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杜松是常见的小乔木,树冠塔形或园柱形,深根性,耐干旱瘠薄,木材纹理致密坚硬,有光泽及香气,耐腐性强,可供建筑、家具、工艺品等用。树形美观,是优良的城镇绿化观赏树种之一。杜松的繁殖方法主要是采用播种和插  相似文献   

2.
杜松种子种皮坚硬,种皮有树脂,难吸水,处于长休眠期,普通的育苗技术,难以打破种子的休眠,种子发芽率较低,出苗不齐。我们通过种子变温处理手段,打破种子的休眠期及隔年发芽现象,可明显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  相似文献   

3.
杜松属柏科常绿小乔木,高可达10米。树冠塔形或圆柱形。它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耐旱,耐寒,寿命长。常生长在石灰岩山地或石灰性母岩所形成的栗钙土或黄土上,与油松等混生。杜松是干旱、严寒地带的造林树种,也是庭园绿化的观赏树种。杜松种子的种皮厚而坚硬,含有树脂,吸水困难,影响种子的萌发。育苗前,种子需经脱脂催芽。1981年太原绿化东西山办公室分别在所属的绿化队苗圃和委托社队苗圃进行播种试验,取得了一些培育杜松苗的经验,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一、种子处理 1.脱脂:将杜松球果晾干后混粗砂碾压,筛出砂子,清除果皮杂物,出种率可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的杜松林是残存的天然林。在我国,杜松分布在105—130°E,35—45°N,海拔1000—1500米的山地。杜松纯林多生长在森林遭到破坏,其它乔木树种不易天然更新的地段。在土壤深厚湿润的条件下,杜松与白桦、山杨形成混交林,这时杜松有明显的被压特征。杜松林多为疏林,生长矮小,但根系十分发达。在寒冷、干旱,土壤瘠薄的条件下,杜松是绿化美化树种。  相似文献   

5.
杜松(Juniperus rigida Seib et Zucc)在府谷呈块状间断分布,是府谷天然林主要树种之一,面积约2.4万亩。1982年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杜松自然保护区”。府谷以杜松为主的侧柏、油松天然林,已有几百年历史。据清康熙年间府谷县志(1662年~1722年)记载,树种有松、柏(群众习惯将侧柏叫香柏,杜松叫刺柏)、榆、槐、椿、杏、桃、青杨、桑、桦……果树有海红、海棠。草本类有香茅草、蓑草(编织可作雨  相似文献   

6.
杜松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特点,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先锋树种之一,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改善环境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因多年来屡遭破坏,在我国大多地区已处在濒临灭绝的境地,是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在陕西北部分布较广,尤以府谷县杜松自然保护区较集中.本文针对自然保护区杜松资源的现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7.
前言杜松是我区主要园林树种,树姿雄劲、苍翠挺拔,种子气味芳香,二年成熟。具深休眠特性,休眠期约150天左右,播种育苗往往因种子处理不当,导致育苗失败。在种子品质检验上也因种子休眠期太长,种皮骨质坚硬,用一般方法无法进行发芽测定和生活力测定。油松种子,虽不具深休眠特性,但其发芽测定仍需16天左右。  相似文献   

8.
杜松育苗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杜松种子发芽技术试验杜松属于柏科、刺柏属,是我国的稀有树种。垂直分布在800~1200米,喜光,主根长,侧根发达,耐寒、耐旱、耐瘠薄土壤,有极强的抗逆性和适应能力。树体苍翠挺拔,树姿雄伟,形似宝塔。  相似文献   

9.
<正> 杜松属于柏科刺柏属,为常绿乔木。我县南山7个乡和小五台林区、海拔1400—2200米的地带都有天然散生分布,每年春节群众有烧“柏枝”的风俗。集市上出售的柏枝就是采自杜松树,当地群众称为“刺柏”。杜松是我国北方的稀有树种。1984年涿鹿大堡乡发现了500亩成片杜松纯林。中央、省、地都投资,进行抚育、保护,做为采种基地。目前北方城市的园林观赏及庭院街道  相似文献   

10.
杜松在黑龙江省分布较广,是耐寒、耐旱的优良树种,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既可用于园林绿化、工业用材,还可入药、酿酒。文章介绍了杜松的形态特征,总结了杜松播种、嫁接育苗和栽培技术,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杜松是北方广大地区的优良绿化树种之一,杜松一般采用种子繁殖,无性繁殖生根率较低。种子繁殖关键在于种子处理,种子不经处理,播种后当年基本不发芽,而采用层积处理种子容易提前发芽,给播种工作带来麻烦。本试验采用浓硫酸处理杜松种子,优点是:催芽处理时间短、种子发芽率高、幼苗出土快、苗木质量好、单位面积产量高、成本低等,为杜松种子育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杜松的生物特性,从技术手段研究了杜松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杜松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杜松种群结构与动态进行比较研究,阐明黄土高原地区杜松种群的生存现状与数量动态,揭示种群的发展趋势,为杜松种群恢复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选取黄土高原5个地区(内蒙古武川、山西浑源、陕西府谷、宁夏贺兰山和河北涿鹿)的杜松种群,根据杜松生活史特点并借鉴前人研究方法,划分种群径级、高度级和冠幅级,分别绘制其种群结构图。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即用杜松的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应用生存分析中的4个函数(生存函数、积累死亡率函数、死亡密度函数和危险率函数)分析杜松种群动态。【结果】5个种群的径级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涿鹿和浑源种群的高度结构相对完整;5个种群的冠幅结构均有一定程度的缺失,武川、涿鹿和浑源3个种群冠幅面积大多集中在2 m2以内,贺兰山种群的冠幅面积大多在3 m2以上;种群静态生命表表明,杜松种群不同龄级的存活量差别较大,存活量随龄级的增加逐渐减少;死亡率和消失率最高的均为Ⅳ龄级;期望寿命最高的是Ⅰ龄级,武川种群的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其余种群则趋于Deevey-Ⅱ型;各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生存分析表明,武川种群前期略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府谷种群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涿鹿和浑源种群前期锐减、后期衰退,贺兰山种群则呈现前期略减、后期衰退的特征。【结论】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杜松种群的径级、高度级和冠幅级结构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涿鹿和浑源种群密度相对较大且有一定幼龄植株储备,种群表现出一定的更新发展潜力;府谷种群存在相当数量的中老龄株;府谷、武川和贺兰山种群的径级结构相对完整,但种群密度较小且缺失幼龄植株。杜松从幼树成长为大树的过程中受到了相当程度的环境筛选和竞争压力,大树的生存能力增强。涿鹿和浑源种群有一定的幼苗储备,若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幼苗的生存发展,种群是可以恢复与更新的;府谷种群幼苗库的储备缺少,若不进行补充可能会限制种群的更新发展。在天然杜松种群的保护工作中,要注意保护萌蘖苗,防止动物啃食尤其人为放牧等的影响;针对杜松种子自然条件下萌发率低的特性,应人为采取相关的技术措施,促其萌发;对于府谷种群等老龄化严重的杜松种群,应该借助人工补充幼苗以保证种群的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杜松,别名欧洲刺柏、普圆柏,柏科,桧属。常绿乔木,高可达12米。树冠圆柱形,老时圆头形。大枝直立,小枝下垂。刺形叶,质坚硬,上面凹下成深槽,槽内有一条窄白粉带,背面有明显的纵脊。球果熟时呈淡褐黄色或蓝黑色,披白粉。种子近卵形顶端尖,有4条不显著的棱。花期5月,球果翌年10月成熟。树种喜光、耐阴,喜冷凉气候、耐寒,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喜石灰岩形成的栗钙土或黄土形成的灰钙土,  相似文献   

15.
<正> 为了加强保护和发展杜松林,几年来张家口地区林业局和有关县、乡把近年发现的千余亩稀有杜松林作为母树林保护起来加强管理,1985年获得杜松种子丰收,截止去年底,张家口地区林木种子站已收新鲜杜松球果和纯种杜松种子近万斤。给华北、东北、  相似文献   

16.
杜松为针叶常绿树种,树形优美,树冠塔形或圆柱形,是我国北方一些地区优良的城市绿化及观赏树种之一。因杜松播种、扦插繁育困难,所以限制了它的大面积发展。但采用杜松嫁接繁殖成活率却高达96%,而且苗木生长快。其嫁接繁殖技术如下: 一、砧木和接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杜松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松属于柏科,园柏亚科,刺柏属,小乔木,是常绿树种,侧校与主干夹角小,近似直展,小枝下垂,叶条状刺形,质厚,坚硬且直,先端尖锐,球果圆形。种子近似圆形,长约0.5cm。杜松耐干旱瘠薄,耐低温,生长较慢,其树姿优美,形似宝塔。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优良品种。用途广,单株点植或数株组成一树丛,植于花木间,冬季枝叶翠绿,树形秀丽挺拔,春夏又可做为开花灌木的衬景树,衬托五彩缤纷的花丛,显得分外鲜艳。通过多年来的城市绿化实践,用当地培育的苗木,绿化城市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种子处理杜松球果采集后,首先用凉水浸泡一个月…  相似文献   

18.
杜松分布在东北、华北各地 ,西至陕西、甘肃、宁夏、东北地区 ,海拔 5 0 0 m以下 ,华北、西北海拔 140 0 m~ 2 2 0 0 m地带 ,适生于石灰岩山地或石灰性母岩形成的栗钙土或黄土上与油松等混生。我省有分布于大同市的大同、浑源两县接连处的杜松天然纯林及杜松、椴树混交林 ,面积达 2 66.67hm2 。杜松为常绿树 ,灌木或小乔木 ,高达 10 m左右 ;树皮暗灰色 ,长条状脱落 ;树冠塔形或圆柱形。主枝向上 ,小枝下垂 ,幼枝三棱形 ,芽卵形 ,淡绿色。叶刺形 ,长1cm~ 2 cm、宽 1mm,3个叶轮生 ,叶上面凹陷成深槽 ,槽内有一条窄的白粉带 ,5月开花 ,第 2年…  相似文献   

19.
在伊克昭盟准格尔旗神山林场,残存一片油松、侧柏、杜松组成的天然针叶林,现有面积二万三千余亩,其中油松六百六十七亩、杜松三千八百三十三亩、侧柏一万八千五百八十八亩。这三个树种一般以混交状态出现,有的以杜松、山桃、山杏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形式存在。这片天然林的郁闭度都不大,除少数有0.6~0.7外,绝大部分为0.2~0.3。同时,林地被牧场、耕地、沟壑和荒地分割成大小不同的碎块。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该场采取了有效的培育措施,扩大了林地面积,改造了残破不完整的林相。  相似文献   

20.
试验结果表明,干旱阳坡、半阳坡、半阴坡3个坡向和坡上、中、下部3个坡位对杜松造林成活率和幼苗生长虽有差异,但均无大的影响。整地方式对杜松干旱阳坡造林影响不大。杜松在干旱阳坡造林只要提前整地,苗木不修枝、趁雨季栽植即可获得80%以上的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