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2.
3.
4.
5.
10%抑多威乳油防治小麦锈病田间试验初报姚安庆,李纯忠(湖北农学院荆州434103)(江陵县李埠园林场)小麦锈病和赤霉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两大主要病害,常年混合发生,防治上需采取两种药剂分别进行防治。不但增加防治成本和施药次数,且因反复用药农民难于掌握... 相似文献
6.
蚕豆立枯病和锈病的防治王秀芬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保定071001)一、蚕豆立枯病和锈病的症状识别(1)立枯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蚕豆茎基部或地下部,也侵害种子。茎基部染病后致使茎变黑,有的病班向上扩展达十几厘米。干燥时,病部凹陷,几周后病株枯死。温... 相似文献
7.
生物间遗传学(interorganismal genetics)有区别于生物内遗传学(intraorganismal genetics),它是研究不同生物共生的遗传学;在植物病理学方面研究在环境条件影响下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遗传学。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粉锈宁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每666.6m~28克用药量对各类型感病小麦品种的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对慢锈品种和前期中感,但抽穗后有抗性的品种均可控制为害,而对极感品种则未能控制产量损失;等比系列用药量对各类型感病品种的效应也是有明显差异的,在 ED_(50)和 ED_(95)(克/666.6m~2)平均值上,极感品种为9.38和74.85,高感品种为4.53和25.43,中感品种为3.62和20.96,慢锈品种为1.82和15.30。根据这一结果,模拟出各类型感病品种大田防治的每666.6m~2适宜用药量,高感品种9—12克,中感品种7—9克,慢锈品种4—6克,并经实践证明,这一剂量标准是可行的。拌种对压低各类型感病品种的成株期病情也有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类型品种流行速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特谱唑防治小麦锈病毒理与应用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室内测定结果,特谱唑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能,用灌土法施药的效果可与叶面喷雾法相比拟,但基本上是向上传导。此药具有很强的治疗和铲除作用,在病菌潜育期施药,可控制到不发病,最多只显退绿斑;在退绿期施药,可使病菌夏孢子堆变成褐色小点,孢子粉极少,但对夏孢子的萌发影响则弱。此药剂比三唑酮毒力强,其毒力指数(三唑酮为100)都在900以上,即达到 EC_(50)和 EC_(95)所需的剂量,前者只需后者的11%以下,特别是保护作用突出。据田间试验结果,此药剂的用药量比三唑酮少,如控制条锈病为害所需的剂量只要三唑酮的三分之一。防治条锈病的用药量一般以45—47g/ha(有效成分)为合适;用药期以病叶率5%—10%、小麦处于旗叶伸长期为宜;施药次数以上述的合适剂量和适期喷施1次即可控制整个成株期条锈病为害,收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作者应用生物间遗传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河北省的小麦品种与叶锈菌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供试的叶锈菌是来自河北省的177个标样,供试的28个小麦品种包括河北省的主要生产品种、区试品种(系)抗源和新鉴别寄主。用毒力频率法分析品种与叶锈菌群体的关系,有6个品种即鉴61、保麦2号、翼植88-5163、石86-2848、唐86-4043和百农3217表现较抗病。根据这6个品种对叶锈菌群体的反应、列出33种不同的毒性公式,在此基础上,根据若干品种对叶锈菌群体同时表现抵抗或感染计算抗性组合,为品种合理布局选择最佳组合,在小种鉴定方面,用新鉴别寄主对177个菌株的反应鉴定出频率在3.4%以上的小种8个,其中以V1,9-16和V1,9-12,14-16的频率较高,分别为13.6%和10.7%,也是近两年来北方冬麦区常出现的小种类型。在小种鉴定的基础上,根据28个品种与6个优势小种互作所出现的浸染型来推导品种和叶锈菌的基因型,共推导出7个抗性基因分散在不同的品种中。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中国三麦区小麦抗叶锈基因部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已知抗叶锈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推导了来自中国3大麦区(东北春麦区、华北平原冬麦区、江淮半冬麦区)的主要小麦品种,待推广品种(系)和抗源材料中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分析了3大麦区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春麦区的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主要有Lr16、Lr20、Lr17等11个;华北平原冬麦区的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主要是Lr26等7个,江淮麦区的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主要是Lr3Bg、Lr10、Lr26等9个。对3大麦区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表明,V1、V2d、V3、V10、V26、V33等13个基因是3大麦区的优势毒性基因,但个别毒性基因在3大麦区的出现频率仍有较大差别。根据基因对基因概念,在基因部署上建议,东北麦区减少含单个无效抗病基因的品种如90-05744、91-1179、东农88-5797等的种植面积,适当控制含Lr20、17、15、30、3Ka的品种,增加沈免系统及小冰麦系统的种植面积;华北麦区增加含Lr14a、14ab、15的品种的种植面积,如CA9069、CA8646、CA9070、C489和冀87-5108等,减少含单个Lr26的品种的种植面积,江淮麦区适当减少肖农12(Lr3Bg)、偃师9号(Lr26)、8870(Lr26)等含单个无效抗病基因的品种,适当增加含Lr2b、3Ka、30的品种如内乡5号、宁8931等的种植面积。本文初步讨论了不同生态区小麦叶锈菌的基因鉴定系统。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0、31号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本文报道了1991年以来对新小种条中30、31号鉴定与致病性的研究。继1991年发现对绵阳系成株小麦有致病力的、对Hybrid46有毒的新致病类型91—1,1993年又发现了新的致病类型93—1。根据它们对我国鉴别寄主的反应,命名为条中30、31号。与条中28、29号相比,新小种具有更宽毒性基因组成和更高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值,它们对我国生产品种、高代品系和重要抗源有更广的致病范围。证实两个新小种的出现和发展是绵阳系小麦抗条锈变异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对新小种抗病育种和流行预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汉中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1~1996年作者对汉中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在品种感病情况下,条锈病发生流行频繁,危害严重。秋苗发病重或较重,并经过冬季及早春不断侵染繁殖,积累了大量菌源,是导致春季小麦条锈病流行或大流行的重要因素。秋苗发病轻重与11月份降水量多少有密切关系,为高度正相关(R=0.8662**)。本文还讨论了综合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