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西部涉农职业院校目前的发展受四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分别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旧的计划经济惯性的影响;我国西部市场发育不完善的影响;学校自身建设的影响。因此,在探索涉农职业院校的发展模式时,必须对以上四个因素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过程的快速推进,对涉农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职业院校必须加强涉农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通过对涉农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及涉农专业学生心理道德素质分析,论述了农业类职业院校加强对涉农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3.
农耕文化在中国农业文化中居主体地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普遍而持久,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采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涉农专业学生为对象,调查研究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国农耕文化的态度,并对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如何开展中国农耕文化教育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职业院校是为本土区域经济输送人才的主要力量,所以它的专业设置必须与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以衡水地区为例,职业院校涉农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对接研究,旨在为衡水地区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设置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农村职业院校资金、设备设施缺乏,毕业生就业范围相对狭窄。涉农企业、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人力资源有限,技术服务、信息收集缺乏足够渠道。为促进我国农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职业院校应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为新时代下的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紧缺人才。本文从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局限性出发,分析了企业、政府及有关部门参与职业教育不够深入的原因,提出了职业院校应从当地政府及其有关职能机构、涉农协会及其它组织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化与其合作的深度,一方面解决学生实习、专业发展等问题,另一方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我国涉农专业如何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从分析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再提出使各方面工作形成合力,形成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培养拥有德智体美劳的优秀品质和知农爱农的价值观和情怀思想的新型涉农专业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期为广西地区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培养新型人才探索新途径提供较强的理论指导、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徐州市职业院校为例,分析了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内涵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通过确立1个主题,重视2个建设,深化3项改革,突出4项工作,探讨了涉农专业内涵建设的重点,目的是使涉农专业内涵建设有新的提升,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最后阐述了涉农专业内涵建设的6项措施。  相似文献   

8.
洪俊  郭文剑 《农业与技术》2022,(24):177-180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包含农业一体化的要求。涉农高职教育是农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江苏省农业发达,农业职业院校教学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为长三角培养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农民,助推长三角农业一体化发展。因此,江苏省应当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面向长三角涉农高职教育需求,加强资金投入,推动涉农高职教育资源共享,鼓励涉农高职院校创新,促进长三角农业转型。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涉农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级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涉农高职院校农科专业与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已呈基本协调态势,但一些地区仍存在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因素。在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调整农科专业结构,优化农科专业设置,促进农科专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将是涉农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职业院校应坚持"打农字牌,走行业路",坚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培养人才和社会服务两个目标,农业职业院校必须发挥农业职教品牌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中高职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优势,校校、校企深度融合,围绕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多渠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服务"三农"建设。  相似文献   

11.
休闲农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和新型消费业态。为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就业和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群共有的集群优势,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分校式"合作,既破解了涉农学生在实习、就业上存在的择岗窄等"瓶颈"因素,也为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2.
高职农林类专业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一直是困扰相关涉农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该文结合当前涉农专业顶实习的现状,明确指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环节,深入阐明了农林类专业顶岗实习标准的建立,为提升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培养综合性技术型人才的主要方式,产业学院的创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体现。通过研究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建立产业学院,开展人才培养,分析了涉农高职院校建立产业学院实施“线场课堂”教学的意义,确立了“产教融合,实践主线,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相互衔接的“线场课程”体系,建立起“线场课堂”教学管理体系以及全方位的评价机制,为涉农专业综合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家对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大力扶持,但起色不大;同时,所培养的涉农专业学生不愿从事农业工作,出现就业与农业人才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本文在分析矛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在改善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环境、全方位完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两个方面重点发力,改善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家对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大力扶持,但起色不大;同时,所培养的涉农专业学生不愿从事农业工作,出现就业与农业人才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本文在分析矛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在改善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环境、全方位完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两个方面重点发力,改善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培养一线创新人才的观念创新、学校与社会共育人才的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就农业职业院校培养一线创业人才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化发展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而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非常有助于缓解日益严重的农民老龄化问题。目前,国内鲜有关于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意愿的研究。课题组对衡水市职教中心农林和畜牧两个专业学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愿景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涉农意愿较低,为43.3%,以城镇学生和独生子女表现尤为明显。和其他几项调查结果如学生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了解程度、对本专业学习目的明确度等进行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相关性。建议学校在强调专业学习的同时,重视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型职业农民和涉农职业,明确学习目的。本研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人才,是时代赋予涉农高校的重要使命。涉农高职院校是我国农业类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学科设置、培养模式、思政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偏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专干班”为研究试点,通过实施多元主体协同办学、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强化“三农”情怀思政教育等措施,构建了具有贵州山地特色的农牧类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范例,旨在为其他农业类职业院校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涉农龙头企业的地域性引领能力最为突出,因此扶持发展涉农龙头企业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为了研究我国涉农龙头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ARCGIS核密度分析、统计分析方法,以山东省涉农龙头企业为例,对山东省的涉农龙头企业的空间布局特点和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从分布特征、点密度和空间形态对涉农龙头企业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探析,并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其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耕地、交通、财政对企业分布存在正向影响。对此,提出了优化农业财政投入、巩固完善各县域交通基础设施、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问题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双重提升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驱动引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以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教学团队为例,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精准扶贫、农民培训、科技特派员五方面总结该团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