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8个杂交晚粳稻与7个常规晚粳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株高和每穗总粒数比常规粳稻品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表现单株分蘖强,植株高大,穗大粒多,产量优势明显,但有效穗数、成穗率和结实率为负优势,表现穗数偏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提出今后嘉兴稻区杂交粳稻更高产新组合选育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2.
《当代农业》2010,(22):23-23
95优161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5年育成,属三系杂交晚粳稻组合。该品种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中等.叶色浅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较强;接种鉴定,感自叶枯病、纹枯病,中抗穗颈瘟;  相似文献   

3.
秀优5号系嘉兴市农科院2000年以不育系秀水110A/秀恢复系69(XR69)配置育成的三系晚粳新组合,2003年9月不育系已通过浙江省科技厅技术成果鉴定,2002年进行试种,并开展了杂交晚粳稻强化栽培试验,通过4年来的试种和示范,获得了较高产量水平。表现为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大粒多,丰产性和抗性都较好,结实率和千粒重接近常规晚粳稻,易获得高产。现将主要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直播晚粳稻栽培高产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浙北地区直播晚粳稻秀水63计66块田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进行了多角度的计算机统计分析,探讨了直播晚粳稻栽培的高产途径。结果表明,直播晚粳稻产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粒重,其高产途径应是在确保高产所需的适宜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2=0.607,P0.001)、库容(R~2=0.779,P0.001)和灌浆期(R~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粳型杂交水稻的耐热性和耐低温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杭嘉湖平原以及苏南环太湖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晚粳稻生产区,以常规粳稻为主,粳型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始终不到整个晚粳稻面积的5%.嘉兴市2002年全市晚粳(糯)稻总面积为13.7万hm2,而三系粳型杂交水稻的面积673.3hm2,仅为晚粳(糯)稻总面积的0.49%.这与我国籼稻生产区域,籼型杂交水稻全面当家的局面相比反差很大.究其原因,与目前该地区推广应用的粳型杂交水稻组合抗逆性不够强有很大关系.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秋季高温对该地区的单季晚稻的稳产性构成严重威胁.粳型杂交稻穗期的耐高温性较差,若遇上不利天气条件时,稳产性便会明显下降而减产.粳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恢复基因主要来自亲缘较远的籼稻,籼粳杂交的后代,如果改良不彻底,往往会带有较多的生理缺陷,降低穗期的抗热性.为了提高杂交水稻的高产稳产性能,选育穗期抗热性强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稳产性双季晚粳稻的产量构成及其生理特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4个不同稳产性晚粳稻品种在不同条件下的栽培试验,研究了没稳产怀双季晚粳稻的产量构成特点及其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稳产性晚稻的产量构成及其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稳定性好的晚粳稻,其有效穗数中等,每穗总粒数较少,实粒数中等,结实率较高,并且它们的可塑性大,但各粒重颃是稳定;稳产性好的晚粳稻,其中分蘖力中等,单株最高分蘖和有效穗数相对较稳定,而分蘖成穗率最高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齐穗期的叶面积  相似文献   

8.
两系杂交粳稻的优势潜力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守海  李成荃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4):291-293,305
两系杂交粳稻与籼杂一样,同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一般比三系粳杂增产8%,比常规粳稻增产10%以上。在长江流域双季稻北缘地区,双晚前期的持续高温和9、10月份连绵低温阴雨天气是影响两系杂交粳稻产量潜力发挥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此,提出趋利避害,采取秧田超稀播种,加强后期管理等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达到增穗、增粒、增重、增产的目的。利用粳爪交或粳籼交来选育分蘖期耐高温、穗期耐低温的亚种组合,可使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双季晚粳稻稳产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通过对5个不同基因型晚粳稻在不同条件下的栽培,研究了双季晚粳稻稳产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晚粳稻的稳产性存在明显差异。在供试的晚粳稻中,以秀水27的稳产性为最好,其次为秀水11,更新农虎的稳产性居中,秀水48的稳产性较差,矮粳23的稳产性最差,晚粳稻的稳产性与其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及实粒数的可塑性有关,稳产的品种可塑性大。高结实率和高千粒重是高产稳产的有利性状,稳产性好的晚粳稻,其分蘖力中等,单株最高分蘖数和有效穗数相对较稳定,而分蘖成穗率高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高而且稳定,但单株叶面积则表现为相对的可变性。稳产的品种往往具有单茎干重大而且稳定,收获指数高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下游稻区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产量与生育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 -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 2=0.607,P<0.001)、库容(R 2=0.779,P<0.001)和灌浆期(R 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本试验利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西芹鲜根乙醇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西芹根乙醇浸提液在所试浓度范围内均表现为对黄瓜枯萎病菌不同程度的化感抑制作用,其抑制率最高达42.31%,最低为12.22%;并且除了1%浓度的处理在作用时间为120h,132h时菌落直径与对照ck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浓度的处理在不同作用时间里对黄瓜枯萎病菌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乙醇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效果有随着浓度的降低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18.
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三头林麝的消化器官进行了研究,并与牛羊的消化器官进行了比较。林麝软腭长;雄性具有发达的上犬齿;瘤胃后背盲囊伸向左下方,后腹盲囊伸向右上方;网胃粘膜形成的网格皱褶极低,不形成次级网格;瓣胃粘膜的瓣叶少;结肠初长,旋袢管径粗细不等,胆管与胰管合并成一条总的胆胰管。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