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保障中国木材安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木材安全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森林资源经营粗放,木材自给能力弱;木材需求刚性增长,供需缺口扩大;对外贸易摩擦日益突出,国际木材贸易难度加大;木材产业自身发展层次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保障木材安全战略的基本点是:立足国内资源,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科学利用木材资源,提高木材综合利用效率。对策:建立健全国有林管理机制,加快国有林改革步伐;全面实施森林经营工程;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充分挖掘平原林业的潜力,实现平原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大对林业科技教育投入,培养不同层次科技人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森林资源培育的效率和木材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重视国外木材资源供给战略研究,制定充分利用国际森林资源的长远规划;利用国家政策保障木材安全;赋予林业行政部门对林业产业和木材安全机制的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2.
在低碳经济下, 木材资源逐渐成为战略性资源。与石油、粮食等战略性资源一样, 木材安全问题已开始引起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关注。文中介绍发达国家发展人工用材林、废旧木材资源利用、鼓励境外森林资源开发、倡导木材消费等保障木材安全的主要经验, 并提出其对我国实现木材安全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天然林保护工程对木材相关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我国木材产量将调减1236万m3,到2000年,中国木材供需缺口将达5600万m3,其中大径材缺口将超过2000万m3.森工企业面临转型,传统木材工业调整经济结构,林业商品生产重点南移,木材相关行业如造纸业、家具业、建筑业及新兴的室内装饰业将受到严重影响。为解决国家木材供需矛盾,我国仍将立足国内,扩大进口,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挖掘其它资源,并加强木材节约代用。面对此形势,林产工业应采取先进加工工艺,调整产品种类和产品结构,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4.
四川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核心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推进,全省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介绍了四川用材林建设的历史与资源现状,对开展用材林基地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适宜大径材培育。该局计划到2011年底建成规模为1000亩的优质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以适应市场对优质木材的需求。本文从项目建设目标、规模、技术要求、投资估算、效益评价等几方面对实施大径材培育项目做了分析,强调实施此项目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木材资源缺口基本保持在1.5亿m3左右,这部分主要靠进口木材来补充.中国木材的主要供应国俄罗斯鼓励发展国内木材深加工,特别是中国进口木材的主要供应地区俄远东已开始逐步限制原木出口.对此,本文分析了俄远东地区森林资源与木材生产状况,探讨了中俄远东木材贸易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中俄远东木材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木材及林产品供需平衡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分析我国森林资源与木材供求状况,以及木材需求趋势与供需缺口的基础上,就如何实现我国木材与林产品自给,达到供需平衡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力发展工业人工林,定向培育、提供适用木材,高效利用木材、节约林木资源、增加林产品供给,扩大原料来源、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林产品,是实现我国木材与林产品供需平衡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成为世界第1大木材进口国,近50年来其森林蓄积量净增长1.6倍。一个森林资源大国,长期大量地进口木材以满足其国内需求,因此有观点认为日本大量进口木材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文中重点阐述日本森林资源增长特点、木材进口动向、国产材利用政策等问题,以阐明日本为什么长期依靠进口木材而未能有效利用本国的森林资源和近年来日本政府推行的国产材利用政策及其成效。  相似文献   

9.
龙超 《国际木业》2005,35(9):22-25
本文阐述了现代木结构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现状、建筑实例,指出木结构在我国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并且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利用我国的林木资源,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三者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2006—2010年对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对主栽用材林资源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对科学地认识河北省主栽用材林资源结构特点、指导林业生产及科学管理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洪革 《森林工程》2008,24(6):84-87
预测2010年东北、内蒙古地区木材的供需状况。到2010年区域木材供给量为4808.50万m^3,其中区域木材产量占58%,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占42%。木材的需求量为6475.81万m^3,供需缺口达1 667万m^3。不考虑区域外的需求及国外的需求,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木材供给还是能够满足本地区经济建设需求的。木材供需的缺口对本地区木材需求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却对其他地区对木材的需求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东北、内蒙古地区而言,俄罗斯远东地区是理想的木材供应基地,应规范企业的对俄木材贸易,将这一地区开发成可持续的木材供应市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进口木材及林产品的态势及走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光前 《木材工业》2004,18(2):1-7,20
在分析我国木材资源现状及产量的基础上,指出了进口木材对满足我国木材市场需求的重要作用;从林木产品类别、进口地区和国家以及口岸价格变化等不同角度,重点介绍了2003年我国进口木材及林产品的数量和比率等大量统计资料,并与2002年进行了对比。此外,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进一步分析了2004年我国木材需求的走势、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并且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中国对森林资源需求旺盛,并已成为重要的木材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在系统研究中俄两国森林资源状况与木材需求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环保压力的增加,未来中俄两国在森林资源利用和木材贸易方面将呈现旺盛的发展态势,并认为中国和俄罗斯两国政府和企业将在未来林业经贸合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我国木材供需状况及广西木材资源现状及特点,分析建设国家木材战略核心储备基地的优劣势,提出建立健全财政补贴制度、完善森林保险机制和木材生产金融扶持政策、实施林业基础设施倾斜支持等政策建议以及扶持龙头企业、引导集约经营、加快良种选育、强化服务体系等措施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木材市场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中国木材市场供需和进口现状及发展趋势。建议发展木结构房屋和铁路杨木枕木等以人工林为主要原料的木材制品,改变消费观念,促进人造板工业发展,调整人造板消费结构,扩大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以木材工业的发展促进林业的发展。提出扩大非公有制人工林发展,大力进口俄罗斯木材和新西兰木材,以弥补国产木材不足。并建议适当减少热带阔叶木材进口,以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得林农成为了林业发展的重要主体。林农是否有意愿投入用材林,是决定今后木材供需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利用调研得到的325户有效数据,建立logistic模型,通过统计软件SPSS11.5回归,分析影响林农投入用材林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陆文达  王冬香  凌楠 《林业研究》1999,10(2):124-126
lntroductionChina'sterritoryisvast,buttheforestedareaisless.About29%areaofChinaisdesertandbaremOuntains(Zhangetal.1997).ThefourthnationaIforestsurvey,whichwasconductedbytheMinistryofForestryin1989~1993,indicatesthat133.7millionhm2or13.92%oftheIandareaofChinaareforest.Thestockoflivingtreesis11.785bilIionm',ofwhich1o.1biIIionisinforest.Thenetgrowthofstandingvolumeiso.4biIIionm3peryear,whiIethecutisO.3billionm',ofwhichatleastonethirdisfarfueIwood.Sotheforestresourcesarenotrich,forestcoveri…  相似文献   

18.
重型木结构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总结了重型木结构的特性与相关技术发展动态以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程应用现状,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国内土木工程建设技术发展要求, 从政策导向、社会需求、木材资源和技术力量等方面对重型木结构在我国的应用适宜性进行了分析, 最后指出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We classified forest resources into four modes: high timber output and high ecological reserve (Mode T-E); high timber output and low ecological reserve (Mode T-e); low timber output and low ecological reserve (Mode t-e); and low timber output and high ecological reserve (Mode t-E). Ecological reserve is stand volume per unit area of natural forests and total area of natural forests; timber output is defined as total area of timber forests and unit area of timber production. We used this classification system to examine forest development in China between 1950 and 2013. Data were acquired mainly from forest inventory statistics published by China’s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tween the 1970s and 2013. I Information from the 1950s was acquired from relevant literature.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transitioned from Mode t-E to Mode T-e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early 1950s and late 1970s, resulting in the destruction of both ecological vigor and timber resources. During the following 20 years, strategies were implemented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reserve and increase timber supply, resulting in a decline in the rate of forest degradation. Over the past decade,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have reached Mode T-E as a result of improvements in both the ecological reserve and the timber supply. Currently, the total area of timber forests is relatively low, representing the limiting factor for improvement in overall forest functionality. Nevertheless, along with increased efforts to protect natural forests and develop fast-growing forest plantations, it is hopeful that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will achieve a sustainable state. The four-mode TOER (timber output, ecological reserve) method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s a simple but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characterizing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forest resources. The data used for this type of evaluation are typically easy to obtain and reliable. This methodology has potential to be applied to forests in various regions and countries.  相似文献   

20.
阐述森林资源平衡的内容与实质,介绍世界、中国和江西省森林资源和木材供需现状,提出正确认识林产工业发展中的森林资源平衡问题和在江西省实现林产工业发展中的森林资源平衡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