酸含量超过50.88%的为5个,亚麻酸含量高于1.51%的品种有10个。相关分析表明,红麻种质含油量与棕榈酸、油酸呈正相关,与其它三个脂肪酸呈负相关。按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红麻种质划分为三大类,MSI101和H368两个品种为第一类,粤红1号、福红952、金光1号、玫瑰茄4611和福红航4号等5个品种为第二类,其余15个品种为第三类。综合分析可见,红麻种质种籽油具有较高含油量和适宜的脂肪酸含量,达到食用植物油标准,具有较好开发利用前景。MSI101和H368两个品种对特种保健食用油开发和品质育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红麻优异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 L.)是锦葵科木槿属一年生韧皮纤维作物,具有生长速度快、丰产性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1],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我国栽培面积最大、总产最高的麻类纤维作物之一[2]。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红麻的多用途开发利用涉及到麻纺、造纸、装饰材料、板材、动物饲料、吸油材料、可降解纸地膜等诸多领域[3]。1990年以来,我国相继育成了一批红麻优良品种,并对这批优异种质做了较多鉴定、评价与利用工作[4-6],但对其遗传基础及遗传关系则了解甚少。ISSR分子标记是一种研究种质资源... ...  相似文献   

17.
茉莉酸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花药开裂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基因(AOC)是茉莉酸合成途径关键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育性调控过程也发挥关键作用。为了探究红麻茉莉酸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HcAOC1)的调控机理,本研究以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UG93A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以UG93A的g DNA和cDNA为模板,成功克隆获得HcAOC1基因全长。其CDS序列为780 bp,编码259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分子量为28.4 kD,等电点为9.28。HcAOC1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红麻与棉花、蓖麻、榴莲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小果野芭蕉、萝卜的亲缘关系较远(GenBank登录号:MW520098)。此外,在花期采用不同浓度的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红麻。在处理的第0天、5天、10天和15天后取样成熟期花药,利用RT-qPCR分析不同处理时间下HcAOC1的表达差异,发现HcAOC1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存在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即0.5 mmol/L (T1)、1 mmol/L (T2)、2 mmol/L (T3)处理在第10天HcAOC1的表达量达最高值,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为鉴定本所选育的红麻新品系对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连续3年对7份红麻品种(系)进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经济性状指标方面,福红991×J-1-113表现最好,其中2010年和2012年的单株干皮重分别为63.62g和23.88g,2011年的单株鲜生物产量为296.67g;在根瘤指数方面,福红991×J-1-113(品种名:ZHKX-01)3年根瘤指数的均值最小,为39.27,对花生根结线虫的抗病性状表现为抗病(R),其它6份红麻品种(系)均表现为中抗(MR)。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红麻种植(H)及厌氧混合菌群(T-Abs)矿化对多重金属污染土壤上水稻产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红麻种植、厌氧混合菌群(T-ABs)及红麻种植+厌氧混合菌群(H+T-ABs)进行多重金属污染地处理,通过对水稻晚期的取样调查,糙米和米糠的镉、镍、锌及铜重金属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处理(H,T-Abs, H+T-Abs)对谷子重金属含量降低具有一定作用,其中H+T-Abs处理效果最好,其次是T-Abs,再者是H。三种处理对土壤铜降低转移效果最好,其次是土壤镉。三种处理对土壤重金属都具有一定的降低转移能力,H+T-Abs降低转移能力最强,H次之,T-Abs最弱。T-Abs和H+T-Abs处理土壤镉、锌、镍金属形态中的可利用形态降低,并且不可利用形态增加,H和CK变化趋势相似。因此,T-Abs处理是通过使土壤镉、镍、锌金属形态从可利用态转化为不可利用态,从而降低植物对其的吸收。  相似文献   

20.
为挖掘红麻雄性不育核基因,解释红麻花蕾败育的分子机理,通过分析转录组数据,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红麻花药中克隆出拟南芥MALE STERILITY1(MS1)的同源不育基因,并命名为HcMS1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HcMS1蛋白进行结构、理化性质及亲缘关系等分析,并通过qRT-PCR分析HcMS1基因在红麻不育系、保持系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构建过表达载体,利用叶盘法转化本氏烟草并对转基因烟草进行表型观察。HcMS1基因序列开放阅读框(ORF)为1 950 bp,编码64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HcMS1蛋白为亲水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上且含有典型PHD-finger结构域,没有信号肽和跨膜区结构,与陆地棉MS1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木槿MS1蛋白。qRT-PCR结果表明,HcMS1基因的表达量在保持系和不育系中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红麻花蕾的四分体至单核期表达量最高,这与拟南芥中MS1基因表达模式一致;另外在保持系中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不育系,推测红麻败育与HcMS1基因的低量表达相关。通过遗传转化试验发现,HcMS1转基因烟草株型较矮,花萼大小不一,花筒长度缩短,并出现自交不结实的现象,说明红麻HcMS1基因的异源表达有影响本氏烟草正常育性的功能。从红麻花药中成功克隆出核不育相关基因HcMS1,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为后续红麻雄性不育育种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