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北京市6种下垫面不同季节温湿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北京市玉渊潭公园6种不同下垫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下垫面四季温湿效益的研究。每天8:00-18:00,每2h分别对6种下垫面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1次,春、夏、秋、冬各季分别连续测定7d。结果表明:城市中的绿地和水体具有明显的微气候效应。绿地夏季的降温增湿效果最明显,其次为春、秋季,冬季的温湿效益最小。在春、夏、秋季,绿地具有降温作用,在冬季,绿地具有保温作用。夏季,水体下垫面的降温作用比较明显,仅次于乔灌草下垫面,其降温值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下垫面。夏季绿地比铺装温度低0.8~4.1℃。不同类型下垫面春、夏、冬季的相对湿度高低趋势一致,均为:水体>乔灌草>灌草>草坪>铺装>建筑,秋季为:灌草>乔灌草>水体>草坪>铺装>建筑。夏季水体比建筑的相对湿度高10.2%~15.4%。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居住区绿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规模、不同结构绿地的夏季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舒适度等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面积1hm2的北京居住区绿地夏季昼平均降温1.43℃,昼平均增湿3.49%,并伴随绿地规模的增大,降温增湿作用增强;2)夏季不同结构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和人体舒适程度大体呈现出乔-灌-草型绿地乔-草型绿地草地≈裸地的特征;3)在9m的垂直高度,14:00~16:00为居住区绿地每日高温低湿时段,5:00~6:00为低温高湿时段;伴随着高度的升高,乔-灌-草型和乔-草型绿地的日均和高温低湿时段空气温度大体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草坪和裸地变化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32种立体绿化植物降温增湿效应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成都市32种立体绿化植物,对其降温增湿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种乔木中,白玉兰和天竺桂的局地降温增湿效应较高,分别降温0.71、0.7℃,分别增湿1.68%、1.57%;4种藤本中,爬山虎和紫藤分别降温0.87、0.75℃,分别增湿1.92%、1.7%;19种灌木中,小叶女贞、栀子、杜鹃、金叶女贞、月季的降温增湿能力较高,分别是1.2、1.37、1.01、1.03、0.97℃,增湿效应分别是3.02%、3%、2.36%、2.24%、2.07%.植物降温增湿效应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了一定规律性,32种植物的蒸腾和降温效应表现为夏季效应高,冬季效应低,春秋两季能力中等;增湿效应表现为秋季较高,夏季其次,冬、春两季较低.在今后的立体绿化中,建议合理搭配,增加城市美景度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垂直绿化增湿降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深圳市4个季节5个观测样地进行垂直绿化增湿降温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夏季、秋季,垂直绿化具有明显的增湿降温效应,且3处垂直距离的增湿降温效应大小均为:0 m>0.5 m>1.5 m。垂直绿化在四季的降温增湿效应大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相似文献   

5.
《农技服务》2020,(1):70-72
为探明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的土壤温度变化情况,研究砒砂岩与沙体积比1∶1、1∶2、1∶5配比5cm土层的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四季不同配比土体的土壤温度随着日时刻数增加均呈抛物线变化趋势。春、夏、秋季地温均以14:00的最高,冬季则以12:00的最高。春、秋和冬季均在10:00—12:00时间段的升温最快,夏季在8:00—10:00时间段的升温最快,春季和夏季在18:00—20:00时间段的降温最快,秋季和冬季在14:00—16:00时间段的降温最大。当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为1∶2时,对5cm土层温度的缓冲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地观测研究洋浦经济开发区城市森林对降温增湿遮荫的作用,以便评价洋浦城市森林的合适程度和树种与结构的适宜性。结果表明,洋浦城市森林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与遮荫作用,各观测点的平均降温为0.8℃,平均增湿为5%,平均遮荫为94%。但各观测点所代表的树种和结构组成在降温增湿和遮荫方面的效应不一,最热时段的12:00~13:30和13:30~15:00降温最好的是马占相思与椰子混合林;增湿方面最好的是马占相思与椰子混合林、双排椰子林;遮荫最好的是短穗鱼尾葵。洋浦城市森林的降温效果在午间最好,增湿效应则在午前与傍晚最好,遮荫作用在午间最好。相比之下,洋浦城市森林的降温与增湿效应与三亚城市森林的有相当差距,说明洋浦城市森林在面积、行道树林宽度、密度、树种选择与搭配等尚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下垫面类型对其温湿效应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春夏秋三季城市公园绿地不同下垫面内温湿特征的实地观测,研究不同季节各下垫面内的温湿效应变化特征及人体舒适度改善效应差异,结果表明,下垫面类型对其温湿特征和人体舒适度有显著影响,不同下垫面类型间温湿效应及人体舒适度水平有显著差异:下垫面类型在春季对其降温增湿强度有极显著影响,在夏季对降温强度有极显著影响,在秋季对降温强度有显著影响,各下垫面三季降温强度由高至低的排序是:林地水体硬质铺装草坪建筑,增湿强度由高至低排序为:林地草坪水体铺装建筑.下垫面类型在春、夏两季对其人体舒适度有极显著影响,秋季存在显著影响,三季均为林地的舒适度情况最好,建筑最差,人体舒适度改善效应由强至弱的排序为林地水体草坪铺装建筑.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研究区及普通对照绿地群落气象因子的监测,对比分析二者总体降温增湿效应差异及规律,揭示与评价前期研究的热岛改善关键技术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地区域热岛效应的改善情况.[方法]自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研究区及普通对照绿地同步对比监测,利用Kestre14500手持式气象仪和Fluke-63红外测温仪测定不同结构植物群落内气温、地温、相对湿度,对比分析二者及研究区内各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应.[结果]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呈现降温增湿效应,其中夏季最强,秋季次之,春季较弱,冬季则呈现保温干燥效应.春季、夏季和秋季不同结构类型绿地整体降温增湿效应排序为乔-灌-草>乔-草>灌-草>草坪.研究区绿地年均降低气温0.9℃,降低地温9.7℃,增加相对湿度3.6%.研究区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降温增湿效应,冬季保温干燥效应,年均降温增湿效应三个方面均强于普通对照,尤其在夏季和秋季降低气温、夏季增加相对湿度、年均降低地温三方面显著强于普通对照(P<0.05).[结论]进一步验证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缓解区域热岛效应,并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好的服务及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2年1-12月,通过定位监测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林内外温湿度,探究林分对空气温湿度的调节作用。选取45 a树龄的麻栎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作为对照组,在麻栎林、裸地样地中选择光照条件、土壤状况一致的试验点,使用Decagon自动气象站收集温湿度数据,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并分季节、时间段进行均值检验。研究表明:①林内外温度日变化曲线为抛物线型,相对湿度日变化曲线为U型,林内外温湿度日变化呈对称关系。②麻栎林处在生长旺季时,林内温湿度变化幅度小于林外,5-8月麻栎林降温作用最显著,8月麻栎林增湿作用最显著。③从全年来看,麻栎林全年降温13 661.4℃,季节温度林内外差值夏季>春季>冬季>秋季。较裸地全年相对湿度增加41 769.69%,季节相对湿度林内外差值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对比夏季不同时段温湿度相关性,14:00温湿度变化相关性显著,全年气温林内(y)和林外(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886 6x+1.207 6,R2=0.972 3。全年相对湿度林内(y)和林外(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961 8x+0.042 3,R2=0.978 0。结合全年观测数据进行均值检验,全年林内外温湿度变化不显著,夏季林内外相对湿度变化显著,对比夏季不同时段温湿度相关性,在中午时分麻栎林降温增湿作用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对城市森林生态效应的动态评价为目的,研究绿地和非绿地之间的物质交换特点与规律,描述和揭示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时空格局。试验对森林周边温度和湿度在空间和时间的梯度变化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杨树林对其周边环境有着明显的降温和增湿效应,中午时段绿地生态场效应最高,下午测试时段对周边空气温湿度的影响与常规是逆反的。  相似文献   

11.
在黄河湿地郑州段选取裸地(对照)、草地、灌草、林地,研究了黄河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对风速、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地表温度和热压力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0~17:00期间,林地的风速最低,且林地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空气湿度和热压力指数的变化幅度最小,灌草和草地次之,裸地最高;在9:00时,林地的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最高,空气湿度最低;在13:00时不同植被的阻风率、空气降温强度和空气增湿强度均表现为林地灌草草地,地表降温强度表现为林地草地灌草;在13:00时林地、草地、灌草的热压力指数均显著低于裸地的,且以林地最低。说明黄河湿地中的林地在降温、增湿、降低风速、调节区域小气候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清西陵地区空气负离子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ITC-201A型空气负离子测试仪,在清西陵旅游区森林主要生长季节(4-10月份),对清西陵4种典型生境类型—平地针阔混交林、低山丘陵人工林区、丘陵灌草区、河边湿地内空气负离子分布规律及空气负离子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生境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月变化趋势大致相似,均呈双峰型曲线,但各生境间峰值出现时期不同步;清西陵植物生长季节中空气负离子浓度植物生长盛期>植物生长初期>植物生长末期;各生境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值平地针阔混交林>低山丘陵人工林>丘陵灌草区>河边湿地。多数生境春、秋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早8:00、晚18:00较高。午后14:00最低。夏季10:00和16:00时段较高,8:00、14:00及18:00时段较低。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变异系数春季为0.478、夏季为0.181、秋季为0.150;同一生境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幅度不同。空气负离子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呈三次曲线关系。旱季,空气负离子浓度随空气温度(6~29℃)的升高而降低,空气相对湿度(9%~45%)的增加而升高;雨季,空气负离子浓度随着温度(27~33℃)、相对湿度(46%~70%)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使用微山湖湿地周边代表站微山站1961~2005年气象资料,计算其绝对湿度,分析绝对湿度的变化特征,并与距湿地较远的枣庄站对比,分析湿地对周边大气湿度显著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湿地周边绝对湿度夏季最大,冬季最小,相对湿度夏季最大,春季最小。近45年来年平均绝对湿度呈上升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但均不显著。四季中冬春季平均绝对湿度呈显著上升趋势,秋季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受湿地影响,湿地周边年平均绝对湿度比对比站偏高0.4g/m3,年平均相对湿度偏高4%。两站大气湿度差值有明显的月际变化,5月差值最大,年及春、夏、秋三季平均绝对湿度差异显著,冬季平均绝对湿度差异不显著,年及春、秋、冬季三季平均相对湿度差异显著,夏季平均相对湿度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在春、夏、秋季时段内毛竹林对林内近地表层温度具有一致的降温效应,其中以地面温度最为显著,地中温度次之,气温最小;在冬季时段毛竹林对林内地面温度有降温效应,而对林内地中温度和气温都具有一定的增温效应。毛竹林对林内近地层空气湿度的影响,反映出较一致的降湿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在黄河湿地郑州段选取裸地(对照)、草地、灌草、林地,研究了黄河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对风速、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地表温度和热压力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017:00期间,林地的风速最低,且林地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空气湿度和热压力指数的变化幅度最小,灌草和草地次之,裸地最高;在9:00时,林地的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最高,空气湿度最低;在13:00时不同植被的阻风率、空气降温强度和空气增湿强度均表现为林地>灌草>草地,地表降温强度表现为林地>草地>灌草;在13:00时林地、草地、灌草的热压力指数均显著低于裸地的,且以林地最低。说明黄河湿地中的林地在降温、增湿、降低风速、调节区域小气候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域11个气象站1961—2017年3—11月逐小时降水量,分析了该区域内降水日变化、夜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季节演变(春、夏、秋季)与早稻抽穗扬花时段降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降水日变化呈现双峰型分布,小时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峰值时次基本一致。各个年代、季节小时降水量峰值均稳定位于4:00~8:00和15:00~16:00,但峰值和次峰值的时次存在差异;随年代推移,夜间降水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夜间降水量高于日间;春、夏、秋季夜间降水量与日间比值分别为117%、81%、110%;幕阜-连云山丘区为研究区域夜间降水量高值区;幕阜-罗霄山脉区为研究地区内早稻抽穗扬花时段降水量、降水强度的高值区,株洲中部为同时段降水偏少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上海城市典型林荫道夏季温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上海市6条不同覆盖率的城市林荫道作为研究对象,7:00~19:00每2h对样地样点和对照点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12h。以无林荫覆盖道路为对照,分析城市林荫道的覆盖率、树种与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为城市林荫道的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6个时间段林荫道均表现出降温增湿效应;覆盖率与林荫道降温增湿效应成正相关关系,即林荫道的降温增湿能力随着覆盖率的增加而增强;作为林荫道行道树树种,香樟比悬铃木的降温增湿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8.
佛甲草墙面绿化的降温增湿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佛甲草墙面绿化的降温增湿效应。[方法]利用新型墙面绿化装置栽植佛甲草进行墙面绿化,于7:00~19:00测定佛甲草表面、背面的温湿度和环境温湿度,研究光照度和环境温湿度对佛甲草墙面绿化降温效应的影响。[结果]在测定时间段内,佛甲草背面温度低于环境温度,平均低1.4℃;佛甲草绿化墙面的湿度高于环境湿度,平均高4.6%。佛甲草墙面绿化的降温效应与光照度和环境温度呈正相关,与环境湿度呈负相关,各因素对佛甲草墙面绿化降温效应影响的顺序依次为:光照度>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结论]佛甲草进行墙面绿化可以有效降低墙体和空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是适合墙面绿化的优良植物。  相似文献   

19.
以广东省淇澳岛红树林林内和林外无林地作为研究对象,评估红树林温湿小气候环境对人体的舒适度.每天从8:00-18:00,每隔10 min 1次,同时测定红树林内和林外无林地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每月连续测定3d,持续测定1 a.对两站点的气候因子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测定的时间段内,红树林林内的气温一直低于林外无林地,相对湿度则高于林外无林地,红树林日降温幅度在0.6-2.4℃,平均降温1.3℃,平均降温率3.92%;日增湿幅度4.0%-20.7%,平均增湿8.0%,平均增湿率12.0%;两地气温、相对湿度的日最大差值出现在14:00左右,年最大差值出现在8月份,通过对温湿度指数的计算,红树林小气候对人体舒适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2015年春季、夏季、秋季共3期莫莫格湿地的Landsat 8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大气校正法反演研究区的地表温度;在地表温度反演结果和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进行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和地统计分析,从而完成莫莫格湿地的冷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对周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冷岛效应(降温作用)随着离湿地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湿地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降温作用并不相同,对居住地类型的影响范围在240~540 m,对旱地类型的影响范围在480~660 m;湿地对盐碱地的降温作用比较显著,影响范围在600~660 m。湿地在不同季节对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降温作用并不相同,在春夏秋3个季节中降温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