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浚单658’是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以自交系‘浚58’为母本、自交系‘浚G6Y62’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于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2021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抗逆性强、耐密、稳产、丰产性好、结实性好、品质佳、淀粉含量高、粮饲兼用等特点,是顺应黄淮海气候变化趋势的玉米新品种。本研究介绍了‘浚单658’的选育经过、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生产应用,围绕其抗逆性、耐密性、稳产性等品种特点,重点讨论了其选育对抗性育种、选育过程、选育目标的启示,以期为新气候形势下黄淮海夏玉米品种选育提供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鹤壁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永优”系列玉米品种国审浚单20、国审浚单29、鄂审浚单509和陕审浚单3136为例,采用4个品种参加区域试验和2014年地理分期播种试验的数据,以及同期对应站点的气象资料,自播种起以10 d为1个周期,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影响黄淮海地区“永优”系列玉米产量的气象因子,进而选取气候敏感性因子作为关键指标进行区划。结果表明:“永优”系列玉米产量随品种的更新逐渐增加。各周期日照时数、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对浚单20、浚单29、浚单509和浚单3136产量的影响趋势基本上相同,但在各期的影响上略有差异。浚单20的敏感系数较小,适应性较好;浚单3136的敏感系数较大,适应性较差,容易受到气象因子的影响,而浚单29和浚单509的适应性居中。“永优”系列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平原(北部除外)都适宜种植;浚单20、浚单29和浚单509对黄淮海地区的气候因子不太敏感,最适宜面积较大;浚单3136对黄淮海地区的气候因子较为敏感,受气象因子波动的影响较大,最适宜面积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浚单658是鹤壁市农业科学院以浚58为母本、浚G6Y62为父本杂交组配选育的优质稳产玉米杂交种,先后于2020年和2021年通过国审和河南省审定。该品种丰产性、稳产性较好,品质(粗淀粉含量75.71%)达到国家一级高淀粉玉米品种的标准,可作为高淀粉专用型玉米品种进行推广应用。本文作者简要介绍了浚单65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并对该品种的高效栽培、防灾减灾、示范推广等生产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该品种的稳产增效提供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4.
不同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灰关联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综合评价16个玉米引种品种在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适宜性,通过大田栽培试验采集穗部性状及产量因子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分析9个穗部性状及产量的灰关联度,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参试的16个玉米品种作综合比较。结果表明,穗粗与出籽率、行粒数与出籽率、单穗粒重与单穗重是灰关联度最大的3对性状;与产量关联度最大的3个性状是出籽率>行粒数>百粒重;灰关联权重模型评价排名前面的品种为‘浚单29’>‘先玉335’>‘晋单55’>‘郑单958’>‘浚单26’,且加权关联度评价模型和平权模型表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在玉米育种实践中,应在保证出籽率、行粒数、百粒重三个性状优良的基础上协调其他各穗部性状综合筛选玉米新品种。灰关联综合评价分析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数据统计手段,应用于玉米新品种引种及适地栽培推广实践,从而能更科学地服务于当地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5.
徐田军 《农学学报》2017,7(12):12-17
旨在研究玉米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抗旱性差异,以18 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拔节期(T1)、大喇叭口期(T2)、吐丝期(T3)干旱胁迫,以及正常灌溉(CK)4 个处理,对试验品种的抗旱性进行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后各品种ASI 值较对照不同程度延长1~6 天。‘京农科728’、‘京科968’等9 个品种的ASI 值延长较少,‘中单28’、‘浚单20’等品种的ASI 值延长较大。干旱胁迫处理后,‘京科968’、‘京农科728’等品种产量均相对较高;‘先玉335’、‘郑单958’等品种中等;‘浚单20’、‘中单28’等品种相对较低。由此可见,‘京科968’、‘京农科728’等为丰产性好、抗旱性强品种;‘郑单958’、‘先玉335’等为丰产性和抗旱性中等品种;‘辽单565’和‘纪元1 号’等为丰产性和抗旱性差品种;‘中单28’等为丰产性最差和干旱敏感型品种。  相似文献   

6.
旨在研究玉米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抗旱性差异,以18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拔节期(T1)、大喇叭口期(T2)、吐丝期(T3)干旱胁迫,以及正常灌溉(CK)4个处理,对试验品种的抗旱性进行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后各品种ASI值较对照不同程度延长1~6天。‘京农科728’、‘京科968’等9个品种的ASI值延长较少,‘中单28’、‘浚单20’等品种的ASI值延长较大。干旱胁迫处理后,‘京科968’、‘京农科728’等品种产量均相对较高;‘先玉335’、‘郑单958’等品种中等;‘浚单20’、‘中单28’等品种相对较低。由此可见,‘京科968’、‘京农科728’等为丰产性好、抗旱性强品种;‘郑单958’、‘先玉335’等为丰产性和抗旱性中等品种;‘辽单565’和‘纪元1号’等为丰产性和抗旱性差品种;‘中单28’等为丰产性最差和干旱敏感型品种。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Zea mays L.)永优系列4个品种为材料,根据2014年和2015年黄淮海地区12个代表站点田间分期试验的生育期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淮海地区永优系列玉米4个品种的光温适宜范围和差异,并进行了区划,以期为不同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地区的种植和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的光温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永优系列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的需要。较适宜黄淮海地区日照时间的适宜范围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浚单20、浚单29和浚单509、浚单3136;日照时间出苗-拔节期的整个黄淮海地区都为适宜,拔节-抽雄期南部和北部为主要适宜区,抽雄-成熟期仅河北省和山东省的北部为较适宜区。≥0℃积温的适宜范围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浚单20、浚单29、浚单3136、浚单509;≥0℃积温出苗-拔节期浚单20、浚单29的适宜范围最大,浚单509没有适宜范围,拔节-抽雄期浚单20的适宜范围面积最大,浚单29的次之,浚单3136的面积最小,抽雄-成熟期的4个品种基本相同,以适宜为主。日最高、最低气温的适宜区主要在中西部,各品种间差异较小。整个生育期,黄淮海地区永优系列玉米品种光温适宜区从西南往东北逐渐减少,适宜面积浚单20的最大,浚单29次之,浚单509和浚单3136较小。  相似文献   

8.
鹤壁市属黄淮海夏玉米北部生态区典型代表,主推品种浚单20、浚单26、浚单29、浚单509、浚单3136等玉米新品种、表现出优良的特性,近年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玉米价格下降,产量、收益等因素的影响玉米种植面积逐渐下降。主推品种比较单一,对玉米茎腐病、叶斑病等病害抗性较差,逆行环境下易大面积病害发生,对玉米生产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当地生产特点,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结合良种良法推广技术是解决当前问题关键。  相似文献   

9.
‘永优988’是鹤壁市农业科学院以欧洲硬粒改良系T1932为母本、自选改良系浚856为父本杂交育成的国审玉米新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审定。分析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亲本来源及特性、品种参试的产量表现及抗逆性、抗病性和品质分析等。提出品种选育要重视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同时加强逆境选择提升品种生态适应性,最终培育出高产优质、广适耐密、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选用甘肃武威市黄羊镇天祝移民点主推的6个品种,研究不同品种玉米对不同灌溉制度(蒙头水;蒙头水+拔节水;蒙头水+拔节水+灌浆水)的响应。结果表明:玉米灌浆期水分消耗主要分布在20~40cm土层;不同品种玉米耗水量以‘中单909’最高(434mm),‘登海605’(411mm)次之,‘郑单958’(352mm)最低。低灌水‘浚单20’和高灌水‘先玉335’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29和28.9kg/(hm~2·mm),中灌水‘郑单958’和高、中灌水‘登海605’次之,分别为28.2和27.8kg/(hm~2·mm),低灌水‘中单909’的最低,为22kg/(hm~2·mm);高灌水‘登海605’和‘先玉335’的产量分别为12.0和11.4t/hm~2,分别较低灌水处理增产13.0%和14.2%;而‘郑单958’和‘浚单20’高灌水处理的产量分别为10.1和10.2t/hm2,与低灌水处理差异不显著。因此,在甘肃武威市黄羊镇天祝移民点,‘登海605’和‘先玉335’灌蒙头水+拔节水+灌浆水可以获得高产,‘郑单958’和‘浚单20’仅灌蒙头水即可稳产。  相似文献   

11.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螟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凯  缪勇  邵正飞 《农学学报》2014,4(12):33-37
为有效地实施玉米害虫的综合治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安徽淮北玉米产区33 个常用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的抗虫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螟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同一品种在心叶期和穗期的抗螟性强弱亦不相同。在玉米心叶期,‘中农大311’、‘中科11’、‘登海3 号’、‘东单80’、‘蠡玉16’、‘郑单23’、‘济单8号’、‘滑玉13’等8个品种的抗螟性较强。在玉米穗期,‘浚单20’、‘齐单1号’、‘中科4号’、‘农大108’、‘鲁单6018’等5 个品种的抗螟性较强。心叶期和穗期的综合抗螟性较强的10 个玉米品种排序为‘中农大311’、‘中科4号’、‘济单8号’、‘郑单23’、‘郑单958’、‘齐单1号’、‘中迪985’、‘农大108’、‘蠡玉16’、‘登海3号’。  相似文献   

12.
浚单22是河南省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97年以自选系9058作母本,浚926-1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竖叶、高产、多抗、广适玉米单交种。在多点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抗病抗倒、品质优良、熟期适中。200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玉2004012);2005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玉2005003)。2006年"浚单22玉米杂交种的试验与示范"被列为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相似文献   

13.
<正>浚单29是鹤壁市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313作母本、浚66作父本育成的玉米单交种。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玉2009029),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12),2012年通过陕西省(陕引玉2012022)和内蒙古自治区认定(蒙认玉2012020),品种权公告号:CAN005489E。适宜黄淮海地区夏播种植及内蒙古春播区种植,在内蒙古种植春播生育期与郑单958相当。玉米浚单29在适  相似文献   

14.
浚单996是鹤壁市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浚3138为母本、自选系浚9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等优点,适宜在黄淮海夏播区域种植。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笔者通过介绍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配套栽培制种技术,旨在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国审浚单29玉米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鹤壁市农业科学院通过实施"‘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研究并集成了浚单29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措施,结果表明:通过对国审浚单29玉米应用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十、百、千、万亩"示范方取得了较高的产量,同时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做出了贡献,为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浚单28是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4年初以自选系浚50x作母本,浚926-3作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属紧凑型中熟品种,2006~2007年参加河南省夏玉米区域试验和河南省夏玉米生产试验,表现高产、抗病、优质等特点,适宜河南省及相邻同一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玉米新品种浚单28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浚单28是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4年初以自交系浚50X作母本,浚926-3作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200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紧凑型中熟品种。2006-2007年参加河南省夏玉米区域试验和河南省夏玉米生产试验,表现高产、抗病、优质等特点,适宜河南省及相邻同一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玉米品种浚单29抗病、抗逆性强,综合农艺性状好,品质优良,丰产稳产。介绍了浚单29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提高播种质量、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防除杂草、防治虫害、适时晚收等,为浚单29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晋南地区玉米适宜的栽培品种和种植密度,以‘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3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密度处理,4.50、5.25、6.00、6.75、7.50、8.25和9.00万株/hm~2,分析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晋南夏玉米茎秆及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均增加,茎粗减小,倒伏率呈现增加趋势。同密度条件下,‘郑单958’的倒伏率低于‘先玉335’和‘浚单20’。‘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在种植密度为7.50、8.25和9.00万株/hm~2获得最大产量分别为1 1034、8 668和8 456 kg/hm~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增加,而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均降低,但对穗行数的影响不显著。综合茎秆性状和产量结果看,‘先玉335’种植密度为6.75~8.25万株/hm~2时,可取得较好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20.
浚单0898是河南省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6年初以自选系浚5872作母本,浚968作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紧凑型中熟品种。2009-2010年参加河南省夏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高产、优质、抗病等特点,适宜河南省及其相邻同一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