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南红壤地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湘南红壤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红壤的水土流失面积达7165万hm2,占区内红壤总面积的358%,其中流失较严重的面积约占红壤水土流失面积的37%。在此基础上,对引起红壤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对策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3.
湘北红壤坡地土壤水分特征及其水分运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湘北红壤坡地土壤持水力强,有效水含量低(10%左右),含水量呈季节性变化(年变化可分为饱和、亏缺和补充3个时期);土壤结构性差,养分贫乏,原始生产力低,易产生降雨土壤侵蚀。湘北红壤坡地雨水自然资源化程度为降雨量的(46±2)%,农业利用中必须强化雨水资源化过程。坡地典型农业利用系统(旱季)地表/大气界面的水分传输表现为:植被构成是影响传输通量的第一要素;气温和界面水势是影响土/气界面水分传输的主导环境气象因子;辐射和空气饱和水气压差是影响叶/气界面水分传输的主导环境气象因子;在一定的土壤含水量范围内,土/气界面水分传输通量受表层土壤含水量控制。土壤水分变化影响能量平衡,土壤蒸发量与土壤表层水分含量之间有线性正相关;土壤水分除通过影响能量分配来影响植物蒸腾外,土壤水分还能通过影响叶片气孔导度来影响植物蒸腾速率。 相似文献
4.
5.
6.
7.
湘南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模式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1年对湖南省祁阳县标准径流场进行的定位观测,研究8种不同生态模式自然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状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全年发生地表径流17次,发生月份为3-11月,其中有13次分布在5,6月和8-10月,地表径流与降雨分布特征总体一致。(2)不同生态模式年径流量平均为865.99m3/hm2,变幅为238.12~1 422.08m3/hm2,年土壤侵蚀量平均为25.163t/hm2,变幅为0.072~67.570t/hm2。不同生态模式间年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3)各模式地表径流量表现出随着降雨量增加而增加的特点;大雨量降雨是导致土壤侵蚀产沙的主要因素。>50mm的大雨量降雨和高强度降雨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具有明显影响。降雨量对不同生态模式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为"强,中,弱"的特点,各模式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与降雨量的动态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4)在湘南坡地开发利用中,梯田油茶模式在油茶幼龄期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8种处理模式中仅次于撂荒地(对照)与顺坡作物模式;梯田油茶+稻草覆盖模式、梯田油茶+花生+植物篱模式及梯田油茶+豆科牧草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龙岩地处闽西,是典型的红壤丘陵区,其农田灌溉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比重较大,高达60.6%,科学合理地预测未来农田灌溉的需水量,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管理尤为重要。本文在论述了灰色预测模型在农田灌溉需水量预测中的原理、方法与步骤的基础上,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依据龙岩市2001~2011年农田灌溉用水资料对实际农田灌溉用水量进行了模拟分析,经检验模型精度达到98.45%,准确度高;并用该模型对龙岩市2012~2020年农田灌溉需水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用于农田灌溉需水量预测,符合其灰色特性,可检验,适用性好,可为龙岩市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湘南红壤丘陵区稻田土壤氮素供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淹水嫌气培养法测定了20,25和30℃下红壤稻田氮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氮矿化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Q10平均为3.1;土壤供氮量是有效累积积温的函数,可用方程N=k[(T-T0)T]^n来很好的描述(式中N为土壤氮矿化量,kg/hm^2;T0为有效温度=15℃,TO为有效温度=15℃,T为土壤温度;t为时间d;n,k为拟合常数)。根据测定的周年水田耕层土壤温度,将这一方程用于估测田间条件下土壤氮供应量,在湘南早稻生长期间(4月20日-7月20日)为120kg/hm^2,在晚稻生长期间(7月20日-10月30日)为140kg/hm^2。 相似文献
11.
北江红壤河岸坡面侵蚀水动力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自然和人为干扰的交互影响,北江河岸带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严重.本研究基于野外原位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分析不同坡度(7°、9°、11°和15°)和放水强度(15、12和9 L/min)条件下红壤河岸坡面侵蚀水动力学参数变化特征及其与侵蚀产沙的关系.结果表明:1)平均流速随放水量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放水量下与坡度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雷诺数随着放水时间增加总体上呈增大趋势,但增幅较小,坡度对雷诺数的影响较复杂,无明显规律;弗劳德数随放水历时增加呈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各处理的平均弗劳德数均>1,说明坡面流均处于急流状态,且与坡度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阻力系数随着放水时间增加总体呈增大趋势,且随坡度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说明阻力系数与坡度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2)径流系数随放水历时增加呈先增大后趋于平稳趋势,相同放水量下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同时坡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5);侵蚀产沙量随着放水历时的增加呈先减小后稳定的趋势,且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3)侵蚀产沙量随水流剪切力和水流功率的增大而增大,且与二者之间均存在线性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鉴于河岸带作为阻滞坡地泥沙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屏障,本研究的结果可为红壤河岸带坡面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湘南红壤丘陵区气候土壤等背景调查结果,并综合考虑茶树不同生育时期的特殊矛盾与不同季节和不同生产茶类的特殊需要而设计了三种营养调控剂配方。试验得到,调控剂一号能促使春茶萌芽期提早6天,高档茶开采期提前5.5天,增产高档茶12%,可获利105元/hm^3;调控剂二号增产茶叶22.4%,夏茶品质显著改善;调控剂三号能抑制生殖生长,使翌年茶叶增产13.1%。 相似文献
13.
14.
兴国县红壤颗粒分形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土壤颗粒组成数据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分析了红壤丘陵山区林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84个耕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D为2.568~2.828,其中紫色土2.722,红壤2.700,棕红壤2.693,黄红壤2.670,黄壤2.713。D随土壤质地的变细而增大。从空间分布上看,研究区域的西部和东南部D值较大,而西南部和北部D值较小,D在2.7~2.8的面积最大,为1171km^2,占总面积的47.0%,D在2.8以上的面积最小,为48km。,占总面积的1.9%。土壤分维数和坡向、海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坡度、平面曲率、剖面曲率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17.
在分析高黎贡山隧道区不同水体水化学组成特征和同位素D1、8O3、H含量的基础上,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同位素分析方法,对地下水化学类型、成因、年龄和补给高程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鄂南红壤穿透阻力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进一步揭示红壤地区季节性干旱的致灾机制,以夏玉米为供试作物,研究鄂南地区季节性干旱过程中,4种耕作措施(深耕、常规耕作、免耕、压实)下,红壤穿透阻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在轻度到中度干旱期间,除深耕外,其余3个耕作措施的耕层红壤穿透阻力均超过了作物根系适宜的最大阻力(2.0 MPa)。红壤穿透阻力在0~40 cm土层呈单峰形分布,且不同耕作措施的峰值大小及峰值位置均存在差异;同时,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阻力值减小,且峰值位置在土层剖面亦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下移。红壤穿透阻力对季节性干旱有较好的响应关系,与耕层土壤含水量的相关系数达–0.839(P0.01),呈极显著非线性负相关关系,以二项式拟合结果最优。该响应关系存在临界反应,当季节性干旱达到一定程度时,土壤含水量较小范围内的变化都将引起红壤穿透阻力的剧烈变化。因此,在红壤地区研究季节性干旱时不可忽视土壤穿透阻力的存在,必须考虑因土壤含水量降低而导致的高土壤阻力对作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鄂南红壤丘陵区种植结构调整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鄂南红壤区不同种植模式的旱地及坡荒地,不同轮作模式的水田、水田改旱菜地的土壤养分状况,本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较低,磷素普遍缺乏,钾素含量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及氮含量呈现水田类>水田改旱地类>旱地类:土壤磷含量则是水田改旱地类>水田类>旱地类;水田类钾含量明显降低旱地类和水田改旱地类,而且三熟制油菜-西瓜-晚稻种植模式下,土壤全钾及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水田改为旱作是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