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苜蓿锈病(Uromyces striatus Schroet)是世界性分布的苜蓿病害。我国北方许多苜蓿产区,如甘肃东部,宁夏中、南部和内蒙古的中部和东南部等地区,常造成严重危害,但国内对此病研究不多。 相似文献
2.
3.
4.
5.
在相同条件下,从稻田直接收集的病粒中的稻粒黑粉病菌厚垣孢子不能萌发,而取之于仓库中的孢子能萌发。为探明其制约因素,对该病菌进行了光照和浸水时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形成后,必须经光照射后,方可进入休眠期;度过5~6个月休眠期的冬孢子,必须浸水48h以上才开始复苏;复苏后的冬孢子必须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未完成后熟作用的冬孢子和完成后熟但尚未复苏的冬孢子即使在光照条件下也不能萌发。即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必须经历后熟、休眠、复苏三个阶段后,在适宜的光照与温湿条件下,方可萌发。光照对其冬孢子具有双重作用,促使后熟进入休眠和刺激萌发。 相似文献
6.
应用葡萄锈菌夏孢子室内水滴培养探讨葡萄锈菌夏孢子的萌发与温度、湿度的关系,并测定了几种杀菌剂对夏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适宜的相对湿度为90%以上;波尔多液100、200倍,石硫合剂0.2、0.3、0.5、1.0、3.0、4.0Bé,粉锈宁1500、2000倍,代森锌800倍液对夏孢子萌发有96.6%以上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哈茨木霉菌T21转化体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表明,木霉菌转化体孢子萌发率有的高于野生菌株,如菌株Ttrm3,有的低于野生菌株,如菌株Ttrm47和Ttrm94;菌株Ttrm34产孢能力极显著高于野生菌株T21,而菌株Ttrm94和Ttrm111极显著低于野生菌株T21,菌株Ttrm111根本不产孢;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也存在差异,其中菌株Ttrm31、Ttrm34、Ttrm47和Ttrm76比较耐高温,而菌株Ttrm55、Ttrm94和Ttrm111较差,短时间高温处理能够促进木霉菌转化体生长。不同木霉菌对低温(15℃)的适应也不同,菌株Ttrm76、Ttrm31和Ttrm55生长速度快于野生菌株T21,而菌株Ttrm94和Ttrm111生长明显慢于T21;在20~30℃范围内,菌株Ttrm31、T21、Ttrm34和Ttrm55生长速度基本一致,生长较快,菌株Ttrm94生长却很慢;超过30℃,菌株Ttrm76、Ttrm111和Ttrm47生长比较快,生长速度大于T21。不同pH条件下,木霉菌转化体培养形态和产孢方式均有变化。木霉菌转化体利用氮源较好的是蛋白质和天冬氨酸,碳源较好的是麦芽糖和葡萄糖。不同木霉菌转化体培养性状也不同,如菌株Ttrm111不产孢;菌株Ttrm94产孢少,两者培养颜色为黄色,而其他菌株为绿色。 相似文献
9.
红叶石楠是我国园林绿化常用的彩叶树种。近来,安徽合肥市红叶石楠叶斑病发生严重,导致叶片枯萎脱落甚至植株死亡,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为科学防控红叶石楠叶斑病,对其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红叶石楠叶斑病的病原菌,并通过显微形态观察结合系统发育树的方法,最终将其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适宜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和最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和pH分别为25℃和6。研究结果为该病害的正确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12.
研究了不同化学药剂和植物激素浸种处理及种球色泽、粒径、储藏时间等对叶甜菜种子发芽的影响。研究表明,用一定浓度的双氧水、硼酸、磷酸二氢钾浸种处理叶甜菜种子,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发芽势与发芽指数,其中以10g/kgH2O2、0.5g/kgH3BO3和5g/kgKH2PO4处理效果最好。赤霉素处理(10、30、50、70、100mg/L)叶甜菜种子,促进种子发芽的效果不明显。吸湿-回干处理对叶甜菜种子发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叶甜菜种球色泽、粒径大小与发芽的关系密切,黄色或黄褐色的种球比黑色或褐色种球及大、中粒种子比小粒种子发芽力显著;叶甜菜种子不耐贮藏,发芽力下降较快,使用年限仅为1a。 相似文献
13.
红尾白禾螟Scirpophaga excerptalis(Walker)近年来在广西甘蔗产区为害严重,扩展迅速,造成枯心苗和死尾株,死尾率高达70%以上,为此本文通过室内饲养结合田间调查对甘蔗红尾白禾螟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红尾白禾螟在南宁1年发生4~5代,世代明显,绘制了年生活史图。各虫态发育历期:卵期(11.58±0.27)d,幼虫期(36.54±0.28)d,蛹期♀(23.54±0.86)d,♂(24.20±1.27)d,成虫寿命♀(6.10±0.22)d,♂(7.13±0.45)d,全世代(64.92±0.31)d。蛹的形态发育可分为5个级别,列出了分级表,可用于预测预报。此虫为单食性,仅取食甘蔗而不取食荸荠,可与荸荠白禾螟Scirpophagapraelata(Scopoli)明显区别,澄清了文献上的混淆。 相似文献
14.
接种黄瓜白粉菌后16 h的黄瓜叶片用透明胶带在子叶表面粘孢子取样的平均发芽率与用台盼蓝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调查的发芽率分别为83.7%和85.0%,t测验无显著差异,表明透明胶带取样的发芽率可以代表黄瓜叶片上白粉病菌孢子的发芽率。采用孢子萌发法和叶碟法分别测定了醚菌酯、植物源活性组分大黄素甲醚(P3D)对8个黄瓜白粉菌菌株的EC50。统计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方法测定醚菌酯P、3D对黄瓜白粉菌的EC50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值分别为0.880、.99,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有很强的相关性;采用该孢子萌发法可评价化合物对植物专性寄生病菌如白粉菌孢子萌发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明确恶性杂草野燕麦的萌发特性和化学防除技术,采用培养皿与盆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温度、光照、水势、盐胁迫、pH、土层深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并评价麦田常用除草剂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野燕麦种子最适发芽温度为15~20℃。对光周期不敏感,全黑、全光照条件下均可正常萌发。当水势为-0.2~0 MPa时,发芽率可达80%左右,当水势降低至-0.8 MPa时,不能萌发。覆盖2~15cm的土层均可萌发,其中2~10cm土层中发芽率最高。适宜pH范围较广,在pH 5~9范围内,发芽率大于70%。耐盐胁迫能力较强,NaCl浓度160mmol/L时,发芽率大于50%。除草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炔草酯、唑啉草酯、精噁唑禾草灵、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啶磺草胺对4~6叶期野燕麦均有较好防效,供试药剂防效高低排序为:炔草酯、唑啉草酯精噁唑禾草灵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啶磺草胺异丙隆。 相似文献
17.
稻田耳叶水苋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上海地区稻田新优势杂草耳叶水苋的发生规律,对上海地区稻田中耳叶水苋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定点观察,并在室内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耳叶水苋发生周期长,有两个明显的发生高峰,分别为水稻播种后第1周和第3周。水稻播种后45 d,耳叶水苋种群数量达到最大,随后,种群数量逐渐下降。耳叶水苋的种子在23~27 ℃条件下发芽最好。作为一种水生杂草,其种子在土壤含水量40%~60%的湿润或饱和状态下,发芽率较高,且耳叶水苋的种子对水层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即使处于10 cm水层下也可以正常萌发。耳叶水苋种子极小,其顶土能力较差,覆盖0.5 cm土层能有效抑制其出苗。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我国秦岭地区白粉菌寄生孢的资源状况并进一步筛选开发对植物白粉病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作者于2002~2003年对秦岭地区陕西境内的秦岭北坡、渭河两岸及渭北旱原三个不同生境内白粉菌侵染植株标样上的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进行了自然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在白粉菌侵染的旋花科、伞形科、唇型科、菊科、车前科、蓼科、十字花科、豆科、鸭跖草科、凤仙花科、葫芦科、锦葵科、玄参科、蔷薇科、大戟科、茄科、卫矛科、葡萄科、木通科、槭树科、蝶形花亚科等21科(亚科)植物的1145份标样中发现白粉寄生孢菌株39个。白粉寄生孢分离菌株在不同温度、pH值、碳及氮源等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温度为20℃,pH为6.0,采用葡萄糖作碳源及L-甘氨酸作氮源时菌株生长较好。调查结果显示秦岭地区有丰富的白粉寄生孢自然资源,可以进行开发利用,同时生物学特性测定显示出其存在的多种生理类群也为进一步从分子角度研究白粉寄生孢遗传机制,进而从大量菌株中开发用于防治白粉菌的生防制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