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商洛市商州区以杨树林为对象,采用定点、定期观测和定期解剖树干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斑天牛幼虫生长发育及其危害特点,表明云斑天牛在本区2年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虫道或蛹室越冬,每年5~6月份是成虫发生盛期;成虫昼伏夜出,傍晚是日活动高峰;成虫补充营养期和幼虫期是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最佳时期;采用人工和内吸性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有效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2.
3.
云斑天牛在河北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各县,危害核桃,使核桃木材丧失利用价值,产量大幅度下降,该虫以成虫及各龄幼虫越冬,其中2~3龄占56.6%。越冬成虫翌年4月中旬开始羽化,补充营养后分6~12次交尾产卵。产完最后一次卵继续取食38~54天死亡。6月中旬用50%杀螟松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涂抹产卵刻槽中的幼虫或8月中旬至9月下旬用磷化锌毒签插入云斑天牛侵入孔,对成、幼虫熏杀效果显著。秋冬或早春砍伐濒死、枯死木可以减少部分虫源。  相似文献   

4.
云斑天牛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阐述了云斑天牛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及对该虫进行防治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cli Hope)是我国重大林木蛀干害虫,笔者重点对国内近20年的有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综述了我国在营林技术、抗性育种、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等5个方面防控云斑天牛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云斑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斑天牛 ( Batocera horsfieldi H ope)又名白条天牛、大钻心虫等 ,属鞘翅目天牛科。是我国分布范围较广、危害严重的蛀干害虫。在河北省主要危害核桃等经济林树种。成虫啃食新枝嫩皮 ,使新枝枯死。幼虫蛀食韧皮部 ,然后钻入木质部蛀孔危害 ,严重受害树 2~ 3年可整枝整株枯死 ,给林木及果品生产造成重大的损失。作者自 1995年开始观察云斑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在核桃树上的危害情况 ,并进行了防治技术的试验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总结出来 ,以供读者参考。1 形态特征成虫 体长 40~ 70 mm,体宽 8~15 mm,雌虫体大于雄虫体。体褐色 ,密披…  相似文献   

7.
核桃是涉县的传统经济树种 ,与花椒、柿子并称“三珍” ,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正在大力发展。但近年来云斑天牛发生相当严重 ,上至百年老树 ,下到新建优种核桃园里的幼树 ,都被该虫钻蛀。为害轻者树势衰弱 ,重者整株枯死。经调查 ,目前全县核桃树被害株率在 2 5 %以上 ,严重影响了老区人民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1 为害特征该虫在涉县 2年 1代 ,跨 3个年度 ,以幼虫、成虫在树干内越冬。 5月下旬以后成虫陆续爬出羽化孔 ,经半个月的补充营养后开始交尾产卵。由于卵是分批成熟 ,故分多次产下 ,每次产完卵后均需要短暂的取食。雌成虫产卵…  相似文献   

8.
<正> 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Hope)近年来已成为华北地区普遍发生的一种蛀干害虫,对核桃生长、结果乃至生存危害极大,严重影响这一经济树种的引种成果及推广发展,是目前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仅以河北省为例,现有核桃面积21.3万亩,受害面积达10.4万亩,对我省核桃生产影响很大,幼虫蛀食核桃树干,常导致树干枯死,对核桃产量、质量受到极大影响。该害虫繁殖力强,但蔓延不快,一旦为害,则有毁灭性的危险。云斑天牛除危害核桃外,还危害加杨、欧美杨、旱柳、苹果、梨、漆树、泡桐等。过去人们大面积施用666、DDT等高残留化学药剂防治害虫,收到一定效果,但它们的使用引起了害虫的抗药性,其天敌(花绒坚甲等)也死于非命,使危害程度升级,造成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随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的贯彻执行,我们着眼于生态系统的综合防治,从1986年开始了云斑天牛危害与其生境关系的调查研究,力求探讨“综合防治”云斑天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云斑天牛Batocerahorsfieldi(Hope)采集与饲养方法;成虫交配状况、发育阶段的形态判别指标及成、幼虫血淋巴采集技术。  相似文献   

10.
云斑天牛在杨树上的发生及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斑天牛是杨树上一种重要的蛀干害虫。作者从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防治技术4个方面对云斑天牛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绿色威雷"保护性防治杨树云斑天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斑天牛成虫在湖北省羽化期为4月10日~5月20日,在成虫羽化初期,采用“绿色威雷”200倍液对杨树4 m以下主干喷雾,可有效控制其危害。对大面积成片杨树林,通过防治林缘天牛可达到控制整块林地天牛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桉树云斑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引诱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道县危害桉树的云斑天牛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基本掌握了其在当地的发生及危害情况。云斑天牛的羽化高峰期为6月上旬和8月下旬,而雄虫较之雌虫先羽化。A-1型引诱剂对云斑天牛活性较高,对天敌未有引诱作用,气候及节气对引诱剂影响较大。供试引诱剂在云斑天牛监测与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云斑天牛的风险分析及其防控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 简写PRA),主要包括有害生物风险评价(Pest Risk Assessment)和有害生物风险管理(Pest Risk Management)两部分[1-2].  相似文献   

14.
释放花绒寄甲防治危害白蜡的云斑天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东营市和滨州市,选取8个受害严重的白蜡林作为试验样地,在云斑天牛幼虫期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然后调查和统计天敌释放前后白蜡树的被害株率、天牛的株虫口数,计算出花绒寄甲对云斑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对云斑天牛均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5个试验林中,释放后第2年的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73.16%,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72.36%;在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3个试验林中,释放后第2年的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77.20%,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69.68%.对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的防治效果进行比较表明,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防治效果略高于释放卵的林分,但二者差异不显著,说明在云斑天牛生物防治中,释放花绒寄甲2种虫态的天敌均不失为有效和良好的技术,而卵的成本低,值得在生产防治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标准地及样树调查,查明云斑天牛产卵刻槽在杨树树干上的垂直分布规律.其垂直分布位置随树龄增大而逐年上移.在2~5a生幼树上,主要分布在离地1m以下.树皮厚度是影响产卵刻相垂直分布变化及产生空槽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试验及调查,初步查明了云斑天牛成虫在杨树林带中扩散及产卵危害与补充营养寄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在补充营养阶段防治成虫是控制云斑天牛在杨树林带中扩散及产卵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室内试验与室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斑天牛的交配及产卵行为。结果表明:云斑天牛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相遇抱对、插入输精和配后保护3个阶段。在交配过程中雄虫有多次插入输精现象,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平均需要17.81min。其中,输精前抱对平均时间为2.16min,总输精时间平均为10.28min,交配过程中每次插入输精时间平均为23.4s,配后保护时间为5.37min。野外交配行为与室内试验结果一致。云斑天牛雌、雄个体交配次数差异很大,而且寄主植物对云斑天牛聚集和交配有明显影响。不同补充营养寄主对产卵量的影响试验中,云斑天牛取食光皮桦和法国冬青的枝皮面积(572.47,370.83mm2)以及取食后的平均每天每头产卵量(2.44和1.80粒)最大,显著高于杨树、核桃和旱柳(P<0.05)。对产卵诱木的选择试验中,在杨树和核桃木段上的产卵量最大。羽化出孔后单独饲养8天的云斑天牛在第10到14天之间达到产卵高峰期。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对云斑白条天牛有不同抗性的杨树品种中挥发物的化学成分 ,通过GC MS DS分析 ,鉴定了 6 8个成分 ,南抗 1号A 34 17杨中挥发物成分最多 ,2 71杨最少 ,Ⅰ 6 9杨与 2 97杨居中。研究发现不同抗性的杨树的烷烃含量及提取物含有的挥发物成分的数量与抗性一致。另外 ,南抗 1号A 34 17杨、2 97杨和Ⅰ 6 9杨中松柏醇的含量远远高于 2 71杨 ,具有高抗性能的南抗 1号A 34 17杨中有机酸、醛、酮、酯等成分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对总离子流较强的 2 4个成分进行了数理统计中的聚类分析 ,仅从数理统计的角度看 ,Ⅰ 6 9杨和 2 71杨首先聚为一类 ,其次将南抗 1号A 34 17杨和 2 97杨聚为一类 ,最后将南抗 1号A 34 17杨和Ⅰ 6 9杨又聚为一类 ,这与南抗 1号A 34 17杨抗性最强 ,2 97杨次之 ,Ⅰ 6 9杨为中抗 ,2 71杨为感虫的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9.
学习经历对川硬皮肿腿蜂寄生云斑天牛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Y形嗅觉仪和EthoVision3.1行为仪研究0~5日龄川硬皮肿腿蜂经历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气味刺激的学习效应,并通过室内和林间放蜂试验,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2~3龄云斑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川硬皮肿腿蜂防治云斑天牛效果的途径。结果表明: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对无学习经历的蜂有显著驱避作用(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对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的趋向性显著提高(P>0.05)。在EthoVision3.1行为仪分析中,有学习经历的蜂活动轨迹在味源区域的密度远高于无学习经历蜂在该区域的密度;在味源区的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移动时间上,有学习经历的蜂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在采集区的静止时间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而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反应时间则显著短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室内搜索寄主所需平均时间39.99s,60s内搜索到寄主的数量为23.33头,都与无学习经历的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采用蜂虫比1:1,2:1,4:1室内对云斑天牛2~3龄幼虫寄生试验中,有学习经历蜂在蜂虫比4:...  相似文献   

20.
云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云斑天牛成虫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类型、形态及分布特征,并分析比较雌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云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5类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乳突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亚型,刺形感器分2种亚型。云斑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存在性二型现象:1)虽然雄虫体型明显小于雌虫,但雄虫触角却显著长于雌虫触角;2)乳突形感器只在雌虫触角上发现,且雌虫触角上的粗长锥形感器(BⅠ)、粗短锥形感器(BⅡ)和长刺形感器(ChⅡ)在数量上多于雄虫,但发锥形感器(BⅢ)少于雄虫;3)雌虫触角上的刺形感器(包括ChⅠ和ChⅡ)的长度显著长于雄虫。其他感器的形态及数量在两性触角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下颚须和下唇须上都发现了毛形感器、长刺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包括TBⅠ和TBⅡ2个亚型)、钟形感器和隙缝感器5类。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长度在两性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下颚须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下唇须,隙缝感器少于下唇须;雌虫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雄虫,钟形感器少于雄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