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为了有效治理水环境污染问题,必须要通过第三方治理模式将环境服务外包,保证流域治理实现市场化、社会化,从而提高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流域水环境合作共治制度进行创新,明确第三方治理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第三方治理的核心就是通过流域水环境合作共治制度,提出了具体实施策略。合理划分政府部门与第三方部门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完善的制度管理标准,保证政府与第三方有机结合,为整个流域水环境的治理提供更加便利的方案,合理提高流域水环境合作治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水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忽略了其他行为主体的作用,水环境污染的复杂性产生了网络治理模式的需求。网络治理模式能够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相互依存的网络主体之间通过行为互动,形成一系列有效治理机制。以浙江省浦江县"五水共治"为例,分析其治理行动中特色创新举措及对应的问题,希望通过完善水环境多重网络治理帮助水资源治理取得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义乌市一养殖公司的"五废共治"生态化治理模式,在浙江省农业水环境治理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创新大赛中,获得了"浙江省十大创新技术与模式"称号。文章主要针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广大读者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义乌市一养殖公司的“五废共治”生态化治理模式,在浙江省农业水环境治理暨现代生态循环 农业创新大赛中,获得了“浙江省十大创新技术与模式”称号。文章主要针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 广大读者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博弈分析方法对国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三种治理模式——单方治理模式、合作治理模式、第三方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第三方治理模式相对有效,且各种治理模式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农村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但农村环保工作开展却频频遭遇困境。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采取第三方治理模式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可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法律制度缺失、治理主体缺位、资金技术缺乏等问题。通过对农村环境污染引入第三方治理的优势和可行性进行详细分析,设计构建了农村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框架,为解决农村环保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汪菊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4):171-175
在分析多元共治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契合性、农村水环境多元共治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剖析农村水环境多元共治面临的共治目标差异化、多元主体责任缺位以及共治运行机制僵化的困境,并由此从明晰多元共治目标、明确多元主体职责、优化共治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推动农村水环境治理进程及改善农村水环境.  相似文献   

8.
陈龙珠  王军  张国锋  要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553-8556
随着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生态脆弱的流域农村环境治理更应重视,针对农村污染特点的农村环境政策手段比其他治理手段更强有力。首先提出面向流域治理的农村环境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并分析了白洋淀流域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然后提出了由政府、农民和第三方合作的"费补共治"型政策的制定思路,对收费要适度、奖补要充分的原则进行了经济分析;在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流域农村环境政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了政策对比分析;最后提出实施面向流域的"费补共治"型农村环境政策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传统政府作为治污主体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具有资金、技术上的局限性,第三方治理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政府失灵和委托—代理理论为第三方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私人特许经营和公私合作是适用农村第三方治理的主要模式。与传统治污模式相比,农村环境第三方治理在农村环保融资渠道、环境治理效率、绿色环境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可从法律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三方面来共同构建农村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体系,以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192-195
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河南省武陟县积极推行"五创三治"治理模式,J乡通过建设协商小组治理平台,有效提高村民的参与度与自治能力,以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促进了三治融合治理体系的形成。通过考察及案例分析,J乡"五创三治"乡村治理模式的实践及经验为:将治理模式由单一的"管理"转向多元协同"治理";在治理实践层面由碎片化向整体化演变;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金艳清  许艳  罗卯英 《乡村科技》2022,(23):144-147
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对农村地区山塘水环境污染治理实践进行探究,从预防、监管和治理三方面凝练江西省农村山塘水环境治理工作机制,指出农村水环境的“公共性”决定了地方政府是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第一主体,明确多元主体责任、优化共治运行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2.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实践与发展是运用市场化手段监管环境的一次重要探索。通过对我国土壤污染修复综合治理首批试点地区——湘潭市岳塘区的调查,初步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运行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推进污染治理,为我国推进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常东洋 《乡村科技》2022,(10):123-126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是一个从宏观角度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多任务的涉水综合性规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都是以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及水生态为重点治理范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对水环境治理的期望越来越高。结合婺源县清华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案例,论述了在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水景观的构建过程,通过在规划中融入水景观的任务内容,将水安全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建设相融合,同时为类似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的水景观内容编制提供一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河北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管理办法》规定: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构实行信用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构实施信用评价,由环保部门负责建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构诚信档案,纳入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构“黑名单”制度。对有监测数据造假、偷排投放等环境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5.
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创新探索。M村通过挖掘村内老人资源激活乡村自治,村内外德治、法治协同联动,以机制创新实现三个维度的互动贯通,实现村庄立体式治理。M村以“三治”融合作为乡村治理抓手,“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治理机制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参考借鉴,也为进一步探索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样本。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组织参与边疆民族地区“三治”面临着自治主体能动性、制度供给、行为自律不足以及参与“三治”表面化的现实困境。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建设,提升主体自治能力;完善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建设,增强其“三治”的规范性;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德治功能;推进“三治结合”,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完善“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17.
农村生活垃圾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以下简称第三方治理)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农村垃圾治理的新模式,即建立一条“企业专业运营+政府严格监管+群众广泛参与+城乡一体推进”的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治理模式。实现城乡垃圾治理统一清扫、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理、统一监管,保证垃圾扫干净、运得出、处理好、保持住。  相似文献   

18.
从机会主义、知识溢出和知识产权三个角度分析了企业间合作创新治理困境。与网络治理相比较,系统分析了合作创新知识治理的必要性。从治理模式、治理机制和治理绩效三方面综述了知识治理相关文献.同时对知识治理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护好水环境,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以博斯腾湖水环境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域水文变化、博斯腾湖水环境诸要素的逐个分析,得出博斯腾湖水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博斯腾湖流域人口的急剧增加而导致博湖流域入湖的淡水资源减少,水质恶化,尤其是含盐量的增高;;气候的变化以及人为干预因素的影响,导致博斯腾湖湖水出现富营养化趋势,湖滨湿地严重退化.人类强烈干扰的开都河流量和孔雀河的流量与博斯腾湖的水位有密切的关系.为保证博斯腾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博斯腾湖水环境安全,在该区应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模式,合理开发利用河流与湖泊水资源将变得至关重要,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横向生态补偿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对促进流域上下游地区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黄河流域生态的公共性、外部性与系统性决定合作型环境治理模式应为横向生态补偿的制度内涵,科斯定理为制度核心,公法性质为制度属性。然而,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统一的立法阙如、上下游协同不足、补偿模式单一及行政监管体系破碎等问题导致该制度在实践中推进困难,需要通过完善立法体系、强化协同效应、实现多元化补偿模式、健全行政监管体系等举措,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的合作治理,推动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