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纤维素分解功能菌及其在草业系统界面中的利用潜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业系统界面论完善了草业科学的理论,为分析草业生产中系统耦合和系统相悖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本研究就国内外关于纤维素分解功能菌方面的相关报道,从纤维素分解菌的物种资源、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资源、纤维素酶基因资源3个方面总结纤维素分解功能菌的资源优势。以系统论和草业系统界面论为理论依据,从草地农业系统中的3个界面,即草丛-地境界面(A)、草地-动物界面(B) 和草畜-经营管理界面(C),分析纤维素分解功能菌资源在草业系统中的利用潜势,认为纤维素分解功能菌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缓解草畜矛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并提出3个发展方向:1)继续以生态学研究为基础,研究纤维素分解菌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相互关系;2)选育对牧草及农作物秸秆具有高效降解作用的优良菌株,通过非传统的农业方法来解决家畜养殖中的饲料来源;3)促进家畜-作物系统深度耦合,维持整个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有机协调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建立草业系统恢复青藏高原“黑土型”退化草地 总被引:41,自引:8,他引:41
通过对“黑土型”退化草地发生面积和成因的调查与分析,查明青藏高原有较严重的“黑土型”退化草地703.19万hm^2,其成因主要是不合理的放牧制度和长期超载以及鼠类危害。据此,提出了通过建立草业系统,加强天然草地管理,建立人工草地,调整畜群结构,发展季节畜牧业,实行系统耦合等设想,以提高本地区畜牧业经济效益,减轻天然草地压力,逐步恢复“黑土型”退化草地。 相似文献
3.
动物生产层在草业系统的涵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动物生产层是草业系统的传统构件和标志性组分,是草业系统核心生产力的表达途径,其发展水平是现代化农业的标准之一。它是多组分和多途径的耦合系统,具有多功能性,是可控的资源循环系统和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系统。动物生产层在草业系统的科学内涵始终随着草业学科自身的发展、动物生产的进步和社会需求而不断充实和完善,它的功能多样性、集约性、耦合强度增加,虽然与植物生产的耦合途径单一化,但对于农户、地区、国家和人类的重要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对系统工程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要回顾了阐明了与系统工程紧密相关系统生态学的诞生,是当今人类对生态系统内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扩大和对生态系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概述了草业与系统工程相结合的产物-草业工程及其取得的成就。与此同时,对生态系统分析的一般原理及系统模型的建立程序也给予概述,实践表明系统模型是管理草业系统的一种有效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7.
8.
根据陕北丘陵沟壑区的特点,提出了该区发展草业需要从草地植被恢复、草地保护、牧草品种选择及栽培技术、牧草加工利用、草地效益评价、草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以保证该区草产业的良性发展及山川秀美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草业生态经济区初探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24
根据生态条件的相似性 (尤其是水、热条件的相似性 )、草地类型和景观的相似性、草业系统生产层的结构和生产内涵的趋同性、草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内涵与外延的相似性、草业发展对策和关键技术的相似性和草业生产区域规划的组织与实施的空间可操作性 (即一定级别上行政区划界限的完整性 )等 6项原则 ,我国可划分为 7个草业生态经济区 :蒙宁干旱草原草业生态经济区、西北荒漠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青藏高寒草业生态经济区、东北森林草业生态经济区、黄土高原—黄淮海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西南岩溶山地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和东南常绿阔叶林—丘陵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以自然条件和草业生产现状为基础 ,分区提出草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人工草地在我国21世纪草业发展和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22
论述了人工草地在世界农牧业生产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环境保护与环境产业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和世界人工草地现状的分析 ,指出人工草地是我国 2 1世纪草业建设和环境治理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将在创造新的草地生产力 ,推动牧区生产分化、劳动力分流 ,促进牧民定居 ,迅速改善退化草地的生态环境 ,优化我国农牧业的生产结构 ,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草地农业系统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草业科学框架纲要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草业科学是研究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是3个要素群,3 个主要界面和 4 个生产层.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因子群居于核心地位,非生物因子群是生态系统的自然立地条件,社会因子群是草地农业系统所处的社会立地条件,草业科学需要分别设立相应的基础课,以探讨各个因子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草业科学最重要的3个界面是草丛-地境界面、草地-家畜界面、草畜-社会界面,它们是系统最活跃、最敏感、功能最密集的部分,是草业科学新的分支学科的生长点,草业学科针对3个界面及其功能的特异性和必要性设立专业基础课,而且针对生产需要,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加以综合,开设专业课.3个界面,连缀了草业生产前植物、植物、动物和外生物4个生产层,根据社会生产的要求,草业科学按照4个生产层可将相关课程重组成二级专业,或沿着生产流程,按照有关学科的内在联系,重组成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12.
学科建设是推动草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草业是一个集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草业的发展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及牧民生活与牧区发展的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我国的草业科学体系和产业基础已初具雏形,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出发,把草业单独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确立草业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加强草业学科建设,推动草种业、牧草种植业、草地畜牧业、草畜产品加工业、草坪业等的快速发展,提升草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断增强草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草业成为维护生态安全、保障食物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草业教育发展史:1.本科教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草业教育是从高等教育开始,由20世纪30年代在大学陆续开设的牧草学、草原学、饲料生产学等单门课程逐步发展、扩大为完整、系统的草业科学专业。70多年来,通过单门课程教学,本、专科专业教学体系初步形成,恢复及完善,本科专业教学体系快速发展和提高4个发展阶段,草业教育由畜牧专业的单门课程发展为独立的二级专业,继由二级专业提升为草业科学一级学科。草业本科教育在内涵提高的同时,其外延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成就,专业的数量和培养的草业人才大幅度增加,2010年全国共有草业科学本科专业30个,截至2008年底,有专业教师486人,已毕业本专科生14 225名,有在读本科生5 107名,中国成为世界上草业科学专业和学生的数量最多、培养层次最完整、教学指导思想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而且,甘肃农业大学的草业科学本科专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本学科本科专业。 相似文献
14.
草业是我国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明显标志.阐述了我国草业在新时期的内涵、功能、指导思想、生产和管理方式,指出了我国草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并提出提高草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草原生态保护能力,提升产业经济发展能力和强化草业支撑保障能力是我国草业当前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论述了世界粮食危机现状和主要成因.分析了中国粮农生产现状、潜在危机和未来发展的两种走向对世界产生的不同影响.提出了未来中国农业应走创新发展之路,即实施大农业草产业系统工程,阐述了它的科学理论与创新意义,提出了当前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草业核心技术,并预测了中国走农业创新发展之路对缓解世界粮食危机可起到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草原生态学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牧民亲历了草原最华美的风光,领悟到草原的资源价值和环境功能是不可取代的.草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生产力,是北方各民族发展的文化摇篮,是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北国疆土的生态瑰宝.国务院近年发布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草原地区在今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首先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求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家生态安全地带.二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区情实际,遵照中央确定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北方草原地带的景观生态多样性与资源禀赋,使草原生态-产业-文化复合系统可以发挥环境-资源-经济-文化-社会的耦合效应及多项功能.但是,长期以来“草原-畜牧”成为简单的思维定式,单纯地把草原视为天然牧场.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缺乏完整的理解,特别是草原的巨大环境效益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因此,一定要总结历史经验,发扬草原文化的精髓,走向草原发展的科学创新之路.要因地制宜地治理草原退化,实行休牧与轮牧,实现草原的更新复壮.也要进行草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开发适宜的土地,建设节水的人工草地与饲料地.还要强化草原法制管理,建立草原保育及生态补助的激励机制.总之,要发挥系统耦合效应,构建草原新型农牧产业体系.我们认为,完善对草原生态建设投资的优化管理体制,切实依靠科学技术,严格遵循自然与经济规律,草原地区实行“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休牧轮牧,建设草地,夏牧冬饲,异地育肥,增加投入,集约经营,改善管理,确保安全,系统开放,持续发展”的模式,在发展农牧产业和建立新型产业体系的同时,保护好草原生态安全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草业教育发展史:2.研究生教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国的草业科学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951年,较本科专业早7年,也是较早启动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之一。近60年来,历经了非学位研究生教育(1951~1976年)和学位研究生教育(1978年至今)两个阶段的发展,培养和研究的方向从牧草学和草原学,扩展和覆盖到环境生产、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工贸生产4个生产层的诸多方面;专业的名称也由草原科学改为草业科学。研究生教育在内涵提高的同时,外延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学科点的数量和培养规模大幅度增加,2010年全国共有草业科学硕士点38个,博士点19个,覆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有硕士生导师232人,博士生导师107人。已毕业硕士生1 643名,博士生328名;在读硕士生1 114名,博士生319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同类专业中教学指导思想先进,培养层次完整、学科点和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当初步遏制草地退化后,我国当前迫切需要对草地管理政策进行优化和调整,进而更好地通过草畜平衡和生态补贴实现生态保育和牧民利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长达90年的美国公共放牧地政策可以为我国调整和优化草地管理政策提供借鉴。美国经验表明,实现草地生态保育需要在社会共识、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牢固地树立和实现草地的多重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理念。进一步地,公有的草地产权制度是保障草地多重生态系统服务的法律前提,非牧产业发展是实现草地多重功能的经济基础,精细的行政管理是实现草地生产生态平衡的技术保障,多种利益主体参与是实现草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活力来源。美国草地管理制度发展的曲折反复,也说明了生态管理政策的失效和调整,禁牧和监管强度的张弛反复,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诉求和博弈消长,都是草地治理中的正常情况。我国草地治理也可能经历复杂曲折的过程。在下一阶段,草地产权的优化、行政管理的精细化、牧民利益和生态保育目标的协调,是实现我国草地可持续治理的核心要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