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黑斑口虾蛄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虾蟹等经济类甲壳动物的消化酶研究是甲壳动物消化生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工育苗和养殖过程中投饵的理论依据。Kamarudin等分别对斑节对虾和罗氏沼虾幼体消化酶进行过研究[1,2 ] ,Rodriguez ,刘玉梅等 ,魏华等分别报道过日本对虾、中国对虾、罗氏沼虾幼体的消化酶的研究结果[3~ 5] 。黑斑口虾蛄 (Oratosquillakempi)是浙江沿海常见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虾蛄种类 ,其养殖和人工育苗已有研究 ① ,但关于其消化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 ,本文对黑斑口虾蛄幼体及成体的消化酶进行研究 ,旨在为其养…  相似文献   

2.
黑斑口虾蛄幼体的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幼体各时期在解剖镜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黑斑口虾蛄幼体发育经过11个假蚤状幼体期。在水温24-29℃、盐度22-32的条件下,从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发育至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历时24-27d;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发育至第Ⅰ期稚虾蛄历时4-7d。本文详细地描述了从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至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以及第Ⅰ期稚虾蛄的形态特征,并与口虾蛄(O.oratoria)的发育形态进行比较,以为黑斑口虾的开发利用提供生物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黑斑口虾蛄幼体不同发育阶段的温度、盐度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黑斑口虾蛄第二相幼体适宜的盐度和温度范围分别为16.98~23.56和20~28℃;第三相幼体适盐与适温范围分别为16.98~26.18和20~28℃;仔虾蛄适盐与适温范围分别为11.73~28.80和18~30℃。环境因子变化对各期幼体成活率有较大影响。当黑斑口虾蛄从第二相幼体发育到仔虾蛄,其对温度、盐度的耐受力增加。  相似文献   

4.
卤虫的营养强化及其对罗氏沼虾幼体培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小球藻强化培育卤虫,研究不同时间后卤虫体内脂肪酸的变化,并用此卤虫投喂罗氏沼虾幼体,研究其对罗氏沼虾幼体发育及成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卤虫在强化12h后EPA及HUEA含量最高,强化时间延长至24h,EPA和HUFA含量反而下降。卤虫经营养强化可明显地促进罗氏沼虾幼体的生长发育并提高育苗成活率,而且在24h内随着强化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黑斑口虾蛄土池育苗与中间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黑斑口虾蛄土池育苗与中间培育试验,结果表明:亲虾蛄运输成活率平均为75 6%,保湿干运成活率与亲虾蛄本身的活力、起运前的干露时间或是否冰水刺激、运输时气温高低、运输时间、性腺成熟度及运输工具振动程度等有关。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胚胎发育时间缩短,本试验条件下(22~30℃),胚胎发育需16d。本试验共育出虾蛄苗586万尾,平均育成率为12 4%,最高育成率为21%;幼体发育速度与水温呈正相关,试验条件下(28~31℃),幼体孵出至虾蛄苗需14~17d;保持合理的幼体密度,维持适当的水色,并培育一定数量的浮游动物是提高育成率的关键。虾蛄苗的平均变态率(中间培育成活率)为40 0%,最高变态率为44 4%;变态率与底质、水色或混浊度、饵料或营养、互相残杀等有密切关系。虾蛄土池育苗优于水泥池,值得提倡。以Ⅲ相伪蚤状幼体后期为出苗标准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牛磺酸强化卤虫无节幼体对其体成分的影响,试验分别以0、10、100、1 000mg/L浓度的牛磺酸强化卤虫无节幼体12h和24h后,采用国标法检测卤虫无节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钙和磷的含量。试验结果显示:100mg/L牛磺酸强化卤虫无节幼体12h能显著提高其粗蛋白(P0.05)、粗脂肪、钙和磷的含量,显著降低其粗灰分含量(P0.05);10mg/L牛磺酸强化卤虫无节幼体24h能显著提高其粗蛋白和钙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其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P0.05);100mg/L牛磺酸强化卤虫无节幼体24h能显著提高其粗蛋白、钙和磷的含量(P0.05),显著减低其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P0.05)。表明:本试验条件下10mg/L牛磺酸强化卤虫无节幼体24h能显著改善卤虫无节幼体的体成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计数、称重和酶学分析的实验方法研究温度对中国对虾幼体生长发育与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实验表明,温度对中国对虾各期幼体的存活率、变态率和增重量及三种消化酶活力有明显的影响,呈一个峰值变化。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随着幼体发育,温度对存活率的影响逐渐减弱,对增重量影响逐渐增大。还表明温度对其各期幼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与食性有关,各期幼体的三种消化酶活力对环境温度有各自的适应性,适温范围为22-28℃,而且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其适宜温度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酶活力与氨基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各期幼体的消化酶活力与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华缄螯蟹幼体发育过程中,五种消化酶活力表现出三种变化模式。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食性转换过程中出现较明显变化,其中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在状幼体期达到最大值;淀粉酶活力在状幼体期达最大值;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极微。氨基酸含量随着幼体发育逐渐增加,在必需氨基酸中以亮氧酸含量最高,色氨酸含量最低;非必需氨基酸中含量最高者为谷氨酸,最低者为胱氨酸。同时单个必需氨基酸含量与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值(A/E)在幼体不同发育阶段略有差异,但基本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9.
用同工酶和RAPD技术分析黑斑口虾蛄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同工酶技术和RAPD技术对宁波黑斑口虾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PAGE)对LDH、MDH、MEP、EST、ADH、GDH、GLDH、AMY、POD、SDH等10种同工酶进行了群体生化遗传分析,共检测了29个基因座,其中11个基因座表现为多态,其多态位点比例为37.93%,平均杂合度为0.1470;采用RAPD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用24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出12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102个,占79.06%,个体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3106,遗传变异度为0.6894,表明黑斑口虾蛄的遗传多样性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0.
营养强化对灰海马幼体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及品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评价复合营养型强化剂对灰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幼体氨基酸组成模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用0.045 mL/L(A)、0.090 mL/L(B)和0.180 mL/L(C)3个浓度的50DE-微囊强化的卤虫投喂灰海马幼体。结果显示,灰海马氨基酸总量(TAA)的平均值为51.10%(质量分数,干样);灰海马含有17种氨基酸(AA),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占TAA比例的平均值为31.00%,4种呈味氨基酸总量(TDAA)占TAA的比例超过45.00%(质量分数,干样)。限制性氨基酸为异亮氨酸(Ile)和亮氨酸(Leu)。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的平均值为36.97。随着强化剂浓度升高,卤虫和灰海马体内部分AA、TAA、TDAA和非必需氨基酸(TNEAA)的含量及大多数单个必需氨基酸含量与必需氨基酸总量比值(A/E)均与强化剂浓度呈反比(P<0.05)。但是,卤虫和灰海马的TEAA/TAA和TEAA/TNEAA的值却随强化剂浓度升高而上升(P<0.05)。同时,从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和EAAI的评分模式可以看出,B、C两组灰海马的评分总体显著高于A组(P<0.05),但B、C两组间大部分氨基酸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说明,过高浓度的强化剂无法显著提高氨基酸的相对含量,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氨基酸的组成模式。  相似文献   

11.
黑斑口虾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黑斑口虾蛄人工育苗试验。初步研究其生态习性、繁殖重演学及其幼体发育的特性。认为水温、环境稳定性及光周期是影响其抱卵孵化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水温、光照、底质或人工洞穴、饵料是影响幼体谱态率及成活率高低的关键因子。黑斑口虾蛄的伪蚤状幼体生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卵黄营养阶段、浮游变态率及成活率高低的关键因子。黑斑口虾蛄的伪蚤状幼体生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卵黄营养阶段、浮游阶段及底栖阶段,仔虾蛄比底栖  相似文献   

12.
黑斑口虾蛄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春琳 《水产学报》2002,26(5):403-410
黑斑口虾蛄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交接器及副性腺组成。精巢呈管状,末段较直,向前逐渐弯曲,在第七、八胸节处盘曲成耳状。输精管管壁有一层上皮细胞,但无肌细胞;输精管为精巢顶端延伸,两者管径大小很接近。交接器位于第八胸节基部,为棒状结构,连接端较软,呈膜状,可自由弯曲;游离端较硬,外有甲壳质。1对雄性副性腺位于第4~7胸节间,呈细丝状,左右末端各与同侧的输精管共同平行注入交接器中。末段精巢腔内充满着不同发育阶段的精细胞,从末段精巢向后、中、前段精巢、输精管及交接器,精细胞逐渐趋向成熟。成熟精细胞呈卵圆形,外围厚膜,大小约8.5μm×7.0μm,无鞭毛,未发现有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3.
甲壳动物幼体消化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甲壳动物幼体消化酶方面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已测定出甲壳动物幼体消化酶的种类主要有:蛋白酶、胰蛋白酶、羧肽酶A、羧肽酶B、氨肽酶、胶原酶、弹性蛋白酶、胃蛋白酶、糜蛋白酶、酯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麦芽糖酶、蔗糖酶、昆布多糖酶等种类,初步归纳了甲壳动物幼体主要消化酶的分子量、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析了幼体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力变化模式以及与食性的关系,并采用淀粉酶/蛋白酶活力(A/P)比值或淀粉酶/类胰蛋白酶(A/T)比值作为甲壳动物幼体的食性指标;观察了幼体消化器官的发育,阐明幼体消化酶的合成与分泌不仅由遗传控制、中肠腺发育程度等因子决定,而且还与饲料的营养水平有关,提出采用幼体消化酶对饲料组成的适应性研究幼体营养需求的新途径.[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92-501]  相似文献   

14.
饥饿对凡纳滨对虾仔虾摄食行为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4年5月,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营造半精养、精养养殖模式,研究短期饥饿(0(对照组)、1、2、3、4、5、6d)对凡纳滨对虾仔虾摄食行为、摄食率及消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中仔虾的摄食行为和摄食率都随饥饿天数的增加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半精养模式中,经饥饿再投喂后仔虾的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随饥饿天数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精养模式中,胃蛋白酶活力也呈现以上趋势,但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则在饥饿初期波动,然后下降。凡纳滨对虾仔虾遭遇饥饿胁迫后,通过提高摄食强度、摄食率及消化酶的分泌量来进行能量补充。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其应对饥饿胁迫的能力下降,各种消化酶活力呈降低趋势。实验表明,在半精养模式中,凡纳滨对虾对饥饿胁迫的承受能力高于精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泥鳅仔稚鱼发育期间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从孵化至30 DAH(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几种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的变化情况。胃蛋白酶直至30 DAH仍未检出活性。而胰蛋白酶表现出较高的比活力,其比活力在初次摄食之后显著上升,6 DAH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显著降低(P<0.05)。脂肪酶与淀粉酶的变化模式相似,在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及仔鱼向稚鱼转变这两个时间段出现两个高峰值。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2-6 DAH显著上升(P<0.05),之后开始下降并趋于平稳。研究表明,泥鳅在仔稚鱼阶段只具有结构性的胃而缺乏分泌细胞的分化。2-6 DAH是泥鳅仔鱼肠道功能迅速发育的阶段,也是向成鱼消化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过程。脂肪酶和淀粉酶比活力的持续性表明了泥鳅仔鱼对糖类和脂肪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仔稚鱼从出膜到30日龄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即能检测到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2日龄检测到碱性磷酸酶活性。投喂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日龄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饥饿组可溶性蛋白含量6日龄前增加不显著,6日龄后开始下降。所测消化酶的全活力与比活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各消化酶的全活力基本是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投喂组胰蛋白酶比活力在10日龄达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饥饿组胰蛋白酶比活力在4日龄达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投喂组淀粉酶在5日龄达到最大值,从6日龄到12日龄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随后增加至15日龄的(0.912±0.090)mU/mg,在试验后期均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饥饿组淀粉酶比活力的最大值出现在1日龄,从2日龄到8日龄变化不显著,8日龄后显著下降。投喂组脂肪酶比活力在18日龄达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饥饿组脂肪酶比活力1日龄到6日龄变化不显著,6日龄后显著下降。投喂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从2日龄到12日龄显著上升,12日龄达到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饥饿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从2日龄到8日龄显著上升,8日龄达到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不同饵料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江洪波 《水产学报》2000,24(5):442-447
采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营养强化的轮虫、轮虫与卤虫组织投喂中华绒螯蟹幼体,以各项幼体的存活率为评判指标,对不同饵料及其组合的投喂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轮虫是中华绒螯解早期幼体(Ⅰ、Ⅱ期)的适口饵料,幼体存活率随轮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当轮虫数量超过最适密度时,幼体存活率反而有所下降。其中,未强化的轮虫达投喂密度为60ind.mL^-1,强化轮虫最适密度为40ind.mL^-1。Zao状Ⅰ、Ⅱ期投喂40ind.mL^-1轮虫,从Ⅲ期开始投喂10ing.mL^-1卤虫无节幼体,能较好地满足中华绒螯蟹幼体发育的营养需求,提高大眼幼体的存活率。表明强化幼体饵料HUFA特别是EPA和DHA能有效地促进幼体的发育与存活和脱壳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