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大豆株型与种植密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春播大豆种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市春播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市大豆面积的50%以上,但目前春播大豆因种植密度过高,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为此我们配合高蛋白大豆科新3号的推广,进行了春播大豆种植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中等肥力条件下,密度在1.2万株/667m^2时,大豆产量最高,达到173.3kg/667m^2。  相似文献   

4.
不同大豆品种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为扛牢粮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任务,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2022年3—10月根据陕西省汉中市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安排,经过汉中市南郑区农技人员多点多次踏查,与汉中市巴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协商一致,在南郑区阳春镇安坎村建立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核心示范基地120亩,同时在示范基地内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品种筛选试验、大豆密度试验和玉米肥效利用率等试验,以便探索适合汉中市南郑区推广应用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汉中市南郑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密度试验进行阐述。在示范基地内,南郑区农技推广与培训中心选用玉米品种为中金368、大豆品种为陕豆125,以2.2 m带型“2+3”模式(即2行玉米、3行大豆套作模式)开展了大豆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大豆密度对大豆的农艺性状影响非常明显,在该种植模式下,陕豆125的密度在7 000~10 000株/亩均可行,但从实际产量和效益来看,陕豆125的种植密度在7 000~8 000株/亩表现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在大豆大培上,北京五十年代前是以春作大豆为主的。后来由于冬小麦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一年两熟制在平原水浇地区的发展,因此提出了发展夏播大豆的要求。夏大豆高产,要求相应的品种,种植方式和栽培技术。我们于1982年—1983年,探讨了夏播条件下密度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影响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纹枯病危害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纹枯病危害的情况下30 cm ×26 .6 cm 密度的水稻产量最高,其次为30 cm ×20 cm 和30 cm ×33 .3 cm 密度;纹枯病危害的情况下30 cm ×20 cm 密度的受害最轻,其次为30 cm ×26 .6 cm 和30 cm ×33 .3 cm 密度  相似文献   

8.
伊宁县夏大豆不同种植密度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伊宁县麦后复种夏大豆不同种植密度的田间试验研究.揭示出不同密度对夏大豆基本农艺形状及产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提高伊宁县夏大豆产量提供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豆新品种中黄30种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大豆新品种中黄30在承德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试验采用回归设计法,设种植密度18.0万、22.5万、27.0万、33.8万、36.0万和45.0万株/hm 2计6个处理,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大豆病虫害发生情况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大豆虫食率、褐斑病率和紫斑病率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密度为22.5万株/hm 2时,3种病虫害的发生率均最低,分别为0.4%、0.5%和0.1%;大豆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产量与种植密度的二次回归方程为 Y =-2731.4259+358.9022 X-5.0335X 2。本研究条件下,密度为33.8万株/hm 2时大豆产量最高,为3801.667 kg/hm 2。  相似文献   

10.
大豆杂交后代种植密度对选择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亲生育期及结荚习性差异不大的两个大豆杂交组合为材料比较了同等后代期体分别在稀植和密植条件下的选择效果,结果表明,在稀植条件下对产量的选择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1.
江西大豆锈病发生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锈病在江西主要分布于浙赣铁路线以南 ,特别是以赣南山区、吉泰盆地发生最为严重 ,以为害 (夏 )秋播大豆为主 ,年发病面积 4万hm2 左右 ;一般年份大豆锈病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率达 1 0 %~ 40 % ,与施药保护区相比 ,品种“八月黄”的产量损失率达 1 6 .8% ;推广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玉山青皮豆”、“日向”、“中油 84-87”、“中油R -34”、“九月黄”、“SK1”等品种的表现较好 ,抗性较强 ,可在江西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2.
以大豆品种中黄30号和孜然品种新抗18-2为材料,在河西灌区进行了孜然套种大豆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套种总带幅为160 cm,大豆带幅80 cm种3行,行株距30 cm×20 cm;孜然带幅80 cm,撒播密度为225.0万株/hm2时优势最明显,带田总产量可达9 478.8 kg/hm2,较对照增产8.8%,产值和纯收益分别为54 351元/hm2和48 921元/hm2,较对照增加10.7%和12.10%,且稳定系数高,为最佳套种密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倒置9点取样法,对安阳地区杂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夏大豆田杂草种类有14科26种,禾本科杂草有狗尾草、稗、马唐5种,阔叶杂草有马泡、马齿苋、婆婆纳等21种。杂草的相对多度在20以上的有马泡、马齿苋、牛繁缕、牛筋草、鳢肠5种,这些杂草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在大豆2~3片复叶,杂草2~4叶期用20%高盖40ml/667m2,一周后喷15%克草特15ml/m2或18%氟磺胺草醚.嗪草酸甲酯.烯草酮乳油75ml/m2,或14%氟磺胺草醚.精喹禾灵.嗪草酸甲酯乳油100ml/m2,加水50ml/m2,防效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合理的矮杆密植大豆群体结构,为实现大豆超高产育种目标奠定理论基础。以4个不同基因型矮杆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了8个不同的密度梯度,调查分析产量相关性状,筛选最适宜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递增,株高表现为逐渐增加;单株荚数及粒数则表现为逐渐下降;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倒伏率在达到一定密度时出现急剧上升。‘吉密豆1号’、‘吉密豆2号’、‘吉密豆3号’、‘吉密豆4号’的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40万株/hm 2、37.5万株/hm 2、40万株/hm 2和56万株/hm 2,产量分别可达4199.2 kg/hm 2、3282.3 kg/hm 2、3410.1 kg/hm 2和3313.4 kg/hm 2。因此,合理的增加种植密度,可进一步挖掘矮杆耐密型大豆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小麦纹枯病的菌源种类,在不同生育时期表现的不同症状特点及各阶段病情的发生情况、发生条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处理下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高产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石大豆1号和黑农40,设A1(不施氮)、A2(施纯氮180 kg/hm2)、A3(施纯氮360 kg/hm2)和C1(15万株/hm2)、C2(30万株/hm2)等处理,利用蒽酮法测定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结果]不同大豆品种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层次籽粒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大值的时期表现为下层早于中层,中层早于上层;不同大豆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均为高氮中氮低氮;不同密度处理下各大豆品种不同冠层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结论]除品种本身具有高产的遗传特性外,高产大豆品种产量水平的表达还需要配以相应的肥水组合等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培密度对大豆产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以蒙豆12号、蒙豆14号为材料,进行不同密度栽培试验,调查分析不同栽培密度下大豆的产量性状、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蒙豆12号、蒙豆14号在37.5万株/hm2的栽培密度下,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栽培密度。不同栽培密度下,大豆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行距和密度对大豆新品种‘合农7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明确不同行距下‘合农76’最佳密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行距,30 cm和45 cm;副区为密度,30、35、40、45、50万株/hm~2,用D1、D2、D3、D4、D5表示。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产量最高的密度处理为D2,即35万株/hm~2,且不倒伏;45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8.00万株/hm~2时,产量为3289.79 kg/hm~2;30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7.18万株/hm~2时,产量为3211.96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和脂肪最高的处理为D1。综上所述,‘合农76’在45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8.00万株/hm~2,30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7.1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小麦抗纹枯病种质创新及QTL定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纹枯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创造抗纹枯病小麦种质,并探讨其抗性遗传特点,是启动小麦抗纹枯病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方法】以中国育种中很少利用的ARz和Niavt14为纹枯病抗源,以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等为受体亲本,通过复交组合,聚合抗病基因;用单粒传法构建含137个重组自交系ARz/扬麦158遗传群体为材料,以致病力较强的R-46菌株为纹枯病病原,分别用沟带接菌法和牙签接菌法进行抗纹枯病的接菌鉴定。【结果】创造出02P12、02P315等兼抗纹枯病、赤霉病或白粉病的新种质;ARz/扬麦158群体在牙签接菌法中,病情指数介于29.8%~64.4%之间,在沟带接菌法中,病情指数介于25%~75%之间,病情指数均呈正态分布,具数量遗传的特点;单标记分析法对97个在抗感池或亲本间呈多态性的位点进行回归分析,获得Xgdm67等11个与纹枯病抗性极显著相关的SSR标记,能解释群体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5.0%~13.0%,其中Xgwm247、Xgdm67、Xwmc94和Xgwm437在牙签接菌法和沟带接菌法的抗性资料中都能检测到;用MapManager QTXb17 建立了14 条连锁区段,并用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与小麦纹枯病抗病相关的2个QTL位点,其中,Xgdm67~Xbarc172之间的QTL在两种接种条件下都能检测到,LOD值分别为4.0和3.63,能够解释表型变异14.36%和12.3%;Xwmc94~Xwmc273.2之间的QTL只能在牙签法中检测到,其LOD值和贡献率分别为2.3和14.68%。【结论】初步认为在7D上存在抗小麦纹枯病的主效QTL。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机械化收获大豆底荚高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宏 《农学学报》2017,7(9):62-67
针对山西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大批育成品种品系难以适应机械化收获的现状,通过种植密度调控,研究大豆底荚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密度与底荚高度、相关产量性状的动态关系,为育成的品种品系适合机械化收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OD=8.23处将18份种质分为3类:第一类为中等分枝类型;第二类为多分枝类型;第三类为寡分枝类型。不同分枝类型品种的底荚高度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变化趋势不同。底荚高度与产量最佳密度结合点:中等分枝类型为14万株/公顷和27万株/公顷;寡分枝类型12万株/公顷和27万株/公顷;多分枝类型为24万株/公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