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保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条件。我国农业面对诸多问题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常规道路,也不能走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只能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工业反哺农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要素投入和科技进步,也离不开剩余劳动力转移和适度规模经营,然而,工业倾斜的宏观经济政策,却长期抽取大量的农业资源,阻碍农业要素投入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滞缓的根本原因。21世纪中国加速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由工业倾斜向工业适度反哺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3.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两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一个建设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受两大因素的制约,一是取决于国家经济资源在农业与非农业领域之间的再分配;二是取决于农民资本各界与投入的状况,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工业的支持,工业化推进又需要农业的支持,工农业协调发展就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宏观基础;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积累与投入的玉体是农民,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就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科技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西部实施农业现代化方略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机理为依据,通过对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及其农业科技问题的基本判断,探求出一条以树立农业科技理念为导向、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为动力,以完善农业科技体制为保障、以培育农业科技人才为核心的推进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农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农业和农村的若干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显露,并对农业的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制约。本文具体分析了商品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环境,劳力,投资,农民收入以及价格第8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农业不能走常规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化路干,而应深入探讨带有中国特色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指标,途径与关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人与自然良性相互作用为最高目标,在明确主客体地位的条件下,提出了农业现代化本体系,就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展开了分析,阐述了农业积累和投入机制的完善,农用土使用权期约交易机制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立体农业的理论和发展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体农业的理论和发展问题云正明,张万军(中国科学院石家在农业现代化所050021)“立体农业”是我国在80年代以后,利用农业方面的现代化技术成果,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着眼于自然环境资源(尤其是光、热、水、土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多梯...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本文从阶段论、状态论、过程论的视角,阐释了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分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现状,以及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公共财政投入,提出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技创新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国家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投入效果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文章依据公共风险逻辑构建了农业科技投入体制分析框架,解释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体制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从明晰央地农业科技研究责任、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研究、构建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完善农业科技投入评估体系和促进农业科研院所协同机制等五个方面入手,推进农业科技投入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将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已不再是仅仅取决于传统农业资源投入的多少,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和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程度。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将促进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农业结构调整中需要向农业引进资金和现代农业技术,提升我国农业产出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投入不足、资金短缺,应充分发挥我国证券市场的功能,优先向农业配置资源,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农业较传统农业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很大突破,我国目前面临人口、食物、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趋尖锐,发展生态农业成为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本文从观念更新、政府投入、发展新技术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对策分析,提出了一条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行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以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是继材料和能源之后的第三资源,是支撑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已不再是仅仅取决于传统农业资源投入的多少,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和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程度。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促进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资源平衡与效率,资源限定与时空拓展等方面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理论探讨。在概念上对资源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资源效益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以农产品增长量为判断标准,提出资源生产效益同时取决于资源生产效率的资源投入规模的观点,为我国继续增加农业资源投入规模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农业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规律和作用特点,确定了不同农业资源类型的运作策略及可持续利用的时空拓展途径与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生态农业较传统农业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很大突破,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食物、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日趋尖锐,发展生态农业成为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我国生态农业开展的比较早,但发展速度相当缓慢,那么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呢?本文从观念更新、政府投入、发展新技术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一条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行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与我国农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阐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总结了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农业灾害及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和前景,指出信息技术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分析了我国信息技术农业应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对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思路与途径的认识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在认识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归纳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思路或途径;继承传统农业精华,突破小农经济束缚,发挥农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协调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关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民利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完善积累和投入机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选择劳动力与技术相结合的集约方式,建立有效的农业服务体系,抓住三种重要模式;分阶段实施;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基础。  相似文献   

18.
农业新概念     
《今日农村》2002,(11):35-35
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指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的农业生产。目前已由简易塑料大棚、温室发展到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由于其投入高的特点,设施农业在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设施园艺领域发展迅速,其栽培主要对象为蔬菜、花卉和果树。近年来,设施畜牧养殖业也逐渐发展。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以超时令、反季节生产的设施园艺作物为主,且发展迅猛。塑料大、中棚及日光温室为我国主要的保护设施结构类型。其中能充分利用太阳光热资源、节约燃煤、减少环境污染的日光温室为我…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农业发展区位分析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包括土地资源得天独厚、气候条件利于农业生产、农业科研投入逐年增加和农业产业化粗具规模,吉林省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基础设施投入偏低、防灾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能力不强以及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对此,提出了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包括加快土地流转、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艰苦性和持久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高投入低效益的非经济增长,农民的现代化,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建立和谐社会等方面,分析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艰苦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