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谚注解     
<正>“田间管理如绣花,功夫越细越到家”。庄稼人从事田间管理要做到一丝不苟,从播种到收获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精细操作,才能获得好收成。“头年芝麻二年瓜,三年玉米长得大”。指轮作换茬的好处,无论种什么作物,连作2年以上,前茬作物吸收营养不同,土壤有效成分残缺或奇缺。如头年种芝麻,残留根系有利于第二年种瓜类作物,丰富的有机质含量,改良了土壤通透性,所以也有利于玉米生长。还有“豌豆小麦轮流种,九成  相似文献   

2.
农谚注解     
<正>农谚是劳动人们在生产中积累的精华,也是实际生产中的经验总结,朗读脍炙人口,实际可操作性强,如"螟虫除光,谷米满仓"。指庄稼人在冬季铲除田边杂草,深翻稻田谷蔸,在螟虫盛蛾期,搞好点灯诱蛾。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将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还有"若要来年害虫少,今年锄尽田边草"之说。  相似文献   

3.
谈天说农谚     
农谚语言简练,一般以歌谣的形式表达。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认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加以提炼编成谚语,流传应用。由于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农业气象谚语按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谚语作为生活经验的结晶,其产生、发展离不开生产劳动过程.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务件使得古代中国和英国两个民族走向了两条不同的生产道路.中国以农业为主,而英国以畜牧业和渔业为主.因此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关于农业生产或以农业为题材的谚语及以农业生产相关的事物作为喻体的隐喻性谚语;而英语中则有很多与畜牧业(包括奶制品)和渔业相关的谚语及用与畜牧业(包括奶制品)和渔业相关的事物作为喻体的隐喻性谚语  相似文献   

5.
农谚语言简练,一般以歌谣的形式表达。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认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加以提炼编成谚语,流传应用。由于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农业气象谚语按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农时方面:如白露早,寒露迟,早春种麦正适时;枣芽发,种棉花。  相似文献   

6.
番薯自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以来,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救灾备荒的属性广为人知。明至民国时期,天灾人祸频发,劳动人民食不果腹,番薯凭借产量大,对种植条件要求低等特点,迅速成为时代的“网红农作物”。新中国成立以来,番薯的产量占农作物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番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长期的培育番薯的过程中,劳动人民总结了许多技巧和经验,各地都产生了关于番薯的诸多谚语,涉及育种、藏种、田间管理、插秧技巧和储藏等多个方面。这些农谚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现在番薯的培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谚是中国农民种庄稼的歌诀,它用一两句话说出栽培上的关键所在。在封建社会时代,统治者是不关心农业技术的,所谓士大夫知识分子又不屑与农民为伍,而一股农民在穷闲和压迫之下,也很少人读书,关于农业技术上的经验著述也是很少的,虽说有一两本农书,但也不切实际,无稗益于农民。因此劳苦的农民们,就把一些成功的和体验的经验,编成口语,世世相传,成为各地广大农民种田的金科玉律。现在看起来,这些谚语的确是依据当地具体情况和不同环境体验总结出来的,是很实贵的经验,兹将关于小麦栽培上的一部份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8.
农谚注解     
农谚是劳动人们在生产中积累的精华,也是实际生产中的经验总结,朗读脍炙人口,实际中可操作性强,如"螟虫除光,谷米满仓"。指庄稼人在冬季铲除田边杂草,深翻稻田谷蔸,在螟虫盛蛾期,搞好点灯诱蛾。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将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还有"若要来年害虫少,今年锄尽田边草"之说。  相似文献   

9.
甘肃农谚是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在农业资源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我们可以通过对现有农谚文献的高效整合实现其资源共享。借助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农谚将在指导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三农文化的构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一季施肥三季壮,一年施肥三年长。""养了三年无利猪,富了人家勿得知。"这些谚语一方面反映了只着眼于"农",而不看重"牧",只知猪粪养田,而不知饲养生财的中国几千年跛足农业传统;另一方面也说明养猪的利益不只在养猪本身,其积肥功能是公认的。如今的现代集约化养猪,猪粪也是一项很大的收入,一个年出栏1  相似文献   

11.
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原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上层建筑的性质。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最主要的部门,80%以上的国民赖此为生。因此,要研究中国历史,包括研究历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及其与政权、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关系,就必须首先着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中国农区开发之始、几个主要农区的深开发、黄淮江湖的连片开发、海河流域的开发、其它农区的开发和农区开发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完好的灌溉系统、导致深开发的人工运河和农业技术是开发成功的要素。  相似文献   

13.
"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一季施肥三季壮,一年施肥三年长","养了三年无利猪,富了人家勿得知",这些谚语一方面反映了只着眼于"农",而不看重"牧",只知猪粪养田,而不知饲养生财的中国几千年跛足农业传统;另一方面也说明养猪的利益不只在养猪本身,其积肥功能是公认的.  相似文献   

14.
临近春耕时节,笔者在农村调查了解到,不少农民在调整种植结构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在这里,笔者给大家介绍一则农友们总结出来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致富经”。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探究韩国农业现代化成功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6.
17.
《现代农业》2005,(4):10-10
春季多风少雨,蒸发量大,是一个干旱的季节。广大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抗旱经验,现总结如下:1、浇水点种先挖好窝,在窝里浇水,然后把种子点在窝里,用土覆盖。2、垄沟播种先犁开一条较深的沟,将种子播到湿土上,再拔苗助长,上湿土轻轻拍实,然后盖一层细干土  相似文献   

18.
天野元之  李伯重 《农业考古》1990,(1):237-246,259
殷周以来的耕具,是适应于柔软、肥沃的华北黄土土壤、以手推或足踏来剌土起土的耒与耜。而挖掘所用的钁、斫,限于文献中所见,则是在周代才作为除草工具出现的。在今天,钁、斫作为耕翻地之用,仍用于零碎的耕地,出现了分化为各种形状的“镐头”。然而,钁、斫自何时起被用来耕翻,尚不清楚。惟一可说的是,从人体本身的力学作用考虑,耒耜形式的“推”法比钁斫形式的“挖”法更早使用。耒耜的顶端和柄是垂直连接的(实际上也会有些倾斜)。与此相反,如连接钁、斫的顶端与柄,在连接的角度方面,却  相似文献   

19.
合作社的组织制度形式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通过回顾德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介绍其合作社的运行、作用、政策演变、发展趋势以及特点,从中得到应构建适合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组织化体系、提高社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加大对农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等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农业中保留下来的历史经验都是巧夺天工的,目前也大多是濒危的。我们所进行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护整个的农耕系统。农耕系统保住了,与之相伴的农业文化、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等就全都保住了。如果一个农耕系统丢失了,那就会丢失一大片。一个系统的丢失比一个生物物种的丢失更可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