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油泄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重大经济损失,微生物修复是解决石油污染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从青藏高原石油污染土样筛选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低温石油降解菌,并研究了该菌株对石油的乳化性能、降解特性、降解条件以及对不同碳链烃类的利用。本实验用血平板法分离到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23-1,形态学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为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 23-1),比色法测定该菌株的乳化性能为19.6%,超声波法测定乳化稳定性为37.5%,表明其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具有增溶作用。质量法测定L. fusiformis 23-1对石油的降解率为57%,适宜降解条件为:初始pH为7.5,温度为25 ℃,培养8 d后获得最佳降解效果。GC-MS方法测定该菌株的石油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该菌对石油中不同碳链的烃类降解能力不同。L. fusiformis 23-1能产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强的降解石油能力,可用于石油污染修复。  相似文献   

2.
从含油废水中筛选分离到1株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B-1,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omonas sp.).对该菌株降解石油废水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1菌株对石油的最高降解率可达87.25%;菌株能利用石油产生大量的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使菌体表面疏水性呈下降趋势,疏水性最高为0.677; B-1菌株还能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3.
产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胜利油田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产生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并探讨了其降解原油的性能与生长条件。经过富集培养、平板筛选、血平板筛选、排油圈测定,成功分离筛选出1株产生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株X-1。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等鉴定其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培养6 d时原油降解率为30.04%。通过硅胶板薄层层析初步判定表面活性剂粗品中含有脂肽、脂蛋白类物质。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2℃,最适pH为7.0,最适盐度为2 g.L-1 NaCl,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蛋白胨。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长庆油田石油烃降解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情况,对菌株CQ6以原油为碳源时石油的降解率和发酵液表面张力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该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温度、转速和初始加油量3个因素,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了石油烃降解菌CQ6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菌株CQ6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5℃、转速190 r/min、接种量3.4%。在此条件下,菌株CQ6对石油的降解率可由优化前的64.4%升高至80.2%,菌株发酵液的表面张力由优化前的32.5 m N/m降至27.0 m N/m。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海洋石油降解菌株的选育及组合降解优化。[方法]从唐山市曹妃店港区石油污染海水中筛选得到3种菌株,分别为芽孢杆菌属、鞘氨醇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并命名为B1、S1和P1,对其进行紫外诱变和组合降解优化试验,分别测定降解效率。[结果]菌株B1、S1和P1经10d降解的降解率分别为63.89%、67.33%和67.25%;对其进行紫外诱变,得到诱变菌株yB1、yS1和yP1,其降解率分别为70.34%、77.05%和72.81%,均比诱变前有所提高;yS1与vP1、vB1与vP1、yB1与yS1等比例组成的混合菌群的降解率分别为78.21%、73.65%和72.23%。yS1与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yPa1混合,其降解率达到了81.45%。[结论]利用各菌株的优势互补可构建出降解能力高、能对石油烃进行全面降解的优势混合菌群。  相似文献   

6.
对已经筛选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降解菌Sp-1进行紫外线诱变,提高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醇醚硫酸钠(SLES)的降解率。经过筛选后,选取10株Sp-1的突变菌株,测定Sp-1对SLES的降解率。10株突变菌株的降解率都比原始菌株较高,其中2号突变菌株的降解率为80%。通过对Sp-1紫外线诱变,选取的10株突变菌株对SLES的降解率普遍高于原始菌株,降解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保水剂配施混合菌剂降解秸秆的影响。[方法]以粉碎的玉米秸秆为原料,以实验室现有菌株(GD-11、东北农大菌株35DR4-1、纤维素降解真菌CF-C1、产表面活性剂细菌C3-6、木质素降解菌LF-W7)筛选最优复合菌剂,施入不同种类不同梯度的保水剂(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壳聚糖和海藻酸钠),测定其降解率、活菌数、还原糖、酶活力。[结果]添加壳聚糖0~0.067%秸秆的降解率由7.17%上升至9.12%。[结论]壳聚糖对菌剂降解微生物有显著促进作用,海藻酸钠对菌剂降解微生物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长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高效石油烃降解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筛选出的菌株CQ6被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为了增强该菌降解石油烃的能力,对其进行He-Ne激光诱变,获得6株突变株,通过检测其表面张力、排油圈直径和烃降解率,降解石油烃能力最强且遗传性状稳定的突变株CQ66被挑选出来。本研究表明,He-Ne激光诱变育种技术可有效改良石油烃降解菌,该手段对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油水淹地污染土壤中获得26株石油降解菌,筛选出表面活性剂产生菌1株(H-6)和优势菌6株(H-1、H-17、H-18、H-19、H-20、H-23),结合菌株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表面活性剂产生菌H-6为堀越氏芽孢杆菌(Bacillus horikoshii)。以表面活性剂产生菌H-6为中心,再任选3株优势菌株构建石油降解菌群,得到高效石油降解菌群C5(H-1、H-6、H-18、H-19),通过正交试验得到菌群C5各菌种的最佳接种量。结果表明:接种量15%(H-1)、15%(H-6)、20%(H-18)、10%(H-19),温度25℃,石油含量2 000 mg/L条件下,7 d时石油降解率达到78.87%。这说明高效降解菌群C5对石油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可应用于油水淹地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石油降解细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大庆油田分离纯化出7株能以石油作为唯一碳源的石油降解细菌,并对降解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各菌株均能产表面活性剂,其中油膜面积大于3 cm的菌株有PW01、PS01、PS02、PS04、PS05 5株细菌,各菌株均能产酸.摇瓶培养菌株PW01 7 d,发现其对石油降解率高达68.33%,最适氮源为NH4Cl、最适磷源为1∶1的KH2PO4/K2HPO4,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极差R大小比较发现各因素对菌株PW01的石油降解率影响次序为:石油>KH2PO4/K2HPO4>NH4Cl.  相似文献   

11.
从中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新的石油降解菌HNAU-1,经16S r DNA测序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该菌可以以石油为惟一碳源进行生长,10 d的降解率可达50.7%。单因素试验表明添加其他碳源(葡萄糖、淀粉和蔗糖)均可抑制该菌对石油的降解;以尿素为氮源,35℃(25~35℃范围内),pH 7.5,盐度为0.5%,十二烷基硫酸钠为表面活性剂均有利于菌株对石油的降解。  相似文献   

12.
自盐渍化地区(黄河三角洲)采集4种不同石油污染程度的土壤样品,从中筛选出高效降解石油烃的4个菌系和8个单菌株.分别以原油、柴油、烷烃和多环芳烃(PAHs)为底物进行培养,测定降解菌的生物量和降解率,研究其对不同底物的耐受浓度和降解潜力.结果表明,获得的石油烃降解菌为轻度嗜盐菌;不同菌株对不同底物的耐受浓度不同,混合菌系对不同底物的降解能力强于单菌株,对单一组分底物的降解优于复杂组分的底物;单菌株1-2、3、5、7能较好地降解PAHs并且对原油的降解能力高于柴油,单菌株1-1、4、6、8能够利用烷烃且对柴油的降解能力要比原油高;降解菌对柴油和原油的最高降解率分别可达78.4%和70.7%,对正十六烷和菲的生物降解率分别高达87.7%和88.1%,表现出较强的降解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盐渍化土壤中土著菌对石油烃污染土壤具有较强的生物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13.
从广州某炼油厂附近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可高效产表面活性剂的原油降解菌株MZ01,结合菌株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16S rDNA 序列同源性进行分析鉴定其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 MZ01),该菌9 d对原油的降解率达54.7%。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其产表面活性剂的环境因子并进行发酵培养,结果表明,MZ01最佳发酵条件为:酵母膏(3 g·L-1)作为氮源,玉米油(2 g·L-1)作为碳源,温度为25 ℃,pH值为9.0和含盐量为5%。该条件下3 d的发酵产物经提纯后得到表面活性剂产量为2.27 g·L-1,测得该产物CMC值为0.1 g·L-1,可将水的表面张力从初始的72 mN·m-1降至30 mN·m-1。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秸秆降解效率,本文探究了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对秸秆降解菌降解秸秆的作用,并筛选出效果最佳的表面活性剂。首先筛选获得一株降解玉米秸秆能力较强的菌株——草酸青霉Z7-6;其次在液体发酵条件下,考察4种表面活性剂(两个浓度)对草酸青霉Z7-6降解玉米秸秆效果及产纤维素类酶的影响;最终通过固体发酵验证表面活性剂的效果。结...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产表面活性剂解烃菌,经血平板筛选和发酵液排油活性测定,从新疆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1株能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B-1。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通过产量指标对菌株B-1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其最适发酵条件为:p H值7.5、温度30℃、盐浓度5 g/L,在此条件下,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可达1.76 g/L。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B-1产脂肽、脂蛋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可将发酵液表面张力从68.20 m N/m降低到31.70 m N/m,乳化指数(E24)达到92.80%。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寻找高效纤维素降解菌,提高秸秆降解效果并缩短秸秆腐解时间,从腐烂秸秆及附近土壤中,筛选获得高效秸秆纤维素降解细菌,并研究其对秸秆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分离纤维素降解菌,结合纤维素刚果红测定、滤纸条降解试验和秸秆失重法筛选到2株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细菌(CMC-red、CMC-I),经16S r 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CMC-red为Massilia arvi菌属,菌株CMC-I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banpakuense)。菌株CMC-red的降解能力强,10 d可将滤纸降解成糊状,10 d内对秸秆的降解率可达24. 14%。通过分析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图可以得出,经纤维素降解菌降解的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吸收峰减弱,纤维素的结构变得疏松。筛选获得的2株细菌中,菌株CMC-red对秸秆具有显著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适合我国北方冬春季秸秆降解的高效低温纤维素降解菌株。[方法]在低温地区采集土壤,10℃初筛耐低温菌株,通过刚果红染色液法进行复筛,利用DNS法测定CMC酶活性。将筛得菌株和实验室自存菌株结合拮抗试验构建复合菌系,测定复合菌系CMC酶活性,测定秸秆降解率,并对代表性菌株进行产酶条件优化,对最终确定的复合菌系中的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10℃低温培养初筛得到55株耐低温菌株,刚果红染色法复筛得到8株具有明显水解圈的单菌株,其中包括细菌3株、真菌2株、放线菌3株,其中纤维素酶活性最高达到47.0 U/mL;根据拮抗试验构建了2个复合菌系,其纤维素酶活性分别达到31.0和53.0 U/mL;秸秆降解试验中,实验室和沙袋法的复合菌系2对秸秆的降解率分别达31.8%和45.1%,显著高于复合菌系1和对照组;对JGDZTX3进行产酶条件优化,确定最佳氮源为牛肉膏,培养温度为10℃,培养时间为4 d,初始pH为7,在此条件下CMC酶活性达到66.5 U/mL,这4个条件对产酶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复合菌系2的4个未知菌株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分别为白蚁菌、葡萄球菌、长柄...  相似文献   

18.
陕北地区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川口乡和子长县两地被石油污染的土壤和油井附近的油泥为菌源,经过筛选得到CY-L1、CT-L62株对石油具有较高降解率的菌株,当石油初始浓度为20 mg/ml时,降解率分别为61%、63%.通过研究得知,在pH值接近7、初始石油浓度较低时,CY-L1和CT-L6菌株对石油具有较高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19.
柴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物驯化法,从石油污染土壤中以0降解能力进行测定,发现一株菌在柴油初始浓度为500 mg·L-1的培养液中,振荡培养3 d降解率达到了71.7%,具有开发潜力,可以提高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率.通过对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假单胞菌属.并分析了培养时间、pH值、接种量、温度、柴油浓度、N源6个因素对菌株生长量和柴油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在培养时间为6 d、pH值为5.0、接种量为5%、温度为35℃、柴油浓度为1 000 mg·L-1、N源为(NH,4),2SO,4的条件下生长旺盛,降解率达到了80%.  相似文献   

20.
高效秸秆降解菌株的分离与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育高效降解玉米秸秆的菌株,首先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培养基结合滤纸条无机盐培养基,对从样品中分离的菌株进行初筛,再以玉米秸秆培养基复筛并进行发酵产酶试验,测定CMC-Na酶活和FPA酶活,最后对目的菌进行紫外诱变。通过筛选得到降解效果较好的2株真菌PJ-2、PJ-4和1株放线菌GJ-1。紫外诱变后获得正向突变菌3株,分别为PJ-2的突变菌UV-1-1,PJ-4的突变菌UV-2-2和UV-2-4,这3株突变株的CMC-Na酶活力相对原菌株分别提高45%、20%和10%以上,菌株降解秸秆能力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