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年4月,上海公私合營第六牧場送驗耳號W2378奶牛所流產的胎犢胃液,據檢驗申請書上所填的請驗原因為“懷胎5月,胎犢身長35厘米,內臟無異狀”;要求檢驗項目為“布氏流產桿菌”。因此,本檢驗係按布氏流產桿菌常規進行檢驗,結果檢出胎兒弧菌(Vibrio Fetus)實屬意外。 檢驗經過: 培養:以滅菌毛細吸管吸取流產小胎牛之胃液少許,滴1—2滴於鮮血瓊脂作一般劃線培養,在37℃的10%CO_2環境中經72小時培養,於原始接種處見到有如針尖樣的小菌落,菌落光滑隆起,邊緣整齊,色澤表現不明顯,但生長貧瘠。此後曾用同樣的方法作再分離培養三次,生長情况一次較一次貧瘠,在第三次再培養則未見生長。將原始鮮血  相似文献   

2.
在1955年4—11月底,檢查過一個乳牛場的大小乳牛413頭,每頭檢查2—7頭次,共計檢查一千餘頭次。檢查方法是將被檢牛血清分别用0.85%鹽水和7.5%鹽水稀釋25—800倍(6管),每管中含稀釋血清1毫升,然後每管加布氏桿菌凝集抗元0.1毫升(10億菌),搖振後放37℃溫箱18時後,取出放室溫6小時觀察反應。100倍稀釋管出现++以上的凝集現象者為陽性反應,50倍稀釋管出現++以上凝集現象者為可疑反应,25倍稀釋管凝集或全不凝集的是陰性反應。記錄符號是:  相似文献   

3.
在用布氏流產桿菌第19號菌苗为牛只進行免疫,而致人誤染布氏流產桿菌病例,尚不多見,同時這問題也常为人所勿視。其原因乃: (1)第19號布氏流產桿菌的菌苗毒力极低,对人类的意外傳染很少發生; (2)即使人类感染后也僅引起良性及不典型的布氏桿菌病。“目前上海若干牛乳場中的乳牛有因布氏流產桿菌引起流產者。在用19號布氏流產桿菌菌苗免疫時引起人的布氏桿菌病亦是可能。本譯文所介紹的5个病例,內中除一个为醫生外,四个均为獸醫人员。本文目的为喚起注意,防止在接种时發生意外事件”。  相似文献   

4.
前言本病特徵:患猪在飽食後或進食中,突然尖叫、暴跳、呼吸困難,嘔吐,口流白沫,可视粘膜呈蒼白色,最後倒地搐搦而死。所以當地羣眾叫“跳跳病”,也有人叫跳蚤瘟和邊吃邊死瘟等。本省自1954年首先在诸暨縣(平原區)牌頭區發現本病,當時曾進行調查,並採回病理材料進行細菌生物學的檢驗,檢驗結果,並未發現病原體,同時因為發病季節都在草子收穫季節,所以單純的認為本病与草子有關係。54年以  相似文献   

5.
禽類嗜殺性巴氏桿菌病是危害家禽的一種嚴重性傳染病,死亡率很高,往往引起大羣家禽死亡。這次江西農業科舉研究所畜牧系所養幼鴨,感染出血性敗血病,死亡三百二十餘羽之多,死亡率高達57.14%,其中死亡最嚴重的是剛孵出兩週的,體重1/2斤左右的鴨子,最多時一天曾死亡四十餘羽。茲將診斷經過介紹如下: 病狀 病鴨精神萎頓,被毛無光,毛羽容易為水所沾濕,拱背縮頸,眼分泌物增加,不食,嗜眠,不願站立,肛門部粘有污穢屎便,整個鴨羣不安,叫聲利害,大部份病鴨嗉囊內都產生大量氣體,壓之膨滿,病程快的數小時,慢的經七、八天死亡。  相似文献   

6.
在集中屠宰肉畜的加工厂里,屠畜来自各地,而且品种又多,其中难免没有一部分屠畜不会感染疾病(傳染病或侵襲病),这些病不仅对于家畜有危害性,有的更会損害人的健康。因此,在可能条件下,屠宰加工厂都应建立細菌与寄生虫的檢驗室,配合肉品檢驗人員,进一步診断疑似傳染病或侵襲病的屠畜。本文主要介紹兽医卫生檢驗中的細菌与寄生虫檢驗。細菌檢驗细菌学的檢驗为屠畜兽医卫生檢驗中組成部分之一。当感官檢驗在判断上发生疑难时,常須用細菌学檢验作为輔助,特别如炭疽、結核等病。为了帮助了解兽医卫生檢驗中有关細菌学的操作过程,今介紹如下。  相似文献   

7.
猪霍亂桿菌係屬於沙氏桿菌屬,在1885年由Salinow及Smith發見,當時以為是猪霍亂的病原體,所以命名為猪霍亂桿菌,後來(1904)證明滤過性病毒以後這種桿菌發生猪霍亂的說法已被否定,不過這種細菌名字未加更改,因此很容易使人將「猪霍亂」和「猪霍亂桿菌」聯系起來以致發生一種錯覺,(有人仍認為猪霍亂過程中,桿菌與病毒混合感染,因而發生腸的真症和壞死)。  相似文献   

8.
豬的巴氏桿(?)病(豬肺炎)不定期地發生在西伯利亞北部的溫格鲁夫斯加地區。这些都是敗血型的豬肺疫,通常較正常體溫昇高2℃,一般病豬拒絕飲食,咽喉部水腫,(?)診時病畜有預感。病初有乾而盧弱的咳嗽,眼角有粘性的分泌物。此病的診斷可以藉助於流行性的材料和獸医細菌实驗室的檢查結果来决定。  相似文献   

9.
在天津對猪隻進行宰後檢驗時,除常檢出頭部淋巴結限局性炭疽外,還在急宰猪中儉出全身性敗血型炭疽多次。在正常屠宰當中檢驗內臟時,還多次發現腸間膜淋巴結和肺門淋巴結等局限性炭疽。五六年五月曾檢出一次局限性肺炭疽,因屬少見,故作一報導。已往在腸间膜及肺門等淋巴結檢出之炭疽,其變狀均同額凹淋巴結之炭疽,周圍多  相似文献   

10.
一、原来規定的技术操作規程 將被檢皮張逐張編號,於腿部或腋下切取5平方公分皮樣一塊,每百張串成一串,送往化驗室。檢驗前將皮樣進行高壓滅菌(15磅蒸氣压,溫度121℃,30分鐘),而後將皮樣二張一起剪碎,重約2克,放入一個浸泡瓶中,加入20毫升生理食盐水(含0.85%食鹽,0.5%的石炭酸)。在室溫(20℃)中浸泡16—20小時,而  相似文献   

11.
樣品之採取:將牛乳(或其他動物乳)检驗样品用吸管採取,即自容器中層以吸管吸取樣品10毫升。如遇必要,可在100毫升乳中加1%福爾馬林溶液2—3滴以防腐,经此處理後,樣品之有効檢驗期可保持5晝夜。乳清之攫取:取試管底層之脫脂乳作反應檢驗。在1毫升檢驗樣品中加1—2滴試劑,試劑是由胃蛋白酶1克加蒸餾水8毫升及1:2稀鹽酸1毫升配成(为避免胃蛋白酶破坏,試劑之配製必須按照規定程序)。 將加試劑後之樣品置37—40℃水浴或定溫箱內25—30分鐘。此時乳即充分凝固,析出透明的乳清。乳清必須立即吸出,否則即行渾濁,不能用作檢驗,渾濁之乳清可用普通滤紙過滤。凝集反應之操作:以小吸管或刻度吸管(一百等分的)吸取  相似文献   

12.
近年來,由於布氏桿菌病在我國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廣泛流行,布氏桿菌病檢疫工作日見繁重。目前在我國應用最廣泛的布氏桿菌病檢疫方法是試管凝集反應法,此法有它的優點,但以我國牧區遼闊,交通不便,許多地區設備簡陋,人员缺乏,應用試管法殊屬不便,故有尋找簡便易行的方法以代替試管法的必要。哈德遜氏曾經提出了快速凝集反應診斷法,此法簡便易行,適於野外操作,因而在許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条件下罹患布氏桿菌病的动物有:牛、綿羊、山羊、猪、馬和駱駝。在一定条件下狗、猫和家禽也能发病。此外,几乎所有的野生动物、嚙齿动物及禽类对于实驗性感染都是有敏感性的。一般說来布氏桿菌在生物学特性上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与活动性,在毒力方面也同样有这种的变动性。看来在布氏桿菌病的疫源地內除了弱毒品系以外,也永远能够存在有人和动物的强毒品系,在猪型布氏桿菌的例子中,可以很好的看出这一点。我們已经指出过,在美国猪型布氏桿菌常常是人爆发布氏桿菌病的原因,但是在其他国家中(例如丹麦)虽然猪的布氏桿菌病散播也很广泛,却沒有发現到人感染猪型的布氏  相似文献   

14.
瀋陽市食品公司養鴨場,從今年八月起育種的北京鴨幼雛陸續死亡,每天多者30,少者10餘隻,幾天內死去了200多隻,經過實驗診斷,確定为大腸桿菌病,茲將本病有關情况綜合報導如下。一、流行概况:散在發生,病者均系體質瘦弱,营養不良之幼雛,強壯者則少病;發病症狀均相一致,於飼餵时或放浴後外觀看來很健壯,突然死去,死時多微縮其膊,四肢強伸,呈痙彎症狀,常常從肛門排出多量血便或脓便,有惡臭;從八月五號開始發生,每天平均死掉25隻,一般死者日令均  相似文献   

15.
1955年6月我們對布氏桿菌病母牛所產犢牛進行流產檢疫,結果發現越是月齡較小的犢牛,則陽性检出率越高。二個月齡以內的犢牛,陽性率達到31.6%。2—3個月內犢牛佔6.9%,而4—6月齡犢牛在57頭中,全部是陰性反應。當時限於工作條件,並未予以足够重視,因而在56年全年,對生後1—3月齡犢牛未作流產檢疫,只對4—6個月齡犢牛894頭檢出5頤(陽性1頭,疑似4頭),其陽性率為0.56%。但自  相似文献   

16.
新鮮鴨蛋及鷄蛋的蛋殼表面和內容物(黄、白)中有沙門氏桿菌存在,已經國內外不少學者予以證實。按蛋類為人民重要的副食品之一,且在多數情况下不一定煮熟後才食用,尤其是我國特有的全蛋加工品,如彩蛋和糟蛋。如此,若原料蛋的內外有沙门氏桿菌存在,而枉加工過程中既未能除去(如洗蛋),又未被殺滅(蛋殼的消毒,或鹼与酒精的作用),則其成品是否安全,是否會對消費者的健康有影響,却是一個值得耐味的問題。糟蛋的製造和細菌的接種 本試驗的糟蛋製作方法,係採用金培松氏所編著的食品工業一書中所介紹者,即以酒精、鹽及米醋等調成泥狀,盛入罐中,將蛋埋入,再用油紙  相似文献   

17.
今年7月7日,承德市離宮公園動物園有母鹿一頭發病,曾延请我校獸醫院獸醫前往診治,但因病程急促,未及治疗生效,即於7月8日死亡。死後經我校病理解剖室和細菌室檢查,確定為巴氏桿菌病。鑑於本病在国內獸醫界尚未見有報告,特簡要彙報如下,以供同行參考。症狀 病鹿年二歲,一月前產一小鹿,產后一切無異狀。於7月7日下午,發現動物不食,離羣独立,弓背垂頭,步行蹣跚,並有惡寒戰慄現象。第二天上午十一時,我校獸醫往診時,所見症狀略同。經檢查體溫為40.5℃。同時見該鹿呼吸急促,口吐泡沫,當即皮下  相似文献   

18.
關於蜱蟲傳播牛羊布氏桿菌病許多問題研究的功績,要属於蘇聯的科學家們。據所了解的,最早的蜱蟲傳播布氏桿菌病的研究論文見於氏在1937年第一次所做的試驗報告,他曾經利用已經感染的蜱蟲Haemaphysalis cholodkovski(Sulcata),飼養在健康天竺鼠體上,最後證明了如此感染的蜱蟲在試驗條件下能够保存布氏桿菌,並可以經過叮養後二個月之內傳播於健康的天竺鼠。  相似文献   

19.
乳牛滴虫病     
北京双橋国营農場在本年6月於蒲氏桿菌病阴性乳牛羣中發現有早期流產現象,經檢驗証明係胎体滴虫(Trichmonas foetus)所致,其經过情形如下: 乳牛184号,4歲,荷蘭种,曾經多次配种未姙,本年1月8日由本場1号公牛配种,第一次受胎(双胎),4月28日陰門有脓排出,29日流產1胎兒,胎兒及胎膜完整,色澤正常。30日又流產一胎兒,5月9日發情,陰道紅腫。6月10日中監所張計舒同志等第一次用林氏液冲洗陰道鏡檢發現有滴虫存任,惟數量不多。  相似文献   

20.
我們在調查恙蟲病動物宿主時,曾經發現家兔受立克次氏體和弓形體的混合成染情形。当取兔肝脾等材料以動物試驗法進行立克次氏體分離時,發現第一代小白鼠發病,死後檢查有明顯的病理變化,腹水塗片在細胞內檢見大量的立克次氏體,如繼續傳代,則見鼠的死亡日期縮短很快,至第三代后接種鼠於4—5天內全部死亡,這時在腹水塗片內已不能檢見立克次氏體,但在細胞內外,則發現有大量的弓形體,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