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预防绿脓杆菌感染引起的雏鸡急性败血症,试验研究了绿脓杆菌内毒素蛋白微胶囊制备工艺;口服免疫雏鸡,检测抗体水平,采用3个血清型绿脓杆菌进行攻毒实验。结果表明:搅拌速度800 r/min、p H 4.2、7.5 m L甲醛固化55 min时,微胶囊颗粒均匀;雏鸡血清中抗体第5周达到高峰,第8周时维持较高水平,微胶囊对绿脓杆菌攻击保护率在83.3%以上。证明内毒素蛋白微胶囊能有效抵抗绿脓杆菌的攻击,为雏鸡急性败血症的防控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从坏死梭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FN)中提取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并分析免疫原性。采用无菌心脑浸液(BHI)肉汤培养基培养坏死梭杆菌,用20mmol/L HEPEs-LiCl缓冲液提取外膜蛋白,经SDS-PAGE、Western blot和接种小鼠病理学检测分析表明,具有唯一条带,分子质量为44.5ku,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并有一定毒性,研究结果为坏死梭杆菌亚单位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荷斯坦奶牛,试验分4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饲喂日粮Ⅰ(基础日粮+保护性蛋氨酸Ⅰ30g/d)、日粮Ⅱ(基础日粮+保护性蛋氨酸Ⅱ30g/d)、日粮Ⅲ(基础日粮+保护性蛋氨酸Ⅲ30g/d)和日粮Ⅳ(基础日粮),研究棕榈油脂肪粉包被的蛋氨酸对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和菌体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挥发性脂肪酸有提高乙酸和丙酸浓度,降低丁酸浓度的趋势,但影响不显著(P>0.05);对菌体蛋白浓度略有提高,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奶牛性控精子膜蛋白双向电泳平台的建立和优化以及性控X、Y精子膜蛋白表达的差异性分析。分别对性控X精子、Y精子提取膜蛋白并进行双向电泳,用ImageMaster7.0软件对本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发现一张图谱上大约有600左右的蛋白点,其中差异蛋白点32个,在差异蛋白点中,上调蛋白19个,下调蛋白13个。说明基于双向电泳的蛋白质组学可以用于性控精子的研究,发生改变的这些差异蛋白可能在性别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水貂绿脓杆菌(PASD03)鞭毛蛋白的免疫原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和免疫印迹试验,对鞭毛蛋白免疫的兔抗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呈阳性反应,血清稀释倍数在1∶80~1∶100之间最好;免疫扩散试验抗体效价达1∶64,试管凝集试验抗体效价在1∶1 600~1∶3 200之间;免疫印迹试验在53.0 ku左右出现1条特异性条带。说明检测的鞭毛蛋白具有较高的抗原性,为有效控制水貂绿脓杆菌病提供了新型候选疫苗源。  相似文献   

6.
奶牛泌乳早期.随着产奶量的不断上升.能量需要量也逐渐增加,而干物质采食量的增加却很有限,处于泌乳高峰期的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常常出现能量负平衡。为了增加日粮中的能量浓度.在日粮中添加经过处理的保护性脂肪.可使脂肪存瘤胃中不发生解离和水解.直接进入小肠被消化吸收.从而进一步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发挥奶牛的产奶潜力。  相似文献   

7.
奶牛泌乳早期,随着产奶量的不断上升,能苗需要量也逐渐增加,而干物质采食量的增加却很有限,处于泌乳高峰期的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常常出现能最负平衡.为了增加日粮中的能量浓度,在日粮中添加经过处理的保护性脂肪.可使脂肪在瘤胃中不发生解离和水解,直接进入小肠被消化吸收,从而进一步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发挥奶牛的产奶潜力.  相似文献   

8.
用EDTA—溶菌酶系统处理无荚膜的5:A型禽多杀性巴氏菌,得到无粘肽层的细胞膜.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将细胞膜分成3部分.琥珀酸脱氢酶、还原型辅酶I-2,6 二氯酚靛酚(NADH-DICP)氧化还原酶和NADH氧化酶的活性以及脂多糖含量测定表明,这3部分分别是细胞内膜、细胞外膜和混合膜.用高压液相色谱法从分离的外膜中提纯外膜蛋白,获得2个主要成分P_1和P_2.将P_1和P_2分别免疫小鼠,其保护率分别为20%和90%.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明,P_2是一种主要的外膜蛋白,分子量为52000.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奶牛乳房炎性乳房链球菌GapC蛋白的免疫保护性,本研究采用纯化后的GapC重组蛋白与免疫佐剂乳化后制备疫苗,免疫家兔后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并以小鼠为实验动物进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抗体效价高达1:128 000,GapC蛋白免疫组对乳房链球菌的保护率较高,达70%,而全菌体免疫组的保护率仅为30%,表明GapC蛋白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为奶牛乳房炎的预防控制和进一步研究有效疫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奶牛Y精子膜蛋白的提取与鉴定为深入研究Y精子特异膜蛋白在受精过程中的作用,开发经济、安全、高效的奶牛性别控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超声波破碎法将精子膜与精子分离,分离后的精子膜粗品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纯化。纯化的精子膜经膜蛋白提取液(去污剂)提取,透析浓缩。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银盐染色,成功地提取到膜蛋白。BIO—RAD凝胶成像分析仪分析得知Y精子膜蛋白至少有10种,分子量范围为7.94KD-166.65KD,其中尤以15KD的蛋白含量最多。  相似文献   

11.
在哺乳母牛的日粮中加入动物蛋白混合物,能增加乳脂率和标准奶的产量。另外,母牛的全细胞计数下降,而受胎率升高。  相似文献   

12.
以丝素蛋白为原料,采用偶氮盐法进行修饰获得磺酸化丝素蛋白。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仪获取磺酸化丝素蛋白及不同有机溶剂处理后的样品光谱,通过傅里叶自退卷积、二阶导数及曲线拟合方法测算磺酸化丝素蛋白各二级结构比率的变化,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动物试验分析,探讨磺酸化丝素蛋白在医学组织工程的应用价值。冷冻干燥得到的磺酸化丝素蛋白二级结构β-折叠、无规卷曲、α-型、β-转角的比率依次为10.97%±1.32%、59.92%±2.72%、17.50%±2.13%、11.61%±1.17%。磺酸化丝素蛋白经不同种类有机醇溶剂处理后,诱导二级结构变化的速度不同,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诱导磺酸化丝素蛋白结构改变的速率减缓。经有机醇溶剂处理后,二级结构中的无规卷曲转变成SilkⅠ型的α-型,然后转变成较稳定的SilkⅡ型的β-折叠,且在不同溶剂中无规卷曲和α-型间可相互转化。通过小鼠脾细胞(T、B细胞)的刺激反应性试验发现磺酸化丝素蛋白的免疫原性低。研究结果表明,磺酸化丝素蛋白具有较低免疫原性以及其二级结构可以通过有机醇类进行调节的特点,有望开发成为一种生物相容性优良、可降解吸收的组织工程及药物缓控释材料。  相似文献   

13.
鸡源绿脓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诊引起秦皇岛某鸡场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分析其耐药情况,为临床用药和治疗提供依据,本试验对送检的病死鸡肝脏中分离得到的4株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生化鉴定、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菌16S rRNA基因PCR扩增与测序分析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株分离菌均为革兰氏阴性、带绿色荧光的短杆菌,PCR扩增出的特异性条带与预期大小相吻合,确定为绿脓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大观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多黏菌素B和磷霉素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和强力霉素中度敏感,而对新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噻吩、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和磺胺甲氧异唑耐药.提示,该分离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严重,养殖场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进行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将某鸡场送检的病死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通过分离培养、生化实验、免疫荧光抗体染色、药敏试验以及PCR试验等步骤,分析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了解其耐药性,并将其PCR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病原菌为绿脓杆菌。  相似文献   

15.
为了鉴定引起狐狸肺炎的病原菌,采用常规鉴定法和16S rRNA PCR方法从肺炎的狐狸肺脏病料组织中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确定该菌为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该菌的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分离菌与绿脓杆菌同源性达100%。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有致病性。药敏试验显示分离菌株对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共有猛禽83种,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占世界猛禽种数的19.5%[1]。猛禽主食啮齿类、各种昆虫和一些动物尸体,可保障与维护农林生产和自然生态平衡。近年来,城市化的发展破坏了生态  相似文献   

17.
内毒素也称为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死亡后或快速繁殖时细菌细胞壁破裂后释放的一种物质,在动物机体中普遍存在,过量时导致机体产生免疫应激。本文介绍了奶牛内毒素产生的原因和作用机制及其对奶牛采食量,血液中蛋白质、氨基酸,乳中乳蛋白、乳脂的影响,减少奶牛内毒素的途径,为降低内毒素对奶牛生产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荷斯坦奶牛,分别饲喂日粮I(基础日粮+棕榈油脂肪粉400 g/d)、日粮Ⅱ(基础日粮+棕榈油脂肪酸钙400 g/d)、日粮Ⅲ(基础日粮+豆油400 g/d)和日粮Ⅳ(基础日粮),研究了棕榈油脂肪粉、棕榈油脂肪酸钙、豆油对奶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和菌体蛋白(BCP)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豆油可明显降低瘤胃液中乙酸、丙酸的浓度(P<0.05),棕榈油脂肪粉和棕榈油脂肪酸钙对乙酸、丙酸浓度及乙酸/丙酸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脂肪后减少了菌体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脂肪是用动物瘤胃难解的一些物质,包被于油脂表面,使其避免受瘤胃发酵的作用,从而达到保护脂肪不被瘤胃破坏的目的.脂肪进入小肠后即可被充分消化、吸收和利用.保护性脂肪应用于奶牛能提高奶牛产奶量,改善奶质,降低应激危害和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保护性脂肪喂奶牛,是一项新技术,喂牛前必须注意到6个问题,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否则将适得其反,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或产生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