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全面了解浙江省水耕人为土的肥力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对浙江全省水耕人为土耕作层的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水耕人为土的有机质和全N质量分数分别在20~40和1~2g·kg-1之间,以中量水平的为主,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6.37%和6.32%;水耕人为土的pH值在3.02~9.80之间,相差达6.78个pH单位,以酸性为主,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目前水耕人为土呈现明显的酸化,其中pH值在5.5以下的土壤比例明显地增加,而pH值在5.5~7.5之间的土壤比例明显地下降;土壤有效P的平均含量为第2次土壤普查期间的4~5倍,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水耕人为土有效P处于低级别状态;土壤有效K总体上趋于低水平和中水平,但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略有增加。分析认为,施肥结构的变化和水田长期旱作是引起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3.
《山西农业科学》2020,(1)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在砂姜黑土上研究不同品种花生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养分需求的差异,为科学施用氮磷钾肥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花生干物质的阶段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呈双峰曲线变化趋势,施肥能增加花生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干物质的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其中,饱果成熟期,远杂9102的最大,分别为3 347.3 kg/hm~2和152.1 kg/(hm~2·d),花针后期,豫花22的最大,分别为4 285.8 kg/hm~2和194.8 kg/(hm2·d);花生氮磷钾阶段积累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远杂9102和远杂6的氮磷积累速率呈抛物线变化趋势,豫花22的钾积累速率呈双峰曲线变化趋势;每形成100 kg荚果,远杂9102平均需求的氮(N)最小,为4.595 kg,远杂6平均需求的磷(P2O5)、钾(P2O5)最小,分别为1.133、1.880 kg,远杂6、远杂9102、豫花22平均需求的氮(N)、磷(P2O5)、钾(P2O5)最大,分别为4.895、1.158、1.937 kg;与氮养分相比,远杂9102需求的平均磷养分比例最大,豫花22需求的平均钾养分比例最大,远杂6需求的平均磷、钾养分比例的最小。在N 150 kg/hm~2、P_2O_590 kg/hm~2、K2O 150 kg/hm~2的施用量下,每形成100 kg荚果,远杂9102是需求氮、磷量小的品种,远杂6是需求氮、磷量大而钾需求小的品种,豫花22是钾需求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5.
6.
通过在大田中取样"症青"植株和设置防虫网室内接虫和减荚试验验证,研究大豆"症青"植株生物量与养分累积及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与正常植株相比,"症青"植株营养器官生物量增加31.2%~328.1%,而生殖器官生物量降低33.3%~73.5%.营养器官中碳含量降低3.8%~8.0%,而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增加,其中氮含量增加64.3%~843.5%;生殖器官中碳、氮含量分别降低3.5%~22.9% 和4.0%~38.5%,而钙、镁、铁、锌含量呈增加变化.相关分析表明,正常植株中碳含量与钙含量、氮镁含量与锌含量及磷与镁含量显著正相关,而"症青"植株中相关不显著;正常植株中氮磷钾镁与钙含量、碳钾与锌含量相关不显著,而"症青"植株中相关显著."症青"植株营养器官中碳、氮、磷、钾等累积量均显著增加而生殖器官中显著降低,营养器官中碳、氮累积量分别增加了0.2~3.1倍和1.8~31.5倍,而生殖器官中分别降低了35.4%~77.9%和36.3%~79.7%,养分经济系数均显著降低.综上,养分平衡关系和分配改变,增加了营养器官中养分累积而降低了生殖器官中的养分累积,是大豆"症青"植株营养器官生物量增加而生殖器官生物量降低的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7.
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养分和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下,设置5个深松(耕)时期与方式结合处理,分别为秋季旋耕+夏季免耕(ART+SNT,对照)、秋季深松+夏季免耕(ASS+SNT)、秋季深耕+夏季免耕(ADMP+SNT)、秋季深耕+夏季下位深松(ADMP+SSSS)和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ADMP+SSSL),研究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以筛选砂姜黑土区适宜的土壤耕作制度,为提升砂姜黑土地力和作物持续增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深松(耕)能够增加15~4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且深松(耕)对冬小麦季的影响大于夏玉米季。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处理对土壤养分提升和作物增产的效果均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处理。与单一秋季深松(耕)处理相比,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处理15~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0.5%、6.6%、12.3%和6.0%,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提高3.6%。5个处理中,以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改良效果最佳,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最高。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15~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分别比秋季深耕+夏季免耕处理增加7.9%、9.5%、38.8%、7.9%和2.9%,分别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处理增加28.2%、30.9%、217.7%、20.4%和17.3%。综上,在5个不同的深松(耕)时期与方式结合处理中,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处理对土壤养分改良和作物增产的效果最佳,是砂姜黑土区适宜的深松(耕)时期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水耕人为土的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定量化分类是国内外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本文应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方法研究浙江省水耕人为土的分类、分布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省水耕人为土可分为潜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等4个土类,包括铁聚潜育水耕人为土、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底潜铁渗水耕人为土、普通铁渗水耕人为土、底潜铁聚水耕人为土、漂白铁聚水耕人为土、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弱盐简育水耕人为土、漂白简育水耕人为土和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等10个亚类。出现的诊断层有"水耕表层""铁渗淋亚层""(铁聚)水耕氧化还原层""漂白层",鉴出的诊断特性有"潜育特征""盐积现象"。地形条件是影响水耕人为土土类分异的主要因素。浙江省水耕人为土主要属于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鲁花8号为材料,设5个不同施肥处理,在固镇县进行示范试验研究。[结果]与大配方处理Ⅰ(T2)和传统施肥(T5)相比,小调整处理(T4)的荚果干重分别增加了7.51%、10.98%,总生物量干重分别增加了3.72%、8.37%;小调整处理(T4)荚果产量最大,大配方Ⅱ处理(T3)产量次之。与传统施肥(T5)相比,小调整处理(T4)和大配方处理Ⅱ(T3)的荚果产量分别增加10.98%和8.01%;小调整处理(T4)的花生荚果N、K吸收量占总养分吸收量的比例最大,分别为87.31%和45.56%。[结论]小调整施肥效果最好,而大配方Ⅱ施肥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西南地区水耕人为土分形特征及与土壤属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水耕人为土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耕性、土壤有机质、全N、P、K、pH、CEC等的关系,探讨利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作为水耕人为土分类指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西南地区26个水耕人为土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介于2.6175~2.9109之间,平均值为2.8199,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作为土壤质地与土壤表面积的综合性定量化指标.适宜耕作的10个土种(2号除外)分形维数介于2.7018 ~2.8116,不适宜耕作的16个土种(23号除外)分形维数介于2.8353 ~2.9109之间.土壤分形维数可表征水耕人为土的质地、成土母质、肥力特征、耕性等,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作为水耕人为土分类,尤其是基层分类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Stagnic Anthrosol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Soil Micro-Structu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tagnic Anthrosols developed from quaternary yellow sedimentary parent material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Southwest China. Fractal dimensions of particle size and micro-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s of Stagnie Anthrosol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oil micro-structure had been prob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dominated by clay,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Ds) were high and between 2.676-2.925, as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micro-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s (Da) were between 2.354-2.853.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s were preferably related with the ratio of coarse particles and fine particles (c/f20 ,m) and the micromorphological feature of skeleton grains. The evolution degree of micro-structure among horizons were reflected by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Ds within the profile.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micro-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related with the quantities, distributions of micro-aggregates and micro-pores.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oil micro-structures could be quantified by fractal dimensions preliminarily.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地形特征及其形成、人口演变与土地开发、水利建设与农业技术发展等的历史变化分析,探讨了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年代。分析认为,虽然研究区水稻种植已有7 000 a左右的历史,但规模化水稻种植的历史基本上在2 000 a内。先秦以前,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稻田土壤水旱交替的环境,植稻土壤缺少现代水耕人为土的诊断特征。唐宋、明清和20世纪50—70年代是研究区水耕人为土形成的3个主要时期,水耕人为土面积迅速扩大。洪积扇和河谷平原地区可能是研究区内最早形成现代水耕人为土的主要区域。不同地貌区间大面积的水耕人为土的形成时间顺序大致为水网平原、河谷平原早于滨海平原早于丘陵山地。研究认为,稻作环境改善是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前提,农作技术发展和人口增加是水耕人为土面积扩大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水耕人为土的形成、分类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国西南山区水耕人为土的分布特征,促进土壤分类的定量化,利用2015—2017年笔者在贵州省调查的代表性土壤剖面的分析结果,结合贵州省以往的土壤调查资料,应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分类方法探讨了贵州省水耕人为土的形成、分类、分布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贵州全省拥有潜育、铁渗、铁聚和简育等4类水耕人为土,共鉴出11个亚类。出现的诊断层有“水耕表层”、“铁渗淋亚层”、“铁聚水耕氧化还原层”、“漂白层”等4个,鉴出的诊断特性包括“潜育特征”和“复钙作用”等2个。该省水耕人为土具有明显的有机质积累、粘粒淋淀特点,土壤酸碱度变化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贵州省水耕人为土土类分异的主要成土因素是地形,简育水耕人为土和铁聚水耕人为土是该省水耕人为土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5.
湘东板页岩发育水耕人为土的土系分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湘东地区6个板页岩发育的典型水耕人为土剖面,通过调查当地成土环境,描述土壤剖面形态和室内分析理化性质,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方案,探索类似母质/母土条件下水耕人为土的基层分类指标和建立土系。在水耕人为土亚纲下,划分出铁聚和简育水耕人为土2个土类,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和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2个亚类,进一步划分出4个土族和6个土系(五峰系、黄田系、洪鸟系、拗才系、晋坪系和城望系)。同一地区类似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系统分类的定量化指标(颗粒大小级别和质地层次差异)比发生分类的定性判定具有更强的划分能力,能更有效的反映基层土壤类型的生产性能,对当地农作物生产和土壤改良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陆易农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1,(1)
新疆的园林面积大、分布面广、内含丰富、生态特征特殊、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是我国园林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新疆的园林类型及其特征入手,对新疆的古、今园林进行了系统介绍,指出新疆园林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社会文明以及保持社会特色风貌等方面的突出作用,认为新疆的园林事业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历史阶段,有必要更新观念,从认识和理论两个方面对新疆的园林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兴隆山地貌特征及地貌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隆山受古构造运动影响,褶皱、断块成山。在强烈差异性新构造运动作用下,大幅度抬升到3,000米以上高度。同时,接受流水等外营力侵蚀、切割,形成现今的石质构造——侵蚀中高山。前山侵蚀强烈,呈齿状起伏;后山夷平面仍有保留,地势较为坦荡。以地貌成因形态为分类依据,可将全山区地貌划分为构造、侵蚀、冰缘、黄土、重力、人工等六个大类及相应的35个类型。提出兴隆山水土保持、山地合理利用及风景资源开发的问题和意见。 相似文献
18.
地表反照率是决定地表能量收支平衡十分重要的参数,对地球-大气间太阳辐射能量收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着重要影响。地表反照率由于下垫面不同会产生明显差异,因此中国区域地表反照率空间分布也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影响地表反照率因素比较多,其中地形对地表反照率影响因素有坡度、坡向、地形遮蔽等。简单介绍反射率、双向反射因子、双向反射分布函数等与地表反照率相关的物理量及其之间的关系。同时简述反照率观测方法,包括常规观测、卫星遥感反演等,其中遥感反演方法是大范围乃至全球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地表反照率的一条有效途径。另外,还特别介绍了RossThick-LiSpare核驱动的线性BRDF模型。 相似文献
19.
地形对天然次生林空间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字化地形模型(DEM)与景观类型图进行地理信息叠加,以定量化地反映主要群落在不同坡度、坡向以及坡位的空间分布,获得各群落的分布结构,数量化研究地形因素与植被分布的关系。在Arcgis及其3D和空间分析扩展模块的支持下,计算并探讨了老爷岭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蒙古栎、榆树、水曲柳、胡桃楸等)在地形因子(坡度、坡向、坡位)各梯度级的分布比重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范围内样方的坡度在10.2°一22.5°之间。坡向分为5个等级,坡度及坡向差异显著。对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及群落的物种组成进行半方差分析,发现三者的空间异质性尺度分别为31.2、161.6、17.3。地形因素的变化尺度远大于植被组成的变化,说明小尺度下地形因素不是影响群落内种群分布格局的唯一因素。坡度和坡向因子的块金值分别为9610及2 172,说明两者在小尺度下的某些过程不能忽视。植物与地形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的种对地形的适应性有差异,群落中的9种主要植物可以分为4个生态种组。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在地形变化中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