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人口、土地、经济、生态、社会5大城镇化子系统的协调推进,运用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障碍度模型,判别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城镇化综合水平整体不高,其均值和标准差随时间增大,各区域间差异显著;子系统的发展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性特征,人口城镇化分异程度始终最高但空间分异不断缩小,社会和经济城镇化的空间分异逐渐增大,土地和生态城镇化的空间分异不断缩小。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协调度总体呈现递增态势,空间分异特征较明显但不断缩小;城镇化协调度相似地区在空间上呈现强集聚状态,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南川区、綦江区始终为热点区域,渝东及渝东南始终为冷点区域,热点区和冷点区比重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多中心发展可以缓解核心城市过于集聚、中小城市发育不足的问题,通过培育城市群多中心,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分担核心城市的部分功能.基于尼克·格林多中心研究方法,选取运输快捷、花费时间少、乘客选择意愿高的高速动车(G)、动车组(D)、城际高速(C)、直达特快(Z)、空调特快(T)等快速通勤列车,以成渝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铁路日均往来车次作为基础数据,计算分析成渝城市群功能多中心度,并与欧洲8城市区域、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发现:(1)成渝城市群中成都市和重庆市主城区仍然是发展重心,在双核外,德阳、遂宁、万州、涪陵、长寿等城市具有成为新的区域多中心的潜力;(2)四川省南部自贡、泸州和重庆市东部忠县、黔江等12个地级市、市辖区仍然没有铁路客运的往来,使得城市群难以发挥完全的功能多中心效应;(3)成渝城市群功能多中心度偏低,属于功能多中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水平不如已经发展到典型功能多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生态环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成渝城市群2006—2016年土地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表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上升速度逐年放缓,内部差异显著。各城市生态环境水平也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少部分城市在2011年以后开始出现回落。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亟须加强,大部分城市常年处于失调状态,以中度失调和濒临失调为主,耦合度的空间变化表现为从成都市开始向城市群的东北再向东南上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熵值法和ESDA法,在Arc GIS10.2软件的支持下,基于2003年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计算出成渝城市群各区县的灯光总值和平均值,并对表征区域发展指数的复合指标进行相关拟合分析,求得最佳拟合关系式。以1993、2003、2013年夜间灯光数据为基础,对成渝城市群3个时间断面下的区域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为成渝城市群的规划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成渝城市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规划者从宏观尺度上掌握其自然资源存量情况与发展趋势,合理拟定成渝城市群规划建设策略,从而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平台建设。【方法】选择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144个市、县、区作为研究单元,通过当量因子法量化其生态系统服务,建立"自然-社会"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法(OLS)模型筛选具有显著相关性的驱动因子,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构建回归模型,研究成渝城市群自然社会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驱动作用。【结果】(1)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总量劣化趋势显著,1995-2015年间(1995、2000、2005、2010、2015年,共5期)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3 470.53亿、3 464.08亿、3 452.43亿、3 438.02亿和3 423.92亿元,分别比前一期下降6.45亿、11.65亿、14.40亿和14.10亿元;(2)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以成都、重庆两处核心城市中心区与缙云-中梁山脉中心区呈现显著区域化分布特征,全域超过90.38%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均处于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PM_(2.5)是雾霾污染的主要成因,对其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可为城市PM_(2.5)防治提供空间信息和社会经济政策层面的科学依据,对相应地区的生产组织和城市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利用Stata统计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技术,结合2015—2018年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对该地区PM_(2.5)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间内PM_(2.5)浓度整体表现为中部低,西部和北部边缘地区偏高,西南部偏低,在时间变化上,2015—2018年成渝城市群年均PM_(2.5)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2)在2015—2018年期间成渝城市群PM_(2.5)浓度在空间上正向自相关,高值集聚区域发生明显变化,在2017年增多2018年减少,低值集聚范围稳定。(3)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对PM_(2.5)浓度起正向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相关系数表现为能源强度人口密度建筑施工面积私人汽车拥有量建筑业产值人均GDP,对PM_(2.5)浓度起负向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相关系数表现为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绿化覆盖率环境规制工业产值城市全年公共汽(电)车客运总量。在气象影响因素方面,PM_(2.5)浓度与降水量和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湿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成渝城市群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责任,探讨快速发展背景下景观生态风险受人类活动强度的影响效应及变动趋势,对于地区规划发展及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和2020年三期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遥感数据,构建景观生态风险、人类活动强度评价方法,并基于GWR模型、双变量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耦合测度,揭示两者的时空关联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20年研究区ERI逐渐改善,风险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且中心城市在2020年降为低风险。(2)研究区HAI显著提高,空间分布与ERI较为统一,主要以中心城市向外辐射扩张为趋势。(3)2000—2020年间负相关系数由中心城市扩张至整个城市群中部,ERI与HAI间空间正相关性不断减弱,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中部城市,低-低聚集区分布在山地林区,低-高及高-低聚集区均有增加趋势;两个指标耦合协调度在20年间显著提升,研究区中部高度协调面积扩张明显。妥善治理生态风险、科学规划发展策略可将人地矛盾转为相互促进的新局面,研究结论可为地区生态风险治理、合理谋划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流强度是表征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量化指标,它描述了城市对外联系的强弱。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深入的宏观背景下,以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规划的成渝经济区为例,运用城市流强度的方法对区域内主要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成渝经济区内各城市的联系地位表现为:高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重庆和成都,是区域经济集聚和扩散的中心;中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德阳、绵阳、资阳、自贡、南充、达州、广安等7个城市,是区域次级辐射中心;低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眉山、遂宁、乐山、雅安、泸州、内江、宜宾等7个城市,为地方集聚和辐射中心。最后提出了加强区域内城市联系的简要建议,以期加快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7):252-254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周边的城市带来了重大机遇。运用SWOT分析了汨罗市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外部机遇及威胁、内部优势及劣势,提出了汨罗市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关系定位、发展思路、路径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株潭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株潭三市地域临近,地区经济联系紧密且互补性强,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应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地区的生产要素,发挥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更充分的流动。文章对长株潭三市市场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长株潭城市群市场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湘江中下游,水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长株潭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两型社会建设。为此,建立并采用遗传算法求解了长株潭多目标优化模型。该模型以经济效益、水环境质量、人口承载力为目标函数,以供水能力、部门需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及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为约束。结果表明:人口数量的变化是影响氨氮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氨氮排放量会限制人口承载规模。COD和氨氮减排对GDP增速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供水效益的增长不仅能拉动经济的发展,还能使各部门用水结构获得一定改善。在长株潭用水效益提高至10%,用水总量年均降低5%,同时控制污染排放的情况下,可以获得GDP增长、人口数量和污染减排目标的Pareto解最优以及各部门最优用水配置。研究成果对长株潭区域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和进行有效的管理决策具有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探索京津冀地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适配关系,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以增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综合评价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维度建立了评价农业现代化系统和乡村旅游系统的指标体系,分析了2010—2019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9年京津冀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幅为27%,乡村旅游系统呈持续上升趋势,增幅为134%,综合水平增幅表现为乡村旅游>农业现代化;京津冀地区农业现代化系统与乡村旅游系统存在较强的耦合互动关系,耦合度状态由磨合阶段上升为良性耦合,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从濒临失调发展为勉强协调,研究期内始终呈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010—2019年京津冀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明显短板,总体表现为乡村旅游滞后状态,但差距趋于缩小。最后,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借鉴产业集聚常用定量研究方法,选用行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集聚度评价指标,测评得出福州市休闲农业整体呈弱集聚状态,且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项目同质化等问题,据此提出打造福州市休闲农业集聚中心区的对策:进行福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布局空间整合,从培育棱心企业和促进中小企业集聚两个层面提升福州市休闲农业集聚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物品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对休闲农业产业的推进作用,产学研相结合为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城市群城乡关联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城乡关联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城乡关联度地域不平衡性与空间差异性显著,这种空间地域特征与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规律一致;京津冀城市群城乡关联发展的区域差异变异系数较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04—2015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借助林业产业区位熵指数、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林业产业集聚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林业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林业产业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主要集聚在东北、华南和西南地区。林业产业集聚对区域林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城市群耕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本研究在综合评价框架下,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构建评测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21年北部湾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集约利用指数为0.334,基尼系数为0.183,以低度集约为主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超变密度(50.33%)和省域内差异(45.60%)是空间非均衡的主要来源。气温(0.491)、农业播种面积占比(0.273)、高程(0.165)和城镇用地集约度(0.146)的地理加权回归系数相对较大且为正,降水(-0.440)、城镇化率(-0.207)和建设投入强度(-0.170)的回归系数相对较小且为负,各因素存在空间非平稳性。研究表明,北部湾城市群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异质性表现为格局的空间非均衡性和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性,多因素之间体现了耕地利用自然因素是基础本底、农用土地集约经营正向促进、非农用土地集约利用负向抑制的作用机理,提高城镇用地集约度、统筹农业播种规模、量化耕地报酬是提升耕地集约利用的关键抓手。  相似文献   

17.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出的一种新型业态,其发展促进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围绕江苏休闲农业的发展探究其对江苏区域经济的驱动效应,文章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对驱动效应进行了相应的探讨。结果表明休闲农业对江苏区域经济的促进是明显的。休闲农业收入每增长1%,江苏生产总值增长0.27百分点.为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对江苏区域经济的驱动效应,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探究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运用脱钩分析模型对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分析,并归纳其空间分异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1)2001—2015年,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以弱脱钩状态为主,脱钩关系整体较为合理,经济增长对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弱。2)在空间上,各地市(州)脱钩关系地域差异性显著,主要划分为脱钩理想型城市(辽源市和白山市)、脱钩基本理想型城市(长春市、通化市、松原市、白城市和延边州)和脱钩不理想型城市(吉林市和四平市)。3)基本理想型城市逐渐趋向理想状态,而不理想型城市与理想状态差距较大。最后从加强建设用地供地管理、提高建设用地使用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方面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理想脱钩,以实现吉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带动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与合理配置必将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大中城市的都市农业也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对中西部大中城市重庆市、贵阳市和武汉市都市农业实地调研为基础,从城乡融合发展和要素流动的视角,总结归纳其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带动都市农业发展的运行模式和创新点,挖掘都市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增长点和潜力,探析都市农业发展的阻碍因素。结果表明,中西部大中城市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带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主要分为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基础设施要素、信息与技术要素合理配置和农村集体资产改革带动都市农业5种,不同的模式在内涵、基本要素和适用条件上存在差异;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带动都市农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三产融合程度的提升。然而,当前都市农业发展仍存在着同质化趋势明显、农民参与程度低、具体政策基层落实较难和转型升级要素缺乏等发展障碍。因此,提出制定科学合理规划、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注重政策的延续性和疏通要素流动通道等推进都市农业持续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