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验以淮麦21(Triticumaestivum L.)为材料,于小麦幼苗长至两叶一心期模拟干旱处理,并用不同浓度(0,100,200,300,400,500 mg/L)的氯化胆碱(CC)水溶液喷施小麦幼苗叶片,测定处理后的小麦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用一定浓度氯化胆碱(CC)水溶液喷施小麦叶面,能明显提高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中叶绿素含量,300 mg/L浓度的氯化胆碱处理时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量分别比对照提高83.46%和81.74%。且仍能维持较高的Fo′(光适应后最小荧光)、Fm′(光适应后的最大荧光)、Fv′(可变荧光)、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qP(光化学猝灭系数)、ETR(电子传递速率)和ΦPSⅡ(实际的电子传递的量子效率)等荧光参数。说明氯化胆碱能够缓解干旱胁迫下对叶绿素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干旱条件下叶片非顺序衰老小麦顶二叶叶绿素荧光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非顺序衰老小麦温麦19、兰考矮早8和豫麦19为材料,以顺序衰老小麦陕229为对照,研究了田间干旱和自然天气条件下小麦扬花至成熟期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论在田间干旱还是自然天气条件下,扬花至成熟期非顺序衰老小麦温麦19、兰考矮早8和豫麦19,顺序衰老小麦陕229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含量(SPAD)、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潜在活性(Fv/Fo)均呈下降趋势,而热耗散量子比率(Fo/Fm)呈上升趋势。在花后30天非顺序衰老和顺序衰老现象差异最明显,在干旱条件下,花后30天非顺序衰老小麦温麦19、兰考矮早8和豫麦19旗叶的SPAD、ΦPSII、Fv/Fm和Fv/Fo分别比倒二叶低71.86%、30.43%和40.81%,29.59%、14.84%和20.43%,28.99%、33.33%和31.66%,32.08%、30.4%和52.16%,而Fo/Fm旗叶分别比倒二叶高13.78%、24.56%和35.93%;在自然天气条件下,花后30天非顺序衰老小麦温麦19、兰考矮早8和豫麦19旗叶的SPAD、ΦPSII、Fv/Fm和Fv/Fo分别比倒二叶低44.36%、25.49%和41.75%,21.97%、12.48%和13.74%,24.77%、26.12%和30.86%,27.02%、26.22%和32.81%,而Fo/Fm旗叶分别比倒二叶高11.31%、23.07%和33.95%。顺序衰老小麦陕229的表现正好与此相反。与自然天气条件相比,在干旱条件下叶片的衰老明显加快,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荧光特性差异更大,叶片非顺序和顺序衰老现象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以3种抗旱品种长武134、铜麦3号、西农794为供试材料,研究干旱条件下小麦旗叶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特征。试验结果表明,灌浆期不同抗旱性品种小麦旗叶衰老和活性氧代谢存在差异。与长武134和铜麦3号相比较,西农794的叶绿素含量较高且降低趋势最缓慢;开花后第14天长武134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后期活性降低快,西农794两种酶活性在灌浆后期含量较高,降低速度慢,持续时间长;整个灌浆期间西农794的丙二醛含量最少,膜质过氧化程度最低,叶片衰老程度最慢。  相似文献   

4.
干旱胁迫对金太阳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以2年生金太阳杏(ArmeniacavulgarisLam.)叶片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设置4种土壤水分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6%、65%、53%、45%),以正常供水为对照(CK),研究土壤干旱胁迫对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胁迫条件下,基础荧光(Fo)略微上升,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潜在活性(Fv/Fo)、原初光能转化率(Fv/Fm)、叶绿素含量(CHL%)、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等值下降。(2)叶绿素荧光参数间相关性随土壤相对含水量的下降而逐渐减弱,正常供水条件下,2/3以上荧光参数相关性达显著水平;胁迫至后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5%),仅1/3显著相关。(3)Fm、Fv、Fv/Fo、LRWC与抗旱性综合评定指标Y始终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作为杏树抗旱性评定指标,参与抗旱品种的筛选。  相似文献   

5.
利用OS1-FL调制式叶绿素荧光分析仪及SPAD-501型手持叶绿素计,对水分胁迫下不同春小麦品种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水分胁迫下各小麦产量进行了测产。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参试的8个小麦品种的旗叶叶绿素含量下降、光量子产额减少、可变荧光产量(Fv值)下降,小麦叶光系统Ⅱ(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值)和PSⅡ潜在活性(Fv/Fo值)均降低,但不同品种降幅大小不同;对水分胁迫下8个小麦品种旗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持绿型小麦叶片衰老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4个小麦品种对其开花后绿叶面积、色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持绿型小麦的绿叶面积显著高于非持绿型小麦,且生育后期下降缓慢;生育后期持绿型小麦叶片色素含量降低缓慢;随着生育进程推进,小麦叶片丙二醛(MDA)含量都呈上升趋势,与非持绿型小麦比较,持绿型小麦MDA上升缓慢且维持较低水平;生育后期持绿型小麦叶片的Fv/Fm、Fv/Fo、qP、PSⅡ、ETR明显高于非持绿型小麦,而qN明显低于非持绿型小麦;持绿型小麦产量较高,收获指数大。总之,持绿型小麦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缓慢,光合功能维持时间长,光合产物积累多,具有较好的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7.
在池栽、遮雨条件下,利用植物效能分析仪研究了减少灌水次数对豫麦50灌浆期旗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处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Tm值开花后均较高,然后逐渐降低;Fv/Fo、Fv/Fm在灌浆中、前期差异不大,而在灌浆末期迅速降低.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在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Tm、Fv/Fo和Fv/Fm较低,而拔节期灌1水处理则较高.减少灌水次数会降低籽粒产量和田间耗水量,而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比较黄淮麦区15个主栽小麦品种感染赤霉病后产量结构和籽粒品质的变化趋势,发现赤霉病对小麦产量结构具有一定的负效应。感染赤霉病后,各品种的千粒重、穗粒数及单穗产量均显著下降,受影响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单穗产量>千粒重>穗粒数。赤霉病对西农529、航麦302和轮选158单穗产量的影响较大,对偃高168和连麦10号单穗产量的影响较小。各品种染病穗的籽粒加工品质下降明显。筛选出对赤霉病敏感度相对较低、发生赤霉病后籽粒减产及品质下降相对较少的5个品种:偃高168、山农12、保麦2号、航麦302、连麦10号。  相似文献   

9.
水分胁迫对彩椒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色彩椒花仙子幼苗为试材,研究了桶栽称重控水条件下水分胁迫对彩椒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彩椒幼苗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叶面积呈上升趋势,但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强,彩椒幼苗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根长、根体积、地上部干鲜重和地下部干鲜重明显降低,而根冠比增大。2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彩椒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最小荧光(Fo)、暗适应下叶片PSⅡ的最大量子产额(Fv/Fm)和叶片PSⅡ潜在活性(Fv/Fo)均呈下降趋势,而叶片PSⅡ光合性能指数(PI)和叶绿素含量升高,但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强,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Pn、Gs、Ci、Tr、Fv/Fm、Fv/Fo和PI均明显下降,而Fo明显升高。3隶属函数分析结果显示,与彩椒幼苗受水分胁迫密切相关的生长指标为叶面积、根长、株高、根冠比和根体积;与光合指标密切相关的为Ci和Pn;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密切相关的指标为Fv/Fm、PI和Fo。轻度(75%的田间持水量)和中轻度(65%)水分胁迫对彩椒幼苗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影响较小。综合分析,75%~65%之间的田间持水量可以满足彩椒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38℃热胁迫下用外源氮素处理的小麦叶片中光合作用部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适度的热胁迫过程中,低浓度氮素营养处理的小麦叶片中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Fv/Fm及ФPSⅡ、表观量子效率稍微下降,而NPQ及光饱和速率有上升的趋势;较高浓度氮素营养的小麦叶片中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表观量子效率及光饱和速率明显增加,NPQ降低,Fv/Fm及ФPSⅡ有升高的趋势。说明热胁迫条件下,外施氮素营养可以提高小麦叶片的光合能力,缓解热胁迫造成的光合损伤。  相似文献   

11.
A. GRANITI 《EPPO Bulletin》1993,23(3):489-491
In southern Italy, as in other Mediterranean areas where olive is grown, it is late frosts rather than winter frosts that are harmful. Injuries produced by spring freezes and spells of low temperatures (below ?5°C) are described for young leaves, adult leaves, and shoots, twigs and branches of olive.  相似文献   

12.
对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1971~2013年新疆50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气温资料进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分析新疆初、终霜日及霜期和无霜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3a新疆终霜日提前比初霜日推迟更明显,无霜期延长比霜期缩短趋势更显著;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霜期延长和无霜期缩短的趋势北疆均比南疆地区更显著;新疆初霜日变化趋势上升型占44%,终霜日变化趋势下降型占44%,霜期变化趋势下降型占72%,无霜期变化趋势上升型占42%。  相似文献   

13.
枇杷幼果中定殖的冰核细菌与冻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地区和不同海拔果园采集枇杷幼果,分离与测定INA细菌冰核活性,结果表明冰核细菌广泛分布在不同产区枇杷幼果,其带菌率与地理生态条件有关。高海拔果园幼果带菌率高达77.5%,且出现冰核活性强的分离菌,海拔愈低其带菌率相应下降。用2个菌株做人工模拟霜冻和果园接种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处理明显加剧冻害,多数情况严重度增50%以上。首次证明INA细菌是诱发枇杷幼果冻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宁夏苹果花期霜冻敏感性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苹果花期霜冻指标是果园霜冻预报预警、防御的基础,本文运用人工模拟霜箱,以富士、嘎啦和乔纳金苹果为试验对象,设置过冷却模拟试验设5个温度梯度和4个持续时间共计20个试验处理,模拟研究了苹果花期霜冻敏感性指标。结果表明:苹果花苞期花瓣、盛花期花瓣和子房以及幼果期的幼果平均过冷却点在-3.51℃~-3.27℃,结冰点变化范围在-2.94℃~-2.65℃。苹果花期低温敏感范围在-2.5℃~-3.5℃之间,不同花器官、不同品种、不同低温持续时间和不同发育阶段之间有所差异,其中,在苹果花的花瓣、子房、雄蕊和雌蕊等不同花器官中,花瓣最不耐冻,子房和雌、雄蕊随温度降低变异较大;不同类型花耐受冻顺序为花苞半开花全开花;-2.5℃~-3.0℃温度处理下,致死率随持续时间增加明显,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持续时间对致死率影响不大;3个苹果品种中,富士最不耐冻,其次是乔纳金和嘎啦。  相似文献   

15.
基于春季晚霜冻害的天水苹果气候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果期霜冻灾害是天水苹果生产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年发生频率60%以上,冻害年份轻者减产,重者甚至绝收.为此,进行苹果花果期霜冻灾害气候风险区划研究,对合理苹果产业布局,有效减轻灾害损失,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科技指导意义.将影响天水苹果相对气象总产量的开花坐果期4月上旬-5月上旬日最低气温与0℃以下温度持续日数之积作为苹果霜冻灾害脆弱性指数(V),用该期霜冻灾害不同强度发生频率作为相应灾害危险性指数(H),用Pki=1/n∑Hj×Vij计算所得的霜冻灾害风险系数作为区划指标,按其离散程度划分为低风险、较低风险、中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区域,做出天水苹果霜冻灾害风险区划,对科学布局当地果树产业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考虑古德曼接触的梯形渠道冻胀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渠道衬砌冻胀破坏的机理,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梯形渠道的冻胀过程进行了先热后力的数值模拟。在模拟过程中分为考虑古德曼接触的模型和不考虑接触的模型,将得出的结果分别与原型渠道的数据相对比,结果表明,考虑古德曼接触的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能够很好地解释渠道冻胀破坏的位置常在渠道底板中间以及距离坡脚1/3坡板处的现象,其所得结果可以应用于渠道的抗冻胀设计。  相似文献   

17.
根据历史文献统计分析,并应用最小二乘法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霜雪灾害发生频次、等级、阶段、周期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清代发生霜雪灾害75次,平均每3.5a发生1次,其中轻度霜雪灾害13次、中度霜雪灾害53次、重度霜雪灾害9次,分别占灾害总数的17.3%、70.6%、12.1%。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霜雪灾害变化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在1644~1753年、1754~1783年、1784~1803年、1804~1863年、1864~1911年。第1、3、5阶段为霜雪灾害低发期,第2、4阶段是霜雪灾害高发期。霜雪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显示,研究区清代发生了两个霜雪灾害爆发期,代表了两次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发生在公元1764~1783年和1834~1863年。研究发现该区西部清代霜雪灾害主要为发生在冬季的强冷空气引起气温降至-6.4℃以下的强低温型霜冻灾害,东部地区主要是发生在秋季偏暖月份冷空气引起的气温降至0℃以下的弱低温型霜冻灾害。研究区清代霜雪灾害变化主要有40~45a的长周期,16~18a、11~15a的中周期和5~8a的短周期。该区的霜雪灾害发生周期可以作为霜雪灾害预防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山西62个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最低地温资料,分析了终霜冻的历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1961—2010年平均终霜冻日呈现提早结束的趋势,并伴有明显的波动变化;21世纪的10年是平均终霜冻波动最为剧烈的时期。(2) 山西省1961—2010年平均终霜冻日为4月12日,其分布整体呈现南早北晚的特征,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终霜冻自南向北相继结束。(3) 山西省正常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54%~74%,从东北到西南的分布为“小-大”相间分布,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部和东南部;偏晚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2%~22%,南部和北部是其发生概率最大的地区;特晚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14%~36%,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中部。(4) M-K突变检验 表明,山西平均终霜冻在1990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1975—1996年,山西大部分站点的终霜冻日都发生了显著的气候突变。(5) 1961~2010年山西终霜冻变化趋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南到北呈“大-小”相间分布,提前幅度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西部和南部,推后幅度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西北部以及中东部。(6) 2001—2010年山西轻微、中度和重度终霜冻的主周期分别为15 a、12 a和7 a;次周期分别为1 a、1 a和5 a。  相似文献   

19.
应用山西省东南部11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春秋季及年平均气温、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期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对比法,分析了该地初终霜冻的时域分布特征及成因,气候变暖背景下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年际变化在1971-1996年属震荡缓慢升温期,1997年开始趋于明显增暖期,气候变暖速率为0.3℃·10a-1;初终霜冻日期的时域分布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在秋季气候变暖前提下,初霜冻出现日期的推后速率为2 d·10a-1,其年际变化趋势表现为正负震荡推后期、偏早期和平稳推后期三个阶段;春季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为0.25℃·10a-1,对应终霜冻出现日期呈现为提前趋势,提前速率为4 d·10a-1,年际演变特征可分为偏晚期、偏早期、正负震荡期、偏早期四个阶段;无霜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年际变化特征可分为延长期、缩短期和平稳延长期三个时期,无霜期的线性变化延长速率为7 d·10a-1。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宁夏桃园布局合理性及霜冻监测预测、评估和防御能力,以‘华玉’和‘瑞光39号’桃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霜冻试验箱模拟低温环境,于2022年4—5月开展霜冻原位试验,于盛花期、豆果期和幼果期各设置4个处理温度,分别持续0.5 h,以自然状态下的花朵和幼果为对照,跟踪调查不同低温处理下2个桃品种各发育期的受冻率,并结合室内显微观测及过冷却点,最终确定宁夏2个桃品种花(幼果)的霜冻等级指标。原位霜冻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果树受冻害温度可能略高于其过冷却点。桃不同发育期霜冻指标有显著差异,桃抗冻能力开花期>豆果期>幼果期。不同品种抗冻能力差异显著,开花期‘瑞光39号’与‘华玉’抗冻能力基本相当,但豆果期和幼果期其抗冻能力明显弱于‘华玉’。‘华玉’豆果在-1.10℃时轻度受冻,在-2.68℃重度受冻,而‘瑞光39号’在-0.96℃时轻度受冻,低于-2.16℃低温时重度受冻。‘华玉’幼果在-1.75~-0.48℃轻度受冻,低于-2.40℃则重度受冻;‘瑞光39号’幼果在温度达到-0.52℃时轻度受冻,遇-1.41℃低温则遭受重度受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