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菜—稻轮作是建瓯市低海拔地区近年来的主要栽培模式,具有提高粮食单产、经济效益,减轻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作用,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介绍了建瓯市菜—稻轮作生产模式与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烟—稻—菇高产栽培轮作技术是清流县近年来推广的两高一优种植模式。从清流县生产实践的角度,就烟叶、优质稻、大球盖菇的高产栽培轮作技术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烟-稻模式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稻耕作制做为一种粮经轮作制是我县的主要种植模式之一,该模式在促进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我县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探索完善,总结出相应的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5.
菜稻菜轮作模式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提出的一种高效利用并能改善土壤环境的耕作模式。为探讨菜稻菜模式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影响,以蔬菜连作、水稻连作作为对照,在东莞市开展大田试验,研究菜稻菜模式下土壤Cd各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以及农作物可食部分对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菜稻菜轮作和蔬菜连作对Cd全量及赋存形态无明显影响,水稻连作处理能降低耕层土壤Cd全量、可交换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含量;土壤中Cd大多以活性较高的形态存在,各赋存形态的含量高低顺序为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土壤中Cd可还原态能与可氧化态、残渣态进行相互转化;水稻对Cd的富集能力要远高于蔬菜,在推广菜稻菜模式时要慎重考虑水稻Cd的超标风险。  相似文献   

6.
道县在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实践中,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温、光、水、土资源,连续3年开展"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生产,实现了粮、油双丰收。"稻—稻—油"三熟制生产存在生产季节偏紧、劳动力缺乏、秋冬干旱以及低温影响油菜冬发等障碍因素,可以通过科学选择早中熟品种、合理安排播插期、机械化生产、减灾避灾栽培等配套技术解决。  相似文献   

7.
近年建阳市进行菌—瓜—稻模式试验示范,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介绍了菌—瓜—稻模式示范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菜用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谢水明  夏国绵 《大豆科技》1999,(6):14-14,23
  相似文献   

9.
油菜—再生稻三熟制栽培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油菜—再生稻栽培模式的示范结果来探讨在温光资源种三季不足、种两季有余的地区种植油菜—再生稻三熟制栽培模式,分析了油菜—再生稻的栽培技术。为油菜—再生稻栽培模式的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菜、优质稻、甘薯水旱轮作种植模式,通过合理轮作,合理安排,科学管理,不仅提高了农田复种指数,保证粮食安全,而且获得三熟三高产、高效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北京地区春大棚小型西瓜基质栽培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整枝方式、定植密度、种植模式、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番茄与水稻轮作不仅有利于减轻病虫危害,又能在保证粮食产量不减的前提下种植一季蔬菜,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介绍了南平市延平区番茄-水稻的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两优H108系用K12S×H108选育而成的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201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表现生育期适中,产量高,抗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建阳区作中稻种植。总结了2016—2018年两优H108在建阳的种植表现及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大理州水稻高产创建工作中重点推广应用的水稻高产稳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该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旱育带蘖壮秧,合理稀植浅插,测土配方精确施肥,科学管水,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六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当前青贮玉米在国内外的生产现状以及我国青贮玉米的发展前景,从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青贮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在新疆适宜种植甜菜的生态区,通过选择甜菜丸粒化单粒种,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依据不同栽培管理阶段特点采用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实现甜菜单产97.5~105.0t/hm2、含糖率15%以上的目标,从而构建甜菜丸粒化单粒种高密高产高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8.
河南信阳地区提出了该地区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600公斤以上的最佳栽培模式为:适栽组合应以汕优63为主;苗栽1.8~2万穴,两段育秧,亩施纯氮10~18公斤;钙镁磷肥50公斤,多效唑160克左右;普及一喷三防技术.1992年在固始县,罗山县、满川县共推广7.13万亩,增产1263.36万公斤,增收884.35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