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自古便是渔产丰富,鱼市贸易发达之地。清末以来,因内外种种原因,安徽地区的鱼行获得了新的发展。民国时期,安徽鱼行在经营内容上趋于多元,经营规模上逐渐增大,经营范围上得以拓展,彰显了安徽渔产贸易的发展。虽然鱼行的经营方式仍然存在很大程度的剥削,但鱼行贸易的发展为改善城镇百姓的饮食条件,促进安徽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鑫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920-22921
民国时期,河南省成为国内著名产烟区之一,形成了以许昌为中心的烟草种植区域,这些烟草种植区域烟草种植面积大、比例高、烟草产量高。当地有适宜烟草种植的自然条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掠夺、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种植烟草较大的经济利益,共同造成了民国时期河南省烟草种植迅速扩张。烟草种植规模的扩张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晓玲 《农业考古》2012,(2):156-159
茶叶是清代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17世纪中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几乎独霸国际茶叶贸易市场。鸦片战争后,茶叶虽然依旧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打商品,但其垄断地位已开始动摇。19世纪80年代,中国茶叶贸易已明显出现衰落迹象。20世纪初,中国茶叶贸易已处于江河日下之状态,并最终为日本、印度、锡兰等国之茶叶所替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国际市场几乎完全丧失。1920年,中国茶叶出产量占世界出产量的6.5%(1),茶叶输出量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我国一大批学者东渡日本,从那里吸收学习各国的艺术理论,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文艺创作中,对我国艺术学理论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学相关基本概念的移植和引进,以及艺术的起源、分类和本质等方面我国学者对日本艺术理论的吸收、借鉴和发展。另一方面是留学背景对旅日学者审美观念的改变以及日文艺术论著对译者审美理论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几乎无年不灾,无灾不荒,为救济灾荒,民国政府通过设置专业的救灾机构,推广近代化的救灾措施,采取多种赈灾资金的筹集方式以及制定相关的赈灾法规,救灾体制逐渐完善同时推动了政府社会职能的拓展.  相似文献   

6.
王鑫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418-19419
介绍了民国时期河南省水灾概况,分析了水灾形成的原因,并对当时水灾造成的影响和政府救灾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徐畅 《古今农业》2013,(3):81-89
长期以来,学界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民国时期的农业税率极高,农民负担极重,但同时也存在与之相反的看法。各地赋税占土地收益和农户支出比例,有高有低,据之难以判断农业税率之轻重。在考察民国时期农业税率时,应注意名义赋税与实际赋税、不同阶层农民的不同赋税、不同地区的不同赋税、不同时段的不同赋税、不同考察者眼中的不同赋税等问题。总体看来,农业税率占土地收益比例因时段、地域、农户阶层不同而存在差异,它既不是低税率,也不是奇高无比,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赋税的确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一个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8.
徐承炎 《农业考古》2016,(1):164-167
民国时期的新疆屯田是西域屯田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时38年,分为四个阶段。虽然这一时期的屯田总体呈衰败之势,但仍在增加税收、安置游民、抵御外敌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的新疆屯田发展历程启示人们:社会安定则屯垦兴盛,社会动乱则屯垦衰废。  相似文献   

9.
民国四川小麦物流活动,总的来说不算频繁,主要集中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平原区和以重庆为中心的丘陵区,川西北高原区有少量的小麦物流活动;省外输出限于巴东一地.小麦物流流向主要有:平原区各县小麦输往成都市;平原区、沱江沿线所产小麦沿沱江、川江输往重庆;嘉陵江流域丘陵地带的小麦沿涪江、嘉陵江主流、渠江会于合川而达重庆;重庆及下东县的小麦沿下江运输,远达巴东.四川小麦运销地理格局形成原因有:小麦资源分布不均,小麦产区集中在成都平原和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的丘陵地带;人们的饮食习惯,四川人爱吃大米,面食也居于重要地位;交通条件,沿江水运发达带来了小麦物流的集散运输;成都、重庆人口众多,为小麦消费中心.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民国时期区域性治水方略的出现,和治水权利从士绅向近代国家的转移趋势。在这个基础上采用了水利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施工组织制度。民国时期为了解决广东的粮食问题,大力兴建各类水利设施,在平原实行筑闸联围,增建堤段;在山区大建各种类型灌溉设施。为此,民国时期广东的农田水利事业取得了超过明清时期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的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是西方科技进入中国的窗口,成为全国经济和对外贸易中心,而气象灾害的频发性和严重性对上海城市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笔者根据上海地区历史气象灾害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对1912~1949年9月上海地区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频度、群发程度、年均发生率、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上海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13.
郭立珍 《农业考古》2013,(4):262-265
民国时期上海受工商业发展、人口激增、居民收入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在上海国内具有地方特色的菜馆林立,欧美主要国家餐馆竞逐市场,与餐饮业相关的饮食类工商业快速发展,这对农村经济尤其是上海市种植业、家庭收入结构变迁以及养殖业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鑫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89-1890
民国时期河南省灾荒频仍,给河南人民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在天灾的肆虐之下,"人食人"现象、人口买卖、聚啸山林、阶级斗争以及迷信活动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5.
边纪 《新农村》2010,(6):48-48
<正>立夏一过,则杨梅渐红。杨梅是夏季水果中的上品,《本草纲目》中记载:杨梅能去痰吐消食、生津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恶气、正痢疾皆佳。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江西农村衰败,"农村复兴运动"兴起,积谷运动受到重视。针对传统积谷仓存在着管理机构混乱、积谷挪用普遍、豪强中饱私囊、积谷虫害严重、积谷经费不足等问题,民国时期江西省政府采用健全积谷管理机关、征用公产和摊派款项、借用民间屋宇与改建仓廒、运用熏蒸技术消灭虫害等措施与方法进行应对。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因历史原因,见效仍不明显,其中的经验、教训对当下仓储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业考古》2021,(4):120-125
积谷备荒是中国传统社会应对灾荒的一项重要社会保障制度,然而传统仓储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而走向衰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传统仓储制度得以恢复。四川省积谷制度虽然恢复较晚,但由于抗战时期四川成为全国抗战大后方,积谷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积谷数量也居全国之首,为保障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涂耀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691-12693
对民国时期广西粮食流通的主要主体农民和粮商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他们对当时广西的粮食流通起着关键作用,他们决定着粮食流通的时间、空间、规模等重要内容。在各级流通市场中,不同的流通主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各级流通市场也决定着粮食流通主体的类型、数量和职能。  相似文献   

19.
20.
民国时期北平图书馆参考工作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北平图书馆史料,全面梳理了民国时期北平图书馆参考组(科)业务发展历程,服务对象的变化,以及为党政军服务的最早记录咨询、典型服务案例,馆员出版论著及发表文章,全面展现这一时期北平图书馆参考工作取得的成果,更正学者提出的抗战期间北平图书馆参考工作中断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