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8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1998年小麦条锈病在全国属于轻度发生,局部地区中度到中度偏重流行。对采自全国930个标样的监测发现,与其他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相比,条中31、29和30号小种、Hybrid46类型3及水源11致病类群中13、11和3等致病类型有较高的出现频率,且大部份分布在甘肃和四川等地区。1998年对Yr9、Yr3b+4b和Yrsu有毒力的频率分别为453%、301%和801%。根据监测结果,抗条锈育种应以条中31号、29号、Hybrid46类型3为主要对象,兼顾水源11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2.
2000~2001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31
2000年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为非流行年 ,四川省属于中等偏重发生 ,其他麦区轻或零星发生。2001年全国小麦条锈病为中度流行年份 ,四川、云南和贵州为中度偏重流行 ,陕西、湖北和河南中部中度流行 ,甘肃中度偏轻发生 ,河南、山西、山东和河北等东部麦区轻和局部零星发生。对 14 82个小麦条锈菌标样鉴定结果表明 ,条中 32号(Hybrid 4 6类型3,HY-3)近年出现频率持续上升,2001年其出现频率首次居各小种及致病类型首位,为28.79%,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的主要流行小种之一。条中31号2001年出现频率为9.51%,比2000年13.5%有所下降 ,居第2位。条中30号2001年出现频率为7.33%,比2000年3.55%有所回升 ,在各小种及致病类型中居第3位。抗条锈育种应以条中32、31、30号和水源11类型14为主要对象 ,兼顾条中29号、Hybrid46和水源11的其他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3.
4.
5.
BTH和INA诱导小麦抗条锈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浓度的苯(1,2,3)噻二嗪-7-硫代羧酸-S-甲酯(BTH)或2,6-二氯异烟酸(INA)喷雾处理小麦幼苗,进行小麦诱导抗病性研究。结果表明,以1.0mmol(毫摩尔)INA处理后接种小麦条锈病的诱导抗性效果最好。以1.0mmolINA和0.3mmolBTH处理小麦叶片5d后接种,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均有明显上升,且PAL、PPO和INA、BTH的诱导抗性表达都呈正相关关系。BTH和INA水溶液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萌发均无明显抑制作用。据此认为,处理后病情指数的下降是由于试剂处理提高了小麦幼苗的抗病性,即麦苗产生了诱导抗性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小麦品种C591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591是原产于印度的普通小麦品种,苗期和成株期均对中国小麦生产上流行的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主要生理小种表现良好抗性。本文以感病品种Taichung29作母本、C591作父本通过杂交制备了F1代、F2代和BC1代种子,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C591及其杂交后代对小麦条锈菌不同生理小种的苗期抗性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C591与Taichung29杂交F1代植株对小麦条锈菌条中19号、条中29号和条中32号小种均表现出与C591相似的高抗,说明C591中的抗条锈基因主要为显性表达。根据杂交F2代、BC1代植株的抗性分离情况和F1代植株及亲本的抗性表现,说明C591中至少具有3对抗条锈基因,针对条锈菌不同的生理小种其有效性是不同的。对条中32号小种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条中29号小种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和2对隐性基因的独立控制,对条中19号小种的抗性受2对显性基因独立控制。结果表明,C591作为抗源在我国小麦抗锈育种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及其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0—1991年,于小麦生长季节从河南省14个县(市)采集了126个白粉菌株。根据9个鉴别寄主的抗感反应进行小种划分,并用毒性公式和八进制法编码。结果表明,15号小种的频率最高,达17.46%,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对鉴别寄主毒力频率分析发现不同年份及地区间,小麦白粉菌群体有较大差异;而且同小种不同菌株对豫麦2号等10个推广品种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原因在于传统小种鉴定方法存在较大弊端,现行鉴别寄主中与生产基本无关的高抗品种较多,缺乏代表性的生产品种,不能准确反映当地小麦品种与当地白粉菌群体问的互作。提出应对鉴别寄主予以修改,或用病菌群体毒性基因结构测定代替优势小种分析,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平原50被认为对条锈病有持久抗性。本文研究了其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平原50对8个参试条锈菌小种中的4个既具有控制低反应型的基因又具有控制低严重度基因,对3个小种类型仅具有控制低反应型的基因。对这7个小种的低反应型均不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对另外1个小种的反应型可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9.
10.
RAPD技术和聚类分析在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试用45个随机引物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的6个生理小种(CYR17,SU11,CYR23,CYR28,CYR29和CYR30)进行了RAPD分析,其中10个适宜引物具有鉴别作用,共扩增出89条RAPD图带,多态性为73%。自CYR23、CYR28和CYR29三个生理小种中扩增出了特征性RAPD图带。根据RAPD分析结果,将这一结果与6个小种对不同小麦品种苗期和成株期致病性的聚类分析作了比较。可将供试小种分为两组,第一组包括CYR17、SU11和CYR23,其中前两者的相似性最大;CYR28和CYR29也较相近,属于第二组;新小种CYR30与其它小种的相关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小麦抗条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JA)对小麦抗病性的诱导作用,同时电镜观察了不同浓度MeJA对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与寄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00 mmol·L-1 MeJA对小麦条锈病的诱导抗性效果最好,可达到35.87%,而0.50 mmol·L-1 MeJA在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开始萌发4 h时呈显著抑制作用。经外源MeJA处理后,条锈菌的胞间菌丝、吸器母细胞和吸器的发育明显受到抑制,其中侵染位点的叶肉细胞呈抗性症状。因此,MeJA可使小麦幼苗产生诱导抗性从而提高其抗病性。 相似文献
12.
小麦条锈病越夏过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模型PANCRIN为基础,按小麦成熟期和地理位置分区,加上有关越夏的各种参量,用于越夏过程的模拟。模拟试验结果确认和深化了如下认识:除周年麦外,任何单一成熟期的麦区都不能起越夏作用,必须生育末期植株和自生苗有交叠的双区组合才能实现越夏作用。春麦在越夏上直接作用不大;越夏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双区面积、成熟期交叠情况、当地流行速率和距承受其菌源的地区的远近。只要夏季最热一旬旬均温<22℃,上述交叠时期越早,越夏率就越高;完整的越夏过程包括菌源准备-越夏-后继增殖,陇东早播冬麦区的后继增殖对黄淮江汉冬麦发病可能有重要作用;越夏区停种的大区防治效果要受多种因素影响,欲获得良好效果,停种率要达95%以上。越夏区的分布和面积需要进一步查清,特别要注意允许条锈菌越夏的海拔下限是会随年份夏季气候变化而上下浮动的。在更全面地澄清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设计和试行停种试验,是较为稳妥的。 相似文献
13.
小麦由水分胁迫诱导的抗条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批在条锈病流行条件下具有保产能力的"耐病"品种和典型感病的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病株水分关系的变化。结果发现,这些"耐病"品种具有水分胁迫所诱导的抗病性。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呈亲和反应,但在水分胁迫时逆转为不亲和反应。病叶蒸腾作用在初期有轻微升高,其后病叶蒸腾速率、叶片扩散阻力、相对含水量和水势渐趋健叶水平,并具有较健叶更低的渗透势和更高的压力势,保持了有效的水分调控能力。而感病品种在水分胁迫时,病叶蒸腾速率急剧升高,叶片扩散阻力、相对含水量、水势、压力势和渗透势大幅降低,完全丧失了控制水分散失和维持水分平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15.
为寻找优质抗源,应对小麦条锈菌新小种CYR34对我国小麦生产带来的威胁。利用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4对我国197份重要小麦核心种质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共有81份材料对CYR34具有抗性(0~6),占参试材料总数的41.1%。109份农家品种中有52份具有抗性,占农家品种的47.7%,占总数的26.4%;76份育成品种有25份具有抗性,占育成品种的32.9%,占总数的12.7%;12份引进品种有4份具有抗性。我国部分小麦核心种质对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4有抗性,其中农家品种的抗性水平高于育成品种和引进品种,蕴含丰富的抗源,在今后的抗病育种中应重视农家品种的使用,加大基因累积,避免对单个基因的过度依赖,育成多基因聚合的长效持久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6.
86份贵协系小麦种质资源对条锈病的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麦区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利用和种植抗病品种(系)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2011-2013年度连续两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田间对86份来自贵州大学的贵协系小麦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结果发现仅有‘贵协1’、‘贵协2’、‘贵协3’、‘贵协7’、‘贵协011-2-6’、‘贵协011-3-16’、‘贵协011-3-29’、‘贵协011-3-31’、‘贵协011-3-34’等9份材料表现抗病,且抗病性相对稳定,可作为一线抗源材料在陇南抗病育种中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7.
成株期抗条锈小麦品种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Y32对492个小麦品种的温室苗期和田间成株期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共有58个品种对CY32表现出成株抗病性,占供试品种的10.98%,其中表现高度抗锈型的品种14个,中度抗锈型品种38个,介于高抗与中抗之间的类型品种6个.这些品种可能具有高温抗病性. 相似文献
18.
甘肃陇南小麦不同品种类型抗条锈性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1973~2002年的30年间,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的陇南,对小麦主要生产品种的抗条锈性变化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选择具垂直抗性、慢条锈性、高温抗性和持久抗性等不同类型的7个品种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里勃留拉和N.斯特拉姆潘列长期保持了稳定的抗锈性。里勃留拉的抗性可能由多对微效基因控制,N.斯特拉姆潘列的抗性可能由主效基因控制,兰天12号所具有的慢锈性和兰天1号的高温抗性以及抗条锈基因的合理布局对延长品种抗性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