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两系不育系香125S、培矮64S和三系不育系协青早A与早籼高产品种嘉育164、中籼品种9311、晚粳恢复系T1027,按3×3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9个杂交组合。3个不育系杂种一代表现各异,协青早A组合平均生育期较长,组合间差距大,香125S组合平均生育期较短,培矮64S组合间生育期差距较小。亚种内组合,两系不育系组合结实正常,大部分组合株高恰当,三系不育系组合表现不育或半不育,植株较矮,存在包颈现象,亚种间组合结实率在45%~70%之间,植株存在超高亲现象,早籼/早籼组合穗型较小,其余类型组合表现大穗,尤其是培矮64S组合,表现较强的超亲优势。父母本遗传距离较大的组合单株总库容量中亲优势超过50%,而父母本遗传距离较近的组合低于15%。9个杂交种单株总库容量超父优势明显,3个不育系中,培矮64S组合超父优势最大,达62.30%。培矮64S组合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3个组合平均超父优势为57.72%,其中,培矮64S/嘉育164达到131.68%,显著高于其它组合。  相似文献   

2.
介绍两系法杂优组合培杂茂 3在鄂东蕲春大面积生产中的优势表现 ,简述了培杂茂 3等两系培矮系列组合特殊的栽培特性及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十个两系杂交稻组合对稻曲病田间自然抗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与稻曲病发生程度密切相关的4个指标,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10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田间自然抗性分为四类:抗病组合类,衡农S-1/明恢81、衡两优1号;较抗病组合类,培两优288、安湘S/K1640—05、培两优余红、安农810S/山青11;较感病组合类。培矮64S/湘早籼1号、培矮64S/山青11、培两优特青;感病组合类,安湘S/896,为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两系法杂交稻组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52对SSR引物对以培矮64S为母本的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的5个亲本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并以1个杂交粳稻86优8号作为对照。结果表明:46对引物能在7个亲本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8对引物能将4个两系杂交稻与对照杂交粳稻区分开,且在86优8号的亲本中具有多态性;可区分两优培九、两优108、培矮64S/E32、两优122和86优8号F1及其亲本的SSR引物分别为34、32、31、30和14对;有16对SSR引物可用于区分4个两系杂交组合F1和亲本,引物RM206和RM286可区分5个组合和各自的亲本。应用其中1对引物RM505对两优培九进行鉴定验证,结果表明该引物能准确区分两优培九及其亲本。根据本试验中引物的多态性和特异性结果,有多种途径可鉴别这4个两系杂交组合。可通过RM13(或RM206、RM286等)、RM224(或RM337)、RM234(或RM252、RM505和RM565)和RM25(或RM217、RM248和RM585)等4对引物将两优培九、两优108、培矮64S/E32和两优122分别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5.
培两优丰1号是用培矮64S与新育恢复系福丰恢1号配组而成的两系中籼稻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抗性好、抗倒伏、米质优、适应性广的特点。于2009年3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两优培九系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培矮64S为母本、9311为父本,采用两系法配组育成的亚种间杂交中籼组合.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培杂丰2的选育过程和主要特征特性,指出培杂丰2是利用两系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以优质恢复系R0245为父本配组育成的高产高抗感温型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丰产性好、高抗稻瘟病、品质较优、生育期适中、易制种等优点,2006年12月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同时总结了该组合高产栽培与制种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培两优特青是我省的审定组合,系目前两系稻的主栽组合,我们对该组合进行了苗情动态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田设在海拔210m的"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稻田,面积800m2,土壤肥力中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两系杂交晚稻组合已经开始在南方各省大面积推广,如香两优68、65002、鄂粳杂一号,以及两优培特、培杂山青和培两优288等.这些组合除了具有三系杂交水稻的一般栽培特性外,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即:感温性强,秧龄弹性较小;株型紧凑,适于密植;植株耐肥抗倒,适于高肥高产;后期干物质生产和吸氮量较多,穗粒两段灌浆明显;抽穗扬花时易感稻曲病.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两系杂交稻组合培矮64S/501和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这两种不同类型杂交稻组合的灌浆特性以及群体生理的研究,结果得出培矮64S/501在出穗后20天内,其穗子干重,灌浆粒数和穗粒重的增加量及增长速率与汕优63相当;但在灌浆后期,由于培矮64S/501穗子枝梗干枯早衰,以上各项同灌浆指标均明显下降,导致最终有效库容和籽粒产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稻粒黑粉病主要危害稻穗,在水稻生产上一般零星发生,危害不大。但水稻制种特别是籼粳稻两系组合制种发病普遍,病株率和病粒率都较高。笔者结合育成组合两优培粳(培矮64S/京花101选系)、信杂粳1号(培矮64S/豫粳3号)及籼粳配组系列组合多年的制种实践,浅谈稻粒黑粉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优质两系杂交稻组合培杂双七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主要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合理施肥、科学灌水、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培杂双七的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两优培九     
两优培九是江苏省农科院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合作选配的两系迟熟杂交中稻组合.  相似文献   

14.
培S/E32(培矮64S/E32)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研究选育的两系超级杂交水稻组合.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培两优210的选育经过及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同时,探讨了该组合的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并提出了我省的两系品质育种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培矮64S叶色标记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两系制种屡屡出现问题,叶色突变作为提高种子纯度,降低制种风险的有效途径,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大力开展了叶色突变体的筛选工作。培矮64S在两系不育系中居支配地位,其配制的组合在我国水稻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解决培矮64S的制种风险现已成为发展两系杂交稻的核心问题。本文对叶色突变在杂交水稻特别是在培矮64S上应用研究的一些成果和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培矮64S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爪畦型、广亲和温敏两系不育系,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多、效果最好的两系不育系之一。本课题历来以创恢为重点,配制丰、抗、优的杂交组合为目的,筛选了一批优良的恢复系。1997年以来.我们先后引进了8份二系不育系,并对培矮64S的育性表现进行了重点观察和初步测配,为以后在温州进行两系配组和制种作准备。  相似文献   

18.
武夷山市于2000年引进试种两系,杂交超级稻“两优培九”并获得成,2005年进行了超级稻“两优培九”作单季晚稻栽培的“千亩”高产示范,通过选择适宜于高产的生态区域,选用两系超高产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将各项技术措施进行综合组装,切实有效地将技术措施落实到农户到田块,实现了“千亩示范片”平均单产665.3公斤/亩,  相似文献   

19.
培两优288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高产、优质、多抗两系新组合。我乡于1998年引进该组合,至1999年已成功推广种植了1.2万亩。表现单产高、米质优、抗性好、效益高的特点,是值得推广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20.
培两优3076系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中稻新品种,200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集优质、高产、多抗于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