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明确云南特色葡萄产区葡萄霜霉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本研究采用7对SSR分子标记对采自云南3个地区的155株葡萄霜霉病菌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分析了病原菌群体遗传结构与地域之间的关系。7对引物共检测出41个等位基因,114种基因型,病原菌群体的Shannon’s信息指数和Nei’s无偏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42和0.600。分子方差分析和群体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不同群体间存在相当大的遗传变异。遗传分化系数、基因流以及Structure分析表明,元谋群体与宾川、寻甸两群体之间均具有较高的基因交流,宾川和寻甸两群体间则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上述结果表明,云南葡萄霜霉病菌群体存在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且群体遗传结构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新疆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遗传特征,分别采用叶盘接菌法及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新疆吐鲁番、阿克苏、石河子等11个不同产区的葡萄霜霉病菌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各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来自新疆不同地区的菌株种内存在着致病性分化现象,依据其在鉴别寄主上致病性的差异,将供试菌株划分为强、中、弱3类,其中强致病性菌株为优势菌株,且种间致病性分化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SSR标记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之间存在遗传变异现象,并且菌株之间亲缘关系都较近,在相似系数为0.93时,48株菌株聚为4大类,且遗传分化与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新疆不同地区的葡萄霜霉病菌菌株之间存在致病性分化与遗传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3.
葡萄避雨栽培控病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至2010年,在云南省文山州对葡萄避雨栽培控病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实践表明,该技术对葡萄霜霉病、白腐病、灰霉病、炭疽病均具有较好的控病效果,在减少葡萄发病的同时,还能提高其产量和质量.该技术体系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设施作物生产水平和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灰霉病在该地区发生普遍,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本研究从长三角地区(江苏盐城、南通、淮安、苏州、扬州、镇江,上海嘉定,浙江嘉兴、宁波)种植番茄、草莓等的温室大棚中采集了灰霉病菌195株,根据采集地点和寄主植物种类将这些菌株划分为16个群体,利用9对SSR引物对这些菌株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灰霉病菌遗传多样性丰富,所分析的灰霉病菌的亲缘关系与采集地点的相关性不紧密,而与寄主植物种类有一定关系。进一步对27个大棚的菌株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在寄主植物相同的情况下,通常同一地点相邻大棚的菌株群体亲缘关系更近。遗传变异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灰霉病菌群体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但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比率非常高,表明群体间分化较大,温室大棚的存在对菌株的进化起到了明显的隔离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温室大棚的使用对灰霉病菌遗传进化及病害流行的影响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霜霉病是世界范围内葡萄上的一种重要流行性病害.2020年,本研究系统调查了北京市房山区3个酿酒葡萄酒庄中4个不同葡萄品种的霜霉病发生情况,并记录了实时温湿度、降雨数据和用药时间,还分析了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降雨、相对湿度和用药时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感病性的差异.结果 表明:房山3个酿酒葡萄酒庄在2020年5月...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葡萄霜霉病流行速率、空中孢子囊密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感病品种红地球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的流行动态,并对空中孢子囊密度进行定时捕捉,结合田间环境监测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葡萄霜霉病的流行规律为:指数增长期为5月1日至7月23日,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23日至8月19日,衰退期为8月19日至葡萄生育末期。整个生长季葡萄霜霉病流行速率呈正态分布,其变化动态与该病害的流行时期特点基本一致。单季病害流行期,流行速率与温度、前5 d平均相对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和0.409;在始发期和盛发期,空中孢子囊密度与流行速率、前5 d平均相对湿度、前5 d平均叶面湿润时数、前5 d积累降雨量基本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3和0.768、0.836和0.651、0.651和0.834、0.954和0.747;与当日降雨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和-0.542。表明上述与葡萄霜霉病流行相关性较高的因素可作为构建葡萄霜霉病预测模型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7.
葡萄霜霉病是为害葡萄的五大病害之一,葡萄受害后,轻者削弱树势,影响果实品质,重者叶片焦枯,影响花芽分化,一般减产20%以上,使第二年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因  相似文献   

8.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通过对辽宁省不同葡萄品种进行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调查,以期为葡萄抗性品种的选育和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中,没有对霜霉病完全免疫的品种,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和田间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品种间霜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供试的65个品种中,室内离体叶片接种评价高抗品种3个,抗病品种23个,感病品种24个,高感品种15个;田间自然发病调查评价高抗品种1个,抗病品种19个,感病品种35个,高感品种10个。欧美杂交品种(系)相对欧亚杂交品种(系)较抗病。  相似文献   

9.
葡萄霜霉病对葡萄叶片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对葡萄生产影响极大,是葡萄栽培中主要病害之一。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分析鉴定对照组与霜霉病组代谢物含量的变化,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并结合t检验的结果,筛选出造成健康和发病的葡萄叶片显著差异的20种主要代谢物质。其中,霜霉病处理组差异代谢物含量显著上升(P<0.05)的物质主要分为4类:氨基酸类、核酸代谢类、植物激素类和其他化合物;显著下降(P<0.05)的物质分6类:糖类、羧酸类、甾类、二萜醇类、三萜类和其他化合物。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氨酰tRNA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戊糖磷酸途径,二苯乙烯类、二芳基庚烷类和姜辣素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6条代谢通路中。由此可知,葡萄霜霉病侵染导致了葡萄叶片糖、核酸、氨基酸等相关代谢物的显著变化,相关代谢途径可能是霜霉菌侵染葡萄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田间抗药性水平发展态势,于轮换用药前后,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河北、山西、河南3省葡萄主要种植区11个葡萄园试验地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敏感性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田间采集的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抗药的菌株其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不同地区轮换用药后,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水平变化态势因用药流程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或混合用药进行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治理时,需制定合理的施药流程,并根据抗药性治理的效果不断完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葡萄生单轴霉重寄生菌F3的鉴定及防治效果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从生长异常的葡萄霜霉层上分离获得的菌株F3对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的重寄生作用及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通过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F3对葡萄生单轴霉的重寄生作用,并对菌株F3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28S rDNA序列分析,采用孢子囊萌发抑制和离体叶片点样法测定该菌株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F3对葡萄生单轴霉表现出覆盖、缠绕的重寄生现象。结合形态特征与序列分析结果将该菌株最终鉴定为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菌株F3分生孢子悬浮液及其无菌发酵液对葡萄霜霉菌孢子囊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86.8%和83.1%;经菌株F3分生孢子悬浮液预防处理后的离体葡萄叶片发病率为10.9%,显著低于对照的发病率98.8%,防治效果达88.9%;菌株F3分生孢子悬浮液与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混合后点样接种处理的叶片发病率为50.0%,也显著低于对照,防治效果为49.1%;而治疗处理的叶片发病率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层生镰刀菌对葡萄生单轴霉具有重寄生作用,且对葡萄霜霉病具有较强的预防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化学诱导剂诱导葡萄抗霜霉病的特性与葡萄内生菌激活的关系,筛选出对葡萄霜霉病有较高生防效果的菌株,本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传统培养法,检测了葡萄茎段的内生菌,并应用4种化学诱导剂对葡萄叶片和茎段进行处理,对被激活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和生防效果的测定.结果显示,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  相似文献   

13.
葡萄霜霉病是危害葡萄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害发生时会给葡萄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对葡萄抗霜霉病机制研究的结果,认为葡萄对霜霉病抗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理生化物质、叶片形态结构及抗病遗传基因三个方面。由于各种因素对霜霉病病原菌作用关系复杂,目前对于葡萄抗霜霉病的决定性因子还没有明确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为合理利用葡萄抗性品种以及田间病害综合治理,采用离体叶盘接种法分别对2018年和2019年自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石嘴山市和吴忠市采集的43株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菌株进行致病型鉴定及聚类分析,并对17个主栽葡萄品种进行抗性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18、2019年供试菌株致病力和供试葡萄品种抗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菌株平均病情指数与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r和回归系数R2分别介于0.45~0.96和0.20~0.92之间;2018、2019年供试菌株的强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分别为CS-YL和VI-BYDD、RG-JSJG和CS-YM;2018年和2019年供试菌株致病型被划分为强、中、弱3种类群,2年所占比例分别为10.00%、15.00%、75.00%和34.78%、39.13%、26.09%;供试17个葡萄品种的抗性类型可被划分为感病、抗病、高抗3种类群,2年所占比例均为17.65%、29.41%和52.94%。不同葡萄品种对不同菌株的抗性类型多样化。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葡萄霜霉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明显,不同菌株的致病型与其地域来源无关,不同葡萄品种的抗感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生防菌剂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HMB20428与化学杀菌剂嘧菌酯协同应用对葡萄霜霉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抑制机制,结合生物学测定与显微表型观察方法分析其对葡萄霜霉病菌及活孢子囊的抑制作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对葡萄叶部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其对葡萄霜霉菌线粒体功能的作用。结果显示,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与嘧菌酯协同应用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显著,对活孢子囊的抑制率为99.05%;两者协同应用对微生物细菌种群有显著影响,枯草芽胞杆菌的优势占位作用明显;但对微生物真菌种群无显著影响;两者协同应用造成葡萄霜霉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开放度增加至90.59%,对跨膜电位的抑制率为94.29%,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Ⅴ的活性分别显著下降56.39%、22.47%、47.90%、60.52%和90.91%,说明葡萄霜霉菌线粒体膜在受到明显损伤和出现代谢功能障碍的同时,呼吸链酶活性明显被抑制,从而导致葡萄霜霉菌的能量代谢和生长受阻。表明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与嘧菌酯协同应用时主要通过促进枯草芽胞杆菌竞争占位和增...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生防菌剂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HMB-20428与化学杀菌剂互作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抑制作用,采用生物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研究其最佳用药时期,筛选最佳生化互作组合,结合空间竞争能力和诱导抗病性生理测定试验了解互作增效机制,并建立葡萄霜霉病的综合防控技术。结果显示,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预防葡萄霜霉病最佳时期为发病前1个月,连续喷雾用药3~4次,间隔期10~15 d。研发出协同增效生化互作组合生防菌剂HMB-20428+嘧菌酯,及其与硅氧烷化合物增效组合,防效分别为91.06%~98.92%和87.78%~92.04%。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与嘧菌酯互作可增强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定殖能力和植株抗病作用,且定殖能力和抗病机制作用的增强时间基本一致。以生防菌剂HMB-20428替代部分化学药剂减量用药流程的防效为91.40%。表明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与嘧菌酯互作可达到减少化学药剂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The North Georgia Mountains are the southernmost region along the United States East Coast where European wine grapes (Vitis vinifera) are grown commercially. Epidemics of downy mildew, caused by Plasmopara viticola, are frequent and severe,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pidemiology and population biology of the pathogen in this region. Disease monitoring in an experimental vineyard from 2015 to 2017 indicated that times of disease onset and progress rates were highly variable across years and cultivars. Oospores were observed microscopically, and simulation with a process-based model indicated presence of conditions favourable for oospore germination in the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each year. A total of 409 P. viticola isolates collected over three  years were genotyped with seven microsatellite markers, revealing very high genotypic diversity, which when combined with the observation of oospores is indicative of a sexually reproducing population. Among the 409 isolates, 225 multilocus genotypes (MLGs) were identified, of which 164 were detected only once and 61 were repeated (clonal). Eight MLGs (represented by 28 isolates) were detected across years, suggesting the possibility of asexual overwintering of P. viticola in this region. Across sampling dates, the percentage of isolates belonging to nonrepeated (unique) MLGs ranged from 27.3% to 63.2%. Even towards the end of the annual epidemic, the percentage of isolates in nonrepeated MLGs was still relatively high, around 30%. These MLGs may have originated from oospores germinating lat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although incomplete sampling at earlier dates and contribution by immigration cannot be fully excluded.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不同野生葡萄株系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以18个种的46份野生葡萄株系为试材,采用叶盘法鉴定其对霜霉病的抗性,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技术对部分关键基因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在不同抗病株系中的表达模式差异。结果表明,46份野生葡萄株系的病情指数为0~34.72,其中17份为感病株系,病情指数在25.93~34.72;21份为抗病株系,病情指数在5.32~24.35;5份圆叶葡萄株系均表现为免疫,病情指数为0.00;云南-元谋2、云南-2和木扎岭-3为高抗株系,病情指数分别为1.81、4.40和1.62。当被霜霉病菌侵染后,抗病株系和感病株系中的PAL、PR1、TLP和NPR1基因的诱导表达模式不同;与感病株系相比,抗病株系中的TLP、PR1和NPR1基因有强烈的诱导表达,PAL基因在感病株系比在抗病株系中表达量高。在免疫株系普莱德和高抗株系云南-元谋2中,NPR1与其它3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差异最大;TLP在抗病株系蘡薁-林县中与其它3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差异最大;在感病株系秋-嵩县中,NPR1与TLP表达模式相近,PAL和PR1表达模式相近。研究表明,在中国野生葡萄种质中,云南-元谋2、云南-2和木扎岭-3对霜霉病有良好的抗性,可作为抗病育种的原始材料;抗性基因可能在抗病株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