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大黄鱼 ,俗称黄鱼、黄瓜鱼、黄花鱼 ,是我国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大黄鱼是暖水性集群洄游鱼类 ,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为 8~ 32℃ ,最适生长温度为 1 8~ 2 5℃ ,水温底于 1 4℃和高于 30℃摄食明显减少。通常栖息于水深 60m以内的近海中下层 ,厌强光 ,喜浊流 ,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 ,白昼或小潮多下沉。大黄鱼为广食性鱼类 ,自然环境中食饵多达上百种 ,成鱼食各种小型鱼类 ,幼鱼食桡足类、糠虾、磷虾等浮游动物。大陈岛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始于 2 0 0 1年初 ,是全国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经过反复摸索和…  相似文献   

2.
林国清 《科学养鱼》2000,(12):28-29
近年来,随着大黄鱼人工工厂化育苗的成功,为大黄鱼人工养殖提供了大量苗种,大黄鱼海水网箱养殖在福建发展迅猛,已成为目前主要海水网箱养殖品种。 1998年作者在福建福安海域进行大黄鱼网箱养殖试验,经十个月精心管理,使尾均 125克的大黄鱼苗种养成尾均 460克的成鱼,并获得产量 9.56吨。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养殖海区:海域水质良好无污染,水深 7~ 15米,水流往复流,潮流和缓,流速不超过 1米 /秒,透明度 30~ 100厘米,盐度 16‰~ 21‰;该海域四面环山,是一个良好的避风港湾。   2.渔排结构…  相似文献   

3.
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目前还较为少见,由于养殖过于密集造成水质富营养化,每年病害频发且品质下降,针对该现象,我们于2010年4-12月对大黄鱼的抗风浪网箱养殖进行试验,现将养殖结果介绍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养殖海区选择在沙埕港虎头鼻海区(此海域与浙江坛紫菜养殖之乡沿浦港相毗邻),水质条件好,水流畅通,海域常年水温在10.5~30℃,海水  相似文献   

4.
一、海区的选择大黄鱼网箱人工养殖的海区选择在胶洲湾内,水质肥沃,优质生物种群繁殖旺盛,盐度全年内平均最低值约31.6‰,年平均水温12℃,夏季为25~27.3℃,流速0.3~0.5米/秒,养殖区最低潮时水深在8米以上,透明度在50~120厘米,溶解氧一般在7.1~8.0毫克/升。二、网箱的设置与规格大黄鱼养成阶段的网箱,采用聚乙烯等材料,使用40~12目尼龙筛网,网眼大小在30毫米左右;为避免鱼体擦伤,采用网衣材料质地要比较软,无结节片;网箱的高度一般在3.5~4.5米,低潮时海区水深达到8米以…  相似文献   

5.
海水深水网箱常规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养殖海区的选择选择20米等深线以内的半开放海区(至少有一到二处自然屏障物),泥沙质底较平坦海区,潮流通畅,流速在50~100厘米/秒;表层水温8~28℃,最适水温20~26℃;pH7.8~8.6;透明度0.3米以上,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主要水质指标不超过鱼类养殖要求的安全浓度及国家海区水质标准。二、网箱海区布局网箱设置面积不宜超过养殖海区面积的10%。网箱布局应与流向相适应,可使潮流通畅。为了便于操作管理,可以两组并列排列,组与组间距80~100米,中间可设管理通道。列与列之间应在50米以…  相似文献   

6.
何丰 《现代渔业信息》2004,19(8):8-10,18
深水网箱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步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潜力。养殖技术和经验也在逐步摸索中,本文试就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技术环节作一粗浅分析,以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中的常见疾病1.细菌性体表溃疡病 病原:主要为弧菌属细菌,以继发性感染为多。症状:大黄鱼皮肤有瘀斑,褪色,体表疖疮或溃烂,鳍条缺损,解剖病鱼发现肝脏肿大呈淡黄色,肠道内有淡黄色粘液。病鱼失去食欲,离群独游,腹部朝上、打转。  相似文献   

8.
游克仁 《齐鲁渔业》2001,18(2):17-18
1大黄鱼网箱养殖技术1.1海区的选择 海区流向应平直而稳定,流速以1m/秒之内为宜,网箱内的流速在 0.2 m/秒以内,水深在5m以上。网箱箱底距离海底以最低潮1.5m以上为佳。海区表层水温8~29℃,盐度13~32,透明度在1m左右。1.2网箱的结构 养殖大黄鱼的网箱为浮动式,它由木板(宽 25~30cm,厚5~6 cm)组装成并形框架,用圆柱形聚乙烯泡沫体将框架支撑并托出水面。由9~15个网箱组成鱼排,鱼排框架四周系错绳,抛锭于海底。根据需要和可能,由3~4个鱼排用粗绳连结一起,每个鱼排间隔0.…  相似文献   

9.
刘瑞炜  任全娜 《齐鲁渔业》2002,19(10):12-12
大黄鱼为我国特有的地方性珍贵鱼类,在我国近海,北起黄海南部,经东海台湾海峡,南到南海雷洲半岛以东均有分布,比较明显的产卵场和渔场就有10个之多。大黄鱼是温暖性集群洄游鱼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是10~32℃,最适生长温度为18~25℃;适盐范围为24.8~34.5,最适盐度为30.5;pH为7.85~8.35;一般DO在4 mg/L以上,最低不能低于2mg/L。由于近几年资源衰退,枯渔滥捕,大黄鱼产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生活的需要。为此,我们在胶洲湾海域进行了大黄鱼网箱养殖试验,取得较好效益,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推广网箱无公害大黄鱼养殖技术,我们在福建省三都湾内的盐田港溪尾海区开展了生产性网箱养殖大黄鱼试验,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一、网箱的设置1.海区的选择养殖网箱设置在三都湾内的盐田港溪尾海区,附近有山阻挡,风浪较小,海区最大流速2.0米/秒,东西流向且平直,无洄旋流,海区  相似文献   

11.
自然海区大黄鱼围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环境的选择、围网的架设、日常管理等方面,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开展大黄鱼围养技术的研究,取得成功,并制定了一套较完善的大黄鱼围养技术规范。研究结果表明:每口围养大黄鱼3年总产值614.5万元,利润494万元;大黄鱼体形较为修长,体色呈淡金黄色,蛋白质含量18.7%,脂肪含量13.6%,氨基酸总含量181.5g/kg,其中鲜味氨基酸总含量87.1g/kg。  相似文献   

12.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胸腔注射植物血凝素和秋水仙碱溶液制备肾细胞的方法,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鱼染色体数目为 48条,全部是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为2N=48t,臂数NF=48。  相似文献   

13.
张善霹 《福建水产》2011,33(2):58-61
本文首次报道了罗源湾内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发现一种由体内寄生纤毛虫引起的新的疾病.该纤毛虫病发生水温为17℃ ~22℃,造成日死亡率1% ~2%.镜检结果表明大黄鱼体表粘液、鳍条、鳃、肝、脾、肾脏、肠道、脑组织都有该虫寄生,其中以鳃血管内虫体数量最多.笔者自拟了一个由百部、黄柏、苦参、蛇床子、茯苓等11种中药组成的复方,采...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养殖模式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对于养殖大黄鱼的风味评价和养殖模式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小网箱、深水网箱和围网养殖大黄鱼的鱼皮、鱼鳞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网箱(X)、深水网箱(S)和围网(W)养殖大黄鱼的鱼皮(P)、鱼鳞(L)中共检测出醛类、醇类、酮类、脂类、烃类及其他共11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醇类、酮类和烃类含量较高。3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鱼皮、鱼鳞中挥发性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羰基化合物和醇类含量变化较大。在3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鱼皮中,围网养殖的鱼皮(WP)羰基化合物和醇类含量最高,SP次之,XP最低(P0.05)。在3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鱼鳞中,WL的羰基化合物和醇类含量显著高于XL和SL(P0.05),而XL与SL的羰基化合物和醇类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在3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鱼皮中分别筛选出5、15、13种主体风味成分,与XP相比,WP和SP主体风味成分数量和种类更多。在3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鱼鳞中分别筛选出9、10、16种主体风味成分,与XL和SL相比,WL中主体风味成分数量和种类更多。结论显示,W组羰基化合物和醇类含量最高,风味物质构成最优;主体风味成分的数量和种类最多,风味最丰富。  相似文献   

15.
大黄鱼肝脏病变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法,对不同生存条件下的大黄鱼以及肝脏病变的大黄鱼肝组织进行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酸水解法测定不同生存条件下以及患肝肿大的大黄鱼肝脏的脂肪含量,了解其变化情况。以野生大黄鱼的肝组织细胞结构为参照,初步探明了小网箱养殖大黄鱼的脂肪肝、肝肿大、肝胆汁淤积、肝淤血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讨论了大黄鱼肝脏病变的原因和病变致死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大黄鱼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及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不同裂解液配方、等电聚焦程序和上样量等条件的对比试验,建立和优化了大黄鱼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的相关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裂解液中添加Tris和TBP,聚焦时适当延长除盐时间,提高聚焦电压和功率,能显著提高双向电泳图谱的分辨率,而17 cm pH 5~8 IPG胶条的最佳上样量为2.0 mg。通过相关条件优化提高了大黄鱼肝脏蛋白双向电泳图谱的分辨率,为大黄鱼肝脏蛋白质组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用组织切片及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患内脏白点病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肝脏、脾脏和肾脏3种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探讨该病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大黄鱼的临床症状为体表无明显病症,脾、肾、肝等内脏有大量白色结节;组织病理显示,肝、肾和脾是感染损伤的主要靶器官,出现组织变性坏死,空泡化严重,炎性细胞浸润;病变组织均出现病理性结节.超微病理显示,病鱼肝、肾、脾细胞超微结构受损严重,尤以线粒体和细胞核损伤明显.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消失,空泡化;细胞核核膜破裂,染色质浓缩边集;肾脏和脾脏均发现大量菌聚集成团的病原.研究表明,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组织细胞病理变化特征显示了病原菌的入侵和危害,造成鱼体生理代谢紊乱,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鱼体终因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8.
大黄鱼消化道器官显微与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林树根 《水产学报》2002,26(5):396-401
采用电镜和光镜技术研究大黄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大黄鱼舌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其中含有杯状细胞和味蕾,舌腹面固有膜有浆液性腺泡;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表层扁平细胞下有粘液细胞。胃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游离端含有大量成熟粘液原颗粒,核周有不同成熟阶段的粘原颗粒,细胞器位于核周及下方,贲门和盲囊部胃小凹处有粘液腺,固有膜含大量胃腺,幽门部没有胃腺;胃腺细胞为矮锥形,细胞内含微管泡系和酶原颗粒,是一种典型的泌酸胃酶细胞。前肠、中肠和后肠粘膜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其中有许多杯状细胞,肠上皮有密集的微绒毛,侧面有连接复合体,胞内各种细胞器均较丰富。大黄鱼消化道组织结构的特点与消化、吸收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从养殖大黄鱼病鱼的肝脏和脾脏内分离、纯化到溶藻酸弧菌,经回归感染试验证实它是该病的致病菌。使用法国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生产的自动细菌鉴定仪(ATB)进行细菌鉴定,该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符合溶藻酸弧菌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大黄鱼溶藻酸弧菌病病原菌传染途径,主要是从水经伤口传染到体内,在试验条件下传染率为60%。病原菌在30℃时生长很快,20℃时生长慢,10℃时基本不生长,对氟苯尼考、四环素和乙酰螺旋霉素等7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