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家蚕内分泌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江 《江苏蚕业》1990,(2):1-14
家蚕内分泌学的研究从家蚕内分泌器官的实验形态学开始,到激素物质鉴定、化学结构测定、作用机理的阐明,近年进一步深入到激素的生物合成和前体加工、激素与激素载体和受体蛋白的基因分离、克隆、鉴定,并且有些研究成果已有效地应用在蚕茧生产实践上。对这一发展迅速的蚕业科技上的新兴学科,本刊原主编管守盂教授一直极为关注,一年前就亲自约请朱江同志撰写专文,并作了指点,临终前还关心此事。但未及完稿,他就辞离人世。现在发表本文,除向读者介绍这一领城的研究概况外,也以此纪念为本刊的成长与发展倾注了巨大心力的原主编管守孟教授。  相似文献   

2.
普后一  姚祥 《江苏蚕业》1992,(4):1-7,56
本文概述了昆虫神经多肽激素的生理生化学研究进展。从家蚕成虫头部抽出了PTTH、4K-PTTH、DH、EH、PBAN和MRCH等6种神经多肽激素,这几种激素均已分离成功,并测定了部分或全部氨基酸顺序,对其合成、释放以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咪唑类化合物(KK-22和KK-42等)具有抗保幼激素活性,能诱导家蚕早熟变态,而KK-42在蛹期有抑制蜕皮素合成的作用,用以处理除脑蛹可获得永久蛹。本文对脑和前胸腺等内分泌器官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家蚕食道下体(SB)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道下体(Suboesophageal body)简称SB,首先由Wheeler(1893)在一种冬蜥(Xiphidium ensiferum)的胚胎中发现和报道的.在家蚕中Hatscheck(1877)认为SB是胚胎期作为"内胚层的原基",因此,Toyama(1902)认为在家蚕胚胎发育时就形成了SB,并认为它起源于一串中胚层细胞.Sakurai(1915)报道家蚕幼虫体中的SB是由多核的大细胞组成,Miura(1936)用免疫的方法推断SB是决定滞育的内分泌器官.由于Fukuda,Hasegawa(1951)鉴别出咽下神经节是滞育激素的分泌器官后,这一推断就被否定了.Akai(1976)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家蚕幼虫的SB细胞中含有许多小的颗粒.最近,Sato(1998)通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认为SB是分泌器官.尽管国外特别是日本对家蚕SB形态学方面的报道时间较早,但对家蚕SB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也刚刚起步,而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着重介绍家蚕SB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正>保幼激素调节蜜蜂的变态、繁殖和行为发育,由幼虫和成蜂食道两侧的两个球形器官咽侧体合成。咽侧体和其他两个内分泌器官由神经相连,脑部通过神经内分泌信号调节咽侧体的活性。体外实验中,血液里的保幼激素滴度与咽侧体的合成速率相关,说明循环的保幼激素的数量主要由合成速率决定。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一起控制幼虫和蛹的成长和  相似文献   

5.
家蚕以卵态滞育。由于蚕卵的滞育性是蚕的重要生理特性,早在20年代就有不少学者对这一特性从温度、光线、湿度、营养等个体生态学以及遗传学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们的业绩先后为蚕种的制造、保护、人工孵化等技术体系建立基础,对生产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学者们进一步从实验形态学、内分泌学等方面探索支配蚕卵滞育的机制,不断有新的突破。现综合这方面的资料作简单介绍。一、支配蚕卵滞育的内分泌家蚕具有内分泌系统,40年代起先后被查明。组成家蚕内分泌系统的器官,目前被  相似文献   

6.
蜜蜂的激素     
昆虫内分泌系统及其激素的研究是当代生物学重大领域之一。蜜蜂的激素研究受到重视。从昆虫激素的现有进展情况看来,基本上可将激素分为两大类:即内激素(Endohormone)与外激素(Ectohormone)(或信息索Pheromone)。关于蜜蜂外激素以及与内激素的区别等基本检念,笔者曾有过简要说明。本文再就蜜蜂激素的若干问题,作专题综述。一、蜜蜂的重要内分泌器官昆虫内分泌器官所分泌的激素,借体液传递,影响各器官的机能,从而控制调节某些器官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家蚕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组织器官发生着激烈的新旧替换,旧组织在消溶过程中存在着细胞凋亡。通过剖取家蚕变态发育期的各种组织(中肠等)的组织块,利用DAPI、Hoechst33342、AO等荧光素直接对活体组织进行荧光显色显微观察,实验证明,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可以简单方便地观察到家蚕变态发育过程中组织细胞的形态变化,是研究家蚕变态发育中细胞凋亡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华刚  张坚 《江苏蚕业》1991,(3):53-54
<正> 甲状腺激素是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种内分泌激素,可促进脊椎动物许多器官加速合成蛋白质,提高糖原的利用。在有些昆虫体内也曾发现有甲状腺素(T_4)和碘化氨基酸。但家蚕中是否存在有免疫活性的甲状腺激素,尚未见报道。早期发现甲状腺激素能使蚕体和茧壳增重,近年来只发现甲状腺素(T_4),能加速氨基酸参入蚕休中肠  相似文献   

9.
家蚕的蜕皮与变态是由前胸腺所分泌的脱皮激素(Molting Hormone 或Ecdysleroid以下简称MH)及由咽侧体所分泌的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以下简称 JH)所控制的,而促前胸腺激素(Prothoracicotropic Hormone,以下简称 PTTH)能否刺激前胸腺分泌MH因前胸腺发育时期而异。笔者10多年来从家蚕之内分泌体系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各个激素之分泌的调控机制及相互关系远比我们想像的要来得复杂得多,本文就隐性3眠蚕之发育,JH与MH之相互关系,PTTH如何通过二次信息刺激前胸腺分泌MH的以及家蚕的生长及发育是如何受到上述几种激素及其他生长因子所调控的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1垂体促性腺激素垂体是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可以分泌多种蛋白质激素来调节动物的生长、发育、代谢,以及生殖活动。现已发现腺垂体至少分泌7种激素,即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素、促甲状腺素、促乳素、促卵泡素、促黄体素、粗黑色细胞素。  相似文献   

11.
家蚕与蚕座中桑叶(包括桑枝)背景的准确分割技术,是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开发家蚕自动饲喂系统的关键技术,也是开发智能化、自动化养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验以5龄家蚕(菁松)为研究对象,饲喂条桑,采用摄像机连续录制蚕座图像。首先采用Otus法与最大熵法对家蚕和桑枝(包括叶脉)图像进行处理,然后对图像RGB各分量数值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最终获得基于B分量的区分家蚕与桑枝的分割阈值。图像经此分割后,计算家蚕在蚕座中的面积占比。结果表明,蚕座图像经过Otus法与最大熵法处理去除了桑叶图像,在B分量上获得了最佳分割阈值129,去除了桑枝(包括叶脉),最终从图像中分割出家蚕,建立了家蚕在蚕座中面积占比的实时计算方法。经验证,该方法准确可靠,为开发自动化的家蚕自动饲喂系统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松果腺激素的研究及其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果腺激素的研究及其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李拥军丁家桐(扬州大学农学院动科系江苏扬州225009)松果腺又名脑上腺,是一个具有多方面生理功能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它能分泌多种神经激素,总称为松果腺激素。研究发现,哺乳动物的松果腺是实质器官,具有实质细胞和间质...  相似文献   

13.
家蚕几种组织中谷丙转氨酶活力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刚  张坚 《蚕业科学》1992,18(3):205-207
<正> 谷丙转氨酶(GPT)是蚕体中一种重要的氨基酸代谢酶,由于GPT能使丙酮酸转变为家蚕丝蛋白质中主要的组分——丙氨酸,所以国内对该酶的研究比较多,尤其主要集中在后部丝腺这一器官。一般认为GPT活力的提高,可促进丝蛋白的合成,从而提高蚕茧量;在调节GPT活力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添加外源性保幼激素类似物和蜕皮激素;但对家蚕其他组织中GPT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了解甚少。本试验旨在分析GPT在家蚕几种主要器官中的分布及含量变化,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的是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直接标记于单克隆抗体上进行直接ELISA法检测家蚕微孢子虫,实验结果表明:直接ELISA法比间接ELISA法检测家蚕微孢子虫其灵敏度和特异性二者差异不大,但直接ELISA法操作简单,是实用性较强的一种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pGEM 3Z为载体 ,分别构建了家蚕 (Bombyxmori)和野桑蚕 (Bombyxmandarina)海藻糖酶基因启动子控制的荧光素酶基因报告质粒 ,利用昆虫细胞瞬时表达系统进行启动子特性分析 ,并就家蚕滞育激素对海藻糖酶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家蚕和野桑蚕海藻糖酶基因启动子在家蚕Bm5细胞、Sf2 1细胞中都有转录活性 ,但是活性都很低 ;家蚕滞育激素在体外条件下对家蚕海藻糖酶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调节有明显的剂量效应 ,13~ 33nmol/L时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由此推测来自家蚕卵巢的Bm5细胞可能存在与滞育激素作用的受体。  相似文献   

16.
关于家蚕以卵态滞育是由喉下神经节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所决定,已为日本学者福田宗一(′51,′53),长谷川金作(′52)及我国学者吕鸿声(′58)所分别完成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的实验所证实。长谷川主张化性可能单独由喉下神经节的机能决定,且不同化性品种喉下神经节所分泌的“滞育激素”(原文为“休眠激素”)的量不同,小林(′57)对喉下  相似文献   

17.
姚祥 《江苏蚕业》1993,(1):59-64,58
50年前,福田宗一(1907—1984)首先报道了昆虫前胸腺激素诱导蜕皮、变态的效应,这是昆虫内分泌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并推动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到40年代后期,昆虫内分泌学经典学说的框架基本确立,进一步促进了昆虫内分泌学的研究。日本12位学者编著的《昆虫生理学)一书(朝仓书店1990年10月初版),详细介绍了昆虫内分泌学研究的经过、方法,从生理现象到分子水平由浅入深地系统论述了研究成果,作为昆虫前胸腺内分泌机能发现50周年的纪念。译者择其与家蚕直接有关的内容,如脑肽激素(石崎宏矩编著)、蜕皮激素与前胸腺((?)井胜编著)、主要体液蛋白质生物合成系统(富野士良编著)、卵内蜕皮激素(大西英尔编著)和蚕的胚胎滞育(园部治之编著)等译成“家蚕蜕皮变态的内分泌机制”予以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激素是机体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直接分泌到血管和淋巴中,对特定的器官和组织产生兴奋和抑制作用.协调机体内部生理机能的特殊的物质。通过传统的遗传手段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改变畜产品的质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激素免疫技术.人为地改变动物机体内正常的激素水平,促进动物的生长,改善畜产品质量,提高饲料报酬,已经成为畜牧业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和散在于其它器官内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它有调节、控制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和代谢机能的作用。激素在动物和人体内正常时含量甚微,但能量很大,对机体的作用强、影响大。在食用组织中尽管含量甚微,一旦进入人体,将对人体产生很大影响。如曾发现残留于猪肉尸上的“三腺”(即甲状腺、  相似文献   

20.
应用精子载体法导入外源DNA影响家蚕遗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曾经实验表明 ,无论采用直接注射幼虫方法 ,还是采用精子介导的“交配囊法” ,将外源DNA导入蓖麻蚕或家蚕体内 ,都有可能改变受体的某些遗传特性 ,有的变异还可以遗传并育成稳定的新品系。实验结果还表明 ,采用不同品种的家蚕DNA导入同一品种的蓖麻蚕体内 ,对遗传性有不同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外源DNA对家蚕的遗传作用 ,也为了进一步验证精子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在蚕上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本研究采用我们建立的“交配囊导入法” ,将不同种属的蓖麻蚕和柞蚕DNA导入家蚕处女蛾交配囊内 ,并与同种雄蛾交配 ,获得受精卵 ,观察由此受精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