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了人工感染流行性腹泻病毒乳猪的空肠上皮内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琥珀酸脱氢酶和5′—核苷酸酶的动态学变化。结果,肠上皮内碱性磷酸酶对病毒侵袭的反应最敏感,染毒18h后,乳猪肠上皮微绒毛排列整,碱性磷酸酶反应明显降低;45h后,断裂脱落的微绒毛内可见到较弱的酶反应;染毒18h后,肠上皮内的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强。酶反应见于整个溶酶体,溶酶体数量增多、体积变大,多位于细胞的游离缘和扩张的内质网附近,此种内质网中可见到病毒。染毒45h后,肠上皮的溶酶体内可见到亚细胞碎片。染毒13~45h后,肠上皮内线粒体扩张呈不整圆形、内嵴破损,但其外膜的琥珀酸脱氢酶的反应却增强。肠上皮内5′—核苷酸酶的活性以感染18h为高。以上四种肠上皮内酶反应,在感染96h后活性均明显降低或消失。  相似文献   

2.
应用猪胎肠单层细胞培养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运用猪胎肠组织原代单层细胞培养物进行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吉毒株的培养与传代试验,并对其细胞传代毒作了电镜检查、复归猪体试验、荧光抗体交互染色和交互中和试验等项鉴定。结果表明,应用猪胎肠组织原代单层细胞培养物来分离和传代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可行的;其细胞病变效应(CPE)明显,感染细胞表现为肿胀变圆和脱落;病毒产量高,TCID_(50)/0.05达10~(5.5~6.0)。血清学试验结果表明,吉毒株与华毒株和川毒株抗原性一致,而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Miller株没有共同抗原,从而证实所培养的吉毒株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相似文献   

3.
1978年比利时首次确认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猪群腹泻的病原,其后,英国、捷克、匈牙利和西德等国相继在爆发腹泻的猪群中检出该病毒。在1981年美国新出版的《猪病学》一书中,将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德国等报道的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猪腹泻称之谓猪流行性腹泻(Porci Epiedemic Diarrhea)。  相似文献   

4.
1978年比利时首次确认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猪群腹泻的病原,其后,英国、捷克、匈牙利和西德等国相继在爆发腹泻的猪群中检出该病毒。在1981年美国新出版的《猪病学》一书中,将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德国等报道的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猪腹泻称之谓猪流行性腹泻(Poreine Epiedemic Diarrhea)。我站曾于1978年春从吉林省某种猪场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2011年我国猪群仔猪腹泻的病因,采用巢式RT-PCR方法对河南和辽宁省2个规模猪场采集43份出现腹泻的粪便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轮状病毒(PRoV)的检测,结果表明:43份腹泻样品均为PEDV,没有检测出TGEV和PRoV。对扩增的PEDV进行测序和分析显示,这些PEDV流行毒株均属于基因G2.3亚型,彼此之间的同源性高达99.2%~100%,与2011年韩国和2008年泰国流行的PEDV毒株同属于一个进化分支。将其中3份病料在Vero细胞传代后接种2日龄仔猪,结果发现接种后13~57h内仔猪全部死亡,接种仔猪呈现典型的腹泻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提示了这些PEDV流行毒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6.
猪传染性胃肠炎(简称TGE)可感染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特别是对10日龄以内的乳猪危害甚大。 1946年Doyle等已确定其为病毒引起,此后,各国证明TGE病毒均为冠状病毒而且没有型的差异。我国于1973年首次从上海地区流行性腹泻病猪体内分离到猪  相似文献   

7.
给8头3日龄同窝仔猪经口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吉”毒株的猪胎肠单层细胞培养物,于感染后在第18、30、45、96h扑杀,进行病理组织学和病理组织化学研究。病理组织化学(硷性磷酸酶、ATP酶、琥珀酸脱氢酶、单胺氧化酶)的变化早于病理组织学变化。组织学变化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脱落、绒毛短缩为特征,其中以空肠中,后部的肠绒毛变化最严重;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呈正相关,感染后24~36h,实验仔猪呕吐、腹泻最明显,而感染30h扑杀的实验仔猪,小肠绒毛短缩,上皮细胞脱落最严重。作者认为,初期腹泻主要是小肠绒毛柱状上皮能量生成不足,吸收和运输障碍所致;而后期则是肠绒毛柱状上皮能量生成不足,吸收表面积严重减少,绒毛柱状上皮严重变性导致的消化不良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是危害养猪生产的严重传染病之一 ,兽医界一直试图把病毒适应于体外人工培养的细胞上繁殖 ,但经国内外多年的努力 ,病毒适应于细胞培养一直没有被突破 ,直到 1 988年瑞士的Hofmann〔1〕首次报道PED病毒在VERO细胞上培养获得成功。几年前 ,我们从上海郊区分离的PEDV亦适应于VERO细胞 ,至今已传至 1 50代。目前我们又把PEDV从VERO细胞转到了ST细胞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病毒 :本所从上海郊区发病猪粪便中分离并已适应于VERO细胞的 1 0 0代病毒〔2〕,-2 0℃保存…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变异毒株和传统毒株RT-PCR鉴别诊断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PEDV变异毒株(JN381492.1)和传统毒株(JN599150.1)S基因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反应条件优化。结果显示:建立的RT-PCR鉴别诊断方法能够特异性区分PEDV变异毒株和传统毒株,能扩增出变异毒株442 bp的目的片段,而传统毒株是270 bp的目的片段,并且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呼肠孤病毒、猪瘟病毒、猪脑心肌炎病毒、轮状病毒均无交叉反应;敏感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检测出变异毒株和传统毒株的底限均为4×104 copies;利用该方法对42份临床腹泻样品进行检测,PEDV阳性率为69%(29/42),变异毒株占总PEDV毒株的93.1%(27/29),传统毒株占总PEDV毒株的6.9%(2/29)。该RT-PCR方法为PEDV的病原鉴别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猪囊尾蚴及其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采自猪体的猪囊尾蚴及其体外培养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猪囊尾蚴的基本结构包括皮层、间质层和实质区。皮层密布微绒毛;内部是实质区,含光面内质网,大量囊泡和圆形空泡。线粒体多分布在基质区的近基膜处。皮层以基膜与间质分开。间质层为网状纤维样,并形成分支深入实质区,起支架作用。肌组织位于间质层中,间质层向内为实质区,有实质细胞、皮层细胞、成肌细胞及成石灰颗粒细胞。排泄系统中除不同孔径的排泄管外,还有三五成群的焰细胞与毛细管相通。体外培养的细胞结构与体内自然生长的无明显差异,猪囊尾蚴培养细胞的内部细胞器较其体细胞清晰,与体细胞相比培养细胞有些细胞内部细胞器减少。猪囊尾蚴细胞的外部形态主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多数细胞表面有凹槽、脊及绒毛。  相似文献   

11.
将健康猪12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4头,分别以肌肉接种、口服和滴鼻三种不同途径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用ELISA、电子显微镜技术对PEDV实验感染猪的排毒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PEDV感染猪除了可经粪便排毒外,还可经呼吸道分泌物向外排毒,即PEDV除了可在肠上皮细胞增殖外,还可在呼吸道内复制。实验感染猪一般于接种后2.5~5.2d尚未出现临床症状时开始排毒,持续排毒时间长达54~74 d。因此认为,不仅处于潜伏期的猪可以排毒,而且病愈后的猪也可以长期排毒,是潜在的危险传染源,在防疫上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另外,也证明PEDV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肌肉接种途径感染猪体。而此三种途径感染的猪,其临床表现存在着明显差异,即肌肉接种猪易感,日服猪次之,滴鼻猪不易感。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干扰素、中药复方及抗生素对猪自然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的治疗效果,试验选取自然发病的猪流行性腹泻患病猪339头,随机分成干扰素组(Ⅰ组)、中药复方组(Ⅱ组)2个试验组,并设抗生素对照组(Ⅲ组)进行治疗试验。结果显示:从治愈率来看,Ⅰ组与Ⅲ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Ⅱ组与Ⅲ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 0.01),Ⅰ组、Ⅱ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其中以Ⅱ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最高,分别为72.9%和83.4%。试验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口服液对PED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干扰素在感染早期亦可用于PED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正>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脱水。临床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极为相似。本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季12月~来年2月,夏季也可发生,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感染发病率100%,成年母猪发病率低。哺乳仔猪受害最严重,病死率60%。流行性腹泻传播较慢,常在一个月内传遍整个猪场,死亡率不高,经1个月左右流行恢复痊愈。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姜黄素对猪轮状病毒(PRV)感染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细胞)的抗病毒作用。以IPEC-J2细胞为试验对象,分别设置阴性对照组、感染PRV(感染复数=0.1)组和感染PRV后姜黄素(20μmol/L)处理组。在感染PRV后观察细胞病变,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和病毒滴度测定法检测PRV在IPEC-J2细胞内的复制与增殖。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1)PRV感染导致IPEC-J2细胞病变,显著降低细胞活力(P<0.05),极显著上调细胞内ROS含量(P<0.01);2)姜黄素可显著抑制PRV在细胞内的复制与增殖(P<0.05);3)在PRV吸附细胞阶段添加姜黄素显著抑制了病毒的复制与增殖(P<0.05);4)姜黄素在感染前与PRV直接孵育能显著降低感染后病毒的滴度(P<0.05);5)PRV感染显著提高了细胞内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干扰素诱导蛋白44样蛋白抗体和干扰素β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了细胞内Toll样受体适配器分子1、线粒体抗病毒信...  相似文献   

16.
猪流行性腹泻病是严重威胁养猪业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成功分离到一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并且采用采用对发病猪的小肠粘膜进行人工攻毒以及无菌处理后进行接种操作,使PED病毒长成了单层的VERO(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本文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猪圆环病毒2型(PCV2)对小鼠超微结构的病理损伤及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20只6周龄的昆明小鼠随机平均分成2组(即A组和B组),A组小鼠经腹腔注射PCV2细胞培养物0.1mL/只(含病毒1 000TCID50),B组以同样的方式和剂量注射无菌细胞培养液作为对照。于PCV2感染后14d,处死所有小鼠,取其组织做电镜观察和PCV2PCR检测。结果显示,在电镜下,所有PCV2感染鼠的超微结构病变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淋巴器官、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脑、肠等脏器实质细胞凋亡或坏死,细胞内线粒体水肿、内质网扩张,间质毛细血管淤血、炎症细胞浸润,并在脾脏、胸腺、淋巴结的淋巴细、巨噬细胞,以及肝细胞,肾足细胞,脑神经细胞的胞浆或胞核内发现病毒包涵体。同时通过PCR检测,所有PCV2感染鼠的组织均可检出PCV2DNA。B组(对照组)小鼠除在淋巴结可见极少数淋巴细胞凋亡外,其他组织均无任何超微结构病变;同时,所有组织也未检出PCV2DNA。由此说明PCV2可在昆明小鼠多脏器实质细胞内复制,并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这2种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冬季和春季,二者都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我国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猪病毒性腹泻已成为威胁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因十分复杂,主要的病原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轮状病毒(PoRV)和猪嵴病毒(PKV)。这4种病毒均能引起猪的肠道传染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严重腹泻、呕吐、脱水和仔猪的高死亡率,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染,其中对哺乳仔猪的危害最为严重,发病率可达100%~([1])。这4种病原所致腹泻其临床症状和病理  相似文献   

20.
湖南零陵区黄田铺镇某养殖场生猪出现流行性发病,场主采取治疗措施,效果不佳。寻求帮助,经临床和实验室等手段检测,确诊为猪流行性腹泻和猪瘟混合感染,通过对症下药,并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后,该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本次疫病发生提醒广大养殖户应加强养殖风险意识,科学制定免疫程序、根据季节变化及本场实际,做好免疫抗体监测,做好疾病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