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家蚕变态期脂肪体解剖和石蜡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脂肪体从5龄未到蛹后期由柔软片状组织变成絮状组织,分布在整个体腔;从预蛹期开始,家蚕脂肪体经HE(Hematoxylin—Eosin)染色,内外层脂肪体着色存在明显差异,内层脂肪体颜色较深,且细胞较小,揭示了两类脂肪体细胞结构的存在着差异;脂肪体所含空泡随着变态发育进程逐渐增多,并内层脂肪体空泡比外层多;脂肪体的消溶从5龄开始,蛹2天达到高峰,并逐渐退化成离散溶解状;但在整个变态期间,存在部分细胞核染色清晰的脂肪体细胞。  相似文献   

2.
沈以红 《蚕学通讯》2006,26(3):27-35
随着家蚕DNA分子标记和物理图谱的发展,基因组序列的释放,以及EST数据库和BAC文库的构建,FISH技术在家蚕的遗传学、基因组学研究,尤其是物理图谱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本文综述了FISH及相关技术原理及近年在家蚕和部分鳞翅目昆虫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在家蚕及鳞翅目昆虫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4.
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导入家蚕蛹(G_0)的睾丸,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检测到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家蚕卵(G_1)表达的荧光图像。  相似文献   

5.
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调节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态,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的一种生理性过程。细胞凋亡在牙齿发育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参与了牙上皮与间充质的相互作用。牙齿发育中的细胞凋亡是在特定时空发生的由一系列基因严格调控的程序化过程。本文主要介绍牙齿发育中的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凋亡因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绿色荧光蛋白在家蚕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峰  陈秀 《蚕业科学》1997,23(3):135-136
利用家蚕细胞质肌动蛋白基因(A3)启动子和NPV病毒即刻早期蛋白IE启动子在家蚕细胞中表达GFP,实验结果表明是可行与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质脂体介导法将构建好的家蚕转基因载体piggyBacA3EG转染家蚕培养胚胎细胞SWAU1-BmE,转染后48h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的发绿色荧光的细胞, 200h后,仍有部分细胞发绿色荧光.通过细胞爬片观察发现,绿色荧光是由细胞的胞质部分发出的,细胞核不发光.经RT-PCR检测,能在转染细胞cDNA中扩增出EGFP片段,表明该表达载体构建正确,且能在细胞水平进行瞬时表达,可以用于家蚕转基因的下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家蚕变态期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的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酚氧化酶在昆虫的变态发育和免疫防御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GenBank上登录的家蚕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的cDNA序列设计正反向特异引物,通过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了家蚕变态期(从5龄第3天到化蛾)雌、雄个体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的转录活性。家蚕雌性变态期的PPO1基因仅在5龄第4天和上蔟第0、12、24、36、48、60小时及第3、4、5、6、8、10天有表达,其中上蔟第48小时和上蔟第3天的表达量最高;而在雄性家蚕变态期,该基因仅在5龄第4、5、6天及上蔟第36、48小时与第3、5、9、10天和蛾期有表达,其中上蔟第5天的表达量最高。家蚕PPO1基因的转录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推测其在家蚕雌、雄个体变态发育的不同时期中执行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细胞色素P450在家蚕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介绍了细胞色素P450及其发现、命名的研究史,概述了细胞色素P450的结构特征、分布的广泛和多样性及细胞色素P450主要功能。并从家蚕细胞色素P450的研究现状出发,基于家蚕作为鳞翅目昆虫代表——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的现实,简要地展望了以家蚕细胞色素P450研究为代表的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环境激素阿特拉津对家蚕卵巢培养细胞(BmN)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利用鳞翅目昆虫对环境激素进行生物学评价和监测的方法,用2,3-二苯基溴化四唑(MTT)、4’,6二乙酰基-2-苯基吲哚(DAPI)荧光染色和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流色细胞仪检测(FCM)等技术,分析检测了环境激素阿特拉津(AT)对体外培养家蚕卵巢细胞(BmN)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AT浓度超过0.0625mmol/L,显著抑制了BmN培养细胞48h的存活率(p<0.001),LC_(50)为0.0703mmol/L;0.0625~0.5000mmol/L AT处理24h后,BmN细胞核出现明显的凋亡现象;0.5000mmol/L的AT处理48h后,BmN细胞DNA链发生断裂。AT对BmN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有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长期处于AT污染的环境中对鳞翅目昆虫可能有严重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1.
流式细胞术在细胞凋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式细胞术做为一种高新生物技术,在动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细胞生物学、病毒学、肿瘤学、免疫学和病理学中都得到广泛应用,为细胞凋亡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该技术具有简便、快速、多参数分析等优点,可针对细胞在凋亡时产生的一系列形态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性质的变化,包括细胞皱缩,核染色质凝聚,细胞膜通透性改变,Caspases 激活,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膜磷酯酰丝氨酸外化,胞质 Ca2 浓度升高,DNA片段化及含量变化等特点,进行定性、定量测试分析,从而实现对细胞凋亡的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12.
基于BmNPV感染前后宿主细胞BmN的蛋白质差异组学研究结果,发现宿主细胞中的BmAda3(B.mori alteration/deficiency in activation 3)蛋白在BmNPV感染前后,其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探究BmAda3蛋白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da3,通过诱导表达、纯化获得目的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将构建的瞬时表达载体pIEx-1-gfp-ada3转染BmN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BmAda3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将构建的瞬时表达载体pIEx-1-ada3转染BmN细胞,荧光定量PCR显示BmAda3蛋白的过表达可显著抑制病毒基因组复制。MTT细胞活力检测结果表明,BmAda3蛋白的过表达具有显著增强细胞活力的作用,DNA片段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也进一步证实BmAda3蛋白的过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BmNPV感染诱导的宿主细胞凋亡。研究结果将为深入了解家蚕细胞与BmNPV的互作调控关系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家蚕细胞凋亡是家蚕细胞的主动死亡过程,在家蚕细胞的发育和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抵御病毒感染的天然性保护机制。而病毒也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了适应性调节细胞凋亡的能力,或通过在病毒复制早期表达凋亡抑制产物,以阻止细胞凋亡达到繁殖子代病毒的目的,或通过晚期表达凋亡诱导物诱导细胞凋亡,以快速有效地释放子代病毒。根据细胞凋亡的典型特征,已经发展出ELISA法,流式细胞仪法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为更深入地了解细胞凋亡的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家蚕在变态期不同发育时段中肠组织蛋白表达差异的信息。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从家蚕吐丝前1 d到化蛹72 h的中肠蛋白分离到相对明显的16条泳带,其中分子量约为30、45、70 kD的蛋白组分含量较大,且比较稳定,分子量约为50、60、62 kD的蛋白组分在不同时期存在着显著的表达差异。进而通过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分析,发现家蚕中肠组织蛋白的表达种类和差异蛋白数目的变化在化蛹1~3 d非常明显:蛋白表达种类的变化呈现2个高峰,分别为化蛹0 h和化蛹41 h;差异蛋白数目的变化呈现3个波峰,分别在吐丝98 h至化蛹0 h、化蛹30~41 h和化蛹41~58 h。在化蛹1~3 d,这种显著峰值变化的时期刚好与家蚕中肠组织发生旧肠壁细胞退化死亡和新生肠壁细胞分化增殖的盛期相吻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蚕中肠组织在变态期活跃的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5.
荧光素酶基因在家蚕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含有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的质粒pGL3,用脂质体转染方法转染家蚕BmN细胞,加入检测底物后,检测到了荧光素酶基因的表达产物——荧光发射,并进行了荧光扫描测试,测定了在波长562nm处的荧光发射动力学图谱。  相似文献   

16.
《蚕学通讯》2011,(1):19-19
近日,国际生物学权威期刊《BMC Genomics》致函西南大学蚕学所:鲁成教授领衔完成的家蚕细胞凋亡研究论文《The genomic underpinnings of apoptosis in the silkworm,Bombyx mori》自2010年10月31日正式发表以来,共有1241人次访问下载,评为该杂志的高访问率  相似文献   

17.
家蚕中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家蚕自幼虫期到蛹期发育过程中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情况,鉴定家蚕中肠干细胞的潜在定位。采用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与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染色追踪变态和发育时期家蚕中肠的形态结构及细胞组成变化,结果显示,幼虫经历蜕皮及变态时,中肠形态结构以及中肠上皮细胞组成均发生明显变化:在幼虫每个龄期的盛食期肠壁较薄,眠前期(蜕皮前)明显变厚,至眠期其厚度达到峰值;中肠上皮层存在柱状细胞(CC)、杯状细胞(GC)和再生细胞(RC)3种细胞,3种类型细胞随龄期逐渐增多,其中各龄期柱状细胞持续增多,至眠期达到峰值,靠近基底膜的小细胞在眠前期增多。利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和磷酸化组蛋白(Phospho-histone H3,PHH3)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到中肠上皮细胞,尤其是中肠上皮层靠近基底膜处的小细胞在幼虫各龄眠前期的增殖率最高。同时通过BrdU滞留标记实验在中肠上皮层靠近基底膜处发现了BrdU滞留阳性信号。研究结果发现家蚕幼虫蜕皮时中肠上皮层靠近基底膜处的小细胞发生快速增殖,推测这些小细胞中存在着潜在的家蚕中肠干细胞。  相似文献   

18.
细胞凋亡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凋亡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细胞死亡方式,是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机体为维护内环境的稳定,通过基因调控,激活内源性核酸内切酶而发生的细胞自动消亡的过程,亦称为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自1972年Kerr等根据细胞发生了与坏死完全不一样的死亡过程而提出细胞凋亡(apoptosis)的概念后,引起细胞生物工作者的注意,但由于当时检测技术的限制,这种细胞凋亡现象只停留于形态描述,缺乏定  相似文献   

19.
氧自由基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0.
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线粒体起着主要的作用。线粒体外膜(OMM)上的VDAC-ANT复合物是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PTP)的主要成分,调节着膜两侧的电位,是线粒体凋亡蛋白释放的主要通道。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Cyt C)的释放可通过一种新的通道MAC直接进入胞质,而且OMM的结构不发生破裂。另外,其他因子诸如Bcl-2族因子、Cyt C、AIF等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调节PTP或线粒体凋亡通道(MAC),令线粒体的通透性改变,将各种促凋亡因子释放,从而激活caspase的水解反应,诱导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