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988年秋,湖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中见到了水稻遗存。它不仅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证据,也是现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资料之一。毫无疑问,这里的发现对于稻作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研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彭头山文化稻作遗存与经济生活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稻作农业的若干问题。一、彭头山文化的稻作农业与经济生活彭头山文化是近年新发现的一支新石器早期文化。已正式发掘过的遗址有湖南澧县彭头山、湖北宜都城背溪、枝城北等。  相似文献   

2.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安平自1989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以《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为题,就洞庭湖地区彭头山文化的稻作新发现以及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以来,洞庭湖地区的...  相似文献   

3.
曹柯平先生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存再研究及中国稻作农业起源新认识》一文(刊《东南文化》1998年3期)中提出了一种稻作农业起源的新假说。认为距今8000-9000年左右,淮河南岸(如河南舞阳贾湖)古代居民,率先发明早期稻作农业;不久,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传播,稻作农业迅速在原始农艺基础较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扩散,如湖南澧县彭头山、八十土当。这种全新的理论假说,很快便在学术界有所反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经济史》1998年6期予以转载。然而,拜读该文后觉得:文中有些提法欠妥,结论更是值得商榷。彭头山稻作农业决非贾湖传…  相似文献   

4.
城背溪·彭头山文化和中国早期稻作农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在长江中游的城背溪·彭头山文化中发现了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稻作遗存,这是农业考古中极有意义的事件。为了让各方行家对这一古老文化遗存的年代、经济发展水平及含稻壳的陶片等情况有更具体的了解,我们写就此文介绍所掌握的有关材料并阐述对一些相关问题的初步看法。鉴于这一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方始起步,加之笔者功力有限,不当之处尚祈识者不吝指正。一、文化面貌及年代为了使读者对城背溪·彭头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当先简要介绍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诸文化、文化类型、文化序列及年代,特别是城背溪·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朝天嘴一期文化和大溪文化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5.
彭头山与贾湖遗址出土了9000—8000多年前左右的稻谷印痕、炭化稻、水稻硅酸体,却未发现水田存在,实在令人难以理解。究其根底,可能与现代人头脑中固有的大型水田概念有关,以为远古水田也应该是大面积的水田,不会是小面积的水坑;应该是规矩的方形、长方形、梯形之类平面,不会是圆形或不规则形平面。另外,传统稻作史认为远古时代是撒播方式进行水稻种性繁殖,不会采取移栽方式进行水稻种性繁殖。所以,就不会有意识地去寻找栽培水稻的远古时期水田及水利设施。笔者在从事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研究时发现,原始先民们在驯化野生稻的早期,…  相似文献   

6.
彭头山史前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崇安 《农业考古》1991,(1):178-180,194
湖南澧县彭头山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被誉为1989年中国的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因为它再次证明了华南地区存在有早于中原裴李岗诸文化的新石器早期遗存。对于农业考古来说,彭头山文化遗存的碳14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结果,那更是一次不容忽视的重大发现!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经体视显微镜观察,是夹杂在大量的陶片层内,其中有稻谷和稻壳,它们在当时显然是作为一种陶器的羼和料而被使用的。由于这些稻谷和稻壳已全部炭化,作为粒型观察的标本其形态已  相似文献   

7.
全新世环境与彭头山文化水稻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洞庭湖新石器文化区的彭头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水稻遗存。这些稻壳、稻谷遗存,在陶片上(除陶支座外)均有发现。经体视显微镜观察,遗址陶片中夹有大量稻壳和稻谷。该遗址水稻遗存的发现,不仅在我国,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资料。同时,它也为研究我国水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丰田"、"早稻田"是日本稻作农耕文化的地名,又是世界著名的品牌或知名大学的名称.日本稻作农耕文化的地名有不少来自汉语,是出共中国古籍的汉语原创诃.本文从汉字的"形"(字形)与"神"(释义)的视角对中日两国的稻作农耕文化的地名进行比较.汉语原创词成为日本的地名,见证了地名文化发展的沧桑.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对我们进一步重视传统文化并挖掘地名资源,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踩耕与稻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踩耕,或称踏耕、蹄耕,顾名思义,便是用人足或兽蹄来踩踏耕作田土。在世界农耕史研究中,踩耕现象过去并未为学术界所重视,踩耕概念大致是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日本学者最早提出的。近年来,日本的农史学家愈来愈重视对踩耕现象的探索,从而使学术界对踩耕内意义的认识逐渐明朗化。兹试就目前学术界对踩耕现象的认识水平作些简介,同时谈谈笔者的一些即兴看法,不妥之处,冀识者赐正。  相似文献   

10.
覃乃昌 《农业考古》2004,2(1):44-54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地区的马雄山,东流至广西西林县与清水河汇合,称南盘江,成为贵州、广西的河界。流经广西的西林、隆林、田林和贵州的兴义、安龙、册亨等县,在贵州省望谟县蔗香村与北盘江汇合后称红水河。红水河向东横穿广西中部,在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后改称黔江。  相似文献   

11.
12.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委托,北京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主持人)于1994年7月18日在北京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了河南贾湖稻作遗存发现的学术讨论会,特邀贾湖遗址发掘主持人稻作遗存的发现者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副研究员及贾湖炭化稻米的发现者徐州师范大学陈报章副教授作  相似文献   

13.
桂南以石铲为主体的稻作文化遗存与左江岩画在分布地域、时间、族性、文化渊源等诸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是左江岩画产生的基础,左江岩画中包含着很多稻作文化元素,稻作祭祀文化是左江岩画的主题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4.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委托,北京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主持人)于1994年7月18日在北京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了河南贾湖稻作遗存发现的学术讨论会,特邀贾湖遗址发掘主持人稻作遗存的发现者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副研究员及贾湖炭化稻米的发现者徐州师范大学陈报章副教授作  相似文献   

15.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委托,北京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主持人)于1994年7月18日在北京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了河南贾湖稻作遗存发现的学术讨论会”。特邀贾湖遗址发掘主持人稻作遗有的发现者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副研究员及贾湖炭化稻米的发现者徐州师范大学陈报章副教授作了贾湖稻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中国考古学史最早提到的稻作遗迹,是1921年瑞典考古学者安特生博士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从事发掘调查发现的。可是当时人们注目于从那里出土的以彩陶为主体的仰韶文化的精华,质朴的稻作问题未引起学者的注意。半个世纪后的1976年,从杭州湾南岸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炭化米、稻壳、稻茎、稻叶等遗物堆积层,才引起研究者对中国先史时代稻作农辨的急切关心。当然这期间不是全然没有稻作遗址发现。  相似文献   

17.
吴建冰  李作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757-8758
稻作文化在我国南方源远流长,很多稻作文化被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笔者就稻作文化旅游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猛将信仰与吴中稻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猛将信仰与吴中稻作文化南京农业大学吴滔,周中建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吴中地区是江南腹地。长期以来,水稻生产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性格心理和习俗信仰等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于对稻作文化作文化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探讨。所谓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世界稻作农业发祥于何处?这个问题一直是稻作史上的疑案。海外学者最初根据印度古稻及云南三种野生稻的存在,倡导“云贵高原──阿萨姆说”。后来,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批7op年前的栽培古稻,子是国内学者首倡“长江下游说”。当湖南波县彭头山遗址出土9000年前的栽培古稻后,国内学者又倡导“长江中下游说”。江苏连云港古稻的出土,则又有学者提出“黄河下游首创说”。而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8000年前的栽培古稻后,不少学者提出“长江中游──淮河上游说”。亦有学者作泛论,主张“亚洲稻作文化圈说”(‘)。原始稻作的起…  相似文献   

20.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八千年前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古文化生态学研究(摘要)徐州师范大学地理系陈报章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样品中发现了大量水稻硅酸体(phytolith)和炭化稻米。水稻扇形硅酸体和颖壳硅酸体及炭化稻米的形态学研究表明,贾湖古稻多数为栽培粳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