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鳌山湾氮、磷营养盐的分布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6年11月-1998年5月在鳌山湾进行了6个航次的调查,根据所获资料分析了氮、磷的含量变化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鳌山湾氮磷营养盐的分布以北高南低为主,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溶解无机氮在冬、春季由沱底东北向湾外呈减小趋势,在夏、秋季由北向南呈增加趋势;无机磷(IP)基本上由北向南呈减小趋势;溶解无机氮的组成在大部分时间主要以NO3^- -N形态存在。鳌山湾水体的营养水平较低,NO3^- -N浓度范围为0.4-59.62μmol/L,IP为0.03-14.68μmol/L,特别是氮浓度较低,故该湾为氮元素限制海区。  相似文献   

2.
整理统计了莱州湾主要有机污染物入海通量,并于1998年7月,调查了莱州湾湾顶部对虾养殖区进、排水中氮、磷及COD的浓度,初步估算出了对虾病害发生后(1993年),对虾养殖过程中排入海中COD的增量增量平均约为1173.4t/a,为黄河年排放量的0.54%,小清河年排放量的0.29%;无机氮的增量平均为45.1t/a,为黄河年排放量的1.79%,小清河年排放量的1.10%。对虾病害发生后(1993年后)莱州湾沿岸对虾养殖的有机污染较黄河和小清河小的多。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海域近年营养盐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等营养盐类,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成分,其浓度高低可直接反映出海域的营养化程度。在此,仅就1996~1998年度莱州湾监测水域营养盐状况作一分析。1材料与方法在莱州湾5m以上水域均匀布设14个监测站位,在0m、5m层分别采取水样。湾底部浅水区站之间的间距较密,小清河口、黄河口外也没有站位。每年两航次监测相同的站位,时间分别在枯水期(5月底)和丰水期(8月底)。主要分析项目为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等。按《海洋监测规范》进行操作。2结果与分析2.1无机氮的年度数值变化图1莱州湾1996…  相似文献   

4.
莱州湾东部养殖水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莱州湾东部海域的潮流数值模拟,详细地阐述了莱州湾东部海域的潮汐、潮流特征,特别对该海域的海水交换率与交换期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莱州湾东部秋季海水交换较夏季要快,而与其他海湾相比,莱州湾水交换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5.
桑沟湾养殖海域无机氮营养盐的分布与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调查结果表明,桑沟湾IN的垂直分布均匀;该海域受人类频繁活动的影响,其平面分布和量值都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NO3-N是该海域IN的主要存在形式。在海带养殖期间,IN和IN/IP比值始终处于低水平,其季节变异明显受到该湾初级生产水平的制约,故IN必然成为桑沟湾初级生产的限制因素,另外,海带养殖也加速了其养殖期间湾内水体中IN的物质循环速率。  相似文献   

6.
于2001年3月至2002年3月在2个典型养殖海湾——莱州湾和桑沟湾,对其海水中主要营养盐进行了周年监测。结果显示,在莱州湾,总无机氮(TIN)浓度春季最低,冬季最高;活性磷酸盐(PO_4~(3-)-P)浓度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活性硅酸盐(SiO_3~(2-)-Si)浓度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最低;N与P的浓度比[C(N)/C(P)]变化范围为1.145~128.61,年平均值为21.066±22.712。Si与N的浓度比[C(Si)/C(N)]的变化范围为0.000~0.922,年平均值为0.241±0.280。说明Si有可能是该湾主要的限制性元素。在莱州湾,总无机氮(TIN)浓度春季最低,夏季最高;活性磷酸盐(PO_4~(3-)-P)浓度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活性硅酸盐(SiO_3~(2-)-Si)浓度夏季最高,最低值出现在春季和秋季;C(N)/C(P)的变化范围为1.482~149.935,年平均值为18.080±28.854;除夏、秋季部分月份外,N限制的可能性较大。C(Si)/C(N)的变化范围为0.000~2.840,年平均值为0.387±0.609,但大部分时间为0.5以下,表明Si也可能是桑沟湾的主要限制性营养盐。  相似文献   

7.
莱州湾海水营养盐含量及有机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仁英  纪灵 《齐鲁渔业》1995,12(6):45-46
莱州湾海水向接近富营养状态发展。无机氮、活性磷的含量部分海区已超过我国一类海水的标准值。该湾水体已处于有机污染状态,各单项指标岸边值均高于中部值,陆地排污是该湾水质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莱州湾盐度分布及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晓静  靳洋 《齐鲁渔业》1998,15(5):46-47
1995~1997年枯水期和丰水期,进行了莱州湾14个站位的盐度监测,结果:1995~1996年莱州湾盐度西低东高,层次分明1997年盐度大幅度升高,仅出现一条盐度30的等值线,这主要是由气候干旱,黄河入海径流不断减少,断流时间逐年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水域氮、磷的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1997年对长江口水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其水体中氮、磷的含量为:硝酸盐,未检出~1.61mg/L;亚硝酸盐,未检出~0.035mg/L;氨氮,未检出~0.267mg/L;磷酸盐,未检出~0.081mg/L。氮、磷的平面分布由河口内向外呈逐渐降低趋势。该水域氮、磷含量历年来有升高趋势,1997年硝酸盐最高含量比1963年最高值高7.2倍;磷酸盐也有升高趋势,1997年最高值比1959年高2.9倍。长江口水域中氮、磷含量已超过海水评价标准,并导致了长江口水体的富营养化,这是引发该水域赤潮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莱州湾海域营养盐现状及年际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6~2009年莱州湾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09年莱州湾海域5月和8月无机氮受小清河径流影响明显,西部海域显著高于东部海域;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5月受小清河径流影响明显,西部海域高于东部海域,8月影响不明显;5月,53.3%的海域内无机氮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100%的海域内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8月,34.9%的海域内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含量总体偏低,只有5月小清河口海域超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他海域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年际变化结果显示,5月有逐步上升的趋势,8月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活性磷酸盐5月变化不明显,8月下降趋势明显;活性硅酸盐5月和8月变化不明显。4年整个海域无机氮污染严重,磷缺乏;平均N/P为164、Si/P为130、Si/N为0.77;净营养盐收支呈磷减少而氮增加的总体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乳山湾表层海水COD与氮、磷营养盐的分布及其营养状况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调查结果表明,乳山湾东流区化学需氧量(COD)浓度较低,均低于2mg/L。无机氮浓度较高,5月和8月无机氮的平均值分别为0.32、0.39mg/L,5月无机氮组成以硝酸氮(NO3-N)为主,8月则以氨氮(NH4-N)为主。5月和8月无机磷的平均值分别为0.015、0.035mg/L,IN/IP比值较高,平均值分别为74和25。乳山湾东流区处于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82、1993、2003和2008年渤海莱州湾海域位置相同的12个站位的鱼卵、仔稚鱼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种类大幅减少,由1982年的27种减少到2003年的12种和2008年的14种。鱼卵、仔稚鱼个体资源数量下降趋势明显,2008年个体数量分别为1982、1993和2003年的31.58%、0.61%和5.77%。种类组成相似性分析表明,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年代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有变动加快的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1993年最低,之后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莱州湾东部养殖区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莱州湾浅海养殖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赤潮生物和群落结构特征。 1997年5~ 12月间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动范围为 19.0 0~ 6873.5× 10 3cell/m3,浮游植物的数量高峰出现在秋季 9月 ,最低值出现在春季 5月。共检出浮游植物 2 5属 61种。其中硅藻 2 1属 5 5种 ,占 89.1% ;甲藻有 3属 6种 ,占 9.4 % ;蓝藻 1属 1种 ,占 1.5 %。另共出现赤潮生物 2 6种 ,占总种数的 4 2 .6%。并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种类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单纯度指数分析了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莱州湾和桑沟湾养殖海区浮游植物的研究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研究了中国北方两个典型养殖海湾浮游植物的周年变动。从莱州湾浮游植物全年分布来看,早春2~3月是细胞数量的高峰,此时的主要物种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Cleve)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等硅藻,形成明显的暴发性增长。莱州湾浮游植物的群落演替明显,硅藻和鞭毛藻类交替占优势:有4个月是硅藻占绝对优势,其他藻类很难见到;有4个月是硅藻占优势,甲藻或绿藻为次优势种;有4个月是以单细胞的金藻、绿藻或甲藻占优势。在8月份之前,3个采样点之间浮游植物在数量上差异不大;9月到12月份差异比较大,说明筏式养殖的扇贝对浮游植物数量有一定影响。另外,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年际变化,说明包括营养盐在内的海区环境因子可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污染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98年4、7、10月对莱州湾污染调查结果,讨论了入海污染物对莱州湾的污染影响、分布特征及其入海通量。结果表明,莱州湾主要污染物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污染物入海通量估算结果,小清河是莱州湾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对渔业资源影响关系表明,环境因子对幼虾对虾相对数量变化均有一定的影响。1990-1998年COD与幼对虾相对数量相关相对较明显(γ=-0.565.8),无机磷和无机氮与幼对虾数量相关性不明显,但从不同时间段看,1990-1993年只有无机氮与幼对虾数量相关性明显,呈正相关关系,而1994-1998年COD、无机磷与幼对虾相对数量却呈显著负相关(γ=-0.86333,γ=-0.7928)。说明近年来COD、无机磷对莱州湾幼对虾相对数量的变动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陆源性污染对海域环境影响加剧,使得渔业资源,结构,组成和数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口污染的加剧,不仅破坏了渔业资源,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产卵场。鱼卵的种类和数量在小清河附近海域的分布范围也缩小,仔稚鱼分布数量,已由小清河附近海域北移至黄河口至刁口一带,仔稚鱼有回避该区污染的现象,在莱州湾中,小清河为主要污染物之一,其对渔业资源的破坏,即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从中说明了渤海污染对渔业资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8年5、8月莱州湾的生态调查资料,采用营养盐限制法则及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等方法,对莱州湾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34–-P)和硅酸盐(SiO23–-Si)的平面分布、结构及限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5、8月莱州湾的DIN浓度范围为1.64~106.36 μmol/L,平均值为24.18 μmol/L,5月明显高于8月;PO34–-P浓度范围为0~2.010 μmol/L,平均值为0.182 μmol/L,8月明显高于5月;SiO23–-Si浓度变化范围为0.97~78.93 μmol/L,平均值为18.30 μmol/L,8月明显高于5月。DIN、PO34–-P、N/P高值区主要位于莱州湾西部的小清河口和黄河口附近海域;SiO23–-Si、Si/N、Si/P高值区主要位于湾底部、龙口–莱州近岸海域。对营养盐结构的分析表明,莱州湾存在明显的磷限制和枯水期的硅限制,陆源输入是莱州湾营养盐的主要来源。营养盐结构限制平面分布表明,春季莱州-招远养殖区和夏季东营-潍坊养殖区易引发赤潮,夏季莱州–招远养殖区初级生产力受到一定限制,对养殖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0~2011年莱州人工鱼礁海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共8个航次的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总氮(TN)、总磷(TP)、有机碳(TOC)等要素的分析结果,运用N/P比值、有机污染指数A和富营养化指数E等方法,对投放人工鱼礁海域不同年份水体的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了该海域水环境在人工鱼礁投放后的变化.结果表明,投礁区第2年DIN含量明显降低,而DIP含量略有上升,使得海区中的DIN/DIP值降低,由89.60降低到44.54.2011年和2010年投礁区DIN/DIP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人工鱼礁对水体有改善作用;营养化指数E分析表明,调查海域水质未达到富营养化状态,处于较低营养水平,且2010年与2011年、礁区和对照区E值的平均值均相差不大,营养状况无明显差异;调查海域有机污染指数A小于0或小于1,且投礁区和对照区无明显差异,2010年与2011年也无明显差异,表明该海域未受到有机污染,水质状况良好或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