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往今来,品茶与文人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在品茶中文人萌发文思灵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回文诗、回文联,这些诗、联是我国茶文化宝库中璀灿夺目的明珠,就像品茶一样令人回味无穷。我国饮誉于世的工夫茶杯茶壶很注重集诗词联句子其上,得以“杯随字贵,字随杯传”,特别有玩味的是茶杯上请书法家题写的回文佳句,有的写“清心明目”四字,随便从哪个字破读,皆可成句如:“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意皆不变。工夫茶具上通常还写上“可以清心也”的连环妙句。这一回文句也趣味盎然,也可读为“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这便把茶的清雅独特风味和令人舒心怡神的奇效描绘了出来。难怪乎,古今  相似文献   

2.
茶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其中堪称中华文化一绝的是文人在品茗过程中创造的回文诗、句、联。它们别具心裁,独树一帜,令人回味无穷。经常品茗者不难发现,一些茶具、茶壶、陶瓷壶身上大多雕刻或题写着一些与饮茶有关的短句。这些短句顺读、反读,甚至随便由哪一个字破读,皆成句成文,这就是回文佳句。这类四言短句常有:“清心明目”,“怡神悦性”,“品一人茶”,“清心宜人”等等。以“清心明目”为例,也可读作:“。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明心清。”五言回文有:“可以清心也。”也可读作:“以清心也可”,“清心也…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代文人,多与茶结缘。或以茶助神思清爽,或以茶寄闲适超脱,或以茶交清谈之友,或以茶悟佛道禅理,甚至达到爱茶如命,嗜之如饴,一日不可无此君的地步。诸如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黄庭坚、梅尧臣、苏轼、陆游等,都是茶痴级别的文人,竟日饮茶不说,还写下了很多与茶有关的诗篇,留下很多佳话。其中,尤以苏轼为甚。  相似文献   

4.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7,(5):147-153
浅吟低唱寄茶诗“茶引文人思”。古往今来,很少有文人不喜欢茶的,从写《茶经》的陆羽,到诗仙李白,再到近代文豪鲁迅、诗画大家齐白石等等都嗜茶。他们喝茶、咏茶,与墨结缘,在品茶中生发灵感、体会情思并得到一种清雅脱俗的精神寄托,由此留下了大量诗词画作。然而,最早的古字中并无“茶”一字,而是以“荼”代作今日之“茶”字。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在大量的古代诗词中寻到“荼”的踪影。茶诗最早出现于《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大雅.绵》)等等,这些可谓是最早的茶诗了。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  相似文献   

5.
本刊上期刊登陈文华教授的“回文茶联”下联:“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公开征对之后,受到读者们的欢迎,纷纷寄来应征的上联,现择中一部分刊登,供大家鉴赏。  相似文献   

6.
台湾一茶痴     
爱茶成了癣,方可称茶迷;迷茶再成了癣,大概就够得上“痴”的资格了。阳春三月桃花开。在当年东晋大文豪陶渊明曾以生花妙笔极赞其美的桃花源所在地——湖南省常德市,如今要开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这一下,把天南海北的二百多位超级茶速全给聚到一堆儿了。这班人马可不得了,拍拍脑门,个个都是爱茶成痴:有的嗜茶如命,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有的著作等身,全是为茶“树碑立传”;有的品茶一绝,无论是西湖龙井、无锡碧螺、黄山毛峰、君山银针,也无论是绿茶、花茶、红茶、乌龙、普洱,只需口舌一过,立即能断个分毫不爽,这才叫喝茶比你喝的白开水还多……要想在这班茶叶专家里评出个茶迷冠、亚军,然后再论定哪个可称为“当今茶痴”,那可难如上青天了。不过,有这么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茶道是人们通过感官来品赏茶的形、色、香、味,并由品饮茶进入到品悟人生、社会、自然乃至宇宙之道的方式和途径。可以说,茶是文人士大夫们通往"道"的方式之一,崇尚儒家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仁义礼智信,崇尚道家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自然与逍遥,崇尚禅宗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空寂无住的般若智慧。而茶本身所蕴含的俭、静、真的特质,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品格。  相似文献   

8.
冷香斋茶论     
茶有九德茶有九德 :清、香、甘、和、空、俭、时、仁、真。清 :可以清心。名茶多出产于深山幽谷中 ,最具大自然的清明灵秀之气 ,外形清秀 ,香味清幽 ,最能清人心神。香 :如兰斯馨。茶有真香 ,这种香气是纯天然的 ,香气成份极为复杂 ,不宜进行人工合成 ,极品茶还应具有兰花般高雅的香气。甘 :苦尽甘来。茶有真味 ,滋味甘淡清醇 ,小苦而后甘。和 :中气平和。茶的香味以“和”为贵 ,饮茶后应有一种“平和”之气润泽于五脏六腑间 ,久不能去。空 :“五蕴”皆空。茶的香味又以空灵为贵 ,饮茶后不留不滞 ,就叫做空。俭 :饮而有节。茶不可多饮 ,不可…  相似文献   

9.
茶人和为贵     
茶人本是精行俭德之人,茶人应该具有宽容、平和之心。我们的茶德有许多说法,从茶学大师庄晚芳先生的“廉、美、和、敬”到茶界泰斗张天福提出的“俭、清、和、静”,“和”字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茶导和,陈香白先生说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他认为“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老和尚在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会上提出: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是“正、清、和、雅”,也可以理解为“茶德”。陈文华先生说:佛学主张“慈悲为怀”、“宽容”和“与人为善”等等,都是与“和”字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产物,融儒、释…  相似文献   

10.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什都把茶叶称为茶米。为什么叫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茶谱》中则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陈藏器《本草拾遗》又云:“诸药为病之药,茶为各病之药。”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  相似文献   

11.
品茶读画(续)《深圳商报》侯军茶画与琴韵“琴棋书画诗酒茶”一向被称作中国古代文人的七件雅事。茶与画的结缘占去了其中的两项,而茶画与其他五件雅事之间,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不断,解不开,互相缠绕,浑然一体,构成了中国文人的整体生活方式和生命形态。我...  相似文献   

12.
巩志 《农业考古》2003,(4):307-308
清朝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是继宋徽宗赵佶以后的又一位嗜茶、爱茶、咏茶的皇帝 ,他写了 30 0多首茶诗 ,收集在《御制诗》初集———五集里 ,仅《中国茶文化经典》就收集了近2 0 0首。嘉庆元年 ( 1 796 ) ,弘历禅位给皇太子禺页琰 (仁宗 ) ,自称太上皇。他的禅位意愿在朝堂提出 ,有的老臣进谏 :“国不可一日无君”。弘历戏答曰 :“君不可一日无茶。”虽是随口戏言 ,足见他是一个真正的有茶癖的茶瘾君王。乾隆在位期间 ,曾七次下江南 ,写有《焙茶坞》诗和题唐伯虎《品茶图》、文征明《茶具图》等诗 ,对古代茶事无不涉及。到过杭州狮峰…  相似文献   

13.
叶惠民藉茶艺弘扬中华文化怀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他走遍大江南北,甚至孤身深入偏远山区部落,寻找千年古老茶树,为的就是弘扬素有“国饮”之称的“茶”。此生,就与“茶”结下了不解缘!茶艺文化和睦清心启发生命意义钟爱茶艺文化,和睦清心的本质。雅博茶坊董事长叶惠...  相似文献   

14.
从古到今,茶与楹联,各有所道。在茶的王国中,能有多少个佳茗品种,就流传有多少个妙笔茶联,它源远流长,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缩影。现在每当陕西茶人和文人墨客一边品茶、一边吟诗撰联时,都会喷喷称奇解放前夕,在西安莲湖公园曾贴出过这么一幅颇有意味的茶联“奇乎不奇,不奇又奇;园耶是园,是国非园”。横额是“望梅止渴”。从字面看这幅十分巧妙别致的对联中,没有一个茶字,也没有表达出茶店经营的商业性。但它却把“奇”、“园”二字四次嵌入,提得突出,喊得响亮。更为奇特的是有问有答,答得巧妙,含意深邃。游人到此,品茶咏联…  相似文献   

15.
经常而又适量的饮茶,不但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民间流传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学子中流传的“琴棋书画诗酒茶”,都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无论名人雅士抑或凡夫俗子,都不可一日无茶。一人不可一日无茶,或者说人应该经常饮茶,这是自古以来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1021—1086年),两次为相,两次被罢,推行新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经常饮茶赋诗,并继续研究新法。熙宁十一年(1078年),他写成《议茶法》一文,其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  相似文献   

16.
父亲与茶     
整整一年了——这把紫砂壶失去它的主人! 壶是父亲的,中等大小,样子很平常:扁圆的壶身,壶嘴、壶把和盖纽做成竹节形状,盖面上还贴着几片竹叶装饰;壶身上刻着一行字“何可一日无此君”,是套用文人写茶常用的话。父亲确是不可一日无茶的,但是平日工作繁忙,上班或晚上读书看稿,往往只在杯中泡茶。用这把壶,得在星期天的闲暇时光。每到星期天下午,父亲就把壶洗净,泡上一壶绿茶,在录音机里放上一盘我从南方带给他的评弹磁带,背对阳台坐在旧藤椅上,边品茶,边听曲,边看书。幽幽的茶香,绵绵的吴侬软音,  相似文献   

17.
刘菁 《今日农村》2002,(4):9-11
中国“国饮”为何物?茶也。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曰“琴棋书画诗酒茶”。无论至俗与至雅,中国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叶羞雾含轻抖出,香借风送得雨还”———倘若品茗闻香时能见此情此景,我心足矣。对茶的偏爱使我认识了“得雨活茶”,因“得雨”又知道了景德镇有个德宇集团。“得雨”的灵气中国茶之灵气离不开一个“水”字。“西湖龙井”中的“井”、“庐山云雾”中的“雾”,莫不沾连着“水”意。“得雨活茶”,只小小一个“雨”字便平添了烟雨朦朦、叶羞含雾的茶之境界。“得雨活茶”进入人民大会堂成为特供茶…  相似文献   

18.
出席第五届国际茶会,偕陆尧君重游杭州西湖,有怀徐公小序:1998年10月11日上午,于中国茶叶博物馆举办国际茶艺会。四川徐金华先生伉俪演示“徐公茶”。张大为先生、冯法德先生偕余皆蒙邀上座品饮,并赐“徐公茶”。徐公之艺,隆化之术焉,不可无志。西湖有长贮月时,茶道入心合两仪。茗友三百八十六,最忆徐漾绿沦骑。注:世誉苏东坡为“西湖长”。苏东坡《汲江煎茶》诗:“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构分江人夜瓶”。己卯年春节,借拙荆家居品茶感悟。过年平常事,平常过年家。心静即茶圣,气和是圣茶。清心茶馆说清心小序:已卯初秋,…  相似文献   

19.
品茶悟道(一)茶与儒通。通在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还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如果能够“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儒家的理想境界。而在茶的理念中,“和”是一个最常见的概念。茶性柔和,茶境平和,日本茶道里千家讲究的是:“清、静、和、寂”;中国茶学大师应晚芳提出的中国茶德为:“廉、美、和、静”,都有这个“和”字。要达致“和”的境界,须经过“中”的修炼。在儒家看来,“…  相似文献   

20.
品茗论     
品茗论上海湖心亭茶楼金晓岭品茗论道,现代人休闲方式之一,一杯清茗,三五知己,清风送爽,谈笑间品茗,论道。吾以为,品茶有四个条件,一曰茶;二曰水;三曰皿、四曰景,缺一不可。一曰茶茶本是品茗的主要条件,没有茶,也没有品茶之说。茶者,汤清、形美、香浓、味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