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梭鱼属鲻科鱼类,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肉味鲜美的特性。主要以底栖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广盐性。是我国北方海水、咸淡水、淡水养殖的优良对象。新疆博斯腾湖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当地的水温、气候、光照时数、年积温均适宜梭鱼的生长。为了增加养殖新品种,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我们于2004年6月11日引进1.2~1.5厘米的梭鱼乌仔鱼苗10万尾进行鱼种的培育试验,试验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2.
鲻、梭鱼是世界广泛分布的广盐性鱼类。是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沿岸各国咸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鲻、梭鱼类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肉味鲜美等优点,而对食物要求不高,主要摄食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通过一般施肥或投以植物性饵料,就可以进行养殖生产,因而国际上己把鲻科鱼类的研究列入当前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鸭绿江茴鱼全人工繁育,选择人工繁殖的3龄鸭绿江茴鱼进行了繁育试验。在水泥池中,投喂鲑鳟鱼配合饲料进行亲鱼培育。当亲鱼达性成熟后,采用激素诱导、等渗液洗卵以及浸卵授精等方法获得受精卵;之后将受精卵放在玻璃钢平列槽中进行孵化;在玻璃钢槽中进行稚鱼培育,其间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在室外水泥池进行幼鱼培育,其间投喂海溞和配合饲料。试验结果:亲鱼培育成活率为95.0%;共采卵3 711万粒,采卵率为96.7%;共获得受精卵3 210万粒,受精率为86.5%;发眼积温为110~121℃·d,发眼率为93.0%;出苗积温为175~221℃·d,孵化率为90.6%;仔鱼上浮积温为235~242℃·d,共获得上浮仔鱼2 623万尾。经过101 d的培育,共获得体质量0.5 g的稚鱼2 544万尾,稚鱼培育成活率为97.0%;经158 d培育,共获得体质量3.0 g的幼鱼2 379万尾,幼鱼培育成活率为93.5%。  相似文献   

4.
梭鱼(mugil soiuy),又称肉棍子、红眼鱼、赤眼鱼、红眼鲻、斋鱼等,为温热带浅海上、中层鱼类。由于它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海水、咸淡水和纯淡水中均能生活,中国沿海和部分内陆地区均可进行养殖,发展前景很广阔。2008年~2009年赣榆县罗阳镇渔工贸公司进行了梭鱼人工繁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革胡子鲶具有耐低氧、耐高温、食性广、抗病力强,生长速度较快等优点,但耐低温能力较差,一般在水温降至12℃时即停止摄食,水温为6.5—7.0℃时易死亡。笔者经过多年的革胡子鲶生物学特性研究,认为该鱼在人工繁殖及幼鱼的培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managuense)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属慈鲷科鱼类。我们于2000年从广东省引进淡水石斑鱼大规格鱼种进行养殖试验,基本掌握了其生物学特性,于2001年开展了淡水石斑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试验条件和方法1.1人工繁殖a.池塘条件:试验池塘位于江苏省现代渔业(西山)科技示范园内,试验池2只,面积各为1亩,池塘编号为5号、6号,池深1.8m,水深1.5m,淤泥5cm左右,池塘底部平坦,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b.亲鱼培育:此次繁殖用的亲鱼…  相似文献   

7.
<正> 香鱼是一种名贵的经济鱼类,它具有食物链低(吃附生藻类,可利用其它鱼类所不能利用的饵料)、生长迅速(群众有“香鱼月月长一寸,秋后达半斤”的谚语)、生殖周期短(一年性成熟)、肉味清香、适于淡水或咸淡水养殖等特点。为了充分利用和开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又名黄腊丁,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干支流及附属水体中,以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优良养殖品种,可在全国大部分内陆水域推广养殖。近年来,由于江河天然捕捞逐年减少,因此开展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与菌种培育研究意义尤其重要。我县地处长江边上,亲鱼来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近两年来对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的反复试验研究,初步掌握了黄颡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总结了黄颡鱼在人工繁殖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尖吻鲈Lates Calcarifey(Bloch),俗称盲鳕,是东南亚和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其生长迅速,肉味鲜美。目前进行养殖的国家有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我国等,早在80年代,其养殖年产量已近2000吨。东南亚的养殖方式主要是网箱养殖和鱼媪养殖;我国以网箱养殖为主,近几年来发展鱼塘养殖。  相似文献   

10.
淡水鲳学名为短盖巨脂鲤(Colossoma brachypomum)。原产南美亚马逊河,是一种热带亚热带食用与观赏兼备的大型经济鱼类,最大个体体重可达10多公斤。淡水鲳体侧扁,呈圆盘状,体被细银鳞,鳍红、尾黑、身带黑色斑点,四色相配极为美观。1982年被台湾引进,称该鱼为淡水白鲳或银鲳,1985年繁殖成功。1985年开始引进大陆。长江水产研究所与东莞市水产局合作于1986年从台湾引进二冬龄亲鱼,1987年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鲜鱼虾肉、自制配合料为饵料,在室内和室外水泥池内进行黄颡鱼亲鱼培育;采用DOM、PG、LHRH-A2、HCG不同剂量组合进行人工催产;采用静水和微流水两种方法进行孵化。在孵化网箱内进行鱼苗培育。结果表明:黄颡鱼亲鱼喜食新鲜饵料,也易驯食配合饲料,室内和室外人工条件下均能获得成熟亲鱼;用DOM+HGG+LHRH-A2或PG+HCG+LHRH-A2的混合剂人工催产,微流水孵化效果较好,催产率为50%-1005,受精率为60%-90%,孵化率达70%-90%;小网箱培育鱼苗,成活率高,规格整齐。  相似文献   

12.
梭鱼是一种生长快、肉味美的咸淡水鱼类。我省沿海资源丰富,滨海地区群众早有捞取天然鱼种进行养殖生产的习惯。经过驯化,梭鱼亦能在淡水水域养殖,且生长良好。但是,仅仅依靠天然苗种发展梭鱼养殖,生产受到限制。因此,解决梭鱼人工繁殖已成为发展梭鱼养殖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13.
梭鱼是一种生长快、肉味美的咸淡水鱼类。我省沿海资源丰富,滨海地区群众早有捞取天然鱼种进行养殖生产的习惯。经过驯化,梭鱼亦能在淡水水域养殖,且生长良好。但是,仅仅依靠天然苗种发展梭鱼养殖,生产受到限制。因此,解决梭鱼人工繁殖已成为发展梭鱼养殖的重要关键。我们自1973年以来,先后与南京大学生物系、连云港海带育苗场、东台县水产养殖场、干于县水产养殖场等单位在我省沿海的东台县、干于县和连云港墟沟等地,进行了梭鱼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14.
一、梭鱼生物学梭鱼(mugisoiuy),又名肉棍子、红眼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鲻科、梭鱼属。该鱼适盐、适温范围广,海水、咸淡水和纯淡水均能生活生长,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生长适温1~30℃,最适温度为12~25℃。该鱼不仅能在海水和咸淡水中养殖,还可  相似文献   

15.
黑鲷属鲷科Sparidae,福建俗称“乌格”,其肉味鲜美,为名贵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及我国沿海,栖息于沿岸。以小杂鱼、虾、贝、多毛类及海藻等为食。在海水、咸淡水、淡水,水温4~34℃范围内均能生存,适温为12~25℃。适于开展增养殖。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黑鲷是今后作为鱼类养殖最有希望的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6.
淡水石斑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志华 《淡水渔业》2005,35(2):42-43
为了探索淡水石斑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解决制约淡水石斑鱼大面积推广养殖的"瓶颈"苗种问题,笔者于2004年开展了淡水石斑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淡水养殖梭鱼的人工繁殖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惠彬 《水产学报》1989,13(2):109-115
1982~1986年;作者采用外源药理学方法,使淡水养殖梭鱼(S‰0.297-0.569)克服了“淡水不育症”,雌鱼性腺成熟率85%以上,完全取代了“海水过渡”。在人工催产中又克服了排卵机制的障碍及胚胎对环境的不适应,并对梭鱼亲鱼血清激素含量进行放射免疫(RIA)测定及电子显微镜对梭鱼脑垂体亚显微结构进行观察。提出梭鱼存在血脑屏障。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5~6月共计催产黄颡鱼3批,计重57kg,♀209尾,♂222尾,采用PG、LRH-A2、HCG、DOM中的2种或3种混和进行2次注射,水湿25~28℃,效应时间为15~20h,共计产黄颡鱼卵20.8万粒,经48~70h孵化出苗48 000尾,平均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离分别为30.4%、51.5%、44.5%,经过15~20d的培育,投喂水蚤和碎鱼肉浆培育成2~3cm的黄颡鱼鱼苗20 0  相似文献   

19.
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 (Bloch)俗称“盲曹”,为热带广盐性海洋鱼类,我国东南沿海广有分布。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盐度适应性广,是海水、咸淡水及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已有养殖,种苗主要来源于泰国的人工繁殖。由于种苗来源困难、价格昂贵,限制了生产的发展。为此,我们在1985年的5月和8月,先后从泰国引进了二批全长7~12毫米的幼苗进行培育,并于1986年着手尖吻鲈的人工繁殖工作,1989、1990两年相继催产成功,培育出种苗4批,完成了尖吻鲈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及种苗培育的全过程工作。本文着重描述从1日龄仔鱼至3厘米鱼苗的培苗过程。  相似文献   

20.
《淡水渔业》1974,(8):F002-F002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于1973年秋至1974年春进行了中华鲟幼鱼培育试验,现已初获成功。幼鲟生长已达380——400毫米,体重达120——225克。现已进入水库成鱼试养和江河放流增殖鲟鱼资源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