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特谱唑防治小麦白粉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谱唑对小麦白粉病效果优异,用药量低,持效期长,内吸传导性能强,使用安全,而且比目前常用的高效药剂粉锈宁效果更好,剂量更少。温室测定结果表明,特谱唑对白粉病菌的毒力和粉锈宁更强,其EC50的毒力指数(以粉锈宁为100),治疗作用的为573,保护作用的为2096;具有较强的内吸向上传导性能,采用喷雾法,在施药后长成的第1叶片(即第2叶)可保持很高的药效,而长成的第2叶片的效果则明显下降。田间试验和示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防治小麦锈病较好的农药是三唑酮,由于长期使用,品种单一,有可能出现抗药性等问题。为了筛选出高效、低毒、价廉的替代品种,我们用新杀菌剂植保宁、保丰宁、粉锈铜对小麦叶锈和条锈病进行了室内和田间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供试药剂: 20%植保宁乳剂、20%保丰宁胶悬剂和20%粉锈铜乳油(均为山东省农药厂试销产  相似文献   

3.
供试新农药均为三唑类杀菌剂。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保丰宁和粉锈铜与生产上已经推广的粉锈宁在用量相同情况下,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和增产效果相近;植保宁的防效稍差,但大面积示范结果与粉锈宁无显著差异。温室和田间试验表明,三唑醇比粉锈宁等药剂用量减少一半,防效相近。  相似文献   

4.
特谱唑防治小麦锈病毒理与应用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室内测定结果,特谱唑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能,用灌土法施药的效果可与叶面喷雾法相比拟,但基本上是向上传导。此药具有很强的治疗和铲除作用,在病菌潜育期施药,可控制到不发病,最多只显退绿斑;在退绿期施药,可使病菌夏孢子堆变成褐色小点,孢子粉极少,但对夏孢子的萌发影响则弱。此药剂比三唑酮毒力强,其毒力指数(三唑酮为100)都在900以上,即达到 EC_(50)和 EC_(95)所需的剂量,前者只需后者的11%以下,特别是保护作用突出。据田间试验结果,此药剂的用药量比三唑酮少,如控制条锈病为害所需的剂量只要三唑酮的三分之一。防治条锈病的用药量一般以45—47g/ha(有效成分)为合适;用药期以病叶率5%—10%、小麦处于旗叶伸长期为宜;施药次数以上述的合适剂量和适期喷施1次即可控制整个成株期条锈病为害,收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县黄花菜受锈病危害严重,过去使用的敌锈钠不能控制。1984年试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试验方法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加水配成300、500、600、800、1000倍液,每亩喷150斤,3次重复,喷清水为对照。分3次施药:第一次,锈病始见期(黄花初苔期);第二次,锈病流行盛期(初蕾期);第三次,锈病流行高峰期(黄花始摘期)。每次相距10天。每次施药后3、5、8天进行药效调查,主要观察记载夏孢子堆发展情况。 实地考察证明: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是防治黄花菜锈病的理想药剂,药后8天的防效为40—85%,平均73%,药后20天的防效为73—92%,平均85%;药后30天后防  相似文献   

6.
 粉锈宁防治成株期小麦条锈病的适宜用药量(指控到不因病害而减产的所需用药量)是受诸多因子影响的,而小麦品种的感病性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1989—1990年在河南省8个县市对农抗120防治小麦白粉病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4月上中旬,小麦白粉病发生的病株率达15~20%,病叶率10%左右时,应用100ppm农抗120喷雾防治2次,防效达70~85%。防病效果与防治时间、喷药次数和发病程度关系密切。施药越晚,效果越差。农抗120的防治效果优于多菌灵等常用化学药剂,在发病初期喷药2次,防治效果与施用粉锈宁相近,可作为粉锈宁紧缺情况下的首选替补药物。但在病害大流行时施用,作用缓慢,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防治小麦白粉病多采用特效药粉锈宁。但因药源不足、成本较高,在生产上不易被普遍接受。1984—1986年,本所及有关县11个点的室内及田间试验示范结果均表明,粉锈宁与氟硅脲减量混用的防治效果与粉锈宁常量单用时相仿,而持效期有所延长。其中“10%氟硅脲膏剂250克/亩+20%粉锈宁乳油10毫升/亩”是一种防治小麦白粉病较理想的混用配方。  相似文献   

9.
小麦锈菌对粉锈宁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锈宁防治小麦锈病在我国已广泛使用。为了查明锈菌对粉菌宁敏感性动态,本研究以EC50、95和99.9作为衡量锈菌对粉锈宁的敏感性和判断抗药性的三个指标,通过对粉锈宁使用历史显著不同的两类地区锈菌标样的测定和比较,来掌握锈菌对粉锈宁敏感性的基础数据及其抗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特谱唑(速保利、消斑灵、烯唑醇)是一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药剂,其用药量低,持效期长,使用安全,是粉锈宁理想的换代产品或与粉锈宁交替使用。田间示范表明,666.7m~2用成药30g于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喷施,一次可控制小麦整个生育期白粉病为害,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平均防效93.21%。增产率为5.20%,对白粉病具有很强的治疗和铲除作用。  相似文献   

11.
25%戊唑醇水乳剂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5%戊唑醇水乳剂对小麦条锈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量25~33mL/667m2,防治效果达83%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的群体结构、变异动态和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为病害流行预测、防治以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02—2014年从陕西省8个市(区)的28个县(区)和毗邻的甘肃省、四川省和湖北省部分地区共采集鉴定小麦条锈菌标样2 779份,监测到条锈菌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45个,其中,CYR33和CYR32为目前陕西省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新致病类型G22-9和G22-14虽然目前出现频率不高,但对贵农系列、92R系列以及Moro均有毒性,且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小麦条锈菌群体中Hybrid46致病类群和水源11致病类群占绝对优势,这与我国小麦品种抗病基因单一化有较大关系,应加强开发和利用新的、多元化的抗源材料。对2 952份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抗病性测试结果表明,其整体抗性水平呈上升趋势。综合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和抗病性分析结果,目前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应以抗CYR33和CYR32为主,同时注意对G22-9和G22-14的抗病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新型生防菌剂解淀粉芽胞杆菌对小麦黄花叶病的防治作用,通过盆栽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解淀粉芽胞杆菌对小麦黄花叶病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幼苗的促生长作用。结果表明,解淀粉芽胞杆菌对小麦黄花叶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和一定的治疗效果,浓度为500~2 000 mg/L时,预防效果为24.86%~84.55%,治疗效果为13.61%~62.58%,预防效果明显优于治疗效果。其中灌根处理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喷雾、拌种处理,且随着施用浓度的增大,防治效果提高;当灌根处理浓度为2 000 mg/L时效果最好,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达到84.55%和62.58%。另外解淀粉芽胞杆菌对小麦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并可提高麦苗的地上部鲜重,浓度为1 200 mg/L时,地上部鲜重增重最大,较对照提高52.76%。表明解淀粉芽胞杆菌可作为生防菌剂防治小麦黄花叶病。  相似文献   

14.
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施药时期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施药时期及其安全性,进行了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施用浓度和时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戊唑醇EC在有效成分150g/hm2和75g/hm2两个施用剂量下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对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7%、86.0%和85.1%、88.5%;25%戊唑醇EC在有效成分150g/hm2施用剂量下在齐穗期到灌浆初期喷施对小麦安全,以盛花期施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对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6%和84.1%,其次为齐穗期和初花期施药,对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3.9%、53.3%和54.6%、56.8%,灌浆初期施药的防治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5.
对室内筛选出来的2种三唑类杀菌剂与吡虫啉的复配剂及其组分单剂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复配剂A对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18%、91.21%和99.06%;复配剂B对上述小麦病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58%、92.47%和98.71%。复配剂的防治效果优于三唑酮和戊唑醇田间推荐浓度下对小麦叶锈病(84.89%、88.68%)和小麦白粉病(90.24%、90.54%)的防治效果,低于烯唑醇田间推荐浓度下对小麦两病的防治效果90.59%、92.31%;复配剂与吡虫啉在田间推荐浓度下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97.55%持平。试验结果表明复配剂A与复配剂B在田间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作进一步的试验,以期得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6.
陇南小麦条锈病越夏菌量对流行的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89~2000年陇南小麦条锈病越夏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明确了越夏菌量与越夏区7~8月降水量密切相关,越夏菌量与秋苗发病及来年流行程度相关显著.组建了以越夏菌量预报来年流行程度的长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找高效、低毒以及环境友好型的农药先导化合物,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抗真菌药物(益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酮康唑和咪康唑)对7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效果,选择其中活性较高的药物进行了防治小麦白粉病和水稻纹枯病的盆栽试验及防治小麦条锈病和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伏立康唑对供试的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杀菌活性最高,其EC50值均低于0.349 mg/L,咪康唑对小麦赤霉病菌、梨黑斑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和香樟炭疽病菌,益康唑对梨黑斑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以及酮康唑对水稻稻瘟病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杀菌活性,且均高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在药剂质量浓度为37.5 mg/L时,伏立康唑和氟康唑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8.26%和89.11%,明显高于商品化杀菌剂三唑醇;在质量浓度为150 mg/L时,益康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86.1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剂量为240 g/hm^2时,氟康唑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为98.42%,益康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75.21%。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上的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伏立康唑和益康唑对植物病原真菌也具有很高的活性,可望作为农用杀菌剂的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