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成虫在田间自然条件下雌雄比例及其动态,在大豆食心虫成虫发生期,采用田间随机网捕法系统调查其成虫性比。在室内测定雌雄比例变化对其繁殖及寿命的影响,系统观察记录成虫寿命及雌虫的产卵量,并对成虫性比与其寿命和生殖力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田间自然种群雌雄性比随成虫发生时期延续而逐渐增大,其动态规律符合指数函数模型y=0.032 1 exp(0.207 6 x),且雄虫羽化早于雌虫。室内试验结果显示:大豆食心虫性比的变化显著影响成虫寿命、产卵期、产卵前期及产卵量。大豆食心虫成虫性比为1∶1时成虫寿命最长,雌虫、雄虫寿命分别为15.6和15.7 d。成虫寿命随着性比的增加或减少呈显著缩短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性比失衡寿命消耗现象。性比为1∶1时产卵持续期最长为8.1 d,随着某性别所占比例的增加,其产卵期逐渐缩短。性比小于1时雌虫的产卵前期和产卵量均显著长于和高于性比大于等于1时,且当性比为1∶4时产卵量最高,为82.4粒。大豆食心虫雌雄比与雌虫产卵量之间关系符合指数函数模型y=101.740 7 exp(-0.174 2 x)(R~2=0.934 8;F=71.694 7;P=0.000 4)。上述研究结果能够为进一步开展该害虫预测预报和评价性诱剂防治效果等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美洲斑潜蝇在海南的发生,危害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海南各县市,调查美洲斑潜蝇对茄科,豆科及葫芦科蔬菜的发生,危害情况,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主要危害方式是雌成虫在寄主叶片上刺孔并在其中取食和产卵,幼虫在叶片中潜食,在20,23,27,30,32和35℃,相对湿度70%的特定条件下,美洲斑潜蝇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时间为12.2-26.6d。据室内多级恒温法测定,该虫全切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0.4℃,其中卵为9.9℃,幼虫为15℃,蛹为11.9℃,成虫产卵  相似文献   

3.
红麻造桥虫Anomis flava Fabricius在湖南沅江一年发生5代,其中以6月20日~7月15日的第2代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重,第3、4代次之,第l和第5代较少。用生物药剂Bt乳剂和HD—1乳剂喷杀幼虫能有效地防治该虫的为害。农药防治以“毒杀棒”药杀未产卵的成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1993~1995年在田间观察了稻茎毛眼水蝇1~5代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结果表明,各虫态所期以第1代最长,第3、4代最短。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均以第1代最低,其余各代较高。蛹存活率以第1代最低,以后逐代提高。成虫性比接近1:1。产卵前期第1代2d左右,第2代1.4d,第3~5代1d左右。成虫产卵量第2~5代差异不大,平均24粒/雌左右,第1代较少,为21.9粒/雌。成虫寿命以第1代最长,以后还代缩短。种群趋势指数以第4代最大,第1代最小。幼虫期寄生性天敌主要是姬蜂,蛹期天敌有2种,分别为稻茎水蝇啮小蜂和茧蜂。  相似文献   

5.
人心果斑螟是危害人心果的主要新害虫,幼虫蛀食果实、花蕾及嫩梢,果实被害率平均达42.3%。在海南岛年发生10~11代,一世代需时28~35天;成虫夜出性,产卵量9~123粒,多产于果实表面;幼虫4~5龄,老龄幼虫多在果内化蛹;成虫羽化时间多在20—24时。清除被害果,修剪受荫枝,禁止虫果外运,是较为简便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白背飞虱长、短翅型成虫实验种群生物学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食物(TN1)和环境条件(26℃、RH为85%)均优越的条件下,比较了白背飞虱长翅和短翅两种翅型成虫在若虫历期、产卵前期、繁殖动态、寿命及种群增长参数等方面的差异。尽管两种翅型雌虫的总产卵量接近(704粒/雌),但短翅型雌虫的若虫历期和产卵前期均较短、产卵高峰到来时间较早、前期产卵量比例较高,因而内禀增长力较高。两种翅型雌虫的存活率在羽化后前5 d内均接近100%,之后长翅型较高。短翅型雌虫的寿命显著短于长翅型。两种翅型白背飞虱在寿命与产卵量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线性关系,相同寿命的两种翅型个体,短翅型的产卵量较高。本实验表明,即使两翅型的总生殖力相同,短翅型仍具有优于长翅型的生活史优越性, 换言之, 长翅型成虫翅膀及其相关器官的构建是以其发育和生殖延迟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7.
桑白盾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Targioni)]是桃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该虫在广西南宁一年发生4代,以雌成虫越冬;2月下旬-3月初为第1代若虫孵化盛期,是化学防治最有利的时机。每雌平均产卵100粒左右,卵期6-10 d,雄蛹期(含前蛹)5-7 d,雌成虫寿命31-36 d,雄成虫寿命短,仅1-2 d。已知天敌有日本方头甲、细缘唇瓢虫、整胸寡节瓢虫、蚜小蜂、丽草蛉、捕食螨等,对该蚧虫起一定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室内饲养试验和灯下雌蛾解剖试验及田间调查,对九江地区小地老虎春季虫源性质和夏季虫量骤减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成虫不能成为有效虫源;越冬幼虫死亡率为9143%;越冬虫蛹为2857%。春季世代虫源雌蛾卵巢发育Ⅱ级占90%以上,交配率75~85%,说明春季虫源主要由南方迁入。5月份采集田间高龄幼虫室内饲养,查其受细菌寄生死亡率为333~733%。不同温度下幼虫和蛹死亡率不同:20~26℃下14%,28℃下685%,32℃以上100%。成虫补充营养平均产卵量为1173粒,对照为413粒。夏季世代虫源雌蛾解剖,卵巢发育Ⅰ级占70%,交配率12~19%,说明夏季虫量骤减主要是由于成虫大量迁出所致。  相似文献   

9.
2003年牧草盲蝽在南疆大发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牧草盲蝽为害的种类较多,在南疆主要以藜科、十字花科植物为主,园林上主要在果树花期为害,棉花上主要在蕾期为害,有明显的趋嫩性,喜欢阴湿环境。1牧草盲蝽的生物学特性该虫属于半翅目盲蝽科,在南疆一年发生四代,以成虫在枯枝树叶下和树皮裂缝中越冬,越冬代成虫于3月中旬当平均温度达9℃以上时,开始活动。先在果园早发苜蓿上、藜科杂草上取食、活动、产卵,6中上旬末开始迁入棉田繁殖为害,成虫产卵期比较长,可达2 5~60天,全年世代重叠严重,单雌产卵量平均30 0~40 0粒,1 0℃后开始产卵,卵期7~8天。9月上旬开始大量迁出棉田进入越冬场所。2牧…  相似文献   

10.
1 发生规律川中地区棉铃虫 1年发生完整 4代 ,个别年份发生不完整 5代。棉铃虫以蛹在棉花、玉米、辣椒、番茄等寄主作物田以及田埂、路边杂草地的 3.3~9.9cm深的土中越冬。越冬蛹于 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 ,在小麦、葱子、番茄和麻类、豌豆上产卵为害 ,5月下旬入土化蛹 ,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一代不为害棉花 ,二代一般在 6月中下旬产卵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幼虫大量为害早发棉花的花蕾或嫩尖。三代一般在 7月下旬至 8月上中旬产卵 ,为害蕾、花和幼铃。四代一般在 8月下旬到 9月初产卵 ,为害蕾、花及幼铃 ,以迟发棉田发生为害较重。但各代…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西南部东亚飞蝗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岛西有部蝗区东亚飞蝗的前翅长度(E)与后足股节长度(F)的比值,群居型雌成虫为2.02~2.21,雄成虫为1.37~2.18;过渡型雌成虫为2.05~2.17,雄成虫为2.00~2.15;散居型雌成虫为1.91~2.16,雄成虫为1.93~2.08。散居型的E/F比值接近广西、江苏蝗区东亚飞蝗种群,它们应属同一个地理种群。在海南岛西南部东亚飞蝗每年发生4~5世代,世代重叠,无越冬现象。成虫喜欢聚集产卵,容易形成群居型。成虫和蝗蝻都有聚集为害和成群迁移的习性。一般情况下,大田第三、四代京亚飞蝗(约8月至9月发生)数量逐步增加,容易暴发为害。因此重点防治第三代、控制第四代大发生是海南岛西南部蝗区防治东亚飞蝗的重要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12.
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明确结荚期大豆对点蜂缘蝽生殖力及种群发育的影响,为了解种群发生动态、预测预报及制定综合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24±1℃恒温下,采用离体豆荚饲养法,系统观测点蜂缘蝽存活和生殖等生物学指标,通过种群生命表分析,进一步探讨其种群生殖力及种群趋势.结...  相似文献   

13.
甜菜雄性不育多倍体杂交种“工农303”系以雄性不育系M203A为母本,四倍体品系404为父本,4:1田间测交制种,三倍体率达75%以上.母本经4代连续回交,不育率逐步稳定在90%以上。父本经多代选择表现产质量稳定。两年自治区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较工农4号提高17.6%,含糖率提高1.6%,产糖量提高31.8%;大面积生产示范(1989年)产量较对照提高45.6%,含糖低0.2%,产糖量提高43.5%,且抗病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利用M型质核互作不育系配制高产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用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作母本配制了22个杂交组合,对其F1、F2进行产量测定表明:所有杂交组合的F1都具有超亲优势,变幅为3.78%-132.16%,平均超亲优势为44.22%,其中19个杂交组合的F1具有超标优势,变幅为6.04%-66.04%,平均超标优势为31.06%;F2代的超亲优势平均为3.18%,超标优势平均为-6.24%。统计结果认为:F1的产量优势与恢复系(父本)的来源关系密切,来自南方父本的杂交组合的超亲和超标优势分别比黄淮父本的杂交组合高22.93%、24.83%;F2代杂种优势衰退显著,不宜利用。  相似文献   

15.
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茶树食叶害虫,严重时其幼虫可将整株茶树的叶片取食殆尽,造成极大危害。本研究对我国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进行了鉴定,利用正己烷浸提法对求偶高峰期的茶蚕雌虫性信息素进行了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筛选性信息素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活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试了性信息素成分的电生理活性,并通过田间诱捕试验筛选出性信息素最佳剂量,最后利用性信息素对海南五指山地区的茶蚕种群进行了监测。GC-EAD结果显示,茶蚕性信息素提取物中只有1种成分可引起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GC-MS分析结果初步确定该活性成分为顺11,顺14-十八碳醛(E11,E14-18Ald)。EAG测试和田间引诱试验验证了性信息素鉴定结果,田间诱捕数据显示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在田间的引诱效果不同,当剂量为0.9 mg时,田间引诱效果最佳。虫口监测结果表明,茶蚕性信息素是一种理想的虫口监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明确海南五指山地区5—10月共有两代茶蚕,成虫高峰期为6月17日和8月27日。本研究结果为我国茶叶主产区利用性信息素进行诱杀防治或虫口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外观察法和最小二乘法研究胶刺蛾(Chalcocelis albigutataSnellen)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胶刺蛾以幼虫危害油茶叶片,老熟幼虫在叶面处结茧化蛹,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以第4代蛹越冬;幼虫共5龄,在25℃下,该虫的世代历期为(89.8±2.3)d;成虫具有正趋性,雌虫平均寿命5.8 d,雄虫平均寿命4.3 d,平均每雌产卵117.5粒,林间性比为1.32∶1(♀∶♂);不同温度对胶刺蛾各虫态及世代的发育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且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胶刺蛾的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17、7.07、6.26℃,有效积温分别为87.09、650.19、508.0日度,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17℃,有效积温为1373.77日度。  相似文献   

17.
茶尺蠖是茶树重要害虫,为了全面了解环境对茶尺蠖蛹的影响,在室内通过5个温度(24、26、28、30、32℃)和4个(0、1、2、4 cm)覆土处理茶尺蠖蛹,观察茶尺蠖蛹羽化情况,探讨温度和覆土逆境环境对茶尺蠖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32℃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蛹的发育历期明显缩短,同时也对羽化率产生显著影响,羽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6℃羽化率最高为82.12%,26℃后处理温度越高,羽化率越低;高温使雌蛾蛹早于雄蛹羽化,雌雄比例上升。覆土对茶尺蠖蛹羽化有明显影响,随着覆土深度加深,茶尺蠖蛹的羽化率呈现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覆土深度4 cm 时,茶尺蠖羽化率最低,为33.33%,所以,可以在茶尺蠖化蛹高峰期采用深耕翻土方式,对减轻其为害具有一定的作用。覆土对茶尺蠖开始羽化的时间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中华稻蝗6龄若虫和成虫对9种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嗅觉和行为反应.EAG反应结果表明,中华稻蝗成虫对9种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反应值均低于6龄若虫,其中对顺-3-己烯-1-醇的EAG反应值6龄若虫显著高于成虫,对香叶醇的EAG反应6龄雌性若虫显著高于成虫及雄性若虫.1-戊醇可引发中华稻蝗雌、雄6龄若虫间显著的EAG反应差异,雌、雄成虫对9种挥发性化合物的EAG反应表现一致.行为测定结果表明,除6龄雄虫外,中华稻蝗其他各虫态对反-2-己烯醛和乙酸顺-3-己烯酯2种化合物均表现出显著的行为趋性.中华稻蝗对香叶醇的EAG反应和行为反应相一致.对水稻、稗草和马唐3种寄主植物的行为反应测定结果表明,中华稻蝗雌性成虫和雌性6龄若虫对马唐存在显著的行为趋向性,而所有试虫对水稻和稗草却表现出随机选择效应.因此,香叶醇很有可能会在中华稻蝗对寄主植物的定向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可能会影响中华稻蝗雌虫的生长发育及产卵行为.  相似文献   

19.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后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亚洲栽培稻中的4份同源四倍体水稻(O.sativa,2n=4x=48)和相应的4份二倍体水稻(O.sativa,2n=2x=24)为母本,以4份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2n=2x=24)为花粉供体进行远缘杂交后,对其杂种后代的分离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倍性的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之间杂交后代的结实率以二倍体普通栽培稻的较高.在配制的32个杂交组合中,其杂种第1代群体均表现出明显的营养生长优势.从群体的生长势来看,杂种第2代群体比杂种第1代群体要弱一些;在杂种第2代群体中,以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分离现象比以二倍体水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分离现象更明显.在各杂交组合的第3代群体中,从植株的株叶形态和生育期来看,株系间的差异和株系内的变异依然很明显,变异频率更宽,变异种类更多.在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的杂交组合中,育性变异、生长势变异、株叶形态变异、染色体变异和结实性变异等是较易发现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