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水稻生产发展很快, 1949年水稻总产仅 4亿公斤,1990年达27亿公斤,增长近7倍;单产由75公斤提高到415公斤,增长5.5倍。1985年以来,推广汕优63等杂交稻组合,仅3年发展到550万亩,亩产550公斤左右,比常规稻每亩增产150公斤,占全省水稻总产的72%。预计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水稻面积可发展到1000万亩,稻谷总产将超过50亿公斤。  相似文献   

2.
史湘玉 《作物研究》1991,5(1):38-38
稻菌套种综合丰产栽培技术是根据水稻生长期间稻田特有的生态条件适于某些食用菌品种生长发育的特点,运用农业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水稻、食用菌两者的栽培技术进行综合优化。1989年,经不同自然条件下7个点4.5亩双季稻试验,平均亩产稻谷928.0公斤,平均亩产鲜菇1313.5公斤,鲜耳平均亩产930.0公斤,食用菌亩平纯收入  相似文献   

3.
1、鱼——桑——鸡:池塘内养殖,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试验表明:每500公斤桑叶喂蚕,蚕粪喂鱼,可增加鱼产量25/k斤,桑园内养20只鸡,年产鸡粪1200公斤,相当于给桑园施氮肥18公斤,磷肥17.5公斤。2、鸡——猪:用饲料喂鸡,鸡粪经发酵等再生处理后喂猪,猪粪是农田的良好肥料。一般情况下,每40只肉仔鸡1年的鸡粪可养1头肥猪(从仔猪断奶至育肥至150公斤左右。)3、鸡——猪——牛:用饲料喂鸡,鸡粪再生处理后喂猪,猪粪处理后喂牛.牛粪作农田肥料,这样大大减少了人畜争粮的矛盾,有效地降…  相似文献   

4.
汕优86由三明农科所用珍汕97A与明恢86配制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97年旱季我站采用软盘、旱育抛栽栽培引进示范70亩,表现出高产、高抗的特性.1、产量表现该组合在今年旱季全县三点示范片中名列前茅,平均亩产达591.4公斤,比汕优77亩增93.2公斤,比常规稻78—130、70—106品种亩增120.3公斤,增产率达25.5%以上.2、农艺性状及抗性该组合株型理想,稻杆粗壮,叶片直立,株高110厘米左右,分毅力中等偏强,旱季栽培主茎叶片数15.9叶,全生育期135—138天,比汕优77迟8—10天,采用旱育抛栽,亩有效穗可达20—22.5万德,每穗粒数10…  相似文献   

5.
从最近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召开的1999~2000年度杂交水稻种子供需形势分析会上获悉,1999年度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制种面积大,生产数量足,所产种子能满足2000年度杂交水稻大田生产需要。据对17个制种省(区)统计,1999年杂交稻制种面积12.8万hm‘,总产3.23亿公斤(其中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江苏、湖北等6个主要产种省(区)制种9.5万hm’,总产24亿公斤,分别占全国杂交稻制种面积和总产70%以上),加上1999年6月末库存种子0.23亿公斤,1999~2000年度可供种3.46亿公斤,预计2000年度全国杂交水稻大田种植面积2.54{3亩,需种量约…  相似文献   

6.
大麦是我国主要谷类作物之一,30年代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为历史最高峰时期,总产约85亿公斤,亩产83公斤.80年代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s000万亩,总产70亿公斤,子均亩产140公斤,栽培面积位于水稻、小麦、玉米、谷子之后居第5位,总产位于水稻、小麦、玉米之后居第4位.我国的啤酒大麦育种,在6O年代中期已开始进行.但在大麦育种工作中所占的比重不大,那时及以前是以食用和饲用为主要目标.以后,随若啤酒工生和麦芽工业的崛起.啤酒大麦育种得到不断加强,全国各省市区原来未成立大麦育种机构的也都相继成立,绝大多数地区都把啤酒大麦…  相似文献   

7.
稻田养鱼是根据水稻的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鱼的生活习性设计而成的一种立体种养模式。它将种植业和养殖业巧妙地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充分利用稻鱼之间的共生关系,达到稻鱼双丰收。盘锦市1997年稻田养鱼收获面积达2.4万亩。主要鱼种有罗非鱼、鲫鱼、泥鳅鱼、鲤鱼等。鱼类平均亩产75.2kg,水稻平均亩产540,2kg,稻田养鱼比单一种稻平均亩增收220.1元,总增收528.24万元。现将主要配套技术总结如下:1水稻栽培管理技术1.1地力准备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排对方便、保水性能好、四周坚实不漏的田块。田埂高40cm,在距田埂内侧1…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相继取得籼、粳稻“三系”配套,至1976-1980年5年累计,全国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亿5千多万亩,增产粮食130多亿公斤,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杂交水稻的生产潜力与植株形态密切相关,为提高杂交水稻育种水平.尽快培育出生产潜力更大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总结本人多年育种经验,结合水稻形态学研究有关资料对杂交水稻高产形态进行探讨,望能对杂交水稻育种及栽培实践有所助益。1杂交稻根系发达,活力旺盛优良组合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比较具有较为明显的根系生长优势。据营口县水稻三系育种组观察,杂交水稻黎化…  相似文献   

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4师66团是伊犁垦区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团场1953年建场,1954年开始种稻,现有耕地10.05万亩,其中水田2万亩左右。由于地多人少,66团自1984年始普及推广机械旱直播技术,1986年单产进入中产阶段,1989年全团水稻单产突破500公斤大关,1991年全团1.5万亩水稻单产达到5872公斤,1995年团场遭受近30年不遇旱灾,2万亩水稻单产仍达525公斤。总结几年经验,主要体会是:1建立高标准条田1.1按地形条件、机械作业和灌溉系统要求改建条田。改建后的条田长SOO~1000m,宽200~300m,面积2O0~300亩。格田按条田垂直方向布…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低洼区稻、鱼、麻综合技术开发研究初报李劲松(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长沙410005)我省洞庭湖区耕地面积870万亩,约有1/4左右低洼地,以栽植水稻为主。因地下水位高,渍涝严重,平均亩产量要比高中产地区低100-200公斤。年复一年的"稻谷加稻...  相似文献   

11.
地处秦岭、巴山间的陕西安康地区,自1981年推广杂交稻以来,到1991年面积达45,3万亩,占水稻面积的91.4%;稻谷总产由1981年的9572万公斤,提高到1991年的1.94亿公斤,增长1倍;单产由228.5公斤提高到408公斤,增长78.5%。比同期小麦单产增长速度高出24个百分点,比玉米高出9.8个百分点。汕优63等组合在该地种植,米质优良,受到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八项改进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浙江省于1991年8月引进了日本稻作专家原正市先生等人研究而成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1992年原原本本按照引进技术要求实施,在早稻上示范163亩,平均亩产499.6公斤,比当地半旱秧栽培亩增57.3公斤,增幅13.0%,增产效果十分显著,而且还表现出秧苗矮壮、  相似文献   

13.
自1984年推广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以来,黑龙江省庆安县的水稻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1992年始,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63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1.2%,水稻产量也一直在2.6亿公斤以上,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65%。但稻米品质不高,价格偏低,经济效益不好。  相似文献   

14.
平和县地处闽南山区,倒春寒、秋寒危害频繁,1976、1979年受秋寒危害减产数千万公斤,80年代初、90年代初曾受倒春寒袭击,烂种烂秧严重。然而,从近年来引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中得到启示,水稻旱育稀植能使稻苗根旺苗壮,抗寒力强,早发性好,成穗率高,尤其有利于山区早季抗寒育秧和晚季早发避寒。因此,自1994年以来全县累计8.53万亩,累增总产315.9万公斤。现将山区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总结如下。一、秧田期(一)早季注意把好六个技术环节工.秧地选择、培肥与整畦干上年冬季选择排灌方便的冬闲田,翻犁晒白后每分秧地施腐熟猪牛栏…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示范,初步探索出水稻、鱼、木耳共生共育生产模式,实现节本增效,达到效益最大化,可节省防治病虫草害的药剂投入50元/667 m2以上,收入1 458.4元/667 m2,比常规水稻栽培收入1 014.7元/667 m2增收443.7元/667m2,并可以生产出绿色食品稻米。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稻、鱼、耳共育栽培,是一种可行的高附加值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
郭嘉诚 《中国稻米》1994,1(1):17-17
四川省沿袭4000多年的水稻水田育秧技术正在被旱育秧代替。1993年.全省13个地、市、州数十个县示范推广旱育秧水稻130多万亩,平均每亩增产56公斤.最高增产90多公斤,全省由此增加稻各3640万公斤。涪陵县20万亩旱育秧示范稻田的亩产量,比当地地膜育秧或温室两段育秧增产17.30%.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麦茬籼型杂交稻节水栽培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性为基础,运用二次正交旋转设计原理,研究基、蘖、促花、保花肥4个时期的氮肥用量和密度共5因素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计算机模拟选优结果表明:亩产600~700公斤的适宜栽插密度为2.0~2.6万穴,除施足一定数量的有机肥和磷、钾肥外,每亩施基肥氮素化肥(折纯氮,下同)3.0~3.5公斤,分蘖肥3.4~3.7公斤,促花肥为1.4~1.7公斤,保花肥为1.5~1.9公斤,这4次氮肥占总施氮量的百分比为32:95:16:17,即基蘖肥约占2/3,穗肥占1/3。这与本地大面积高产田的经验方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杂交中稻再生技术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川东南低海拔一季中稻区光热土地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现状,研究和推广了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技术,1986~1989年收获再生稻1459.18万亩,平均亩产96.8公斤,共计生产稻谷14.12亿公斤。在适宜地区利用现有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是进一步发挥水稻杂种优势,增产稻谷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抗病、优质晚籼新组合──福优63张铭顺,张在明,陈象新(邵武市水稻原种场)福优63即(福伊Ax明恢63),是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配制的晚灿新组合。本场于93年晚季首次引进试种,种植面积0.sl亩,收干谷348.3公斤,折亩产430公斤,与汕优63产量相...  相似文献   

20.
杂交中籼由北纬34.5度的徐州,移至北纬37.5度的渤海湾稻区,显示出很好的增长 效果。胜利油田经5年试验,1989年杂交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25%,平均单产650公斤, 最高亩产904公斤。比早、中粳亩增250—300公斤,比晚熟中粳亩增100—150公斤。栽培上应采 取早播、早栽等早熟措施,确保安全齐穗;季节安排上朝前不朝后,使抽穗扬花期处于旬平气温 25.7℃时段,使抽穗至成熟处于日照充足的8一9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