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丽 《中国种业》2016,(4):59-59
开农176是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利用开农30和开选01-6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其油酸含量76.8%,亚油酸含量6.9%,油酸亚油酸比值(O/L)为11.13。全国北方区大花生中间试验结果,开农176平均荚果产量4807.35 kg/hm2,比对照花育19号增产7.28%;河南省麦套花生生产试验结果,开农176平均荚果产量6044.25 kg/hm2,比对照豫花15增产9.71%。三年48点次试验结果,开农176平均荚果产量5019.00 kg/hm2,44点次增产,增产点率91.67%。高产示范结果,开农176荚果产量8164.95 kg/hm2。开农176于2013年分别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和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大蒜丰产优级生态有机肥用量问题,以‘豫蒜5号’大蒜、“金满意”有机肥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的方法对‘豫蒜5号’大蒜施用“金满意”有机肥的效果进行研究。试验表明,大蒜施用“金满意”有机肥不同用量对蒜头、蒜薹产量的影响显著。单施有机肥的处理蒜头、蒜薹产量明显较低,比单施化肥处理蒜头产量低40.1%,蒜薹产量低37.78%;所有施有机肥加等量化肥的处理都比单施等量化肥的处理蒜头、蒜薹产量高,蒜头增产幅度2.4%~10.1%,蒜薹增产幅度3.19%~9.85%;大蒜施用“金满意”有机肥不同施肥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突出。大蒜施用“金满意”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可溶性固性物含量的影响明显,所有施用有机肥的处理蒜头、蒜苔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都比单施化肥的处理高,蒜头提高幅度在1.94%~7.38%,蒜薹提高幅度3.43%~12.72%。大蒜施用“金满意”有机肥对植株生物经济性状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随施用量增加,增加蒜头直径和蒜头重量;不施有机肥处理都降低植株高度,黄叶片数增多,绿叶数减少;施用“金满意”有机肥与施猪粪相比较,对大蒜叶片总数影响不大,但施用“金满意”有机肥对大蒜头、蒜薹产量影响极显著。综合试验结果,在底施化肥N225+ P2O5225+ K2O 225基础上,以施用“金满意”有机肥6000 kg/hm2处理收益最高,是比较理想的施肥量。  相似文献   

3.
邵宇  张绍刚  龙明树  董恩省  李锦康  郭国雄 《种子》2005,24(7):72-73,75
大蒜是威宁县主要蔬菜作物之一,种植区分布在海拔1 234~2 700 m之间,常年种植面积在3 300 hm2左右.2002年,威宁县建立了夏秋反季节蔬菜基地,为配套7~9月茄果类蔬菜的前茬作物及生产技术,从当地地方品种中筛选出早熟大蒜品种,采用露地优质高产栽培技术,3月下旬开始采收蒜薹,4月底开始采收蒜头,形成了"早熟大蒜 茄果类蔬菜"的种植模式,这一品种和技术已扩大到烤烟基地,形成了"早熟大蒜 烤烟"的种植模式.2004年威宁早熟大蒜种植规模已超过600hm2.2005年4月12日省农业厅组织在基地连片种植的93 hm2试验地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实测验收,早熟蒜薹平均产量达2164.3 kg/667m2,超过国内外现有最高记录;2004年蒜头平均产量达1 375 kg/667 m2,最高可达1 524 kg/667 m2,也达到国内高产水平.平均产值达4628元/667 m2,最高可达5 228 元/667 m2,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高海拔地区大蒜最佳播期与种植密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西北地区引种大蒜进行品种、播期和密度试验,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蒜薹产量威宁最高,达472·4kg/667m2,蒜头产量麻江红蒜最高,达1315·1kg/667m2,彭县大蒜蒜薹、蒜头产量最低,获得最高产量的播期蒜薹以9月中旬为宜,蒜头以8~9月中旬为宜,品种播期互作显著,要获最高蒜薹、蒜头产量应选择不同品种不同播期。毕节大蒜较晚熟。密度与蒜薹和蒜头产量极显著相关,适宜栽培密度蒜薹6·25万~6·5万株/667m2,蒜头6·95万~7·0万株/667m2。  相似文献   

5.
中牟大蒜标准化生产施肥技术配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大田试验,探索了不同施肥配方对标准化生产中牟大蒜品质、产量及增产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施用钾肥为中心的平衡施肥技术能有效增加大蒜蒜头中Vc、大蒜素、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改善大蒜的内在品质。施钾肥后各处理与对照(N2K0)相比,鲜蒜头增产4.66%~29.18%,蒜薹增产2.57%~33.07%,经济收入增加2057.08~8709.65元/hm2。综合当前生产水平及效益分析,试验得出中牟地区大蒜平衡施肥方案为N2K2——N 375 kg/hm2、P2O5 90 kg/hm2、K2O 150 kg/hm2。  相似文献   

6.
1母本直播制种的优点 1.1增产显著 育苗移栽一般用种量为45~56kg/hm2,秧龄18~20d,5.5~6.5叶左右移栽,栽培密度为50万穴/hm2左右,基本苗150万~180万/hm2,成穗270万~300万/hm2.采用直播技术一般用种量为55~60kg/hm2,属于超稀播量,营养面积大,个体发育好,低节位分蘖多,成穗可达330万/hm2以上,比移栽田多30万~60万/hm2;而且主穗差异小,抽穗整齐,开花集中,增产增益较为明显.2000~2001年全县协优559制种,直播田平均单产为2.93t/hm2,移栽田为2.70t/hm2,增产0.23t/hm2,增幅达9.2%.经多年实验对比,水直播一般比育苗移栽增产6%~12%.  相似文献   

7.
正1产量性状1.1区域试验2013年泉花806参加福建省花生区域试验,产量居参试品种首位,荚果产量3 930.0 kg/hm~2,比高产对照泉花7号增产10.3 6%,增产达极显著,籽仁产量2 778.0kg/hm~2,比对照增产14.25%,增产极显著。2014年续试,荚果产量3 816.0kg/hm~2,比对照泉花7号增产6.55%,增产极显著,籽仁产量2 734.5kg/hm~2,比对照增产10.22%,增产极显著。两年平均泉花806荚果产量3 873.0 kg/hm~2,比对照泉花7号增产  相似文献   

8.
大蒜高产优质高效的氮磷钾配合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8~2001年连续三年多点研究大蒜高产优质高效的氮磷钾配合施用技术。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可以大幅度提高大蒜的产量,三年平均,蒜苗、蒜苔和蒜头产量较不施钾肥的对照分别提高13.9%~39.2%、24.2%~33.2%和17.3%~24.5%,平均增产30.5%、29.4%和21.2%。增施氮肥也能有效提高蒜苗和蒜苔的产量;磷肥用量不足,蒜头产量急剧下降。以施用钾肥为中心的平衡施肥技术能有效增加蒜苗和蒜苔中维生素C及可溶性糖分含量,改善大蒜的内在品质,提高大蒜的营养价值。施钾增收5343~7279元/hm2,施用钾肥的产投比达(10.8~19.5):1。当前生产水平条件下,大蒜平衡施肥方案为纯N300kg/hm2,P2O590kg/hm2,K2O30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9.
甜玉米赖氨酸含量、食用消化率、硒含量比一般玉米高20%左右,其产量一般在1.2万~1.4万kg/hm2,是农民增收的有效栽培作物.在一般栽培管理的基础上有如下十项关键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0.
毕节大白蒜是我区主要外贸出口产品,是毕节市种植多年的大蒜地方优良品种,是我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产品.毕节大白蒜因其皮色白、蒜头大、外形美观、辛辣味浓、产量高、品质佳而驰名中外,享有中国白蒜的美名,现畅销香港、新加坡、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我所在毕节地区科技局的支持下,从 1998年开始,在纳雍县董地乡进行大蒜基地建设项目研究. 1998- 1999年 ,在董地乡罗嘎、街上、黎明、朴德、乃扒等 5个村 359户农民的承包地上,建成大蒜优质高产示范基地 45.53hm2,累计生产蒜薹 78108.7kg,蒜头 242600.3kg,比当地习惯种植的大蒜增产蒜薹 26246.9kg,蒜头 61315.3kg.从 2000年以来 , 大蒜基地建设面积扩展到毕节市流仓办、何官屯、扬家湾、撒拉稀等乡镇,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增产效益十分显著.经过连续四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总结出了以下大蒜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供广大蒜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蒜、花生套种模式化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蒜、花生不同套种模式和不同套种时间的试验,总结出了大蒜、花生套种标准模式 :高产田以“三一式”、中产田以“二一式”较好,4月底5月初套种最好。利用大蒜、花生套种标准模式化栽培,解决了蒜茬直播花生产量低、收获晚,导致下季大蒜播期晚而减产的矛盾,使大蒜、花生双丰收,增值4001.7元 /hm2 。  相似文献   

12.
花生施用钾肥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施用钾肥试验结果表明:在供给氮、磷一定水平上,增施钾肥可促进地上部分干物质的积累和生殖器官的发育,改善花生的经济性状,提高荚果产量和经济效益.当施钾量为180kg/hm2时,花生荚果产量最高达4 260.5kg/hm2,利润达9 482.0元/ hm2,产投比达到9.1:1.当施钾量增加到270kg/hm2时,花生的产量和效益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豫花14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于1985年以抗青10号为母本。鲁花3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高抗早熟花生新品种,199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产量表现 :1995~1996年参加河南省优质白沙型花生区试,两年15点平均荚果产量2960.5kg/hm2,子仁产量2241.7kg/hm2,分别比对照白沙1016增产8.19%和13.62%,均居试验第一位。1996~1997年参加河南省夏播花生试验,两年15点平均荚果产量3322.5kg/hm2,子仁产量2423.8kg/hm2,分别比对照白沙……  相似文献   

14.
为了生产上提供鲜食可口、品质纯良的花生品种,以远杂9102辐射变异株为母本,以05-77为父本,经杂交后系统选育,育成优质鲜食型花生新品种,于2017年2月正式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审定品种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蜀花2号。2014-2015连续参加两年四川省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4854.0 kg/hm2,比对照增产10.33%;籽仁平均产量3522.0 kg/hm2、比对照增产6.55%;2016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7个试点荚果产量6点增产、平均产量4248.3 kg/hm2,比对照增产10.26%。蜀花2号种子休眠性和抗倒性强、耐旱性较强,对叶斑病、锈病、网斑病及病毒病的抗性均较强,适宜于四川平原、山区及丘陵的非青枯病高发区。  相似文献   

15.
寒地水稻两段式育苗高产栽培技术的施肥量略高于常规栽培,大约增加总量的20%.试验施肥总量227.5kg/hm2的产量最高,达到了9718.0kg/hm2,比对照(总肥量192.5kg/hm2)增产4.0%.  相似文献   

16.
绿色食品花生基地建设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择无工业“三废”污染、符合环境(土壤、水质、大气)质量标准的生态区域(豫南中小果产区,豫东、豫北大果产区)作为绿色食品花生生产基地。豫南中小果产区采用夏花生地膜覆盖栽培,豫东、豫北大果产区采用小垄宽幅麦套种或大垅宽幅麦套种地膜覆盖栽培,通过选用优良品种,优化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农业措施控制黄曲霉污染等措施,花生荚果产量可达6000~7500㎏/hm2,出口价(花生仁)比普通花生高出1200元/t,增收达2700~3600元/hm2。  相似文献   

17.
1平地起低垄,足墒浅播种 在胶东过去认为覆膜花生起15cm高垄栽培,有利于排涝浇水.但是,随着覆膜面积扩大,覆膜花生80%以上面积安排在一般田中,其主要矛盾不是排涝,而是抗旱.起高垄不仅费工且不抗旱,起高垄易使一半的墩离垄边太近,悬针不入土或入土结幼果少.如果按13.5万墩/hm2计,每墩2.7个果损失产量近517.5kg/hm2.而平地起垄垄高不超过10cm,花生入土果针多,即便是离边近,果针也能扎到膜边土中,不影响结果,并具有抗旱效果,可增产450kg/hm2荚果.  相似文献   

18.
<正>1品种来源仲恺花1号是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广东省华侨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湛油41为母本,粤油19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2008年5月经全国花生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适合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江西南部、河南南部的花生主产区推广种植。2产量表现仲恺花1号2014年春季引入福建省安溪县种植,经过春、秋两季的试验示范,表现结荚集中、荚果大、产量高,试验区产量4 583kg/hm2,比对照汕油71增产10.5%,达极显著水平,示范片平均产量4 401kg/hm2,比当家品种汕油71增产8.6%,增产极显著。  相似文献   

19.
钙肥对盐胁迫下花生荚果发育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施用钙肥对盐胁迫下花生荚果发育动态及充实度的影响。以‘花育25’为材料,在0.3%NaCl盐胁迫水平下设置4个钙肥施用梯度[T1 (0 kg/hm2)、T2 (75 kg/hm2)、T3 (150 kg/hm2)和T4 (225 kg/hm2) Ca O]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花生荚果干物质积累与体积膨大过程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且均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盐胁迫条件下,荚果及籽仁干物质积累和体积最大增长日(Tm)分别较CK提前4~5天和2~5天左右,最大生长速率(Vm)分别较CK均显著降低。外源钙的施入极大缓解盐胁迫对荚果膨大与充实的阻碍作用,其中T3处理最为显著。荚果及籽仁干物质积累和体积增大的最大生长速率均较T1处理显著提高,且最大增长日出现时间较T1均明显延迟,荚果充实度得到提高,最终提高产量。综合荚果发育动态、荚果充实度及产量,在0.3%盐胁迫条件下钙肥适宜施用量为150 kg/hm2CaO。  相似文献   

20.
“星2号”一季晚稻高档优质稻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株叶型好、米质优、产量高等优点.全生育期124 d.平均株高110 cm左右,茎杆中粗,叶色淡绿,前期为披叶型,中、后期为直立型,叶片与主茎的角度在30°左右.一级优质稻米,各项指标均在一级以上.区试2年平均产量为7 938 kg/hm2,比对照增产0.5%;2007 ~2010年的4年试种期中,平均产量6 930 kg/hm2,比大面积杂交稻增产3%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