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近年来,在棉花高产开发过程中,对棉花与大麦两熟栽培进行了试验和示范。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备的良好效果。受到农民欢迎。一、经济效益高棉花与大麦两熟栽培方式主要有大麦茬移栽棉、大麦套种移栽棉、大麦茬夏播短季棉和大麦田串种短季棉四种。经多年多点调查,大麦茬移栽棉和大麦茬套种移栽棉,平均亩产大麦250~300公斤,亩产皮棉70~75公  相似文献   

2.
短季棉品种遗传改良是实现麦棉两熟棉区粮棉双丰收的有效途径。从早熟种质资源金字棉的引进,早熟短季棉品种中棉所10号的育成,抗枯萎病品种中棉所16、辽棉10号的选育,生化辅助育种技术育成早熟不衰品种中棉所24、27和36,转单价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中棉所42和鲁棉研19,转双价Bt+CpTI基因抗虫棉中棉所50、中棉所58的培育,到航天诱变特早熟品种中棉所64,综述了中国短季棉品种选育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短季棉育种应加强抗黄萎病材料创制、克服产量和早熟性负相关和解决特早熟品种早衰等遗传改良重点;指出借助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麦后直播特早短季棉和杂交短季棉是今后短季棉遗传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 麦(油)棉两熟制的发展,促进了短季棉新品种的选育工作。现介绍我们在短季棉新品种选育工作中的一些认识与体会。表1短季棉品一、短季棉育种现状通过国家"七五"攻关,选育短季棉新品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新品种的丰产性能提高,如新品种中棉10号  相似文献   

4.
棉花是山东省环渤海湾盐碱地区的主要作物,探究生产效益较高的栽培模式有助于滨海盐碱区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作者研究了短季棉地膜覆盖、短季棉无膜覆盖、春播棉地膜覆盖和春播棉无膜覆盖4种栽培模式的生产效益,试验结果表明,春播棉地膜覆盖产量较高,效益也较好,但投入较大,未及时回收的残膜对土壤具有潜在的污染风险;春播棉无膜覆盖较地膜覆盖投入有所降低,但产量及效益明显减少;短季棉无膜覆盖与短季棉覆盖地膜相比,产量虽有降低,但总体种植效益高。前茬配合一季黑麦草或其他作物,短季棉无膜覆盖栽培具有大面积示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短季棉(short season cotton)或早熟棉、矮秆棉新品种选育是世界各国棉花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我国棉花育种家也育成了中14、中16、皖夏棉1号等短季棉品种,并已在或正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鲁西南蒜棉两熟区,棉花栽培采用"筛选适宜短季棉品种、高密度蒜后抢时免覆膜机械播种、结合中耕一次性施肥、全生育期免整叶枝管理、化控与防治病虫害合并操作、结合喷施落叶剂适时拔柴"等关键栽培技术措施,实现了棉花机械播种,达到了棉花简化高效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短季棉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生理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短季棉品种(G. hirsutum)生长发育期短,晚播早熟。前期发育快,开花结铃集中,主茎停止生长早,生长潜力小。适宜播期应在5月25日以后,才能获得最佳产量和优质纤维。生理测定结果表明,短季棉品种主茎叶中的叶绿素含量,无论在春播或夏播条件下,都不同程度地比中熟棉品种高。光合作用强度前中期高,后期低,花期达到最高峰,结铃盛期以后逐渐下降。在夏播条件下,短季棉品种的氮化合物中,蛋白质氮的含量高于中熟棉品种。在整个生长期中,短季棉品种叶片中的17种氨基酸含量也不同程度地高于中熟棉品种。短季棉品种糖的合成和积累在初花期略低于中熟棉品种,盛花期和结铃期比中熟棉品种高一倍左右,这对短季棉品种的棉铃生长和纤维发育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棉区发展油后短季杂交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洞庭湖棉区为我国最南端的商品棉生产带之一,具有发展短季杂交棉的生态优势和科技优势,而且发展短季棉生产的市场前景比较广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根据洞庭湖棉区的区域与环境条件优势,提出了促进短季棉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选择抗旱性强、农艺性状较好的旱稻品种,在我省以启东为主的旱作地区进行多点单作和套作栽培试验与示范,取得显著效果。单作一般亩产稻谷300公斤以上,高产田块亩产达350~400公斤。与玉米2米种植组合套作栽培,铺地单产稻谷200~250公斤,加上玉米合计秋粮亩产500~600公斤。试验明确了“IRAT 109”(粳)和“农林12号”(糯)是现阶段旱稻生产上比较理想的两个品种,并对旱稻栽培技术要点作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适合鲁南地区短季棉推广种植的最佳品种,选择4个短季棉品种进行麦后直播试验,分析各品种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构成要素、产量、品质性状等。结果表明,鲁棉241为早熟品种,单铃重高,产量和品质表现好;鲁棉2387皮棉产量与鲁棉241相差不大,品质综合分析也不占优势;中棉425和中棉50产量差异不大,中棉425单铃重最小,且产量较低。综合分析,鲁棉241和鲁棉2387可作为短季棉品种种植,适宜在鲁南地区晚播推广种植,中棉425和中棉50不适宜鲁南地区6月10日以后麦后直播。  相似文献   

11.
小麦是我省的重要粮食作物,常年栽培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的40%左右,总产约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5%。建国以采,我省小麦生产发展很快,单产已从建国初期的44.7公斤提高到1987年的255.7公斤,增加了4倍;总产由21.65亿公斤增加到112.2亿公斤,增加了5倍。小麦生产的迅速发展,高产品种的推广起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我省小麦生产处于徘徊状态,究其原因与现有品种的产量水平没有突破有一定关系。因此,很有必要对现有小麦品种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对策,以推动全省小麦生产向新的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短季棉新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9~2006年黄河流域麦套棉和夏播棉区域试验中参试品种的主要性状表现以及不同年度间参试品种主要性状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6%的麦套棉品种籽棉产量集中在3 126.6~3 753.8 kg/hm2,夏播棉品种籽棉产量在2 430.0~3 010.5 kg/hm2;60%麦套棉和全部短季棉品种的纤维比强度未达标;枯萎病和黄萎病指数偏高;衣分变幅较大,铃重、子指相对稳定.麦套棉产量和品质年度间变化不大,枯萎病指数有升高趋势;夏播棉产量略有增高,抗枯萎病性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豫早棉9110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豫1335为母本、中825为父本,采用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短季棉新品种。该品种纤维长度30.3mm、比强度30.1cN/tex、马克隆值4.4;高抗棉铃虫和枯萎病、耐黄萎病;2011年河南省短季棉生产试验中皮棉平均产量1 112.1kg/hm2,比对照中棉所50增产6.4%。201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4.
棉花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播前准备1.1品种的选择选择特早熟短季棉品种,如中棉42号、辽棉17号等品种。1.2选地、选茬棉花对土地和茬口的要求不很严格,但最好选择土壤肥  相似文献   

15.
结合阜阳地区当地的具体情况,分析了麦茬直播棉在阜阳地区的栽培优势,从而肯定了麦茬直播棉在阜阳地区的发展前景,为短季棉在阜阳市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豫棉二号是我省选育的第一个无毒棉品种。1986年最高亩产皮棉达143公斤,1987年达150.2公斤。豫棉二号除籽棉、皮棉产量及纤维品质基本赶上或略超过当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豫棉一号外,该品种最大的优点在于棉仁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0—50%,人体所需八种氨基酸齐全,棉油中亚油酸含量达60%左右,棉叶是优质粗蛋白饲料。因此,积极椎广种植无毒棉,对开发我国食品新型蛋白资源和饲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近两年,我们对豫  相似文献   

17.
1982~1983年,在田间条件下,以中棉10号品种为材料,进行了黄淮海地区麦棉两熟制短季棉应用 DPC 诱导最佳部位成铃与优质栽培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开花时间、开花部位、铃期、铃重等多因子相关的综合评价,确定了单株较佳的时空成铃结构,为定向诱导成铃提供了科学依据。(2)肯定了应用 DPC 化控措施对短季棉中棉10号早熟优质丰产的效果:可以促进提早开花结铃、增加前期成铃数;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每亩6000株提高到8000株),增加了群体最佳部位成铃的比重;皮棉单产可增加11%以上,并提高了霜前花百分率。(3)提出了在棉花优质栽培上应用 DPC 诱导最佳部位成铃的一般原理,以及适应于黄淮海棉区的化控技术指标参数和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新疆机采棉品种存在问题及新品种选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6年起,兵团开始引进、推广机采棉,在机采棉品种、栽培、采收、农机和加工等诸多关键环节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机采棉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但还存在问题,严重制约了机采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旨在探讨机采棉品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机采棉新品种选育需注意的事项,为机采棉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一、机采棉品种存在的问题1.始果节位低  相似文献   

19.
“九五”全省主要农作物育种协作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育种协作攻关取得好成绩 我省自1980年组织"全省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协作攻关"以来(以下简称"六大作物育种协作"六大作物指水稻、小麦、玉米、甘薯、棉花和油菜.),经过全省农业科研院、所、校连续20年的协作攻关,取得了很好成效.到"九五"末(2000年),六大作物已育成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粮、棉、油新品种(组合)315个.其中"九五"育成的154个,占20年育成品种的48.8%,完成了全省主要作物品种的四次更新换代,每次更换增产10%~20%.2000年,我省自育水稻品种复盖率已达95%以上,小麦达100%,玉米85%以上,棉花100%,油菜50%以上.每年向外省调出杂交水稻种子4500万公斤,小麦1500万公斤,玉米1000万公斤,在全国形成了"川种优势".同时,还育成一批优异的后备组合(品种),为"十五"农作物育种攻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短季棉早熟不早衰生化辅助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为解决棉花育种中普遍存在的早熟早衰问题,研究了与短季棉早熟不早衰有关的抗氧化系统酶包括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氧化产物之一丙二醛性MDA,以及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在不同类型短季棉品种中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变化规律和遗传特性。CAT活性、叶绿素含量存在明显的母体效应;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IAA和MDA含量存在显著的显性效应;POD活性、ABA含量存在显著的加性效应。根据不同种类生化物质的变化及其遗传规律,建立了生化辅助育种技术体系,确定了早熟不早衰品种生化物质的相对选择标准:选择范围、选择酶活量和选择时间;应用该技术成功培育出早熟不早衰的短季棉中棉所20、中棉所24、中棉所27和中棉所36等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