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远缘杂交和秋水仙碱溶液的加倍,获得了普通小麦(AABBD)与簇毛麦(VV)的属间杂种和五株双二倍性个体。该四倍体杂种F1(ABDV)形态类似于母本普通小麦,但也表现出穗轴易断和颖上具绒毛等簇毛麦的特征。减数分裂配对研究指出,在簇毛麦的不同基因型组合中,可能存在一个多基因系统控制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双二倍性个体仅有两株发育至成熟,它们皆为非整信体。一株为某一染色体的单体(2n=55);另一株为一自然回交的个体(Zn=49)。不管是F1杂种或者是其双二倍性个体,减数分裂后期都表现为不正常分裂。在本期Ⅱ主要产生多分体或多分体,而不是四分体,导致雄性不育,而双二倍性个体则部分雌性可育。因而对其双二倍性个体进行回交,易产生后代。另外,本文还阐明了合成八倍性双二倍性植株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六倍体小簇麦的细胞学和农艺性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工合成新物种六倍体小簇麦(2n=6x=42,AABBBVV)减数分裂异常,在中期、后期和四分体期可观察到较多的单价体、落后染色体和微核,表现出强烈的细胞学不稳定性,且减数分裂异常是小簇麦结实率低的原因之一。农艺性状方面,小簇麦具有大穗多花、千粒重大,抗性较好,长势旺等优良特性,有希望培育成一种新作物;但结实率低,籽粉不饱落、穗轴易断,尚需作较多的基础工作。六倍体小簇麦易与普通小麦杂交,其杂交结实率高达36.3%。本研究结果指出,新合成的人工新种表现出强烈的细胞学不稳定,它以不正常减数分裂为特征,在人工合成新物种的育种工作中,细胞学不稳定性的改良应该是一个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新种系作者以节节麦(Triticum tauschii,DD,2n=14)作母本,与森林黑麦(Secale sylvestre,RSRS,2n=14)杂交,经染色体加倍而合成的双二倍体,其染色体组为DDRSRS,2n=4x=28。本文详细描述了该新种的形态。考虑到Krolow在1973年合成过类似的双二倍体,因此将本新种定名为Triticale rolowii(克氏小黑麦)。  相似文献   

4.
用四川省化工研究所新研制的粉硫胶悬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田间试验在四川雅安进行。在小麦抽穗期,白粉病处于盛发阶段时,用45%的粉硫胶悬剂300倍液喷雾,10天后防效高达100%,21天后防效仍为94.5%,一次用药即可完全控制危害,用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效只能到80%,一次喷药并不能完全控制,小麦生长后期白粉病的发展。对于白粉病发展迟缓的田块,在扬花期施用粉硫胶悬剂700倍液喷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危害。试验结果表明,45%粉硫胶悬剂300倍液对于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优于16%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而用500倍的45%粉硫胶悬剂则与其相当。粉硫胶悬剂兼具内吸和保护作用,防病时间持久。  相似文献   

5.
以圆锥小麦、一粒小麦以及B染色体组可能的供体种(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沙融山羊草、西尔斯山羊草、两角山羊草和高大山羊草)作母本,与黑麦属的五个种杂交。结果表明,圆小麦与森林黑麦杂交不成功,与栽培黑麦和山地黑麦杂交一般只产生无胚乳的种子,与非洲黑麦和瓦维洛夫黑麦杂交则结出正常的种子。这种可杂交性特点是B染色体组提供的,在所有可能的B染色体组的供体种中,只有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和沙融山羊草具有上述可杂交性特点,表明这两个种是B染色体组的供体种。  相似文献   

6.
鸭绒羽理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天建鸭、建昌鸭、四川麻鸭和天府肉鸭[每个品种(系)42只,公母各半]为材料.0-8周龄放牧补饲,9周龄开始舍饲.从7周龄开始采集各部位绒样,12周龄试验结束.本文分析了鸭品种(系)间绒羽理化特性的差异性,并描述了鸭7-12周龄绒羽含水率和含脂率的变化趋势,也分析了四个品种(系)绒羽理化特性随日龄增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鸭绒羽理化特性存在品种(系)间的差异;②试验结束时,四个品种(系)绒羽含水率显著提高,而含脂率有所降低;③从9周龄开始,绒羽含水率的变化较小,而整个试验期绒羽含脂率差异不显著;④绒羽理化特性的相关分析中,透明度与含水率、含脂率和耗氧指数呈负相关,而含水率、含脂率和耗氧指数两两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雅安小麦各生育期气温、日照和降水等主要生态气候条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小麦的生育前期和苗期的湿害、花期的冷害、抽穗至乳熟期的阴雨寡照是本地区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生态气候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
小麦属与黑麦属的可杂交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粒小麦、拟斯卑尔脱小麦、节节麦、圆锥小麦、圆柱小麦(DDAA)和普通小麦作母本,研究了它们与栽培黑麦、山地黑麦、非洲黑麦、瓦维洛夫黑麦和森林黑麦的可杂交性。揭示了普通小麦、四倍体小麦及其各染色体组供体种与各黑麦种的可杂交性规律。就圆锥小麦与拟斯卑尔脱小麦在可杂交性上的一致表现,讨论了B组染色体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初步选育成的蛋鸡二系配套新品系(SK),测定了父系(S)和母系(K)的性能特征及杂交配套效果.对F1代与亲代的性能差异及其主要生产性能的杂交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配套系具各现代家禽品系的特征特性,配套系和商品鸡生产性能优良.亲本品系间遗传差异显著,商品代产蛋性能极显著高于亲代。基因效应分析表明,产蛋性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二系配套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10.
1986—1987年研究了16份小麦品种(系)的抗穗发芽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收获前籽粒都可能出现最高发芽率(HGR)或穗发芽危险期(SDP),SDP的长短和出现时间及HGR的大小因品种而异;a淀粉酶只在籽粒临近成熟时才与穗发芽有关;颖壳的发芽抑制物和机械抑制力对籽粒吸水和穗发芽都有重要作用。据此,小麦抗穗发芽可分为三种型式,并且评价了各品种在抗穗发芽中的地位,以万县白麦子、江安油麦和巴州大白麦最抗穗发芽;库尔勒红冬麦、84—1155和81—5最不抗穗发芽。作者认为,选择颖壳中有较多发芽抑制物的材料是抗穗发芽育种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野生二粒小麦是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的祖先种,是普通小麦育种的优异基因源.介绍了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的亲缘关系和作为优质基因源的优点,总结了分子生物学在野生二粒小麦上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野生二粒小麦在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帮助我国小麦研究人员全面了解秆锈菌新小种-Ug99 及其对我国小麦生产的潜在威胁,呼吁加强 Ug99 及其变异小种传播与扩散的监控,加强抗病种质创新和持久性耐病新品种选育,提前预防 Ug99 的危害。对 Ug99 小种变异、致病力、分布扩散以及小麦及其亲缘种属抗病基因发掘、连锁分子标记筛选,抗性育种策略与进展,中国 Ug99 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由此不难看出,Ug99 是容易发生小种变异、毒力极强、扩展速度较快的秆锈菌新小种,极有可能对世界小麦生产带来的全球性危害。应该加强小麦及其亲缘种属新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和持久性耐病新品种的培育,控制和预防 Ug99 及其变异小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克丰2号的遗传基础与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从而探讨了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优异种质春小麦品种克丰2号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根据生态育种理论,利用国内外亲本,采用阶梯式复合杂交选育而成,具有配合力高、丰产、多抗优质等突出特点。黑龙江省多家育种单位以克丰2号为育种亲本,采用不同育种途径,先后育成了15个小麦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信阳地区小麦品种的现状,并从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综合抗性、育种手段等方面,探讨了信阳地区小麦育种工作走出困境、实现崭新突破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将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用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在育种上具有易恢复、恢复源广的优点,但这需要解决核不育性难以有效保持的遗传学问题.基于小麦细胞遗传学理论和大量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实践,建立某种特殊细胞遗传学保持机制,可以实现小麦核不育性的有效保持.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成功建立,实现了小麦核不育性的有效保持, 既实现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白粒种子(正常小麦粒色,相对蓝粒而言,基因型为2n=42W(msms)=42)与雄性不育保持系蓝粒种子(可自交繁殖、“一系两用”,基因型为2n=42W(msms)+4E’=43)粒色的细胞遗传学标记,使小麦核不育杂种优势的育种和生产利用成为可能.简述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创建的遗传育种学原理、“兰州核不育小麦”突变体的发现与鉴定,及蓝粒小麦的相关研究,重点介绍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育种应用研究进展和尚存在的技术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用新隐性ph基因向小麦转移Aegilops variabilis Eig遗传物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地方品种“开县罗汉麦”( 简称KL) 具有新隐性ph 基因,且远缘杂交亲和性和胚培出苗率高。本研究用它与Ae.variabilis 杂交获杂种F1 ,并自交获得F2 、F3 ,并用推广品种回交获得F1BC1 、F2BC1 。在F2 群体中,有2 株植株的分蘖分别高达88 个、67 个,极显著高于一般小麦品种。多分蘖可节省用种量,可能在小麦育种、特别是杂交小麦育种中有用途。同时,Ae.variabilis 的白粉、条锈病抗性能在F1 、F2 的遗传背景中完全表达,这表明利用Ae.variabilis 的抗病性是可行的;此外,发现一些彼此不相连锁的来自Ae.variabilis 的易于识别的形态标记性状,这有助于将Ae.variabilis 基因向小麦转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小麦贮藏蛋白质的分类、命名及遗传特点等方面对近年研究进展作了一综述。并进一步综述了有关品质育种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矮败小麦是我国自主创制的小麦特异种质资源。其4D染色体上紧密连锁有显性矮秆基因Rht D1c和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Ms2,因此,矮败小麦后代始终会分离出一半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和一半自交结实的高矮秆可育株,是理想的遗传改良工具。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方便高效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为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同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也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高效的技术平台。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结合,将为我国小麦育种技术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总结了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并对该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8种3变种2杂交种杨树的染色体数目,结果均为2n=38,其中3种1杂交种为首次报道。统计了277种杨柳科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分析了其可能的进化途径,初步结论如下:(1)现代杨柳科植物是一群具有多个染色体基数、处在不同倍性水平的多倍体系列;(2)其次生基数X_2=19,11,12和14,这些次生基数可能是古多倍体起源的;(3)杨柳科植物染色体的原始基数可能是X=6;(4)现代杨属和钻天柳属植物染色体数目的进化处在同一水平上,即古多倍体水平上;而柳属中大约50%的种进化为次生多倍体,最高为16倍体。绘出了杨柳科植物染色体进化谱,讨论了该科植物染色体基数进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杨柳科植物染色体数目及其进化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8种3变种2杂交种杨树的染色体数目,结果均为2n=38,其中3种1杂交种为首次报道。统计了277种杨柳科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分析了其可能的进化途径,初步结论如下:(1)现代杨柳科植物是一群具有多个染色体基数、处在不同倍性水平的多倍体系列;(2)其次生基数X_2=19,11,12和14,这些次生基数可能是古多倍体起源的;(3)杨柳科植物染色体的原始基数可能是X=6;(4)现代杨属和钻天柳属植物染色体数目的进化处在同一水平上,即古多倍体水平上;而柳属中大约50%的种进化为次生多倍体,最高为16倍体。绘出了杨柳科植物染色体进化谱,讨论了该科植物染色体基数进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