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素作为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甘蓝莲座期喷施3次,能有效地加快甘蓝叶球的增长幅度,增加甘蓝单株鲜重和产量,且有7.13%~16.19%的增产效果,还能提升甘蓝品质。  相似文献   

2.
极长链霉菌SL01、淡紫紫孢菌QLP12和非致病镰刀菌Fo47是具有广谱抑菌和促生作用的生防菌。为明确其对甘蓝根肿病的防效及对甘蓝的促生作用,通过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试验明确了3株生防菌最佳育苗期的使用浓度。温室试验表明,生防菌灌根处理可有效提高对甘蓝根肿病的防效,菌株Fo47和SL01处理的防效可达到90.38%,显著高于药剂处理;菌株QLP12处理的防效为69.78%,显著高于清水处理。田间试验中,菌株Fo47、QLP12和SL01均能表现出较好的生防效果,防效分别可达66.17%、60.20%和51.58%,甘蓝结球鲜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9.13%、43.69%和16.5%。品质试验中,3株生防菌都能提高叶片还原糖含量,菌株Fo47和SL01能降低叶片硝酸盐含量。研究表明,3株生防菌能促进甘蓝生长、提高叶片品质,同时对甘蓝根肿病具有很好的防效,为生物菌肥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进行田间试验以明确2.5%鱼藤酮乳油防治甘蓝蚜虫的效果。结果表明,2.5%鱼藤酮乳油能够很好的控制甘蓝蚜虫,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对照,且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4.
进行田间试验以明确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防治甘蓝小菜蛾的效果。结果表明,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3~3.3 g/hm2能够很好的控制甘蓝小菜蛾,且防治效果高于对照,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5.
甘蓝黄叶病在寿阳县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蓝是山西省晋中蔬菜主要栽培种类之一。年种植面积10万hm2左右,仅寿阳县的旱垣甘蓝就占到全市的50%,成为当地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但是,随着面积的扩大以及连作,甘蓝黄叶病随之发现,并呈逐年加重趋势。一般地块发病率15%~20%,连作3年以上的地块可达50%,减产幅  相似文献   

6.
14%虫螨腈·茚虫威悬浮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高效低毒的药剂作为甘蓝小菜蛾的轮换药剂或替换药剂,本试验采用14%虫螨腈·茚虫威SC对甘蓝小菜蛾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4%虫螨腈·茚虫威SC用量30 ml/667m~2、40 ml/667m~2时,速效性和持效性良好,药后3 d,防效分别达到88.00%和90.52%,药后7 d,防效分别达到90.85%和94.40%。14%虫螨腈·茚虫威SC可以用来防治甘蓝小菜蛾,可作为防治甘蓝小菜蛾的常用药剂替换或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7.
采用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QuEChERS and LC-MS/MS)建立了鱼藤酮在甘蓝及土壤中的残留检测方法。样品前处理采用以乙腈作提取剂、PSA(primary sec-ondary amine,N-丙基乙二胺)为分散净化剂的QuEChERS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在多反应离子检测模式下进行检测。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添加水平为0.002-0.1mg/kg条件下,鱼藤酮在甘蓝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8.36%~88.16%(相对标准偏差为6.05%~13.38%),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7.94%~89.50%(相对标准偏差为4.70%~12.35%)。鱼藤酮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02mg/kg,最小检出量为1.0×10-11g。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适用于甘蓝和土壤中鱼藤酮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邱士芬  刘麦丰  赵芹  姬小雪 《江西植保》2013,(3):282-283,294
用2.5%氟铃脲甲维盐乳油防治甘蓝甜菜夜蛾。结果表明:2.5%氟铃脲甲维盐乳油能够很好的控制甘蓝甜菜夜蛾,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对照,且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9.
甘蓝黄叶病的绿色防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是晋中市重要的蔬菜种类,年种植面积10000-12000 h㎡,占蔬菜种植面积的10%~12%.特别是寿阳县"寿光"牌无公害甘蓝生产占全市的60%,产品行销全国各地.20世纪90年代中期,寿阳县甘蓝植株出现死亡情况,当时认为是黑腐病,采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25种农药喷雾和苗床换土育秧等措施,防效不理想.之后,该病扩散至昔阳、和顺的山区,以及榆次、平遥等平川县,成为甘蓝生产的1大病害.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高效、快速、灵敏的测定甘蓝及土壤中多杀菌素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并研究了多杀菌素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样品用乙腈提取,经 N -丙基乙二胺(PSA)分散固相萃取(DSPE)净化后用HPLC-MS/MS检测分析。该方法对甘蓝和土壤中多杀菌素的检出限(LOD)为6×10-12 g,定量限(LOQ)为0.005 mg/kg;在0.005~0.5 mg/kg添加水平下,多杀菌素在甘蓝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7% ~9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6% ~10%,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6% ~100%, RSD 为4% ~8%。2011年北京、安徽和湖南 3地的消解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0.83~1.16 d和0.88~1.17 d。2011年和2012年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在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有效成分26.25 和39.38 g/hm2)下,在甘蓝长至成果的1/2大小时施药2~3次,距末次药后1 d时甘蓝中多杀菌素的残留量远低于我国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2.0 mg/kg。  相似文献   

11.
杂草危害是制约甘蓝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筛选高效、低毒、安全的冬甘蓝田除草剂,选用5种除草剂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5%砜嘧磺隆水分散粒剂对冬甘蓝田杂草总株数防效和总鲜质量防效最高,17.5%精喹·草除灵乳油、330 g/L二甲戊灵乳油防效次之,900 g/L乙草胺乳油的防效最低。建议生产上可选用25%砜嘧磺隆水分散粒剂、330 g/L二甲戊灵乳油和17.5%精喹·草除灵乳油防除冬甘蓝田杂草。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一种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土壤和甘蓝中氟啶脲残留量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乙腈均质提取,用氟罗里硅土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0.9998,回收率均大于82%,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土壤和甘蓝的检出限均为0.02 mg/kg。该方法可快速、灵敏、简便的检测出土壤和甘蓝中氟啶脲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13.
在日光温室条件下,将健康的番茄和甘蓝植株,以及被烟粉虱Bemisia tabaci刺吸24h后的番茄和甘蓝植株分别与带有烟粉虱若虫的黄瓜植株组合,研究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对黄瓜上烟粉虱若虫的寄生率.结果表明,与被烟粉虱刺吸后的番茄、甘蓝组合的黄瓜上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率分别为39.60%、35.72%,显著高于与健康番茄、甘蓝组合的黄瓜上的寄生率(分别为30.84%、29.37%);但不同植株组合对丽蚜小蜂在寄主植物上的羽化率没有显著影响.通过气质联用测定两种寄主植物被烟粉虱刺吸前后的挥发性气体成分,结果表明,番茄主要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而甘蓝主要以酮类化合物为主.被刺吸后的寄主植物挥发性气体成分比健康寄主植物挥发性气体成分和相对百分含量都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设置不同防治区,应用农作物病虫危害损失测算系统V1.0分析甘蓝主要病虫综合危害损失。结果表明:2016年~2017年嘉鱼县甘蓝虫害自然危害损失率48.56%,病害自然危害损失率25.43%,通过防治,主要病虫挽回损失率45.12%。  相似文献   

15.
甲维.氟铃脲4%微乳剂防治甘蓝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施药后1d,防效分别达78.36%、85.89%、94.00%;施药后3d分别为83.99%、88.43%、95.39%;施药后7d分别为89.44%、93.66%、98.35%。甲维.氟铃脲4%微乳剂20~25mL/667m2对甘蓝菜青虫防效高,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16.
杨凌馥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针对甘蓝蚜、甘蓝菜青虫分别开发出植物源杀虫剂1.5%除虫菊素水乳剂、0.4%蛇床子素可溶液剂进行防治,均有较好的防效。两种植物源杀虫剂产品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暗孢耳霉对甘蓝蚜的致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暗孢耳霉侵染甘蓝蚜的致病机理。暗孢耳霉侵染寄主过程是其与寄主甘蓝蚜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寄主组织病理变化伴随着体色及其他外部特征的变化而变化。接种后暗孢耳霉分生孢子在甘蓝蚜体壁上萌发出芽管侵入其体内,以原生质体形式利用寄主体内营养进行繁殖。当原生质体充满寄主血腔时,原生质体分化生出细胞壁成为菌丝段,寄主死亡。接种36h,甘蓝蚜死亡率仅为5%;48h后死亡率为10%,144h后43%蚜虫死亡。刚死亡的蚜虫体色为灰白色,随着时间的增加,体色转为白色,并在体壁上长满灰白色的绒毛。  相似文献   

18.
甘蓝枯萎病菌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甘蓝枯萎病于2001年最先在北京延庆发现~([1]),目前已扩散到山西、河北、甘肃及陕西等北方甘蓝生产基地,重病区发病率高达80%以上,对甘蓝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国内外对甘蓝枯萎病寄主范围的研究仅限于十字花科作物~([2-4]),对该病原菌是否侵入其他类蔬菜及1、2号生理小种侵染十字花科寄主的差异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综合分析甘蓝枯萎病菌对主要大田蔬菜作物的侵染寄生能力,为制定合理的轮作防病  相似文献   

19.
小菜蛾是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为筛选防治甘蓝小菜蛾的高效、低毒杀虫剂,选择了多种含有氯虫苯甲酰胺的复配剂,使用喷雾法开展田间施药试验,在药后1、3、7 d调查不同药剂对小菜蛾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试验设计各药剂处理均对甘蓝安全;药后7 d,供试复配剂以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12%氯虫·甲维盐悬浮剂、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18%多杀霉素·氯虫悬浮剂的防治效果较好,均在92%以上。从总体上看,复配剂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效好于相应单剂,可在田间合理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20.
5种杀虫剂对甘蓝蚜的毒杀作用及对蚜茧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分别测定了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啶虫脒乳油、40%毒死蜱乳油5种杀虫剂对甘蓝蚜的毒杀作用及对蚜茧蜂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浸渍法处理叶片上甘蓝蚜48 h以后,5%天然除虫菊素1、0%吡虫啉对甘蓝蚜虫的毒杀效果优于其他3种杀虫剂;用浸渍法处理蚜茧蜂蛹,除40%毒死蜱对其影响较大以外,其他4种杀虫剂处理的蚜茧蜂蛹羽化率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用药膜法处理蚜茧蜂成虫,5%天然除虫菊素、4.5%高效氯氰菊酯对其影响较大,处理后12 h,死亡率达100%;40%毒死蜱次之;3%啶虫脒1、0%吡虫啉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