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辐照结合不同温度处理对柑橘红蜘蛛成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辐照结合不同温度处理对柑橘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 Mcgregor)成螨的影响,以寻求提高辐照处理柑橘红蜘蛛成螨效果的方法。【方法】以0,100,200,300和400Gy的剂量辐照处理柑橘红蜘蛛成螨后,分别置于5,10,15,20和25℃条件下饲养,观察成螨死亡率及其后代繁殖情况。【结果】同一剂量下,柑橘红蜘蛛成螨死亡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辐照后置于低温条件下可抑制成螨的死亡;用400Gy剂量辐照处理柑橘红蜘蛛成螨后置于25℃条件下15d,可使成螨死亡率达到100.00%。低温对柑橘红蜘蛛成螨产卵量及卵的孵化率有显著抑制作用,成螨经100和200Gy辐照处理后置于5℃条件下,产卵量为0;成螨经300Gy处理后置于温度低于20℃(包括20℃)条件下,可100%抑制卵的孵化。【结论】当温度为5℃时,100Gy辐照处理柑橘红蜘蛛成螨即可达到100%不育。  相似文献   

2.
地表覆膜对柑橘果实糖积累及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地表覆膜(plastic film mulching,PFM)促进柑橘果实糖分积累增加的调控机制,丰富柑橘果实优质品质的形成理论知识。【方法】以鄂柑1号椪柑为材料,比较柑橘果实成熟期覆膜和对照之间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果实糖分积累以及蔗糖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相比,覆膜处理使土壤水势降低,最终叶片中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果肉囊瓣皮和汁胞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高;处理中囊瓣皮中的酸性转化酶和蔗糖合酶分解活性比对照显著增加,而汁胞中蔗糖合酶的分解活性降低,合成活性增加。【结论】覆膜使土壤产生了一定的水分胁迫,水分亏缺胁迫下诱发的渗透调节机制,使果实中糖分含量增加。其中蔗糖合酶是在覆膜情况下提高果肉库强,促进果实糖分积累增加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3.
红蜘蛛是我国柑橘产区主要分布的害虫,红蜘蛛主要通过吸取柑橘的汁液影响柑橘果实的生长,既降低柑橘本身的营养,也影响柑橘的产量,给果农造成不良经济影响。果农喷洒普通的抗虫剂短期效果尚可,但长期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杀灭红蜘蛛。本文选取22.4g/L螺虫乙酯悬浮剂作为目标药物进行试验探讨,以龙岩市武平县柑橘产区为例,分别给予20%甲氰菊酯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22.4g/L螺虫乙酯悬浮剂以及清水进行处理,统计分析处理1d、4d、7d、15d后红蜘蛛消退情况,观察22.4g/L螺虫乙酯悬浮剂对柑橘红蜘蛛的消退作用是否强于普通抗虫剂,旨在找出有效杀灭柑橘红蜘蛛的抗虫剂,提高柑橘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以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为材料,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柑橘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覆膜、起垄+覆膜处理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常规栽培方式),并且起垄+覆膜处理的可滴定酸含量高于覆膜和起垄单一处理;起垄、覆膜、起垄+覆膜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起垄、起垄+覆膜处理的果实维生素C含量高于对照;起垄、覆膜、起垄+覆膜处理的果实果形指数优于对照;起垄、起垄+覆膜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覆膜处理和对照。综合来看,起垄+覆膜处理使起垄、覆膜两种栽培方式互相补充,对柑橘果实品质和产量的促进作用增强,降低了不利影响,因此建议生产上起垄、覆膜两种方式结合应用,以提升柑橘品质、提高柑橘产量。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联苯菊酯防治柑橘红蜘蛛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 mg/kg,25 mg/kg,30 mg/kg这3个不同浓度水平均以药后1 d的防治效果最好,但最高也只有58.7%(30 mg/kg浓度),药后3 d的防治效果明显下降(降至30.8%),药后10 d均出现负防效;用清水处理的对照区,药后1 d的虫口减退率达到53.5%,药后10 d还保持24.8%的水平。说明喷清水对柑橘红蜘蛛有较好的冲刷作用,同时能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表明,3~5月(萌牙开花期)在柑桔园覆盖地膜,使10~20厘米土层增温2.3℃、土壤含水量提高23.7%、根系活力相对增强4-15%;在9—11月(果实成熟期)覆盖地膜,日平均土温增高1.7℃、土壤含水量比对照降低11—24%。覆膜显著地提高了树冠下层地面的光照反射率,叶片光合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7.
温度和保鲜膜处理对脱涩后磨盘柿货架期果实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温度下保鲜膜包膜处理对脱涩后磨盘柿硬脆货架期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15和25℃条件下。无包膜柿果的失水率最高,10d后失水率分别为12.1%和14.2%;而用无孔膜包装的果实几乎不失水;有孔膜包装处理果实失水率介于两者之间,2个温度下失水率分别为7.1%和10.9%。在有孔保鲜膜处理中。15和25℃条件下.柿果分别在第9天和第6天出现5%的软果,在第13天和第11天软果率分别为70%和65%;无孔保鲜膜处理。15和25℃条件下。柿果分别在第7天和第4天出现5%和10%的软果。在第10天和第6天软果率分别为55%和70%;无包膜处理。15℃和25℃条件下的柿果分别在第3天和第2天出现5%的软果,到第6天软果率分别为60%和65%。供试果实均在软果出现后。呼吸达到高峰。在有孔保鲜膜、无孔保鲜膜及无包膜处理下,均表现为15℃条件比25℃条件下货架期长。差约1~4d。在相同温度下,有孔保鲜膜效果最好,无孔膜次之,无包膜处理最差。结果证明,有孔保鲜膜包膜处理在保水的同时,有效地抑制了呼吸。是延长柿子货架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1-甲基环丙烯对室温贮存磨盘柿的保鲜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探讨磨盘柿贮存保鲜的新途径,研究了2.5×10-7、5×10-7和10-6L/L乙烯受体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CP)熏蒸处理对磨盘柿果实(室温20℃贮存)生理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使磨盘柿果实软化延迟7~10 d,颜色由青转红的时间延迟7 d,可溶性糖含量在第14和21天分别为5.9%和6.1%,显著低于对照,可溶性单宁的含量在第14天后均显著高于对照,可溶性果胶的含量在第7天后显著低于对照。1-MCP处理降低磨盘柿果实POD酶的活性,维持较高的SOD酶活性。在室温贮存过程中,1-MCP处理显著降低果实贮存开始后20 d内的呼吸强度,如在第10天5×10-7L/L处理的比对照降低54%,呼吸高峰出现约推迟5~10 d;处理显著降低果实乙烯释放量,在对照出现高峰的第10和20天,5×10-7L/L处理的果实乙烯释放量分别比对照降低66%和58%,且乙烯释放高峰仅在第20天出现。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含量1-MCP处理对磨盘柿果实均有保鲜效果,以5×10-7L/L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覆盖透明膜对土壤的增温和消毒效果,以土壤无覆膜处理为对照,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利用透明膜覆盖进行土壤太阳能消毒期间的温度变化,及对消毒土壤上生长的4个大白菜品种产量和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的地表及地下5,10,15和20 cm的最高温度分别可达62.95,54.05,48.05,42.1和40.7℃,与对照相比,平均温度最大差值分别为12.37,10.43,9.46,7.62和7.87℃,即随土壤深度增加,覆膜处理的增温效果下降;就温度持续时间而言,在处理的30 d内,处理与对照温度超过40℃的时间有极大差异,覆盖使地下5,10,15和20 cm处在15:00超过40℃的时间分别为18,14,1和1 d,在19:00分别为15,12,4和1 d,而对照均为0 d;覆膜使土壤日温差加大,晴天尤为显著,并随土层深度增加日温差递减,晴天15:00时,覆膜土壤地表及地下5,10,15和20 cm处的温度分别为对照平均温度的1.41,1.40,1.31,1.23和1.29倍。消毒效果表明,处理田块生长的02杂64、北京桔红心、春晓和秦白二号4个大白菜品种生长势明显增强,毛菜产量较对照高(春晓除外),炭疽病发生率较对照显著降低,降幅达32.3%~71.1%。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链霉菌JD211所产活性物质对采后柑橘自然贮藏果实氧化抗性的影响,采用链霉菌JD211活性物质涂膜处理采后柑橘,以蒸馏水为对照,测定采后柑橘抗氧化酶、总酚、总黄酮等指标。。结果表明,贮藏第60天时,PAL和SOD活性达到最高,处理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9.05%、47.78%。第50天时POD活性达到最高值,比对照组提高了49.86%。第40天时PPO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其中处理组活性比对照组提高了91.38%,总黄酮含量处理组比对照组提高了55.10%。40 d至贮藏末期总酚含量处理组均大于对照组,第60天处理组比对照组提高了20.85%。贮藏第30天时,柑橘果皮二氢槲皮素、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含量处理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36.42%、181.77%、64.12%、40.20%,柑橘果肉柚皮苷、橙皮苷含量处理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3.02%、34.76%。链霉菌JD211活性物质提高了采后柑橘果实抗病性和抗氧化性,具有开发成新型绿色无公害的果蔬类防腐保鲜剂的潜能。  相似文献   

11.
在全覆膜双垄沟播、半覆膜双垄沟播及清种3种不同处理下,对高粱土壤温度及水分含量动态变化、植株干物质积累程度、高粱农艺性状及产量、土壤微生物含量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温度上,从播种期到成熟期的整个生育期,全覆膜处理的增温效应最大,在0~20 cm土层范围内,全覆膜处理比清种的日平均温度要高2.20℃(2015年)和1.78℃(2016年)。从各土层的含水量来看,各处理土壤含水量的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在不同生育阶段,不同土层深度的水分含量变化存在一定差异。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全覆膜半覆膜清种,20~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为半覆膜处理最高。从干物质积累上看,覆膜处理的高粱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生育期均明显高于清种处理,其中全覆膜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从不同处理的高粱生育进程来看,全覆膜与半覆膜处理高粱的生育进程分别比清种早出苗3~5、2~3 d;全覆膜、半覆膜处理高粱分别比清种高粱提前成熟8~9、5 d。从产量上看,在干旱年份(2015年),不同处理方式的产量差异显著,全覆膜处理的产量最高,其次是半覆膜、清种处理;而覆膜处理对于雨水充足的正常年份高粱产量的影响不大,但是缩短了作物的生育期。从全生育期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可知,3种处理下细菌、放线菌数量均呈抛物线形变化,最高值出现在抽穗期或者灌浆期。微生物的数量受生长环境的温、湿度影响较大,大环境的变化同时可以明显地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小环境,进而改变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12.
日光大棚促成杨梅提早成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杨梅Myrica rubra为试材,研究了日光大棚温度和湿度变化,及其对丁岙梅开花、果实发育和促成果实提早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1~5月中午前后棚内平均气温可达20.8~33.3 ℃,比棚外高11.4 ℃.寒流期间棚内气温比棚外高4.8~7.0 ℃,当棚外气温下降到-3.0 ℃时,棚内仍可保持在1.0 ℃.棚内20 cm深处地温稳定在12.0~14.0 ℃,比棚外高5.0~6.0 ℃.棚内空气湿度多在85%以上,比棚外高4%~5%.棚内适宜的温、湿度促成杨梅提早15 d和19 d萌芽和开花,果实生长发育期也相应提前,成熟期则提早14 d.大棚覆膜时间以12月底为宜,提前覆膜对更早成熟无相应效应.棚内单产8.865 t*hm-2,比棚外增长19.62%,经济效益提高4.2~5.7倍.还对有计划建立杨梅大棚栽培进行了讨论.图2表3参10  相似文献   

13.
以6年生李树为对象,开展不同地膜覆盖对李园土壤性状及早熟李果成熟期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普通透光膜地表增温显著,反光膜在低温季节能够提高土壤温度,高温季节降低地表温度。覆膜处理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提高土壤中有机质、N、P、K等养分含量。普通透光膜处理使得花芽萌芽和开花期提前1周左右,反光膜可比普通透光膜处理提前3 d采摘,比裸地处理提前1周采摘。反光膜处理果实糖分、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普通透光膜处理次之,裸地的含量最低,其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菇娘采后保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菇娘的采后保鲜技术,延长菇娘的保质期。[方法]将菇娘在不同的条件下做干燥处理,再转入低温冷藏保存,设置对比,定期检测其重量、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褐变数量、腐烂数量、硬度等指标,观察保鲜效果。[结果]菇娘果实采摘后在35℃下烘10 h,保留宿存萼片,在低温8~10℃条件下避光保存,能使成熟期推迟到30 d左右,保质期延长到40 d以上。[结论]研究可为菇娘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试验利用高压喷雾系统、外遮阳网及风口通风等措施设置4个不同温度处理在夏季塑料大棚内种植西葫芦,通过调查不同处理下蚜虫虫口数量、带毒率,以及西葫芦病毒病病情指数及发病率,从而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西葫芦病毒病的防控效果;同时通过调查果实数目、畸形果率及产量等相关性状研究不同温度条件对西葫芦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27日,在高温(30~45℃)条件下,蚜虫虫口数量和带毒率最少,分别为75.40头/10株和0;西葫芦抗病品种潘多拉和感病品种亮丽的病毒病病情指数和发病率最低,分别为0.89,8.22%和5.33,20.58%;短高温(每天高温2 h(40~45℃)+低温(15~25℃))条件下,蚜虫虫口数量和带毒率以及西葫芦发病率与病情指数都略高于高温条件,但差异不显著;低温(15~25℃)条件虽能部分降低蚜虫虫口数量和带毒率,但西葫芦抗病品种潘多拉和感病品种亮丽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为14.22,52.36%和18.67,56.58%,均比高温和短高温条件略高,差异极显著,常温条件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高温条件下,西葫芦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畸形果率明显高于短高温,而产量相关性状均明显低于短高温。短高温条件可在兼顾西葫芦生产的经济效益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控制病毒病的发生,为夏季栽培西葫芦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正>柑橘性喜温暖湿润,畏寒怕热,过高的温度会对柑橘生长结果造成伤害。高温干旱季节(7~9月),若果园水分不足,阳光直射果实、枝干和叶片,使其表面温度达40℃以上并持续较长时间,即可引起灼伤。日灼病是柑橘连续在高温下受烈日暴晒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主要危害未成熟果实、未充分老熟的叶片及裸露的枝干,是造成柑橘异常落果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柑橘日灼病症状在果实尚未成熟时,果顶受害部分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覆膜栽培与露地栽培土壤温度差异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覆膜栽培增温效果明显,比露地栽培小麦 0 cm日增温1.75℃、5 cm日增温2.93℃、 10cm日增温1.48℃、15cm日增温1.06℃、20 cm日增温0.93℃.地膜小麦和露地小麦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土层深度温差降幅大小依次为5 cm>10 cm>15 cm>20 cm .地膜小麦土壤温度日变化0~20 cm最低温度在8:00,最高温度0~10 cm出现在14:00、15 ~20 cm土壤最高温度出现在20:00.地膜小麦土壤温度随生育期后延而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L1-21在柑橘叶片、果实内的定殖能力及其防治果实绿霉病的效果,通过向柑橘叶片喷施10~6 cfu/mL的L1-21菌株的绿色荧光标记菌(L1-21-GFP)发酵液,测定其在叶片内的定殖数量及传导能力;采用10~8 cfu/mL的菌液喷施和浸泡处理柑橘果实,检测其在果实内的定殖情况,用注射法接种Penicillium digitatum孢子并计算发病率,测定其对绿霉病的防控效果。结果显示,处理后10 min, L1-21-GFP在叶表及叶肉中的定殖量分别达到1.36×10~3和8.08×10~2cfu/cm~2,并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处理后1 h, L1-21-GFP向下传导到叶表的菌含量为1.51×10~2 cfu/cm~2,并稳定存在于叶表中;处理后2 h,传导到叶肉的菌含量为5.67 cfu/cm~2,逐渐增加到30 h时的1.15×10~3 cfu/cm~2。L1-21-GFP能在果实内定殖,浸泡1 h果肉和果皮中的定殖量分别为9.51×10~3和3.51×10~4 cfu/g,但在不同柑橘品种果实间定殖能力有显著性差异,椪柑中定殖量最高。浸泡30 min后,L1-21对果实绿霉病防效第3天为100%,第5天为80.36%。以上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L1-21能高效定殖于柑橘叶片及果实内,可以利用该菌株防治柑橘病害。  相似文献   

19.
不同温度对西葫芦果实冷害及生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清  杨娜  刘凤娟  高丽朴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4027-4030
通过试验确定西葫芦果实在不同温度下贮藏的安全期,并分析不同冷藏温度下其营养品质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单纯5、8、10℃低温处理下冷害出现的时间分别为处理后的7、5、6d.但5、8、10℃处理分别冷藏3、4、5d后,再在20℃环境的货架上1d就会表现出冷害;冷害对西葫芦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不大,但会降低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  相似文献   

20.
华北旱地覆膜对春甘薯田土壤温度和水分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华北地区春甘薯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地膜覆盖对其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覆膜处理0~25 cm土层平均增温1.64~3.33℃,地积温增加194.8℃,生育期延长8.2 d。覆膜处理自栽秧到栽后35 d的保水与增温效应促进了春甘薯生长,其水分利用率(WUE)较裸地提高104.3%。但在雨季来临前的干旱期,土壤因快速蒸散而失水,供水土层深达100 cm,水分胁迫覆膜和裸地处理WUE较前期分别降低63%、27%,产生奢侈耗水现象。进入雨季后,各处理土体先后复水,并产生过饱渗漏;覆膜不利降水蒸发,同时会降低土壤气体交换,使春甘薯WUE、产量降低3.8%、1.78%,所以在汛期覆膜不利于春甘薯生长发育,会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