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两种环境条件下种植以敏感型品种偃展2号和抗旱型品种石4185为亲本构建的402个F2:3家系群体.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两种环境条件下,应用该群体研究了株高、穗长、穗茎节长、旗叶长、旗叶宽、小穗数、单株穗数、单株穗粒数、单株穗粒重9个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两种环境条件下,F2:3家系各性状分离明显,且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特点,是一个较为理想的QTL作图群体.但F2:3家系内各性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单株穗数、单株穗粒数、单株稳粒重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两种条件下差异较大,表明受环境条件影响大.株高、穗长、穗茎节长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两种条件下差异较小,表明受环境条件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玉米F2∶3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对雄穗长与雄穗分支数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它们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F2∶3群体雄穗长与雄穗分支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表型变异系数在群体内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符合F2∶3分离群体的特点。频率分布符合近似正态分布,雄穗长与分支数可用于进一步QTL定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F23家系为材料,对重要农艺性状及品质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关分析中单株产量与一次有效分枝数、一次有效角果数、全株有效角果数、角果长度、角果粒数、千粒重都呈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单株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硫苷含量、芥酸含量、含油量都不显著的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一次有效角果数、二次有效角果数、全株有效角果数、角果长度、每角粒数、千粒重与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值较大,说明这6种性状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其它性状对单株产量有一定的间接作用.蛋白质含量对单株产量的贡献较大,硫苷含量对单株产量的贡献为较小的正效应;芥酸含量和含油量与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说明它对单株产量的贡献为负效应.含油量通过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对单株产量有较大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玉米叶向值相关性状的影响因素,为育种、定向选择株系及叶向值遗传机制研究提供依据,对玉米F2∶3群体250个家系的叶向值及其相关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叶向值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X2X4X5X8X7X9X6X3X1,所有叶挺直长对叶向值均是正向效应,所有叶夹角对叶向值均是负向效应。因此,在育种、定向选择株系及叶向值遗传机制研究中,应注重对叶挺直长的正向选择效应,注重对叶夹角的负向选择效应。  相似文献   

5.
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间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技服务》2016,(1):69-71
通过对穗部性状与产量通径分析,表明穗部性状对产量的贡献是由本身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其他性状间接效应来实现的,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性状间存在互变规律性,因此在选择这些性状时必须考虑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充分利用。就本试验结果而言,在构成玉米产量诸因素中,百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穗长是影响玉米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4因素与产量有较大的相关系数,所以在选择时应注重对该4因素的选择,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应增加穗粗,提高出籽率,并且协调好穗行数与出籽率、轴粗与出籽率等相互制约关系,有望选出高产杂交种。  相似文献   

6.
寒地水稻穗部性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及以稻米为主食人群的扩增,人们普遍重视稻米的品质,对稻米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适口性及理化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加入WTO后,只有优质米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促进我国重视稻米品质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矮秆、早熟、优质谷子选育,以嫩选15和大金苗杂交组合F_2群体为研究材料,对F_2群体1 104个单株的株高、穗长、茎长、穗粗、节数、穗重、穗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组合F_2群体株高、穗长、节数、茎长、穗粗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偏度和峰度几乎都小于1,呈正态分布,穗重、穗粒重的偏度和峰度均明显大于1,呈现偏离正态分布;各农艺性状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其中株高分离特别明显,F_2群体中株高低于120cm的个体达到了46.29%,为矮秆育种增添了丰富的新型矮秆遗传基础资源。  相似文献   

8.
糯玉米主要穗部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自育的20个檑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鲜穗采收期和成熟期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等穗部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出耔率、穗长、百粒重性状对鲜穗产量作用大。通径分析显示各性状对鲜穗产量作用大小顺序为:行粒数〉百粒重〉穗行数〉穗粗〉出籽率。在完熟期,穗粗、着粒深、百粒重对干籽粒产量贡献较大,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干耔粒产量作用排序为:百粒重〉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出耔率〉秃尖长〉着粒深。  相似文献   

9.
以小花谷和南34杂交F1在4个不同海拔下自交产生的F2群体为材料,在2 200 m海拔的低温条件下种植分析比较了其主要穗部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小穗育性和着粒密度对低温冷害都较为敏感,均可用来度量孕穗开花期的耐冷性,并且随着产生F2群体海拔的升高明显增加;然而,穗长和穗节长在中海拔产生的F2群体中表现明显高于在高海拔和低海拔产生的F2群体。此外,在不同海拔产生的F2群体中不同穗部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率、遗传进度和偏度系数等遗传参数的表现也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产生F2群体的海拔对穗部性状的表现具有非常明显的效应,其中对小穗育性和着粒密度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25个微卫星标记,对以隐性白羽鸡和仙居鸡为亲本建立的F2资源群体500只鸡进行遗传检测,并测定各个体的活体重、屠体重、胸肌重、腿肌重和腹脂重,采用方差分析法对标记与性状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平均杂合度为0.701 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46 8.方差分析显示:MCW0095、ABR0322、ADL289、MCW004、ADL166、MCW104和MCW67对活体重、屠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或0.01);ADL211、MCW004和ADL0301对胸肌重有显著影响(P<0.05或0.01);MCW004、ADL0301和MCW67对腿肌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表明这些标记与性状间可能存在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1.
阴雨寡照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3年参加玉米预试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玉米穗部性状(穗长、竞尖长、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小区产量)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竞尖长与千粒重对产量表现出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25和0.40649。穗行数与行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23314和0.24044,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在重庆特殊气候条件下,玉米育种工作应该重点对秃尖长与千粒重进行选择,同时兼顾其他性状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鸡F2群体的屠宰性状与微卫星DNA标记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5个微卫星标记,对以隐性白羽鸡和仙居鸡为亲本建立的F2资源群体500只鸡进行遗传检测,并测定各个体的活体重、屠体重、胸肌重、腿肌重和腹脂重,采用方差分析法对标记与性状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平均杂合度为0.701 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46 8.方差分析显示:MCW0095、ABR0322、ADL289、MCW004、ADL166、MCW104和MCW67对活体重、屠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或0.01);ADL211、MCW004和ADL0301对胸肌重有显著影响(P<0.05或0.01);MCW004、ADL0301和MCW67对腿肌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表明这些标记与性状间可能存在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F2:3群体株型性状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玉米叶向值的主要株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穗上二叶挺直长、穗上一叶挺直长和穗上三叶挺直长与叶向值的关联度排在前3位,所有性状对叶向值的关联度顺序是:Lf2(0.9147)Lf1(0.9082)Lf3(0.906)EH(0.8996)L1(0.8856)LW3(0.8855)LW2(0.8854)L3(0.8812)LW1(0.881)L2(0.8772)PH(0.8691)LA2(0.8468)LA1(0.8444)LA3(0.841)。研究结果明确了玉米株型主要农艺性状对叶向值的影响,为株型育种、QTL定位及叶向值遗传机制等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春播和夏播两种环境条件下,对一个普通与爆裂玉米自交系杂交组合的259个F3家系的 穗粒性状及其与膨化倍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F3代分离出优于爆裂亲本穗粒性状的家系较多;穗 粒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百粒重、穗粒重对膨化倍数直接或间接作用为较大负效应, 行粒数、轴粗、穗长对膨化倍数的直接作用为正效应,其它性状通过行粒数和穗长对膨化倍数的间接 作用多为正效应。因此,可以直接对穗长和行粒数进行正向选择,提高普×爆后代选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了解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穗部性状遗传表达的影响,为今后合理筛选育种材料提供依据。【方法】以粳稻Asominori与籼稻IR24所衍生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为材料,在已构建的染色体置换系遗传图谱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水稻穗部性状在FACE(约570 µmol CO2·mol-1)和正常大气CO2浓度(约370 µmol CO2·mol-1)下的变化及其LOD≥3.0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结果】FACE下,Asominori和IR24的穗长、一次枝梗数、每穗总粒数、瘪粒数、结实率和着粒密度的表型值均高于对照;而Asominori和IR24所衍生的CSSLs的穗部性状对CO2浓度升高却呈现出正负两种响应,呈正响应且变化最大的置换系为AI9(穗长)、AI30(一次枝梗数)、AI63(每穗总粒数)、AI62(瘪粒数)、AI50(结实率)和AI2(着粒密度);FACE和对照条件下共检出15个QTL,分布在第1,3,4,5,6,7,8,12条染色体上;其中,FACE下检测出8个QTL,对照条件下检测出7个QTL。仅有1个QTL(qPB5-4 )在FACE和对照条件下同时被检测到。【结论】筛选出了水稻穗部性状对CO2浓度升高呈极显著正响应的6个置换系,为将来水稻育种提供材料;在FACE和对照下共检测出控制穗部性状的QTL 15个,没有检测到控制穗部性状的QTL与环境显著互作的位点。  相似文献   

17.
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甘肃省玉米区试预备试验 33个杂交种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穗部性状对产量的贡献是由本身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其它性状间接效应来实现的 ,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选择这些性状时必须考虑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在影响产量诸因素中 ,千粒重、穗长、行粒数起着决定性因素 ,在选择时应注重对该三因素的选择 ,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穗粗 ,提高出籽率 ,协调好穗行数与出籽率和穗轴粗与出籽率等相互制约关系 ,就有望选出产量较高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夏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陕西省 1 986~ 2 0 0 0年夏玉米区域试验共 1 49个杂交种的产量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每公顷产量在 63 70 kg以下时 ,千粒重对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是穗行数和行粒数 ,每公顷产量在 640 0~ 92 74.5 kg时 ,行粒数和穗行数对产量起着主导作用 ,其次是千粒重和穗长。因此 ,在选育产量在 80 0 0 kg/hm2 以上杂交种时 ,在协调好穗行数 ,行粒数和千粒重三者关系时 ,应着重选择穗行数和行粒数较多者为好。  相似文献   

19.
水稻穗部性状与品质和产量的关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辽宁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单季粳稻生产具有较高的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人们越来越重视稻米的品质,对稻米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适口性及理化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水稻育种和栽培方面加强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和相应的品质遗传研究势在必行。对水稻的穗部性状与稻米品质、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为水稻的优质育种与栽培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不同种类、不同浓度除草剂对寒地水稻穗部性状、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及稻田杂草防效的影响,为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及稻田除草剂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开展寒地水稻品种龙粳31盆栽试验,设3种除草剂、9个处理[丁草胺EW 1500.0、2100.0和2700.0 mL/ha(EW1、EW2和EW3);乙氧氟草醚EC 150.0、300.0和450.0 mL/ha(EC1、EC2和EC3);双环磺草酮SC 1800.0、2400.0和3000.0 mL/ha(SC1、SC2和SC3)],以常规处理为对照(CK),测定分析各处理龙粳31成熟期的穗部性状、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及对稻田杂草的防效。【结果】与CK相比,EW2和EW3处理有利于龙粳31一次和二次枝梗数积累,EC3处理有利于龙粳31一次枝梗稻谷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SC1和SC2处理龙粳31二次枝梗稻谷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EC1处理龙粳31稻谷的产量最高(41.97 g/穴),较CK显著增加23.04%(P< 0.05,下同),但稻米品质较差;SC1处理龙粳31的稻谷产量较高,为41.61 g/穴,显著高于EW3处理和CK;SC3处理可显著降低龙粳31稻米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EW2、EW3和EC2处理龙粳31稻米的蛋白和直链淀粉含量均显著低于CK;SC1处理龙粳31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提高,且食味评分最佳;杂草防效以SC1、SC2和SC3处理较高。【结论】施用150.0 mL/ha 24%乙氧氟草醚EC对龙粳31水稻的增产效果最佳,但其稻米品质较差;施用1800.0 mL/ha 25%双环磺草酮SC的龙粳31水稻增产效果较好,且可改善其穗部性状和稻米品质,对杂草的防效较高,施药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