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4.
随着科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在向自然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破坏自然,给地球上的一切带来麻烦。而随着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消耗的急剧增加,全国废气排放总量猛增,全国普遍存在酸雨的污染问题,尤其对农业的危害更大。一、什么是酸雨? 化学上定义水溶液的pH等于7为中性,大于7为碱性,小于7为酸性。一般地说,大自然的雨水是偏酸性的,pH约在6左右;这是由于大气中的 CO2溶解在洁净的雨水里形成H2CO3的缘故,天然雨水的微弱酸性可以促进土壤里养分的溶解,便于植物吸收,因此是有益的。但是,在大自然中,仍存在其他致酸的物质,例如,火山爆发喷出的H2S,高空闪电导致的氮氧化物 相似文献
5.
6.
7.
8.
根据景德镇地区2006年7月1日至2008年7月31日的酸雨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酸雨的总体特征与月统计特征及天气形势,研究了酸雨与降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颗粒物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强酸雨率达72.6%,无酸雨率仅9.1%;6~8月酸雨平均pH值较大、酸度小、危害较轻,而12月至翌年3月则相反;二氧化硫与酸雨pH值呈反相关,是酸雨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9.
10.
11.
利用辽宁省85个降水监测点位的监测资料,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2013年辽宁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为酸雨污染治理和预防预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13年辽宁省降水pH均值为4.65~7.72,酸雨频率最高为86.4%;夏季污染最轻,冬季较重,春秋季节持平。空间上酸雨污染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区域的丹东和大连。 相似文献
12.
13.
14.
重庆市“十五”期间酸雨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4):164-168
以5个点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十五”期间酸雨污染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和降水中化学组份构成进行了分析,并从致酸源、大气环境质量、地形特征和气象因素等方面探讨了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重庆市酸雨污染具有典型的局地性,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雨形成的根本原因,恶劣的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加重了酸雨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16.
依据1985~1994年大气降水监测资料,分析了南京市鼓楼区1985~1994年大气降水污染的状况,发现该区酸雨污染频率高的季节在每年的春季和冬季降水pH值4.42~7.88,因季节不同的变化不明显,1985~1988年,酸雨污染较轻,198~1994年,酸雨污染呈逐渐加重趋势,探讨了酸雨危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孙颖凯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1998,(1)
依据1985~1994年大气降水监测资料,分析了南京市鼓楼区1985~1994年大气降水污染的状况,发现该区酸雨污染频率高的季节在每年的春季和冬季;降水pH值4.42~7.88,因季节不同的变化不明显;1985~1988年,酸雨污染较轻;1988~1994年,酸雨污染呈逐渐加重趋势。探讨了酸雨危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兰州国家气象观测站2011—2020年酸雨观测资料统计数据,分析并阐述了近10年兰州市酸雨的pH值、电导率值的月、季、年月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除2013—2014年外,兰州市酸雨出现次数呈下降趋势,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受供暖季节影响;第一季度酸雨污染严重;6—9月主要降水季节电导率值最小,在59.49~68.31...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十五"期间酸雨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个点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十五"期间酸雨污染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和降水中化学组份构成进行了分析,并从致酸源、大气环境质量、地形特征和气象因素等方面探讨了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重庆市酸雨污染具有典型的局地性,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雨形成的根本原因,恶劣的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加重了酸雨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