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桉树扦插生根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扦插易生根的赤桉和较难生根的直杆桉的插条进行解剖学研究,发现易生根桉树插条内未见潜伏根据原细菌存在,的细胞必须由插穗处理后才夷苡盏夹纬桑辉诮馄恃希咨某喟矗保担玻罚脖戎备髓裼猩课欢啵旌蜕慷嗟奶氐恪?  相似文献   

2.
以紫薇岱宗2号品种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和木质化枝条为试材,研究了扦插时期对插穗生根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木质化枝条优于木质化枝条。通过对半木质化枝插穗生根过程进行形态学和解剖观察,表明插穗茎内无根原基,不定根原基为诱发型的,起源于维管形成层与初生射线的交叉处。  相似文献   

3.
紫杉扦插生根困难,而且时间长。为了探索其生根的机理,文章就紫杉插穗生根的过程进行了解剖研究,初步确定了其生根的过程和特点,以期对其扦插繁殖技术的改进提供有利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
林木扦插生根的解剖学及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7,自引:2,他引:77  
该文介绍了林木扦插生根的形态解剖构造及生理生化基础的研究现状,并对扦插生根生理基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了未来林木扦插繁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两种椴树嫩枝扦插生根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对糠椴、蒙椴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不定根的发生发育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椴树插条内未见潜伏根原基,属诱生根原基生根型。糠椴的诱生根原基产生于维管形成层、愈伤组织,为较难生根树种;蒙椴的诱生根原基产生于髓射线与皮层交界处、维管形成层、愈伤组织,为较易生根树种。愈伤生根为两种椴树的主要生根形式。  相似文献   

6.
黄刺玫(Rosa xanthina Lindl.)嫩枝扦插生根过程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对黄刺玫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不定根的发生发育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黄刺玫插条内未见潜伏根原基,属诱生根原基生根型。黄刺玫的诱生根原基产生于愈伤组织,为较难生根树种。  相似文献   

7.
矮丛越橘扦插生根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使用ABT1速蘸下部枝条的扦插方法,在温度为25℃腐苔藓基质上对矮丛越橘品种美登(Blomidon)进行扦插繁殖,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其扦插生根过程进行解剖学的比较研究,观察发现矮丛越橘形成愈伤组织,扦插前未见根原始体.将其外部形态特征同其内部解剖学特征对应比较后发现,愈伤组织产生于形成层和皮层薄壁细胞,根原基产生...  相似文献   

8.
杉木嫩枝扦插不定根形成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石腊切片法研究杉木嫩枝扦插生根过程,比较了成年树根戏曲明条,树冠上部枝条及其复壮条扦插时不定根形成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复壮条与根颈萌条生根过程相似,一般不形成明显的愈伤组织,不定根由维管形成层或皮层薄壁细胞分裂而来;用上部侧枝扦插时,穗条基部常形成许多瘤状愈伤组织,不定根难以形成。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观察了扦插于珍珠岩中的马铃薯品种"东农303"顶芽苗不定根生成的形态解剖学特征。结果显示:扦插苗茎内无潜伏根原基,马铃薯不定根属于诱导型生根;大部分根原基起源于维管形成层细胞和临近薄壁细胞区域,极少数起源于皮层薄壁细胞区域。马铃薯扦插苗不定根的发生,整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1)维管形成层细胞和临近薄壁细胞分裂出细胞质浓、具有分生组织特点的薄壁细胞团;(2)新形成的薄壁细胞团不断分裂并脱分化,形成具有分生能力的根原基;(3)根原基分别向轴心、远离轴心方向分裂,轴心方向分裂的细胞最终与茎内的维管束相连,远离轴心的方向分裂的细胞穿过皮层,向外继续朝表皮方向发展,最终穿破表皮伸出不定根。  相似文献   

10.
欧李扦插影响因子及生根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欧李嫩枝扦插繁殖技术以及不定根形成机理。[方法]从激素种类、浓度与处理时间和扦插基质等方面入手,研究了影响欧李嫩枝扦插成活率的主导因素,并且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欧李插条不定根的形成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生根剂影响欧李嫩枝扦插成活率的最佳组合是:ABT生根粉2号1 000 mg/L、处理30.0~60.0 min,生根率均高于78%,是清水对照平均生根率20.7%的3.8倍 基质对欧李嫩枝扦插影响的试验得出,ABT生根粉2号以1 000~1 500 mg/L,在珍珠岩+河沙基质中生根率最高,其次是在河沙基质中。[结论] 生根剂类型是影响欧李嫩枝扦插育苗生根率高低的第一关键因子 欧李插条不定根原始体为诱生根原始体。  相似文献   

11.
绞股蓝是富含人参皂苷类物质的药食两用植物,其繁殖方式有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和组织培养。综述了绞股蓝的3种繁殖方式及其相应的育苗技术。自然营养繁殖和人工营养繁殖(地下茎分株、地上茎和叶的扦插及藤蔓压条)是绞股蓝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有性繁殖即用种子进行繁殖,组织培养主要包括以茎尖、茎段和花芽为外植体的组培方式。绞股蓝的育苗技术为绞股蓝人工栽培提供了充足的种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绞股蓝染色体对黄瓜次级代谢产物的调控作用,为黄瓜的种质资源创新及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黄瓜子叶为材料分离制备原生质体作受体,绞股蓝愈伤组织为材料分离染色体作为供体,采用电击法将绞股蓝染色体转至黄瓜原生质体细胞中,经看护培养诱导出再生愈伤组织。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再生愈伤组织次生代谢产物。[结果]再生愈伤组织总黄酮含量达到1.248,比对照组高出4.37%,同时在愈伤组织中可检测到人参皂苷Rb1。[结论]绞股蓝的某些成分对黄瓜次级代谢产物起了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绞股蓝的功效成分与绞股蓝皂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绞股蓝皂甙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和取得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以甘味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恩五叶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常规硒肥、配合硒肥对甘味绞股蓝中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硒肥后甘味绞股蓝中硒含量明显增加,其中以喷施100 mg/kg常规硒肥效果最好,硒含量达到5.865 mg/kg。  相似文献   

15.
福建甜味绞股蓝茶的保健成分及其市场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福建甜味绞股蓝茶是由日本引进种201甜味绞股蓝,经过种植,采用制茶工艺制成的保健茶,其神奇的保健功效使绞股蓝保健茶成为近年来福建省畅销的地产名货,市场前景广阔。本文就其市场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大孔树脂法研究歙县绞股蓝总皂苷的纯化工艺.[方法]以比吸附量和解吸率为指标,比较HP-20、D101、AB-8、DM130和HPD100 5种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与解吸特性.[结果]AB-8大孔树脂最佳,比吸附量为5.01 mg/g,解吸率为91.1%.动态吸附解吸试验表明,使用70%乙醇、流速为1 BV/h时对绞股蓝皂苷洗脱效果最佳,此条件下绞股蓝皂苷的回收率为92.33%,纯度由24.7%提高至78.6%.[结论]AB-8树脂适合歙县绞股蓝皂苷的分离纯化,吸附率、解吸率较高,且具有较好的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17.
绞股蓝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杨酸法、二苯代苦味基肼自由基(DPPH.)法和Fe3+还原能力试验3种方法,对绞股蓝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以乙醇、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为样品提取剂,以Vc作阳性对照。结果表明:除石油醚提取物外,绞股蓝各提取物都表现出较强的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其中粗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半清除率浓度为0.203 mg/mL;绞股蓝各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也有很强的清除作用,以乙酸乙酯萃取物清除能力为最强,半清除率浓度为0.008 mg/mL。同时,以上提取物还对Fe3+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乙酸乙酯萃取物的还原力优于对照品Vc。  相似文献   

18.
经过筛选处方和优化工艺,采用湿颗粒法研制了新型绞股蓝无糖口含片,并对其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绞股蓝浸膏粉、甜味剂、清凉剂的用量及润湿剂的浓度等因素对口含片的质量有较大影响。当以70%乙醇作润湿剂,15%绞股蓝浸膏粉、77%甘露醇、4%阿斯巴甜为材料,再添加上述混合料总量的0.1%薄荷脑和3%硬脂酸镁,60℃的干燥温度,可制得口感好、有绞股蓝特有风味、表面光滑美观、色泽一致、硬度好、崩解性良好、具有保健功能的新型绞股蓝无糖口含片。  相似文献   

19.
建立绞股蓝与乌蔹莓2种中药相互鉴别的特异性PCR方法,利用SYBR Green I染料法建立对绞股蓝与乌蔹莓的快速鉴别方法。采集不同产地的绞股蓝与乌蔹莓各9份,通过对其叶绿体DNA中trnL-F片段进行扩增、测序,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后,根据其变异位点设计相互鉴别的特异性引物,建立特异PCR鉴别方法,并通过加入SYBR Green I染料法建立对2种中药进行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建立了对绞股蓝与乌蔹莓2种中药进行分子鉴别方法,并建立了荧光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微波辅助提取绞股蓝皂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绞股蓝叶片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设计组合,进行了微波辅助提取绞股蓝皂甙的试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绞股蓝皂甙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25、溶剂pH值为8、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120 min、微波辐射强度中等、微波辐射处理时间180 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