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虽然在1947年就公布沙棘染色体数目2n=24,但对其数目和组型的详细分析尚无详述。为此,作者采用铁矾—苏木精染色法,对沙棘根尖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型进行确定和分析。观察发现沙棘染色体臂比在1.282—1.633之间,着丝点在中部,第一号染色体具随体,但比其同源对中的另一条易丢失。  相似文献   

2.
樟树除常规枝叶蒸油外,综合利用樟树木材,可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弥补木材资源的不足。以15年生材用和油材两用樟树木材为研究对象,利用年轮年代仪测定其生长轮宽度;木材解离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测量木纤维长度和宽度,计算木材纤维长宽比;采用Ifju法测定木材组织比量;研究材用和油材两用樟树木材构造的差异。结果显示:材用和油材两用樟树木材年轮平均宽度分别为7.9mm和6.4mm,木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材用樟树分别为1 182μm、23μm、7.8μm,油材两用樟树分别为974μm、25μm、6.3μm;木材纤维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材用樟树分别为52、0.51、0.66,油材两用樟树分别为39、0.34、0.75;木纤维、油细胞、薄壁细胞、导管、木射线的组织比量材用樟树分别为50.66%、4.37%、8.63%、16.84%、18.81%,油材两用樟树分别为45.45%、5.5%、13.69%、16.21%、18.53%。两种木材年轮宽度径向变异均由髓心向外先增加后减小,且表现为材用樟树径向生长速度大于油材两用樟树;根据木材解剖分子分级规定:材用和油材两用人工林樟树的木纤维均属于"中"级;纤维宽度均属于"中等";木纤维细胞壁厚度均属于"薄"级,但材用樟树比油材两用樟树木纤维更长、宽度更小、细胞壁更厚,更加适用于纤维制品原料;材用樟树木材导管和木射线组织比量相近、木纤维组织比量大于油材两用木材、油细胞和薄壁细胞组织比量小于油材两用樟树,且两类木材的油细胞、薄壁细胞纵向变异波动均较小,可作为识别材用和油材两用樟树或材质评价的参考因子;材用樟树和油材两用樟树具有非常相近的亲缘关系,材用樟树可能为油材两用樟树的一个变种。该结果为区别油用和材用樟树木材和樟树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樟树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樟树基因组DNA为材料,分析了影响樟树ISSR-PCR的主要参数,确立了适用于樟树的ISS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结果表明获得清晰、重复性高的樟树ISSR-PCR扩增条件为:20μL PCR反应体积中,1×PCR Buffer(10 mmol.L-1Tris.HCl,pH8.3,50 mmo.lL-1KCl),2.0 mmo.lL-1MgCl2,200μmol.L-1dNTPs,50 ng模板DNA,200 nmo.lL-1引物,0.5 UTaq DNA聚合酶。在扩增过程中,引物的适宜退火温度比其Tm值平均高3℃。这为今后利用ISSR标记技术开展樟树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樟树根材的化学成分研究较少,制约了樟树根材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利用。采用Py—GC/MS三体联用技术研究了樟树根材的化学成分。樟树根经冷冻干燥除水,粉碎后于苯/醇溶液中进行提取处理,提取物滤液经浓缩、冷冻除水后,于热裂解器在550℃的He气流中进行热解,然后对热解产物进行GC/MS联机分析,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樟树根热解产物富含名贵生物医药、名贵香料成分,副产物不仅可用于高档化妆品和护肤品,还可用于生物医药以及食品、染料、工业溶剂等的原料。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氮对樟树幼苗硝酸还原酶活力和氮元素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开顶式人工熏气装置,对1年生樟树幼苗进行了为期2个月不同体积分数NO2(0.1、0.5和4.0μL/L)熏气试验,研究其对幼苗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NR)和氮元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熏气过程中,0.1和0.5μL/L NO2均增强了樟树幼苗叶片的NR活力,其中0.5μL/L NO2处理的NR活力为各处理中最强,且显著强于对照,4.0μL/L NO2则抑制了NR活力;3种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樟树幼苗叶片N元素的积累,其中0.1和0.5μL/L NO2均使樟树幼苗叶片N元素含量显著提高,4.0μL/L NO2的影响则因熏气时段而不同.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樟子松丛枝上小枝的韧皮部、病枝芽苞的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其筛管细胞中有大量圆形、椭圆形、亚铃形和鞋底形粒体。其大小在300—400×300—3000毫微米,有明显的双层膜和网状DNA 结构,膜厚约15毫微米。  相似文献   

7.
1974年在浙江竹区发现一种刚竹病害。典型症状是竹杆基部紫色,形成条、环状绕竹杆基部一周深紫色斑。1980—1987年对此病进行了研究,经鉴定此病由束梗镰孢菌(Fusarium stilloides Wollenw.)引起。病菌广布土壤中,在霉雨季节病菌从竹根、蔸,竹杆基部的伤口侵入,7—8月高温时病斑迅速扩散。重病株当年9—10月开始落叶,以后逐渐全株枯死。病害发生同竹龄、立地条件、经营管理水平有关。防治应以营林措施为主。  相似文献   

8.
樟树叶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树为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材用和特种经济树种,在我国大面积栽培。樟树叶是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但具有高附加值开发潜力的化学组分还未被深入研究,阻碍了樟树的综合开发利用。首次采用GC/MS联用技术研究樟树叶的高品位综合利用前景及途径。新鲜樟树叶经微波干燥除水,粉碎后于苯/醇溶液中进行提取处理,提取物滤液经浓缩后,取0.2μL样品进行GC/MS联机分析,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樟树叶的苯/醇提取物中富含名贵生物医药、名贵香料、以及大宗化工成分,首次发现樟树叶中富含总含量达13.06%的烯类物质,具有很好的高品位综合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湖南樟树叶片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零陵、株洲、怀化、岳阳等地樟树叶片精油的气相色谱分析,其主要成份有樟脑、龙脑、芳樟醇、1,8——桉油素及异橙花叔醇等五种类型,对开发樟树叶片资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樟树林生态系统中多环芳烃含量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气相色谱仪 (GC)对樟树林生态系统中植物体各器官和林地土壤的多环芳烃 (PAHs)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 :乔木层樟树各器官中树皮的PAHs含量最高 ,为 86 4 1μg·kg- 1 ;树干最低 ,为 2 84 3μg·kg- 1 ;其他依次为籽实 (75 2 0 μg·kg- 1 ) >树根 (7115 μg·kg- 1 ) >树枝 (5 35 2 μg·kg- 1 ) >树叶 (4 4 81μg·kg- 1 )。樟树林生态系统中PAHs含量空间分布为 :枯枝落叶层 (92 35 μg·kg- 1 ) >乔木层 (5 995 μg·kg- 1 ) >草本层 (36 31μg·kg- 1 ) >土壤层(14 6 6 μg·kg- 1 ) >灌木层 (2 4 5 μg·kg- 1 )。与无林地土壤的PAHs含量 (3470 μg·kg- 1 )相比 ,樟树林土壤的PAHs含量低 5 0 %以上。同时 ,随大气降水进入樟树林的PAHs,经过林木的吸附和降解后 ,林内降水和地表径流的PAHs种类和含量明显减少 ,说明樟树林生态系统对PAHs具有吸附和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马尾松染色体的组型和带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染色体的数目为2n=24。在分裂中期,其长度为7.62—12.935μ:第1—6及第7—11染色体的长度相近:最短染色体12约为最长染色体1的41%。  相似文献   

12.
<正> 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又名香樟,小叶樟,是我国珍贵用材树种之一。为了查明樟树人工用材林有机物质的积累、变化和分配规律,我们于1985年对本场21年生樟树林分生物量进行了测定。一、样地概况样地设置在三明莘口小湖工区的低丘南、北两个坡面上。坡度20—30°,海拔200—300米。土壤为红壤,土层厚1米以上,腐殖质层6—30厘米,pH值5—5.5。样地面积150平方米,计20块。本区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9.4℃,年降雨量1,586.4毫米(多集中在4—6月)。冬季干旱、多雾,年均湿度81%,无霜期300天左右。樟树林是在阔叶林采伐迹地上人工更新起来的,初植密度2,500株/公顷。造林后3—8年曾受到樟树卷叶蛾和樟巢螟的严重为害,前5年每年抚育两次,以后不定期抚育。现林分  相似文献   

13.
香樟,俗称樟树,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既是珍贵的材用树,也是优良的行道绿化和庭荫树木。由于其枝叶浓密,常绿阔叶,种植时必须注意栽植技术,才能提高成活率。 一、栽植苗的选择 樟树当年生苗高可达60厘米以上,且分枝较多。这样的苗木,一般不宜直接用作行道树和庭园绿化,而应进行适当修剪、移植、培育成大苗。 目前在樟树苗的培育中(实生苗或移植苗),普遍存在着密度偏大、苗木细长瘦弱等现象,用此种苗木,绿化效果也较差,成活率低,树势恢复缓慢。因此,选择樟树时,应选经过1—2次移植,地径与苗高之比大于1:60—80的苗木。用于行道树和园庭绿化,根径粗不得小于2—3厘米,高度不小于150厘米。  相似文献   

14.
自然条件下,采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CI-340研究了春季樟树不同叶龄叶片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①樟树叶片的光合特性与叶龄有关,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明显要高于老叶,最大差值出现在11∶00,为2.4μmol CO2.m-2.s-1。②不同叶龄樟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未出现光合"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樟树有害生物调查及主要种类危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5年调查广东省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病虫害种类及发生情况,已发现有害生物112种,其中病害14种、攀援植物1种、有害昆虫96种、蜱螨目1种。重度发生的病害有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枝枯病(Cytosporella cinnamomi),攀援植物小叶海金沙Lygodium scandens,害虫有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肉桂双瓣卷蛾Polylopha cassiicola、花椒长足象Alcidodes sauteri和樟密缨天牛Mimothestus annulicornis,并对其为害特点做简要描述。首次发现肉桂双瓣卷蛾、花椒长足象、赭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ocnrolineatus以及攀援植物小叶海金沙在广东省危害樟树。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了1980—2021年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165篇关于樟树害虫研究的中文文献,系统梳理了我国樟树害虫研究概况,明确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樟树害虫研究处于逐渐发展阶段;应用VOSviewer软件分析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历年来相关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园林植物上的樟树害虫,研究方向主要关注樟树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虫情调查和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通过中文文献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可知,相关研究热点主要在樟巢螟、樟颈曼盲蝽、黑翅土白蚁、樟叶蜂等樟树害虫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结果为我国樟树害虫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芳樟醇型樟树选优与其无性系的含樟油性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樟树枝叶樟油得油率高和芳樟醇含量高为主要选优目的,在广西的樟树自然分布区及樟树的人工种植地筛选出芳樟醇型樟树优株10株。采用其中的4个优株的组培苗和扦插苗进行无性系造林,对其无性系幼树枝叶的含樟油性状进行评价。与实生苗幼树相比,其优树无性系幼树枝叶的樟油醇含量高出9.2%~12.6%,芳樟醇含量高出8.5%~11.7%,而樟脑含量低于0.59%~0.51%,充分显示了樟树优树无性系所含樟油的优良经济性状,其樟油主成分含量与原优株保持一致性。樟树优株无性系幼树枝叶樟油得油率及其主成分含量,以每年的10月份最高,其次是9月份,此时是每年采收樟树枝叶的最佳月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石漠化区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林的土壤呼吸动态及影响因子,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间,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对桂西石漠化区樟树退耕林的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并研究土壤温度、湿度、细根等因子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樟树林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动态特征,年均值分别为(2.89±0.30)μmol CO_2/(m~2·s),与同纬度带森林相近。在时间尺度上,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主要由土壤温度决定,两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雨季过高土壤湿度会显著抑制土壤呼吸。在空间尺度上,土壤呼吸和土壤温度、植株胸径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以高4-松油醇含量的樟树优良种质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从樟树的枝、叶中提取挥发油,测定其含油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其化学成分含量,用气质联用法(GC-MS)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发现,叶高得油率和精油高4-松油醇含量是该樟树的特殊显著特点。叶的平均得油率为2.67%;从樟树枝、叶精油中鉴定出相对质量分数≥0.16%组分36种;其中枝、叶精油中均含有的组分23种,含量较高的组分有α-水芹烯、α-蒎烯、香桧烯、邻伞花烃、γ-松油烯、4-松油醇、石竹烯等。其中枝、叶精油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组分都为4-松油醇,在叶精油中平均含量为27.99%,枝精油中平均含量为35.25%。  相似文献   

20.
樟树在豫南引种驯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发现,大叶樟树品种对立地条件要求高,生长快,但耐寒性差,小叶樟树品种生长较慢,耐寒性较强,在豫南地区适应性强,影响樟树引种的限制因子是土壤酸碱性、极端低温与低温持续时间。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当的品种,加强土肥水管理,防止冻害,是樟树引种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